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2763

  “好的,现在人民广场那肯定很热闹。”黄静萍拉着冯一平的手往下走。
  冯一平拉住她,摇了摇,“我就不,我就要拉着!”黄静萍低着头不依。
  “你想想,我们都这样,岂不是叫王昌宁难受吗?”冯一平做她的工作。
  “那好吧!”黄静萍有些不高兴的松开了他的手。
  张秋玲看到黄静萍走过来时有些不高兴的样子,马上又问冯一平,“你又怎么欺负她了?”
  “没有!”黄静萍走过去挽着她的手,“走吧,我都饿了!”
  王昌宁和肖志杰悄悄对着冯一平竖起了大拇指,刚才他们两个在二楼的情形,他们在底下可是看得一清二楚。
  再朝县城去的路上,黄静萍主动坐到了副驾的位置上,肖志杰想在第二排和张秋玲坐在一起,却被她赶到了后排去。
  人民广场真是很热闹,广场上面,扎着一个个棚子,里面是各种年货,广场旁边的路上,也摆满了各种摊子,通道中都挤满了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
  “都把钱包看好了啊!”王昌宁说了一声,一马当先的走在前面。
  “对,口袋里留些零钱就好。”张秋玲把钱包塞给肖志杰,让他放在外套里面的口袋里。
  黄静萍也把她的卡通钱包递给冯一平,拉着他的衣角,“走,前面不少好吃的!”
  旁边有一段,全部是买各种熟食的,这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要这个,这个,这个。”黄静萍这一路走过去,买了一路。
  最后两个人的手里全拿满了,有炸肉丸,烤猪蹄,米糕,烤香肠,韭菜饼子,鸭脖,卤鸭舌……
  冯一平居然看到那家傲娇的牛肉面馆居然也在这摆了个摊子,忙排着队去打包了两份回来。
  “走吧,要不去车上吃。”这么一会,那三个人再也找不见。
  “好吧。”黄静萍看了看这些小摊前面的桌子,全都挤满了人,还有不少人就站在旁边吃,看来是等不到一个位子。
  他们过去的时候,王昌宁已经站在车边,塑料的简易碗里装的是馄饨,手上还拎着个袋子,里面看样子是卤肉。
  冯一平找了张报纸,把手上的这些东西放在中间的座位上,“来,一起。”
  黄静萍啃完了一个鸭脖子,也开始吃面,偏偏总来冯一平碗里抢,两碗面都一样,你说有什么好抢的?
  过不了一会,肖志杰他们也端着一大堆走出来,“确实抢不到位子。”
  大家都是熟人,两个女生也就不是很矜持,也放开怀抱吃,其实这些东西味道不见得有多好,可能是受这热热闹闹过年气氛的影响,才觉得很美味。
  “好饱啊!”他们三个挤在中间一排拍着肚子,让两个女生坐在前排,张秋玲回过头来,嫌恶的说了一句,“你们这个样子,难看死了。”
  “呵呵,刚才是谁跟我抢那最好一个凤爪的?”冯一平笑着问她。
  “还说呢,一点风度没有,凤爪,听名字就是女孩子吃的,你抢个什么劲?”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不用说,她的这些歪理谬论,肯定都是跟肖志杰学的。
  在车上消了会食,大家还是去剩下的地方转了转,这次是两个女生手拉着手走在前面,他们三个无所事事的跟在后面,看着那两个在一个个小饰品摊前流连忘返。
  转悠了个把小时,她们其实也没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几样耳环之类的小玩意,要都是她们这样的顾客,那些摊子的老板这两天肯定亏死。
  最后,还在农贸市场那转了一圈,冯一平看到有卖兔子的,大小不一,颜色也不一,应该是那些老手到山上套的,就捡大的肥的,买了五只,刚好一人带回家一只。
  回到镇上的时候,天已微黑,街上的人潮也已消散,只留下一地狼藉,黄静萍下车前对冯一平说了一句,“不要忘了你说的话!”就提着兔子,蹦蹦跳跳的往家里走去。
  “你说了什么?”肖志杰马上问。
  “我想一想啊,”冯一平笑着说,“我说了把你们安全送到家里。”
  “虚伪!”张秋玲马上来了一句。
  “别打,我开车呢!”冯一平抬手挡他们递过来的拳头。
第一百八十八章
又有了点钱
  说起来,春节也就只有年前的这几天,让冯一平放松了一下,从初一开始,不是在家里待客,就是去别人家做客,其实并不轻松。
  照例是初六的这天早上,冯振昌开车带着满满的一车人出发,在市里吃了中饭,然后就赶着去省里准备各店的开业。
  人走后,冯一平先去痛痛快快冲了个澡,老家那个条件,冬天想洗个不冷的热水澡是件很麻烦的事,现在也没有电取暖器之类的,只能把澡盆放在火盆旁边,于是靠着火盆那边烤的发烫,另一边还是冷得让你发颤。
  草草的吹干了头发,他扑在床上呼呼大睡,这一觉睡得很爽,直到华灯初上时分才醒。
  没办法,小时候很喜欢的走亲戚,对现在的他,已经是一种负担。
  初七那天他也没闲着,照样挂着相机拿着本子,在市里的大街小巷转悠。
  在他们这样的内陆城市,现在除了像学校这样的单位,以及公安系统这样的强力部门,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单位一般还是轮班,总要到元宵之后才会恢复正常。
  街上,人少,车也少,但是各处不断响起的鞭炮声,又显得有些喧闹。
  市面上,除了商场和小卖部这些,大多数的机关和商铺都关着门,连饭店和早点铺也都没营业,你要是不想自己开火,还真找不到吃饭的地方。
  不过,这样也好,冯一平考察的时候,统计数据也简单些。
