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8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2/2763

  “所以大家目前忧心的问题,是个问题,但可能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另一方面,工作上的问题。”
  “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
  “这方面如果有问题,那才是大问题,比如,如果工作有问题,那我们可能就会负担不起去美国的机票。”
  “当然,也请大家放心,至少从我们清华毕业的同学,工作一般都没有问题,只要肯努力,在毕业几年后,我们都能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好工作,到那时,现在可能会逼着大家不得不暂时分开的那些问题,不管是房子车子还是赡养老人……就不是问题了。”
  “去美国,也不是问题,这么跟大家说吧,我在硅谷,见到了太多太多的清华校友,是的,他们都过着影视剧里所描述的那种美式中产阶级的日子。”
  教授们有些疑惑,说好的讲创业呢?
  但冯一平说的这话,无疑让在座那些刚刚心情有些沉重的同学,感觉轻松起来。
  只要我们努力,也能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那时,现在的面临的很多问题,自然将不再是问题。
  但冯一平却说,“而这,正是我要说的另一个问题。”
  能到美国,成为影视剧里所描述的那种中产阶级,还有问题?
  “我看了学校的一些数据,我们清华,选择出国的深造的同学,占比还是很低,大约在10%上下。”
  台下不少同学都表露出了对这份数据的不认可。
  “我并不是对学校的统计数据有异议,就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看,可能会有些偏差,如果算上那些参加工作后出国的同学,我想,有很多届的校友,至少超过60%,都在国外。”
  “其中又以美国为主。”
  这个数据,其实真不夸张,从冯一平自己了解的来看,尤其是在出国最热的那些年,那会清华一年本科毕业的,也就不到两千五百人,后来,至少有一千六七百人到了国外。
  而那些人中,最终回国的人数,他有些不想去问,不想去统计,因为那一定是个会让人郁闷的结果。
  “在美国,我到过不少地方,到访过不少公司,我去的那些公司,应该说,都是实力非常不错的公司。”
  这又让在场的不少人有些眼热起来。
  那些公司,一定会非常高兴冯一平的到访,一定都会是由高层人员陪同接待他。
  而自己,可能都没有为那些公司工作的机会。
  “从我接触的而言,这些公司的负责人中,我没有碰到一个是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
  “但据我了解,有我们很多优秀的同学、校友,在那些公司工作,而且大多都是我们清华,或者是北大、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的同学。”
  “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这其中有不少人,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于那些陪同我的高管,甚至也包括他们的老板。”
  “可以这么说,那些公司的很多收入,就是由他们创造的,或者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完全可以争取成为公司的高层,或者独立做出一番可观的事业。”
  “可是,他们却对现状很满足,我觉得,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当然,我们得承认,在美国,白人,确实在很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族裔就一定没有打破那层天花板的可能。”
  “就我最了解的硅谷来说,有不少印度裔的员工,已经走上了高层的管理岗位,而来自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真比大熊猫还稀奇,或者说,赶得上克隆动物的稀有。”
  “我真的不太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我只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出国的那些佼佼者,和他们现在的地位,真的太不相称。”
  “因为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哪怕是和美国一流高校的相比,至少在本科阶段,我们的均值,都是很高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最后,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一向讲究知足常乐有关联。”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一个问题,我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要多读点书,现在,我想补充说一句,在多读了书之后,我们也要想着,不要太容易知足!”
  “我们是接受了国内一流大学教育的人,如果连我们这些其实是享受了国内一些特殊教育资源的人,都只满足于成为一个美国的中产,那我想,这只能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失败。”
  冯一平没有看台下校领导们的脸色,但他猜得出来,这会他们肯定没有之前那么高兴。
  “我是真的比较过国内和美国的高等教育,我发现,我们的高等教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还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由公立大学来保障,但是,美国最知名的那些高校,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学校,我们熟悉的斯坦福、加州理工、哈佛、耶鲁……都是私立的。”
  “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我也说不清楚,是不是这样的差别,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我想我们的师长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会有更专业的看法。”
  台下的吴倩这会有些担忧,老板,你可悠着点吧。
  “我刚才说过,就是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我们至少在本科阶段,均值很高,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方差很小。”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不太喜欢标新立异,我们喜欢大家都循规蹈矩,从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要求,从走路、坐姿,到衣服、发型,都要尽量统一。”
  “我还记得我的同学中,有好几位因为是左撇子,而被老师花大力气纠正,当然,现在这样的事应该是少了。”
  “我相信,以上这些举措,自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和要求,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程度上,会不会思维方式会受到禁锢?会不会阻碍创新?”
