公子风流(校对)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589

  也就是说,朱棣若是不能进金陵,那么就必定是死无葬身之地。可是一旦进京,除了做天子,他没有任何选择。
  一方面,是出自于朱棣的野心,另一方面,假若朱棣依旧拱手称臣,建文天子,还肯放过朱棣么?一个王叔,说靖难就靖难,说带兵入京就带兵入京,说诛杀你的大臣久诛杀你的大臣,建文若是继续为天子,唯一的做法,就是处心积虑,杀死自己的王叔。
  所以朱棣没有选择,他不可能做周公,他只能做王莽。
  要做王莽,就不能让朱允文活着,可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又出现了,朱棣是朱允文的叔叔,朱允文是朱棣的君上,从血脉的关系来说,朱棣不能杀朱允文,从君臣的关系来说,朱棣更不能对朱允文动手。
  若如此,则是遗臭万年,则所谓的靖难,就失去了合法性,则千秋之后,朱棣便永远都会钉在耻辱柱上,只要儒家不亡,只要君君臣臣的道理还在,朱棣就只能遭受万人唾弃。
  朱棣要做大事,要做的是文治武功的圣贤明主,要开万世基业,要创千秋伟业,就决不能背这个骂名,所以,朱允文不能死在朱棣手里。
  朱棣入宫之时,朱允文就决不能活着,也不能去死,死了,就说不清了,你带兵进的宫,天子被杀,你有一千张嘴,说和你无关,别人信么?
  所以朱允文必须得死,可也必须活着。
  郝风楼几乎可以肯定,在入宫之前,宫中大乱,那些潜藏在宫中的朱棣党羽,必定会第一时间去寻觅建文,朱允文想逃,能逃哪里去?宫中密道?这是笑话,南京的紫禁城,不曾有任何密道,没有密道,外头是数以万计的叛军,而内里,却有无数立功心切的燕王党羽,还有一些,眼看大势已去,巴不得借朱允文来做垫脚石的内侍、近臣,朱允文能逃到哪里去?
  他无处可逃,唯一的解释,就是被人杀害,杀害之后,一把火湮灭所有的证据,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制造朱允文逃跑的假象,因为朱允文不能死,不能死在宫中,更不能死在这个时间点上,死在这里,就不明不白,朱棣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戮君之名,即便是再如何掩盖,也捂不住盖子。
  于是,朱允文‘逃了’,为了证明他确实逃了,不但要骗别人,还要‘骗’自己。于是朱棣‘暗’使人寻访建文的踪迹,于是下西洋,也到处是寻找建文的流言,于是任何州府,但凡有关于朱允文的一丁点消息,宫中都要紧张。
  这一切,人前人后,表面上是忌讳莫深,其实,都是给人看的,是在告诉天下人,建文
还活着,只要他活着,当今天子,就只是一个奉太祖旨意,在朝廷出了奸臣的时候,奉天靖难,试图匡扶天下。结果却因为建文不知所踪,于是不得不在群臣苦苦相劝的情况之下,登基为帝的永乐皇帝。
  郝风楼深信,这就是答案,他抬眸,看着脸色阴沉的朱棣,此时已经豁出去了,道:“所以,微臣既然认为建文已死,那么,这个朱允文,就必定是假冒,而陛下当然也清楚此人乃是冒充,之所以‘误信’了他,恰是有苦难言,明知对方是假,可是一时,又寻不到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戳穿他的身份。而假若贸然揭穿他,那么此前的诸多掩饰,就都白费了功夫,所以在没有铁证之前,陛下明知他是冒充,却还得捏着鼻子认了。不知微臣所言,对还是不对?”
