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763

  她叫了一声冯振昌,“怎么了?”冯振昌原来也没睡着。
  “你说,是不是我们两个做父母的没什么本事,外面欠那么些债,过年的时候一屋的人来讨债,平常的吃穿都不宽裕,才逼着儿子小学刚毕业,就自己想办法赚钱?”
第二十二章
准备原创
  感慨归感慨,第二天,夫妻俩还是清早就起床。梅秋萍准备早饭,早上还是要煮饭,不然中午两个馒头顶不住。菜简单,昨天晚上的剩下的豆腐热一下,还炒了一碟咸菜。
  冯振昌准备好做生意的那一套,两人吃完饭出门的时候,左邻右舍和他们一样,不是收拾好了准备出门,就是在急匆匆的吃着早饭。
  其实早上是没什么生意的,大早上的,有多少人买栗子吃呢。但一来他们习惯了早起,二来,梅秋萍说的,哪怕早上就买个半斤一斤的,那不也是几块钱!
  二人从一个小区门口走过,小区规模不小,他们经过的这个出口处,一溜排开四辆简易推车,热气腾腾的。一个买包子馒头,一个买糯米饭,一个买面条,还有一个炸油条,生意都不错,不但出去上班的会去买,还有小区里面的老人和主妇提着篮子来买的。
  梅秋萍在后面叫冯振昌,“停一下,停一下。”
  冯振昌刹好车,看她看着那边,“怎么,你还舍得花钱买早饭呗?”
  梅秋萍就说,“刚刚吃的饱饱的,我就看一下。”
  冯振昌也看了,比较了一下,和他的这辆车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个大炉子。
  “哦,是的啊,我们也可以做些早点来卖啊!”夫妻俩几乎同时说出来。
  那就索性停一会,数数对面有多少生意。二人索性把摊子摆开,却没有一个人光顾,他们也无所谓,热切数着对面买早点的人——那一个人就意味着至少几毛钱的收入啊!一直到9点多快十点,对面都准备推车走人,他们这才往学校赶。
  二人一合计,就连生意最差的糯米饭摊子,从他们数的时候算起,也有三十几人光顾,哪怕一个人只赚两毛,那至少也有六块多钱,一个月下来,那也有两百多块!
  早点肯定可以做,那做什么呢?
  等到在大学门口把摊子摆好的时候,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就卖大包子,做一素一荤的,素的就粉丝或者从家里带来的咸菜,荤的就猪肉。至于价格,明天早上起早去转几个包子摊。地点呢,也不用去和其它人抢生意,就在他们现在的这个地方,老师学生的,总会有人买,万一有卖剩下的,刚好,他们可以做中饭。只是还要花钱,因为要再置办一口大铁锅,一个蒸笼。
  冯一平现在的日子其实很不错!在学校,他虽然也操心赚钱,但再苦再累,怎么比得过工作以后成家立业的辛苦。
  因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心情一直很愉悦、放松,虽然都是咸菜就饭,他甚至觉得肚子上是不是又长肉了,他可不想到三十多岁以后,又哪里都不突出,就肚子突出。现在这个身材挺好的,保持到二十年后,绝对是超级男模的身材,标准的衣服架子。所以,他在郑重的考虑,是不是要做平板支撑,要毫不留情的把小肚子扼杀在萌芽中,顺便练练腹肌。
  对男人来说,腹肌这玩意,真是个好东西,后来不少腐女,看到那些秀出六块或八块腹肌的男人,眼睛里都能长出爪子来。
  冯一平记得,三十岁之后,他最不满意的就是自己那软塌塌的大肚子。
  关于这个大肚子,他还有一次特别尴尬的经历。
  每年,他都要到上海参加春季五金会,那次尴尬的经历,就发生在一次回程过安检时。原来过了安检门后,安检人员拿扫描仪再扫一次,然后双手再在旅客衣服外面大致摸一下,其实也就是做个样子。那几年国内特别是机场的安检越来越严,所有的液体一律不准带上飞机,而且每个人的腰带也是重点检查项目。
  那次安检的工作人员是年轻女孩子,蛮清秀的,所有项目检查完,最后要摸一摸冯一平的腰带,腰带是在毛衣底下的,女孩子的小手直接插进毛衣,去检查下面的腰带。好死不死的,冯一平的毛衣是羊绒材质,他直接贴肉穿的。女孩子的半个巴掌自然就摸到了他肚子上,估计那个女孩子也没想到,一时有些愣,估计是想这软绵绵的是什么呢?然后估计也是下意识的,还拍了两下,然后明白过来,马上把手缩回来。
