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0/2763

  看冯一平面露难色,东明哥知道他想的是什么,马上补充道,“桌椅碗筷和托盘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明天只负责摆在大伯家的那两桌,离的近!”
  哦,那就好,要知道跑堂也不是件轻松的活啊,要是离得远,负责个三四桌,他这小胳膊腿可受不了。
  接下来就没他什么事,大人们商量的,是明天的接待安排,主要是接待那些身份重,比如玉华姐和东明哥的舅舅们,冯家四兄弟外婆家的那些老表,还有男方那边迎亲的代表,以及要请的一些客人。
  办这样的事,最怕的就是忙中出错,让人受到怠慢或者是礼数不周全,还是那句话,有些脾气不好的人,可不管这是什么场合,该发作就发作,甚至是借题发挥,偏偏主人家还要赔笑脸。
  冯一平没有上桌吃饭,在厨房混饱了肚子就自己回家,所以说啊,这忙的时候,就最容易出错,平时他这个冯家的大宝贝,今天就没人管!
  他迷迷糊糊的都睡了一觉,才听到爸爸回来,一看时间,已经十点多。
  第二天,冯一平赖床赖到七点多,然后被文华文辉两兄弟给吵醒,出门一看,天公作美,太阳都已经出来了,在冬天,这真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二伯家的院子里,已经热闹的不行,中午酒席的菜已经在开始做,案板上是各种切各种剁,大家说话都是叫,你小声点别人根本听不清楚。
  冯一平带着两个侄儿,吃了一大碗面,就朝塆后的山岗上走去,他是去望风的,在这个固定电话都远没普及的时候,也不知道男方迎亲的是什么时候到,只有用这样的笨办法。
  刚开始的时候,后面只跟着文华兄弟俩,等到了山岗上的时候,后面就缀上了一路小萝卜头,没办法,在农村,每当塆里有这样的喜事,就像是一个节日一样,那些在村里上小学的小家伙们,逃学一天很正常。
  这一下,二伯母塞到他口袋里的那一大把硬糖终于派上了用场,一会工夫就被小家伙们一抢而空。
  这些小家伙们是闲不住的,总在厨房和山岗两边跑,厨房那边有吃的,去一次能混到个丸子或者一块炸鱼,山岗这边呢,可以知道迎亲的人什么时候到,到时围上去,一大把糖是少不了的,说不定还会捞到几张毛票。
  八点多的时候,前后左右的几条路,陆陆续续的有人来,都是来送礼的,九点多的时候,外公带着大舅三舅来了。
  这样的事,一般的亲戚,也就托人带个信就可以,但像外公这样的尊亲,是二伯三天前专程叫一个堂哥登门去请的。
  他来了,马上被请到大伯家的堂屋,由大伯专程作陪。
  九点半左右,终于看到路上来了一路人,里面还有几个鼓乐手在奏着冯一平听不懂,但是很欢快的曲子,男方迎亲的人到了。
  得到消息的东明哥和一帮兄弟,跟着四叔和冯振昌,还有几个塆里的长辈,站在路边,旁边的一根竹竿上,挂着长长的鞭炮。
  能看清对方脸的时候,鞭炮被点响,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两边的人就像会师一样,都抢前几步,热情的握手寒暄。
  旁边的山岗上,围满了人,大部分是塆里的,还有一些是来送礼的客人,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对着那个穿着蓝色中山装,胸前戴着一朵红绸子扎的大红花的新郎官指指点点。
  新郎官是那种耐看型的,乍一看,真不咋的,多看几眼,就顺眼起来的那种,年龄比玉华姐稍大,估计也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脸比胸前的红花还要红。
  冯振昌他们说完了话,退到一边,旁边的小孩子们马上一窝蜂的围上去,朝着新郎官旁边的人伸手,那边也是早有准备,从贴着大红喜字的篮子摸出一把把喜糖来,还把一条条的烟拆散,一包包的往周围人多的地方丢,大家也凑趣的跳起来抢,总之,很欢乐!