  朱棣的眼睛,不曾离开郝风楼半分,他的脸色忽明忽暗,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最后,他点点头:“不错,朕早知道他是冒充,不过此人虽是冒充,却并无破绽,朕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说起来,这确实是可笑,若不是郝风楼,只要朱棣找不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破绽,那么就不得不把这‘皇侄’捏着鼻子认了,朱棣即便再气恼,再如何怫然不悦,再怎样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口气,他也得咽下去。
  因为他已不再是那个金戈铁马的燕王,而是天子。
  郝风楼帮他解决的,不是朱允文的真假问题,而在于,当着所有人的面,揭穿了‘朱允文’的真面目。单凭这一点,就是大功一件。
  只是对郝风楼来说,他宁愿永远不揭穿这一点,若不是要整垮纪纲,郝风楼决不会这样做,可是要整垮纪纲,就必须从朱允文入手,要揭穿朱允文,就难免会遭遇一个致命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你的理由是什么,郝风楼有许多的理由,甚至在天子相询的时候,郝风楼依然可以选择一个过得去的理由糊弄过去。
  可是郝风楼也深知,当今天子绝不是简单人物,你能骗得了他一时,却骗不了他一世,当他知道自己得知了真相却耍了小聪明含糊其辞过去的时候,天子会怎样想。
  你知道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却还在装糊涂,你把朕当傻子么?
  所以,郝风楼决定说实话,说实话会有风险,可是至少,显露出了自己的诚实和忠诚。
  君臣之间,其实能力未必重要,小聪明也未必重要,最重要的是忠诚。
  这是大明朝,以一个现代人的思想来说,什么狗屁真命天子,老子凭什么要向你效忠,可是只有身处这个时代,郝风楼才明白,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绝不是开玩笑,想在这个世上立足,想在要安身立命,想得到荣华富贵,忠君,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郝风楼说了实话,现在话已经说清楚了,郝风楼最后道:“微臣万死,靖难之事,本不该旧事重提,不过微臣以为,若无靖难,就没有微臣今日,没有陛下,微臣眼下,怕也依旧白身,既然有些事非要提,微臣也绝不敢有所欺瞒,微臣所知的,只有这些,恳请陛下圣裁。”
  郝风楼这番话,透着两种意思,第一种是,陛下不必担心,这件事我绝不可能说出去,自己必竟,也是靖难功臣,也是通过靖难,才能有今天,所以自己的利益,是和天子捆绑在一起,当年我也是反对建文,也期盼着建文被杀。
  至于第二个意思,却是我很老实,明知此事有很多忌讳,可是身为臣子,却不敢不说。
  第一个意思是表明立场,第二个,则是显示忠诚。
  朱棣死死看着郝风楼,不知在想些什么。
  殿中又陷入了沉默。
  可怕的沉默。
  一旁的赵忠保持着微笑,亦是打量郝风楼。
  最后……朱棣幽幽叹了口气,道:“你并没有罪,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还谈何万死?今日之事,若非是你揭露,那恶贼沐猴而冠,朕只怕朕要敕一个江湖术士,来做宗亲藩王了。不只是如此,那纪纲罪大恶极,朕从前呢,不是不知此人素来野心勃勃,只是一直觉得,一个人有几分野心,也不是罪过,有野心,也没什么不好,朕用的是他的才,只要能将他喂饱,就能好好的给朕办事,可是朕想错了,想错了啊。朕的那些个老兄弟,有许多人,尚且还知道收敛,可是有人呢?有人却为了一己私利,去怂恿汉王,去挑唆世子,以至于朕和他们父子之间,势同水火,这……不是汉王和汉王世子的过失,是朕的过失,朕现在想来,终于明白,错的不是别人,是朕!”