  “这是不是从研究生开始,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逐渐增大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可以考虑的一个方面。”
  有不少同学在交头接耳,还有不少教授也在交头接耳。
  冯一平在以往的公开言论里,从来没有质疑过任何和公共机构有关的方面,但没想到他第一次在母校演讲,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觉得冯一平这些话,在这样的场合,可能有些不太合适的吴倩,又特意看了看清华校领导那一块,她发现,情况还是挺乐观,那边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喜的神色。
  我们的高校领导,确实更能做到兼容并蓄。
  这可能跟他们都对国外的情况,有相当的了解,知道冯一平说的这些话,其实都是事实。
  “从建校到现在,我们清华的很多校友,都是能够把大我、把这个社会,放在满足小我的前面,平均来看,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但这种心怀社会的浪漫情怀,我们却是越来越少。”
  “我们越来越多的同学,过多的满足于小我,而且是比自己应得的要少的那种小我,我不想说这又是一件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事情,我只是想说,也许我们,真都不要那么乐于知足,那么满足于现状。”
  “不知足之后该怎么做?我觉得,创业,是个不错的主意。”
  喔,到最最重要的了!
  不少人精神又是一振,这才是他们最喜欢听的部分。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越努力,越幸运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得大家的认同,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
  “这句话,我想在座的大家,都会深有感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和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成就,会是天差地别的。”
  “当年一起在村头和泥巴的小伙伴,读大学的,有机会进机关,能到国外深造或定居,能轻松的在一些知名公司找到工作拿高薪……能很顺当的在国内或者国外的大城市站稳脚跟,扎下根来,也就是鲤鱼跃农门。”
  “而那些没能考上大学的呢,他们现在,大多数可能都有一个称呼,农民工。”
  “说起这个,我就又想起一件事来,我好几次想过,要考证一下,农民工,或者进城务工人员这样带着浓浓的阶级优越感和歧视的名词,是谁最先说出来,或者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人,我一定会和他好好辨一辨,都是在城市里工作,都是为城市建设做贡献,为什么就要给那些从农村来的设置一个专有名词?”
  “从广义上说,我们所有人,不都是属于打工者吗?”
  有掌声响起来。
  冯一平相信,鼓掌的这些人,多半也是从农村来,搞不好,在将来还要回到农村去,至少,想把户口留在首都,不太容易。
  未来,不管他们在外面表现得如何光鲜,但在有些人眼里,他们其实还是属于农民工的行列。
  “这是题外话,有时间,我真的会话时间去考证一下这个问题,好吧,回到刚才的话题。”
  “读书,不仅能让家在农村的人改变命运,在城市里,也是一样的,当年一起在胡同里愉快的玩耍的小伙伴们,考上大学,或者没考上大学,命运的差别,同样巨大。”
  “这不仅仅表现在爸妈过年过节时多了一项硬气的理由,更表现在哪怕是不包分配了,从一流大学毕业的人,也不用为自己的工作发愁,总会有更好的机会在前方等着他们。”
  这话也就只能放在这个时候说,这个时候,就业形势,还没有后来那么严峻。
  “而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呢,找一份过得去的工作,还真不容易……”
  “但我想说,大家也不要高兴的太早,以前还有一个说法,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在,就和我在美国看到有那么多来自国内的优秀毕业生,心甘情愿的为综合能力都不如他们的老板打工一样,接下来,我们也很有可能看到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为很多可能只读完高中的人工作,实际上,这样的情况,目前就不少见。”
  “这是不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另一个不足的地方?我不清楚,但我觉得,这样的情况,还是有必要引起包括我们的教育机构在内的相关人等的反思。”
  吴倩又朝校领导云集的那一块瞄了几眼,老板,真行了,今天就别再放炮了好吗?
  “我也不是说,接受了一流高等教育的人,就理当优越,我只是想说,为什么那么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在这个时代里闯出一番天地来,我们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就不能?”
  “有一个笑话,说现在大学生毕业了都不好找工作,而我小学还没毕业,所以,我只能想办法让大学生来为我工作。”
  “讽刺吗,但有时候还就是如此,走上社会的时间越长,我们就会越觉得,生活,有时就是会用类似这样开玩笑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些残酷的、严肃的现实。”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但我想,就我们清华来说,现在每年的毕业生,接近3000人,这三千人里,如果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约1000人能创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2/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