  冯一平平时虽然不太团结同学,但是也没和一个同学闹矛盾,对参加集体活动不热心,但集体压给他的任务,他也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主要是签于冯一平期末考试的成绩,还是保持在年级第一名,学校还是把他评为了一年级上学期的三好生。
  在台上领奖状的时候,冯一平谦逊的对老师和同学们笑着,心里却在吐槽,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各种颁奖,也能以奖杯为主呢?那个好放啊,一个柜子顶上就能摆好多,像奖状这样的东西,就冯一平从小学到现在得的,都能糊上一面墙,而且乍一看上去,都大同小异。
  得了这个奖后,冯一平又劳烦爸妈跑过来住了一晚,没辙,学校政教处要对每个三好生进行家访,可不好让他们知道冯一平现在是一个人住。
  好在冯振昌和梅秋萍对这样的事是甘之如饴,下午急匆匆的赶到市里,热情洋溢的接待了政教处的老师,收获了若干赞美,也送出了不少溢美之词。
  总之呢,是老师夸家长教育的好,家长说还是学校教育的棒,双方互相吹捧,然后老师小小的提了几点意见,爸妈小小的解释了一下,代表冯一平答应以后一定改进。
  等送走了老师,爸妈住也不住,连夜赶回去,缺一个人还行,他们两个人都不在,店里好多事真办不成。
  过了元宵节,冯一平就一直等着两方面的来信和电话,信是出版社的,电话是代理他真人秀版权的律所的,他很迫切的希望得到这两笔钱,或者是有个肯定的消息,这样接下来他也好做安排。
  比他更焦急的大有人在,三月上旬,市级的两会即将召开,对这样的会议,普通老百姓是不感冒的,离他们很远,又经常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
  比如,街道上方会多了些横幅,街道犄角旮旯的地方,会被清扫一下,一些栏杆和岗亭也会粉饰一番,有时一些街道也会暂时被封,街上的警察会多一些,治安会被梳理一遍,交通枢纽也会应景的检查一下过往旅客,报纸头条头版头条也都是这方面的专题……
  总之,普通老百姓是盼着这会早点开完,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
  但是,对市里德衮衮诸公,头头脑脑门而言,这可是关系到他们乌纱帽的大事,也像是他们一年一度的考试。
  比如郑佳怡她就清楚的感觉到,妈妈这两天情绪很紧张急躁,比她中考前还不堪,下班后回到家,有时会在客厅里,院子里走个不停。
  方胜芳没办法不紧张,虽然已成定局,可是谁知道最后代表们的投票会不会贯彻组织上的意图呢?要知道现在的人大,可不是以前的人大,七八年前,就已经有省份的人大代表们罢免了该省副省长,组织部门属意的领导通不过人大会的就更多。
  一旦通不过,不但是对一级党委和上级组织部门工作的否定,对通不过的提名人个人而言,更是一场政治上的灾难,以后不要说再进步,想保住现在的位子也不容易。
  她从正处级一步迈到副厅级其实很侥幸,中央的一位领导到新建好的一中视察,对她一个女干部,能有这么大的魄力和干劲很赞赏,刚好随后中央要求在各级党委中增加女性的比例,她就这样被提进了市政府。
  同样,这一次的机会,也还是跟那位领导有关系,有时候,上面的一句话,顶下面好多努力。
  女儿没跟她说她也知道,不少人对她掏空一中的家底,还欠了大几千万的外债建设新校区很不满意,这些意见在平时没什么,要是在人大会上体现出来,那可就不妙。
  虽然她拍板建设新一中的时候,并没有想着以此为资本向更高一级攀登,但是,坐到了现在这个位子上之后,进一步就海阔天空,谁会没有进取心呢?
  好在可能是市委的工作做的很过硬,或者是人大代表们对她真的比较满意,人大会议的最后一天,闭幕之前,她高票当选为市长,终于迈入了高级干部的行列。
  至于原市长,则被调往省工商局任职。
  没办法,他得罪的人太多,而且得罪的还都是吃财政饭的,以后工作不好开展,关键是,得罪了人不说,最后事也没做成。
  方胜芳不一样,她也得罪了人,还欠了不少债,但市一中也建了起来,成了市里一张新的名片,而且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群体事件。
  市政府还真是需要一位不怕得罪人,能办事,又能把各方面协调的比较好的领导。
  三月中旬,冯振昌在省里也接到了上海打来的电话,极速前进被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公司买下北美及南美地区的版权,至于未来超模,可能是现在有些超前,暂时还没有买家。
  冯振昌到学校请假,带着冯一平去了上海,办妥了相关事宜,并在人力资源网上,发布了长期的招聘广告。
  俗话说福无双至,但是他们从上海回来不久,冯一平终于收到了来自台湾一家出版社的信,询问出版事宜,按他们给出的最低条件,就繁体版,冯一平这个新人也能拿到六位数的版权费。
  呵呵,终于又有了点钱!
  接下来,就等着人才市场那边的消息。
第一百八十九章
智通公司成立
  和后来的IT业不同,这个时候的中国,最出名的IT人物不是那些公司的老板或者CEO,而是一个个程序员,如后来被称为“中关村三君”,和“中国程序员五杰”这样的人。
  其中有一些,也是不少青年人的偶像,比如金山的求伯君,记得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冯一平好容易搞到了一张票,在一个礼堂听了他一次演讲,具体什么内容现在记不得,主要的目的,其实就是观摩一下一个创业偶像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