  朱棣仿佛一下子老了,一字一句道:“朕立了太子,却是三心两心,为何?那是害怕储君,害怕朕的这个儿子,得到太多人的拥护,迟早有一日,会威胁到朕,朕要为百年之后做打算,可是朕又要为现在做打算,现在朕绝不容许太子受人顶礼膜拜,可是百年之后,他又要克继大统。所以,朕才利用了汉王,利用朕的这个儿子,去威胁朕的另一个儿子,让他胆战心惊,如履薄冰,让他每日生活在忧惧之中,无暇他顾,好生生的做他的太子,死心塌地的侍奉朕就好了。至于汉王,朕一次次给他希望,给他那些党羽希望,其实,这都出自于朕的私心,今日,朕突然明白了,郝风楼,你教朕明白了一件事。”
第五百零三章:大局已定
  听到朱棣的语气,郝风楼不禁松了口气,他心里明白,自己这一次,还算幸运。
  明明知道了这天大的秘闻,而天子并没有动怒的意思,这就说明,自己顺利过关,过了这个坎儿,心情也不禁变得轻松了少许。
  朱棣却是道:“朕明白了,这家事,未必就是国事,家国天下,若是把这三者混淆的太厉害,也未必是好事。朕将家当成了国,将自己的儿子们,当做了棋子,这……很不应该……”
  朱棣靠在御椅上:“也正因为如此,朕本以为,可以利用自己的儿子,却没曾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儿子,何尝是被朕利用,朕的那些大臣,却也没有少利用。”
  “这些人,可恨!”朱棣满脸怒容,按着御案,道:“纪纲那边,仔细审问,且看看,还有谁涉案,朕还记得,朱允文进京的时候,有不少读书人都在寻衅滋事吧。”
  郝风楼忙道:“微臣已命人记下了。”
  朱棣目光深沉起来,淡淡道:“这就好嘛,罪名,就不必罗织了。”
  郝风楼道:“微臣明白了。”
  朱棣又道:“至于那个朱允文,弃尸吧,一个蝼蚁而已。倒是……”朱棣很快就冷静起来,手指头在御案上打着节拍,道:“朕担心的不是这个,是边镇的那些丘八啊,这些个丘八,很不好料理,此番汉王出了事,想来,有不少人心里疑惧吧,汉王……朕打算从轻发落,先关押几日,过几日,朕会有旨意,放他出来,他依旧还是汉王,立即前去就藩,不得在京师滞留一日,汉王的护卫,要缩减,只许他一卫的规模。不过汉王府的长史人等,俱都要拿办,这些人,不必活了。此事,赵忠来办。”
  赵忠把腰勾的更低:“奴婢遵旨。”
  朱棣又想到什么:“方才是说到边镇么?郝风楼此番立了大功,若不是你今日在奉天殿揭发纪纲,不是戳穿了那‘朱允文’,朕现在,怕要心如刀绞,食不甘味了。郝风楼,你不必有什么疑虑,你知道的事,不要让第四人知道,若如此,朕自然,少不了你的好处。”
  说到这里,方才还是阴云密布的朱棣,终于露出了笑容,郝风楼这么一折腾,事后回想,整件事倒都还算是圆满,谋反的是纪纲,而汉王最多也只是受人利用,虽然确实有许多无状之处,却勉强还能体谅,汉王是绝不可能克继大统了,正好把他打发出去,让他乖乖待在封地,也算是面壁思过,断了他任何的念想。
  至于朱允文这个麻烦,也已经解决了,有了这个先例,往后谁还敢冒充建文天子?真正的朱允文已经死了,无人冒充,那么这个人,就永远消失。到时朱棣还少不得要发几封奏疏,让各处州县,留意建文的行踪,这个秘密,只要郝风楼不说,赵忠不说,那么就永远,不会再有人知道。
  对于郝风楼,朱棣还算是颇为信任的,虽然方才,郝风楼道出这秘闻时,朱棣冒出了许多古怪的念头,可是当他冷静下来,却终于将这些念头遏止了下去。
  朱棣慢悠悠的道:“现在大事已定,可是即将入冬,北元蠢蠢欲动,各镇的边将,又都疑惧不安,朕就在想,朕什么时候,是不是该去一趟北京,去那里,见见朕的老兄弟,去料理一下边务。太子呢,也正好可以监国,让他熟稔一下政务,也很好嘛……”
  朱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郝风楼吓了一跳,很快,他就明白了朱棣的意图,这一次汉王谋反,是纪纲的布置,可是汉王被擒,也是纪纲的布置,纪纲这种‘老兄弟’已经不可信了,其他人呢?若当时是纪纲说动北平都指挥使不是擒汉王,而是谋反呢?