  冯一平当时也是一愣,然后比那个女孩子还尴尬,一张老脸马上变成红苹果。男人嘛,在年轻靓丽的女孩子面前,哪个不想表现的好一些。现在倒好,让一个女孩子摸到了他最大的软肋,而且说不定接下来几天,都会成为那个女孩子和同事以及闺蜜之间的笑料!冯一平当时那个心啊,哇凉哇凉的啊!所以回广州之后,当天他就开始做仰卧起坐,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不过,他再努力运动,突出的肚子始终没有练回去。
  现在有这么好的底子,如果从现在开始练,腹肌应该能练出来。不过,还是存在一个空间的问题,不说其它,就做个俯卧撑吧,现在都没地方,别的同学看到了,肯定还会笑话。那就还是等一等吧,等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再说。
  生活上,除了晚上睡觉还是不太适应以外,其它都凑合。饭是至少能吃个大半饱的,这个星期,有了五块钱零花,还肖志杰两块五,还剩一半,昨天早上还能到小厨房那买了一个老师们剩下的肉包子。菜呢,总是腌菜也无所谓,他吃的惯,而且腌菜下饭啊。
  学习当然不轻松,因为老师上课的进度都很快,但至少目前来说,就连原来他成绩比较一般的代数和化学,他都觉得很容易,知识面都还很浅。至于其它的就更不在话下,比如英语和政治,他不用怎么听课,自己预习复习就可以,所以他就有时间准备挣下一笔稿费。
  他本来是想综合汤姆汉克斯的《飞越童真》,和刘德华的《童梦奇缘》这两部电影,来写一个初中生一夜长大的故事。但现在这个时候,人们对这类奇幻题材的接受程度,他有些拿不准,所以还是换了一个大家肯定能接受的题材。
  现钱收了六百多斤之外,外公又用自己的面子,一家几十上百斤的,又欠钱收了五百多斤板栗,算算又是欠了一千五六百块,压力还是很大的。
  这一次,他想写的是关于动物的故事,具体说是狗狗的故事。这种题材的文章,人们是能接受的,而且,就他这个年纪写这个题材,也算合适,没有被人置喙的地方。
  农村的小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动物。家家户户都养的鸡和猪,还有些人家会养几只鹅或者鸭子。一般几户人家共养一头牛,还有些人家,比如他二伯家,养了群羊。除此之外,还有猫和狗,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抓老鼠,一个看家,反正也额外用不了多少粮食。
  鸡不说,这个简单,每天撒上几把谷子就好,至于孵小鸡,那是技术活,村里的是个主妇里大概有一两个能行,好强的梅秋萍也可也。
  牛呢,除了春耕秋种的那阵子,要它出力,平时就是要让它吃饱肚子,好在有草牛自己会吃,不像猪,要打猪草回来喂。不过牛是大牲畜,农家最值钱的牲畜,所以大家都很在意。
  所以放牛有一件事特别要紧,千万不要让它和其它的牛打架,牛在山上打起架来很容易出事,人也不好去把它们分开,走的近了,暴怒的牛可是六亲不认,被一头牛正面冲撞或者被牛头上的角顶一下,谁都受不了。
  但是一个塆里面,总有那么一两头牛脾气很暴躁。关于这个,村里有些说法,平时很蛮,也不讲理的人,他们家的牛也一样,总是想欺负其它的牛,总结来说,类似如“牛肖其人”,比如冯文家,他爷爷放的牛,他爸爸放的牛,都是那种爱找架打的牛。
  这些牛,只要见到另外的公牛,马上进入战斗状态。前腿稍弯,头上的两只角向前斜顶,呼哧呼哧的朝另一头牛那里凑,准备顶角。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拽紧拴住自己家牛鼻子的绳子,死死的拉住它,把它赶到旁边,如果还不听使唤,就从旁边随便折条树枝,使劲抽它几下。
  到山上也要留心,尽量不要和那几头爱打架的牛在一座山上,万一在一座山上,放的时候一定要把牛系住,离那头牛远一些。同时也要小心留意,看到那头牛有过来的倾向,远远的就要把它赶回去。