第一百五十六章
堂姐出嫁(下)
  迎亲的被直接领到二伯家旁边的打谷场上,场上一半的地方,摆满了嫁妆,这是“晒嫁妆”,旁边早就围着不少人看热闹。
  冯一平看了,从日常用的,到家里摆的,应有尽有,小的比如茶壶、果盘、搓衣板这些,还包括一只上着红漆,贴着红喜字的净桶,总之,相当全面。
  大的如大小桌子,各种箱子,一套组合柜,还有一个大衣柜,哦,它这时有个称呼,叫穿衣柜,因为它正面的那扇柜门上,镶着一面大镜子,这可是时下农村时兴的家具。
  还有一些,比如农村居家过日子要用到的箩筐竹篮,也都有,而且里面都结实的装满了谷子豆子花生芝麻这些,这么做当然也是有寓意的,不过,冯一平很为挑这些担子的人发愁,那可是很重的!
  迎亲的人在嫁妆中走了一圈,当然赞不绝口,说二伯家嫁妆置办的扎实,置办的漂亮,当然,这都是场面话,听听笑笑就好。
  大部分人被安排歇息,新郎官则带着几个能言善辩的兄弟,拿着一个红包,还有喜糖、水果,烟这些,马不停蹄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没办法,他家那边,也等着新娘子过去拜堂然后开席呢,而且拜堂的时间都是找人算过的,一点都不好耽搁,不然就不是什么好兆头,娘家过去送亲的人也会发脾气。
  不过,接下来的这一段路还真不容易,他要从玉华姐门前围着的那么多女人中间,生生挤出来一条路,然后进到屋里,再把玉华姐接出来。
  就这么顶天十米多的一段路,应该是他在婚礼这天,最有挑战的一件事。
  这一路,糖、水果、烟这些当然要撒出去,刁难的话也要应对,最关键的,要小心被人各种揩油。
  农村那些成了家生了孩子的女人,在这样的场合,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彪悍生猛,光明正大的调戏起那几个可怜的男人来,捏捏胳膊、摸摸脸、掐掐胸这些都算不上事,那啥,还有直接掏裆的!
  总之,这几个男人被迅速的淹没在娘子军里,只看到他们一路左抵右挡,还笑着作揖打拱的说好话,往周围递各种礼物求放过,但是具体说什么,旁观的人一句听不到,只看到他们的嘴在动。
  他们这一带农村的大多数爷们,但凡要娶个媳妇,都要经过这么一段,大门口,围着一圈男人,抱着膀子在看笑话,其中的一些,估计也经受过这一番磨难,此时看着另一个兄弟倒霉,很无良的笑的很大声。
  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进了房,当然不会就此结束,里面依然还是有女的在等着他,只听又喧闹了好一阵,送出了红包,好话说尽,才把穿着一身红衣的玉华姐接出来。
  这一幕其实也是对等的,现在娘家人为难新姑爷,等玉华姐到了婆家那边,照样是有人变着法的闹洞房,为难新媳妇。
  玉华姐一边走一边止不住的掉眼泪,二伯母倚在门口,也是一把一把的抹眼泪,旁边几个妯娌也眼红红的,在围着劝她。
  小的时候,冯一平看不懂、也看不惯这一幕,好好的喜事,还哭哭啼啼的干什么,觉得这是矫情和做作,长大后,他才慢慢的有些明白。
  实在话,客观的说,除了极少数招人入赘的,其它绝大多数的女人,生下来就比男人压力大,因为她注定了一生至少要适应两个家庭。
  特别是像玉华姐他们这样的,不是自己谈恋爱,而是靠媒人做媒结婚,嫁过去以后,还要和公婆住在一起,从亲娘老子的女儿,变成公婆的儿媳妇,又是不舍,又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没把握,哭哭很正常。
  至于二伯母,她的难过,就好理解的多。
  两边扶着玉华姐的,现在是两个小姑娘,小声劝着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手绢,给她擦眼泪,也就走几步,到了人多的地方,玉华姐就忍住了不再哭,当然,眼睛还是有点红。
  在农村,关于哭嫁,也有说法,那些伤心不起来,一直笑的姑娘,大家会说,这姑娘,要么是没心没肺,要么是太想男人。
  但是哭太多也不好,一来这总是喜事,影响气氛,二来,主要是婆家迎亲的就难免有想法,这是不愿意,还是担心到我们那去受苦?
  跟着那一对新人,人都动了起来,冯家这边的人忙着抬嫁妆,冯一平背着一个高高的脸盆架站在最前面,大伯先过来嘱咐一句,“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回头,不要转身!”
