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19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9/2763

  当然,冯一平公司出产的小白鞋,定位还是在中高档,目前在欧美的售价,在130到180美元之间,和动辄几百美元的奢侈鞋品,没办法比。
  但他们这样一个出现不过才不到四年的鞋类品牌,想成为奢侈品牌也难。
  何况冯一平一向追求的,就不是高价,而是高销量。
  他之所以定价超过100美元,那主要也是考虑到国内同行的竞争。
  我们都知道,当国内有一款产品在国外热销的时候,国内马上会有很多公司会开始转产。
  果然,根据外贸公司打听到的消息,即将举行的秋交会,重点展出小白鞋的鞋业公司,由春交会的不到50家,增长到接近200家。
  不过,大家的表现,还是让冯一平比较欣慰,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把价格杀到很低,定价普遍还在50美元以上。
  这就很好,他们主攻的,还是国外的中低端市场,所以不会对嘉盛造成威胁。
  实际上,他们相对嘉盛造成威胁也难。
  嘉盛这几年花在设计上的投入,包括销售通道的建设,品牌宣传方面的投入,不是个小数目,国内这会没有几家公司能有那个实力。
  有那个实力的,又难有那个魄力。
  “我们预计,到明年,我们的鞋服产品出口,依然会持续高速增长,我们的计划,还是要能实现翻倍的增长。”
  高官不住的点头,带着有些羡慕的说,“今年的出口,我们定的计划,是比去年增长20%,还是一平你有气魄。”
  “主要也是前期的投入开始见效了而已。”冯一平说。
  “总之,这很好啊,”高官又笑了起来,“至少,在接下来的两会上,我做报告的时候,在出口这一项,我们06年一定会超额完成目标。”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不到54亿美元,林主任,如果按嘉盛完成出口近24亿美元来算,我们今年的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没问题吧。”
  那位林主任拿笔在纸上算了几下,“虽然今年我们省的一些农产品,比如蜂蜜,因为国际上的价格大幅下挫,下跌了接近50%缘故,有所下降。”
  “但是,因为冯总公司出口额增长了超过13亿美元,我们全年的出口额,达到65亿美元,不会有太大问题。”
  “这样一来,在出口方面,今年我们很可能是中部省份的第一名。”
  这显然是一个让两位领导都感到高兴的好消息。
  作为一个吸引外来投资有难度,而且还是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的中部省份来说,在出口额上要做出成绩,真的不容易。
  说句不好听的话,整个省辛辛苦苦一整年,在出口额上,往往还不如沿海一个省份的一个市,甚至可能是一个县级市来得高。
  所以在过往,在很多文件上,相关部门往往用另一个数据,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来说这方面的问题,“今年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多少多少,增长了多少多少。”
  好歹那个数据,至少超过百亿美元。
  “一平,这样的势头,能持续吗?”高官关心的问。
  “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冯一平肯定的说。
  “鞋类的出口,因为看起来我们遇不到太强有力的挑战,这方面在接下来几年,一定会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在服装方面,我们研发的无毒无化学品的有机婴幼儿服装,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打开了知名度,未来的出口额,也将实现大幅上涨。”
  “我们目前正在通过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也即GOTS的认证。”
  “未来,我们将前头国内的有关协会,成立我们国家自己的标准。”
  GOTS的第一个版本,于上月正式颁布和实施。
  在这方面,因为原来不熟悉的缘故,冯一平他们没能参与进去,这个标准的主要制定国,依然是欧美和日本。
  冯一平他们知悉这个情况的时候,相关的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没能争取到成为标准起草者的资格。
  这是他今年唯一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看来鞋类和服装,将成为我们省未来出口的一张新名片了。”书记说。
  “实际上,我们正有意把机电产品的一些订单,也逐渐转到省内生产。”冯一平说。
  “哦,难道你的神奇工坊,打算在省内考察代工厂家,这可是个好消息。”高官马上说。
  这说明他对冯一平公司的情况,确实不是一般的了解。
  冯一平的公司,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一直是由神奇工坊领衔。
  “我们是有这个想法,不知道各位领导有没有注意到,就在上半年,神奇工坊,和我们在大学城成立的创业园,已经联合设计了好几款产品。”
  “我的意见是,如果可以,尽量把这几款产品在省内生产,神奇工坊的其它产品,我也持这个观点,只要省内公司,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同时,综合成本和沿海城市代工厂的成本接近,我也希望,能尽量放在省内生产。”
