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840

  陈凯之不卑不亢地道:“学生这倒不知,只是不知殿下有何事见教吗?”
  钱盛笑了笑道:“只是方才听了你的高论,实在是如雷贯耳,你那幅题字,能否让鄙人派人送回西凉?”
  原来这个家伙,对于僧人并不喜欢啊。
  如此以来,陈凯之便瞬间明白这个家伙为何在西凉国混的如此之惨了。
  在一个崇佛的国度,连他的父王尚且以带发的名义修行,而这家伙,想来在西凉对于许多僧人多有微词,完全可以想象,这西凉朝廷上下,喜欢你才怪呢。
  陈凯之只抿嘴一笑,道:“这倒无妨,悉听尊便,殿下,若无其他事,就此告辞。”
  他不愿意和钱盛打太多的交道,又行了个礼,便和邓健匆匆而去。
  钱盛望着陈凯之远去的背影,不禁摇头失笑,这才惆怅地叹了口气,朝相反的方向离开。
  这一天,对于许多人来说,乃是节庆,民间各处好不热闹。
  可对于天人阁,却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日子,今天的这里也少了往常的宁静。
  已经足足百五十年,不曾有过关于地榜文章的入选的讨论了。
  午时的钟声过后,陈义兴便已徐步到了聚贤厅来。
  他已算是提前赶来这里了,可显然,诸人比他更在意,不少人已在此高坐。
  蒋学士显得格外的认真,这篇文章乃是他提名的,回去后,在这些天,他已通读了不止数十遍,越读,蒋学士竟越是觉得有滋有味,他对此事尤为看重,今儿来的也是最早的。
  等到杨彪到了,众人各自一脸正色地跪坐,接着便陷入了沉默。
  杨彪在沉吟之后,才徐徐开口:“老夫自入了天人阁,已有十数年光阴,可是地榜推文,却是初次,此等事,理当慎之又慎,决不可有丝毫的差池,诸公俱是学士,是士林典范,每一篇文章入榜,若是名不副实,只怕一身清名,都要毁于一旦,是以,还望诸公万不可疏失。”
  他说的严重,学士们纷纷点头。
  天人榜之所以能使天下人信服,其实并非是因为天人榜的本身,而在于这五百年来,无数代的学士,不但都是最顶尖的大儒,饱读诗书,文名传世,而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士,都视名誉如生命,不徇任何私情,榜中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名副其实。
  “既如此……”杨彪淡淡地抬眸,看了蒋学士一眼,才道:“老夫要问,蒋学士,这篇三字经,你当真要推举吗?”
  蒋学士苍老的眼帘显出了坚定,毫不犹豫地道:“是,绝无悔意。”
  杨彪接着问:“为何?”
  蒋学士扫视了众学士一眼,斩钉截铁地道:“此文足以流芳千古,教化天下学子。”
  这个理由,足以入地榜了。
  杨彪深吸一口气道:“诸公以为如何呢?”
  坐在蒋学士下首的一个学士随即道:“附议。”
  这篇三字经,也许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人不深看重,可现在,学士们已经不知读了多少遍,而蒋学士又用自身的理解,解释了他的好处。
  要知道,教化是读书人追求的根本目的。
  孔圣人之所以是圣人,除了有经典传世,最重要的是,他有三千弟子,有教无类。
  因而,如何教化,又如何更好的教化,围绕着这一点,无数的儒生,搜肠刮肚,只为寻出一个途径。
  正因为教化的重要,这篇横空出世的三字经,对于许多学士们来说,心里是何其的震撼。
  “附议。”
  “附议。”
  陈义兴亦是没有犹豫,文章他已读了许多遍了,他虽没有弟子,可以他的学识,怎能看不出这其中的奥义呢。
  等众人表态得差不多了,他也很直接地道:“附议。”
第237章
衍生公府
  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此次几乎所有的学士,都是异口同声。
  杨彪捋须含笑,此时也就只剩下他一人还没有表态了。
  他垂头看了一眼摊在案头上的那篇三字经,这“人之初、性本善”的开头极是刺眼。
  杨彪淡淡道:“老夫看了这文章七遍……”
  他在这里顿了顿,才又道:“只看了七遍,便仿佛觉得里头的许多词句,不自觉的映入了老夫的脑海,短短的一篇文章,通俗易懂,甚至连还未开蒙的孩子,不需有人刻意教导,都可以理解个大概,最重要的是,它好记!”
  是的,好记,是这三字经的最大特点。
  不但容易记住,而且还令人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涵义,而这里头的涵义,恰恰正是读书人入门的知识,从孟母三迁,到东南西北。
  理解了这些,便算是为将来的读书打了个好基础了。
  杨彪手轻轻搭在了案头上,最后,自他口里蹦出了两个字:“附议。”
  这一次,是全票通过。
  这也是破天荒的事,因为学士们的际遇各有不同,观点各异,想要同声同气,实在是一件不易的事,可是这三字经,做到了!
