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9/2763

  “谢谢,谢谢大家。”还有不少人在站着鼓掌,冯一平不得不再一次致谢。
  迪克西特把镜头转向后方,这些年轻人居然这么热烈?
  安迪亚和贝拉家那已经成年的那两位,这会看着周围这些突然就狂热起来的人,看着安巴尼家那一对龙凤胎,此时那么激动兴奋的样子,忍不住摇了摇头,何至如此?
  “我想大家这么热情,肯定不是因为的身家。”冯一平说。
  下面顿时哄堂大笑。
  “我希望大家是以这样的方式关注我,始于身家,陷于颜值,忠于才华。”面对着这群雀跃的年轻人,冯一平忍不住扯了一句后来流行的话。
  “后两项也可以互换一下,我不介意。”
  礼堂里冷清了一小会,但马上就热烈起来,“哈哈哈。”好多人会意的大笑,他们估计,从明天开始,这样格式的话,一定会在校园里流行起来。
  安迪亚有些不太喜欢这样的幽默,一个大男人,希望别人赞美你长得好看,这就是中国男人吗?
  但贝拉家那两个比安迪亚年纪略轻的年轻人,对这句话很是欣赏。
  至于安巴尼家的那对龙凤胎,姑娘伊莎正在看着台上喃喃自语,看样子是在复述冯一平的那句话。
  “当然,我的身家,确实是一项重要的数据,但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数据,我们今天说的话,会成为数据,我们今天的这次聚会,会成为数据,我们的所处的方位,也是一种数据……我非常认同一些物理学家的看法,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
  开场白过后,冯一平说的话,就让有些人听不懂,不过,因为这是一场事先没有公开主题的演讲,大家倒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只是一个过渡罢了,他们想。
  迪克西特终于有机会居高临下的看了塞勒斯一眼,意思是,“怎么样,我就说吧!”
  塞勒斯没理睬他,因为还是有些人在鼓掌。
  “鼓掌的一定是物理系的。”冯一平笑着说。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可能我们还没有留意到,我们的很多信息,从作业到论文再到我们的照片,越来越多的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存储。”
  “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爆炸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它不仅使世界充斥着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加快。”
  “信息总量的变化还导致了信息形态的变化——量变引发了质变,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时代的前夕,而这个时代的面目,已经越来越清晰。”
  这一下,连物理系的也听不懂他在讲些什么,只是,换到计算机系的在若有所思。
  安迪亚吐了一口气,感觉轻松不少,伊莎安巴尼小声问哥哥,“他讲的这些是什么意思?”
  迪克西特的脸上,已经浮满了胜利的笑容,但是善于察言观色的塞勒斯,却发现台上的那些专家教授们,好像非常专注的样子,这让他又有了信心。
  冯一平自然注意到了台下人的反应,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他相信,要让自恋的印度人印象深刻,自己的准备,是最好的方案。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几年前,我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
  这个,计算机系的最清楚,眼前这个人,还是云计算之父。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确保了我们的信息可以不受限制的爆炸下去,却不用担心存储的问题,而我今天要谈的,就是云计算的另一面,大数据,而这个即将来临的新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
  冯一平终于抛出了自己的主题。
  台上的专家教授们,神色更加郑重起来,而台下的那些人,态度同样端正起来。
  台下的听众里,主力是孟买大学的大学生,他们熟悉教授们讲授一门新课程的套路,难道冯一平,今天要讲的是一种新理论?
  想想他之前在学术上成就,这好像也不是不能理解。
  安巴尼家的那两位还是似懂非懂,米塔尔家的接班人安迪亚,此时正认真的看着台上的冯一平,眼里,再没有一丝轻视。
  他想自己已经理解了冯一平的意图,如果他今天提出的这门理论,能和《蓝海战略》一样,新颖而又影响深远,那么,确定无疑的是,他在印度,将真正的成为明星。
  从他的过往来看,这种可能性显然是极大的。
  “那么,这些在各种终端上存储的大数据,这些非结构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吗?大数据时代,又意味着什么?”