  但是即便大家再小心,有些事总是免不了。比如自己家牛是系着的,对方是散放的,一不留神没看到那头牛过来。还有,牛本来是系着的,但它自己挣脱了。最倒霉的,是,两头牛都隔的远远的,也都系的紧紧的,但其中一头牛木头做的鼻针断了,让它彻底的没了束缚。
  冯一平记得很清楚,三年级暑假的时候,堂侄冯大志家的牛鼻针断了,找另一头牛打架,还没等人把它们分开,冯大志家的牛反倒被另外一头牛顶到山下,然后怎么也站不起来,躺在那里一声接一声的嘶鸣着,那嘶鸣声,让人听了很伤心很伤心。
  后来,塆里十几个壮劳力轮换着把它抬回来,兽医说,一条腿断了,肋骨也断了三根,没得治,只能杀了吧。
  然后第二天中午,大半个塆的人都来看,不,不能说看,应该说是给它送行吧,只那些小孩子嘛不懂,上蹿下跳的,围观的大人们,没有一个脸上带笑的。
  不像杀猪,杀猪是年年有,一年村里会杀几十上百头,村里有两个杀猪匠,就这样,年底的时候还忙不过来。牛就不一样,杀牛也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好多年不会杀一头,所以也没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只知道,杀这么大的牛,是要敲它的鼻子那里。
  冯一平当时挤到最中间看,牛就躺在那里,不动弹,也不再叫唤,可能是喉咙都哑了吧。冯一平当时就站在牛头那,看了一眼,他就怔住了,他分明看到,大大的牛眼边,溢出来的黄豆大的眼泪——即使多年以后,他也是坚持这么跟父母说的,那绝对是牛流的眼泪。想来那牛也知道自己的状况,不管是痛,还是伤心,还是怕,总之,那头牛,它当时在流泪。
  所以,等到冯大志拿着劈柴的斧头过来,叫冯一平让开的时候,冯一平马上挤出去逃走了,他实在不敢看接下来的事情。
  这件事导致的后果就是,每当在电视上看到西班牙的斗牛,他就马上换台。他觉得那很残忍,甚至有些变态,他很想问那些站在场中得意洋洋的斗牛士,和看台上那些鼓掌起哄的观众,你们有没有看到,那躺在场中的,被细剑,一剑剑刺死的,可怜的牛,它眼角那豆大的眼泪?
第二十三章
猪倌冯一平
  除了牛,还有一种家畜,是要用心饲养的,那就是猪,特别是能生猪仔的母猪,这个冯一平也很有发言权。因为中专的那几年,为了让日子能维持下去,家里养了母猪。
  母猪一年会生两窝小猪,一窝都有十来头。动物世界优胜劣汰的传统,在这里有直接的表现。每窝猪仔里,总有那么一两个,是天生比其它兄弟姐妹要瘦弱,而且有好几次,生出来的小猪,比母猪的奶头要多。
  冯一平记得,他们家的母猪有13个奶头,但有几次是超过13头小猪仔的。因此,那最弱的小猪,很难吃到妈妈的奶,最弱的这只,也最让人费心。
  这一头小猪仔就是七八十甚至上百块钱,当然要好好的伺候,就用米汤煮磨的米浆,装在奶瓶里,抱着小猪喂它——就像喂小孩子奶一样。
  总吃这也不行,还是要母乳,就只能等其它的小猪都吃完了奶,再小心的把它送到它妈妈那,让它吃奶。之所以说要小心,因为哺乳期的母猪脾气很大,很护仔,即使是主人靠近,它也会很警惕,有时候,不但会拿嘴拱你,还真会咬你的,所以要小心。
  另外,哺乳期的妈妈,好像不管是人他妈,还是猪她妈,脾气都很大,很容易烦躁——这个冯一平也都有体会。
  刚刚已经喂过一次,你又让一个小东西来吃奶,它心情不好的话会整个趴在地上,奶头全部压住,任小家伙在旁边咿咿呀呀的叫唤,它闭上眼睛,两只大耳朵耷拉着,装作看不到也听不到。这个时候,你得给它好好挠挠痒,哄哄它,它才会侧一下身子,把奶头露出来。
  还要小心,吃着吃着,猪妈妈又会不耐烦,还没完没了啦,于是一翻身,瘦弱的小小家伙反应本来就不灵敏,吃的正香的时候也没空想其它,搞不好就会被妈妈压在肚子下面,压实了,几百斤的妈妈一下子就会要了它大半条小命,所以这个时候在旁边,一定要眼疾手快,不然就成了帮凶。
  从生下小猪仔,到把小猪仔卖出去,中间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猪仔的价格高,一头小猪仔多长一斤,加起来那就是十几二十斤,平均三四块一斤,那就有近百块钱,所以那两个月真的花好大力气。