  蒋学士显得很激动,他本就是个性情中人,不喜欢的时候,就摆个臭脸,喜欢的时候,任谁都知道他心中的喜悦。
  现在得到一直通过,也足以证明了他的眼光,他捋须笑道:“这……是国家之幸,也是读书人之幸啊。”
  杨彪颔首道:“既如此,择吉日,放榜吧!”
  众学士纷纷点头。
  陈义兴又不免有些恍惚起来了,那位和自己一道上山的小友,转眼之间,连入人榜、地榜,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啊,这小子,掀起的波澜,实是让他大感意外。
  正在他恍神的功夫,学士们已各自退去。
  在这里的学士,交情如水,同在一处阁楼,彼此都知对方的性情,不必刻意的去打交道。
  所以彼此之间,除了恪守礼仪之外,也不必在乎什么人情,没有寒暄,不必刻意去加深友谊,因为他们大多垂垂老矣,生命中的最后一些时光,都当做了献祭,祭给了这座天人阁,献给了这浩瀚书海。
  陈义兴正待起身离去,杨彪却是突然叫住了他:“殿下,请慢。”
  陈义兴重新跪坐,行礼道:“杨公有何事?”
  杨彪苦笑道:“殿下来了天人阁,已有了一些时日,想来在此,也是住的惯。不过你来之后,这天人阁多了几分生气,哈哈,从前一年下来,也难送来几篇文章,现如今,得了两篇传世佳文,真是罕见啊。”
  陈义兴也不禁笑了,道:“若非亲眼目睹,某也不敢相信。”
  杨彪眼眸微亮,道:“之前听你说来京师时,与陈凯之有一面之缘?”
  “正是。”
  杨彪感慨道:“这竟还是个少年,可他的这篇三字经,老夫以为,实是儒门之幸,此文横空而出,足以光耀后世。”
  陈义兴大感认同,三字经的出现,降低了读书人的门槛,而门槛的降低,会带来什么效果呢?他无法想象。
  杨彪略一沉吟,又道:“为此,这篇三字经,即便不入地榜,老夫也在前几日之前,便将其修书,送去了曲阜衍生公府。”
  陈义兴顿时诧异起来,杨彪竟是荐文去了衍生公府?
  而今的衍圣公府,乃是天下儒门的至高存在。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独尊儒术,自此,孔氏的后裔,便开始被当时的朝廷不断的追封。
  可到了大汉灭亡,天下大乱,太祖高皇帝趁势而起,建立了大陈朝,这衍圣公世系,便落入了大陈的国境之内。
  只是很快便遇到了麻烦,因为大陈并未彻底的一统天下,在北方,有北燕国,在西部,有西凉国,在东南,亦有南越,而在西南,更有楚和蜀国,大陈国力虽强,却未能将其彻底臣服,而这诸国,甚至于是某些表面臣服于大陈,实际上却占据了藩屏之地的某些君候,却都延续了大汉的传统。即便是号称佛国的西凉,在国体上依旧采取的是尊儒取士的国策,儒生与各国的帝王们一道治理天下。
  正因如此,衍生公府的地位就变得敏感起来,诸国都不希望,大陈拿捏着衍生公府,借此来号召儒生,在经历了许多年的战争和外交交锋之后,最终,大陈终究和诸国订立了城下之盟。
  即曲阜一县之地,彻底脱离了大陈地掌控,此地为衍生公治下所在,大陈的官军乃至一切官吏,都不得进入曲阜,而衍圣公府,自然也就成了超然的所在。
  诸国每隔十年,都要抽调百余禁军至曲阜守卫,在那里,行的乃是周礼之法,从而成为了一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也正因如此,天下有无数的儒生,尤其是那些无心科举的读书人,有不少都在曲阜安家,只为求学。在那里,有读书人数万,大儒、名士不计其数,这衍圣公府,已成了完全超脱于诸国的存在。
  就如去岁,倭寇袭北燕,侵扰不断。大陈本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此事,可衍生公府传出檄文,要合天下诸礼乐之邦,同心戮力,大陈这才一改此前的态度,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发了一道讨倭檄文响应,却也足见衍圣公府的影响。
  那里儒生无数,被人称作是文气之地,乃天下诸国文脉之根本,而衍圣公府的职责,除了推行儒术,也成了斡旋诸国的重要场所,各国都有重要的使节在那里驻扎,亦不知多少王孙贵族在那里学习。
  除此之外,他们最令人出众的事就是“修史”。虽然各国都会编修实录,可是对各国史料的编撰和修订工作,却历来都在衍生公府完成。
  以至各国所编撰的实录,天下读书人大多将信将疑,而唯有衍生公府所修撰的史料,却最是使人信服。
  现在,杨彪竟以大陈国天人阁首辅大学士的名义,向衍圣公府荐文,陈义兴却是皱眉道:“只怕会引来不少风波。”
  陈义兴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各国对衍圣公府都或多或少的施加着影响,谁也不希望别国的读书人被衍圣公府所青睐,所以几乎大陈荐去的文章,便立即遭到北燕、西凉、楚、汉、南越等国的读书人围攻,大加挞伐,将其抨击的体无完肤。而若是南楚有文章送去,情势也大抵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8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