  他这么考虑,自然不止是出于情感上的,主要还是基于商业上的一些原因。
  沿海的那些代工厂,不可能只为他们一家代工,实际上,这就等同于为竞争对手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相对轻松的了解的神奇工坊的产品,包括制造工艺。
  但如果放在省内,从模具开始,所有的生产环节,保密性相对会更高一些。
  目前这个时候,没有多少公司,会选择让内陆的公司来为他们代工。
  另一个理由,自然也是出于长远的考虑。
  未来随着低价和人工工资的增长,沿海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会逐年下降,相关的制造业,肯定会向内陆地区转移,嘉盛何不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一方面也抢先一步呢。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逐渐向内陆转移,这会是一个大趋势,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为省里探探路。”
  书记看了眼高官,“这又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新课题。”
  高官点点头,“那么一平,你要和我们谈的问题,是关于出口吗?”
  “是的。”冯一平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省城的港口,在相关问题的处理方面,主要是在报关以及纳税方面的效率,和沿海港口,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是他们目前经常性遇到的一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无论如何,在省城港口报关检验以后,到外地海关,还必须检验一次,这中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通过运费更高的铁路,直接运到外地海关,而不是从省城港口,通过水运抵达。”
  “考虑到我们的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我想,省里在这方面,能不能和兄弟单位协调,尽量简化相关的流程和手续。”
  “经过长江,运送到外省港口出关,如果时间能缩短到现在的一半,我们很乐意在省城报关出口。”
  “你有没有测算过,如果能达到你的要求,不算时间成本,在运费上,你们能节省多少?”高官拿起笔来准备做记录。
  “我们已经测算过,每吨至少节省运费200到300元。”冯一平说。
  “这不是一个小数目。”高官点头。
  “这个问题,不简单,”他低头想了一会,“但是,必须得做。”
  “从全省的角度考虑,也必须解决。”书记也表态。
  这样就好。
第五章
都挺好的
  冯一平的梦想,不能建在空想之上。
  内销还算好说,省城本来就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去年高速全线贯通以后,五里坳到省城,也就仅仅两个多小时的车程。
  但对出口产品来说,地处中部山区的五里坳,自然就处于先天的劣势。
  因为到南方的陆路距离更远,所以最合适的出口港,只能是相对较近的东部。
  这个近,也是相对的,从五里坳到东部最近的出口港,也要跨越三个省。
  无论是陆路还是顺江而下,由此带来的额外的运费,本就会削弱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交货期限卡得特别紧的出口货物来说,由此带来的时间上的延长,则是另一个不利因素。
  幸好冯一平的公司所生产的产品,相对而言,附加值都比较高,不然,他这目前看起来势头很好的出口业务,也就不过是图个热闹而已,剔除这些额外的成本之后,产生不了多少回报。
  这还并不是赚不赚钱的事,产生不了回报的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没有多少竞争力。
  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价格战,都被商人认为是最没技术含量的手段,但偏偏又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常用的竞争手段。
  在从前,我们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到现在,在外贸界,单价几毛钱的差距,让一大堆厂家望而却步的事,并不鲜见。
  所以即便对目前这些出口产品所带来的回报——包括退税在内,完全能负担得起这样额外的成本,但在以五里坳为主的生产基地,出口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即便冯一平再不在乎,再土豪,这每吨货物能省下的200到300元的运费,他也不能不在乎。
  但这样的事,就和从五里坳到省城的高速一样,只能由政府来主导,如果想要见效,最好还是由上而下的强力推进。
  我们都清楚,很多时候,由下而上的改变,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国内当前的大环境下,由上而下的改变,才最有效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9/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