  首先要让母猪吃好,这样它才有奶喂猪仔。等猪仔慢慢长大,断奶以后,又要让它们吃饱吃好,长的壮壮的。当时家里没钱买饲料,就用土办法,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米浆,然后加水煮熟,给猪仔吃。每天额外要用原始的石磨磨十几斤米,也很不轻松。
  而且就和小孩子一样,漫漫长夜,中间至少还要再喂一次。半夜三更的,要把一大锅米浆烧开,再招呼它们吃干净,再把它们赶出去方便,再一个个哄回家,前前后后要近两个小时。
  要让小猪吃的多,那也要动脑筋,只吃了就睡,睡了就吃,固然长肉,但那样到后来,吃的只会越来越少。怎么办呢,要让小猪们每天都有适量运动。
  所以,在冯一平的履历上,除了放牛,还有一项就是放猪。
  猪妈妈一猪当先走在前面,肚子扁扁的,有些步履蹒跚。它一边走,一边叫唤着,于是一群白的、黑的,还有花的猪宝宝,就扎成一堆的跟在后面,你追我赶,小尾巴一甩一甩的。嘴里也不闲着,所有的小猪都用差不多的一种旋律回应着猪妈妈,只是你前我后的,并不整齐,很是热闹。
  山岗上有片平地,平时用来晾晒的场地。小家伙们三两成伙,在场中撒着欢,猪妈妈在旁边的草丛里这里拱一嘴,那里拱一嘴,有些累的时候,就懒懒的回到场中躺下。
  它一躺下,小猪们一窝蜂的涌过来,你争我抢,不一会,就只剩下砸吧砸吧的吮吸声。也没过多少时候,猪妈妈叫唤了一声,挣扎了几下,改为平趴在地上,不喂了。
  几只小猪还意犹未尽的用小嘴拱着它的肚子,猪妈妈眯着眼睛不理不睬。见这招没用,有小猪跑到妈妈头那里,急切的叫唤着,还用小嘴在妈妈脸上乱拱,猪妈妈还是不为所动,小猪还继续在那卖萌,猪妈妈却不耐烦了,头一甩,一嘴把小家伙扫出好远。
  咕咚咕咚滚出去好远的小猪好像有些晕,又有些搞不清楚状况,它静静的趴在地上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也就静了那么片刻,它高兴的叫了一声,撒开四蹄,欢快的朝其它兄弟姐妹跑过去,你拱我一嘴,我撞你一下的,愉快的玩耍起来。只剩下少数的几只,紧挨着猪妈妈,恬静的小睡。
  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些人顺道来看,看那只长的最大,看那只最活泼,看那只最能吃,看那只最厉害……这是为着将来捉的时候好有目标。
  就这样,全家辛苦两个多月,最后,分别的日子到了。挑了一个日子,猪妈妈被关在猪圈里,小猪们关在屋里,早就约好的人一起来到家里,各自抢自己中意的那只小猪。抢没抢到中意的,冯一平家不管,最后一过秤,小猪们就被装在麻袋或者箩筐里,被挑着走向新家。
  从分开关的那一刻开始,猪妈妈就没安静过,一声接一声的叫唤着,一次次的向家里走,一次次的被系在脖子上的绳子拉回去,但它还是不知疲倦的努力着。
  小猪们叫的越来越急,越来越响,叫唤声里是不安和惶恐,猪妈妈听了,越来越激动,也不停的叫,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大,叫唤声里满是焦急和关切。
  但到最后,它只能徒劳的看着一个个小猪仔被陌生人带着越走越远。
  有的小猪挣扎着从箩筐里一次次的跳起来,两条小腿搭在箩筐边沿,看着猪妈妈不停的叫,或者说是哭,猪妈妈就一次次的朝那个方向冲,每一次都把绳子绷的紧紧的,直直的……
  此后的好些天,母猪会一直会恹恹的,连食都不愿意吃。
  说来也怪,在冯一平上中专的那三年,也就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养的母猪都不错,很少病,每窝都生十几个,成活率也高,一年能为家里增加近两千的收入。但等他参加工作以后,家里也继续养过母猪,却总出这样那样的麻烦事,很不划算,最后就没有再养过母猪。
第二十四章
我家的猫
  冯一平家一直都养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