  之后冯振昌、四叔也都来说同样的话,几个堂哥也一个个的嘱咐他,他耳朵都听起了茧子,没办法,农村办喜事,有好多约定俗成的禁忌。
  比如现在,他这个送亲的领头人,如果走在中途,转过身来向着来路,那就不是个好兆头,意味着这对小夫妻会走回头路,将来有离婚的可能。
  所以冯一平是下定了心思,为了玉华姐,就算是摔倒了,也要脸朝前面。
  吉时一到,鼓乐手吹打起来,鞭炮放起来,四叔示意了一下,冯一平领头,背着脸盆架朝前走,后面挑着、抬着嫁妆的也一起发力,把新人簇拥在中间,一起朝山岗上走去。
  这一路走的很顺畅,冯一平很好的贯彻了长辈们的意思,走的时候,头不要说朝后面看,连朝旁边侧一下都没有。
  送亲的路并不长,送出了塆口,到了山岗上,找了一块平地,四叔拉着冯一平停下来,新郎的一个叔叔从冯一平手里接过脸盆架,同时递给他一个红包,双方开始交接,到了这,嫁妆这些就由新郎带过来的人接手。
  哦,对了,红包也只有他这个背脸盆架的才有。
  又是一阵鞭炮响起,娘家这边分出一部分人送嫁,这一部分人到了那边也不好受,包括跟过去的几个女的在内,被灌酒是很正常的事。
  看着那一对新人在敲敲打打的鼓乐声中远去,塆里的人和围观的客人聊着今天的见闻,三三两两的往回走,接下来,就等着开席。
  冯一平他们这些跑堂的,则和厨房的那一大帮人一起,先吃一大碗加了很多猪肉的鸡蛋面,接下来的这一阵,他们真的只能是别人吃着,他们站着看着不说,还要忙活着伺候。
  到下午三点多,送礼的客人陆续回家,饥肠辘辘的他们才和其它也一直都忙活着的人一起,再开了三桌。
  和等着的外公舅舅们一起走之前,他特意再一次问了冯振昌,“爸,你什么时候回去?”
  “明天还有点事,后天一早吧!”
  这么说,就去不了学校,那感情好,“你就不去我那看看?”保险起见,他还是以退为进了一把。
  “怕是没时间,我回来这两天,还是叫小舅帮着早上采买,他那边也忙,要不是明天有事,我也想现在走。”
  冯一平装作一脸的不高兴和委屈,其实心里高兴着呢!初中毕业之前,父母真不能见老师,不然他以去省城为借口请的那么多假,一准曝光。
  至于东明哥夫妇俩,要等到三天后,妹妹回门以后才会回省城。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银行的二代
  寒假的第一天,在肖志杰一脸的哀怨,和王昌宁一脸的羡慕中,冯一平急匆匆的动身赶往省城。
  肖志杰哀怨的是,昨天刚考完,今天就继续正常上课,就只有冯一平又一次潇洒的挥手自兹去。
  王昌宁羡慕的是,他爸妈和姐姐也在省城啊,也快一年没见,另外,爸妈和姐姐在省城也一年多,他也想去看看啊,不过,这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就他想请假,班主任一准不会批。
  冯一平也没办法,几个月前,他托高志毅和李嘉帮他在政法大学里打听有没有银行业的二代,还真被他们找到一个,听说是一个支行长的儿子,也读大三。
  高志毅他们寒假可是要回老家的,现在已经在省城等了他几天,所以他是一点都不敢耽搁。
  又是到了九点多才到省城,这次他的待遇不一样,冯振昌亲自来接他。
  站在车站大门旁边,就着昏黄的灯光,冯振昌努力的从嘈杂的人流中一眼就把儿子找了出来,“这里!”他向冯一平挥手。
  接过儿子身上的背包,“考的怎么样?”冯一平就知道,要是妈妈来接他,第一句应该是问他中午吃没吃,要是老爸,肯定就是问这个。
  “还不错,题不难,发挥的也不错,应该还是全县前几名吧!”
  “我估计你也是这样。”这两年下来,冯一平一直只被县实验中学的一两个学生压一头,他和梅秋萍对他的成绩还是很放心。
  跟在爸爸身后走的冯一平有些糊涂,怎么朝旁边走,不往公交站台那儿去,他压根就不会想冯振昌会带他去打车,拜托,他们怎么舍得!
  难不成把那辆三轮车骑过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0/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