  天子是靖难出身,从北平带兵一路南下,这样的人,怎么放心边镇那边?站在朱棣的立场,那是肯定要去一趟的,不去,不安心。
  再加上,朱棣素来喜爱军戈铁马的生活,北元虎视眈眈,想必,在京中困了这么久,也早就想要活络一番筋骨了吧。
  至于太子监国……这想必,也是经历了朱允文和汉王之后,天子所做的一个安排,太子监国,某种意义来说,一方面是让太子熟稔政务,另一方面却是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将来能克继大统的,只有太子,任何人,都不必有什么非分之想了。
  这个心思,郝风楼能知道一些,不过郝风楼却又不由想,陛下只是如此单纯的心思么?又或者是,想要借着监国,试探太子?
  当太子的父皇不在了,且看这太子在金陵,会做什么小动作,一旦……
  郝风楼不由不这样去想,因为他清楚,只要船上那一身冕服,这世上,亲情永远只是点缀。
  郝风楼下意识的道:“陛下,边镇不宁,此番陛下前去北京,只怕不妥,微臣……”
  朱棣压压手,叹道:“你道朕想去?你错了,本来,朕是想让汉王去,让汉王去擦这个屁股,可是闹出这样的事,这天下,还有谁可以去镇抚那些个无法无天的混账?朕是不得不去,也是非去不可。朕意已决,此事,过几日会交廷议讨论,事情,就这么定了,你办好自己的差事吧,到时朕若是当真北巡,或许,你还要随驾,这锦衣卫里的事,你却还要办妥当了再说。”
  郝风楼只得道:“微臣遵旨。”
  他告辞要走,朱棣颌首点头,可是几乎要走到门槛的时候,朱棣却突然道:“你回来。”
  郝风楼连忙旋身,道:“陛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棣目光幽幽的看他:“汉王那儿,不要亏待了。”
  郝风楼点点头,出了暖阁。
  从暖阁出来,郝风楼大大出了一口气,正待要走,迎面却看到徐皇后风风火火过来。
  郝风楼不敢怠慢,连忙上前问安。
  徐皇后面若寒霜:“汉王,还能活么?”
  郝风楼道:“娘娘,陛下已经回心转意,过几日,就让汉王就藩……”
  徐皇后先是大吃一惊,旋即打量郝风楼,道:“真的么?”
  郝风楼微笑:“母后自管去问,儿臣还有事要办,就此告辞。”
  郝风楼没有在此多逗留,若是呆的久了,免不了徐皇后要问东问西,自己的努力,徐皇后很快就能明白,自己这番不肯居功自傲的态度,其实是最讨喜的。
  ……
  诏狱。
  负责坐镇的指挥使佥事和镇抚二人,如今都乖乖的在门前等候。
  狱中的上下官员,也都是一个个垂手而立。
  纪纲已经进去了,事情已经很清楚,郝同知如今已是如日中天,彻底打垮了纪纲,自此之后,整个锦衣卫,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上,都已和郝同知密不可分。
  大家不是傻子,现如今,郝大人是只手遮天,这锦衣卫里的事,他说一句比所有人说一百句都有用,此时已有人前行禀告,说是郝大人即将到来,这个巴结的机会,谁肯放过。
  所以本来同为佐官,无论是指挥使佥事还是镇抚,此时此刻做出的都是毕恭毕敬的样子,品级不重要,官职大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郝大人要来了,这个理由,足够他们精神振奋,也足够他们提心吊胆,足够他们小心翼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58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