  “我想说,它意味着很多,它意味着机遇,它意味着解决方案……它意味着一座座藏在水下的金山,就等着我们去发掘。”
  “而这个发掘的工具,就是云计算,所以我说,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一件事情的两面。”
  “它们如何配合,如何解决问题呢?我们以交通来举例,当我们分析那些存储下来的数据,就可以精准的预测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一条路的不同路段的拥堵情况……从而帮助我们实现交通的智能化。”
  “那么它们蕴藏着哪些机会呢?还是以刚才的交通来举例,比如我们的公共汽车,如何保障它在运营过程中不发生故障,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定期检测并更换零部件,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同样,我们把之前所有关于车辆故障和检测信息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监控运营车辆的相关信息,就能够预先更换需要更换的零件……”
  “这里蕴藏的商机有多大呢,比如在交通领域的航空系统,飞机发动机生产商,70%的收入,已经来自于后期的监测和维护。”
  “这就是大数据的核心,预测。”
  “……大数据的魅力还在于,它能直接为我们指出一些结果,不用我们去考虑其间的因果关联,比如,橙色和二手车的质量有关系吗?……大数据表明,橙色二手车发生故障的几率,只有其它颜色二手车的一半……”
  此时的大礼堂里,非常安静,好多学生,已经在笔记本上沙啦沙啦的写着,就连安迪亚,也已经让工作人员拿来了自己的笔记本,他已经完全没有和冯一平较劲的意思,他现在在意的,是不要错过冯一平说的每一句话。
  就连台上的那些教授,也正在记录。
  被几个助理保护着,坐在一个角落的玛丽卡,有些不解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这是演讲吗,这好像是授课啊!
  但是,他好帅啊!
  因为专业的关系,她虽然不太了解冯一平今天说的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但是,她能很明显的感觉出大家的郑重来。
  所以她也就不能确切的预料到,冯一平今天的演讲,又将很快在全世界刮起一阵旋风来。
第七百四十二章
折服
  坐在场下的迈克,始终是最紧张的一个,之前他曾经再三建议冯一平,在这样的演讲里,讲述这样的新理论,是不是合适?
  老板的这第二本准备出版的专著,他们自然已经拜读过,大家还不止一次的交流过,了解这个新理论的意义,并已经做了相关应用。
  就连扎克伯格那样自傲的家伙,看完之后也是赞叹不已,不住的说老板果然是名不虚传,所以他倒不担心这个新理论,不会像蓝海战略一样,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
  他最担心的就是之前那样的局面,大家都不明白老板在讲什么,毕竟这是个相对比较专业,而且又是第一次提出来的理论。
  他非常相信,以老板在写作上的才华,以他对现场的把控能力,以他的魅力,轻轻松松的可以来一场掌声不断的演讲,就像今天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一样。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险呢?
  虽然他有些不太了解老板对印度的重视,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如此落后,贫富差距如此巨大,PC普及率如此低的国家,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效益?
  但老板就是对印度市场非常重视,既如此,他只有千方百计的确保完成老板的意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你在印度历史最悠久的学府的一场演讲,也是在印度唯一的一次公开演讲,表现不尽人意,那自然会对接下来的安排和推广,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但是对这次演讲的内容,老板同样坚持。
  老板一坚持,别说他没办法,就连金总都没办法,他深刻的知道,老板是一个温和但绝不随和的家伙。
  从冯一平把话题朝大数据上转的时候,他的心就一直悬着,接下来的那一阵,大家的反应,印证了他的担心,他都在思考该如何补救。
  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大家就对老板的这门新理论,爆发了这么大的热情。
  他看着台上台下,那么多专注的在做笔记的人,再看看在台上走来走去,神采飞扬的老板,在心里又一次表示了深深的佩服。
  其实,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多少有些多余。
  冯一平清楚,中印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当前这个追赶发达国家步伐的阶段,非常崇尚实用主义,习惯了拿来主义。
  他在演讲里减少了对理论方面的论述,用了更多的篇幅来阐述实际运用,相当于明确的给他们指出来,如何从之前那些印象中无益的数据里,发掘出客观的收益来,今天在场的这些人,如何会不感兴趣?
  此时已经有人激动的在想,是不是应该把握好这个难得的机会,成立一家初创公司?
  也有些人在记录的间隙,激动的给那些不在现场的同学、朋友发信息,告诉他们,错过一个如何难得的机会。
  而前几排,包括肖恩他们在内的四大豪门,都有人弯着腰溜出去,激动的跟公司汇报。
  就连安巴尼家的那两个未成年的龙凤胎,此时都明白自己偶像今天这个演讲的意义。
  因为他这个新理论,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这里面蕴藏着多少机会?
  不明所以的人不是没有,《觉悟日报》的摄影师迪克西特就是一个,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他对这些枯燥的商业理论,尤其还是事关高科技的新理论,那是完全不了解。
  所以此时,看着台上像布道一般的冯一平,看着那么像虔诚的信徒一般,专注的记录着他的每一句话的听众,真是有些懵。
  他瞟了塞勒斯一眼,那家伙此时也很激动的样子,但是以自己对他的了解,迪克西特觉得,他此时怕也是一知半解。
  另一个不了解的人,自然是玛丽卡,对商业,对高科技,她真是知之甚少,甚至连冯一平所讲述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她都不清楚那是什么意思,这两样,有区别吗?
  但这并不妨碍她此时的骄傲。
  她也把冯一平刚刚说的一条原则活学活用了一把,不知道为什么没关系,只要知道是什么就好。
  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她完全听不懂的演讲,大家怎么这么重视,怎么这么郑重,但只要知道大家重视他就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9/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