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763

  “是,就是把生栗子和河砂一起炒,里面还加上油和糖,省城早就有卖这个的。我家的情况你们知道的,本来底子几薄,我妈治病和建房子欠了不少债,听我小舅说起,我爸妈就想试一下,反正自己家有板栗。”
  “哦,原来是这样,那现在怎么样?”肖建平问。
  “还可以吧,现在平均一天能买十几斤,一斤能赚块把钱,比在家里种地要好一些。”冯一平说。
  “那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能赚三四百块钱是吧,那还挺不错的。”肖建平说,他有些惊讶,但并不心动。除了种地,肖建平还学了种茯苓的技术,依着地利,在山上种了茯苓,像去年,茯苓就卖了近三千块,在农村,这个收入很不错。
  冯一平说,“他们也是被逼的,在家里种地,累死累活的,一年总剩不下多少钱,有些帐欠了三四年还还不了,我的学杂费也总凑不出来,再说我是一直想要多读点书,所以他们想趁现在还算年轻,出去试一试。”
  肖建平说,“说的是,你们就一定要多读点书,小杰你也要记住,你们只管读,供不供的起,有我们大人想办法。将来只要你们考上了大学,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勒紧腰带也一定会让你们读。”
  冯一平说,“叔说的是,我们这一代,至少是要读个大学,不然将来工作都不好找。”
  肖建平说,“现在读大学都不算什么,好多人都读硕士、博士,还出国留学的。听小杰说一平你成绩很好,是年级第一是吧,那到时考县里的一中肯定没问题,就是小杰,我担心他考不上高中,所以一平你平时要多帮帮他。”
  冯一平说,“现在的年级第一不算什么,初中还有两年多呢,说不定下学期志杰就赶到我前面去了。志杰的数学很好,总是班里前几名。”
  肖建平说,“我也知道,他说不上聪明,但是肯定不蠢,就是不太用心。”
  冯一平说,“没有的叔,志杰现比我还用功。就是考试这个东西不好说,有些人就是平时很好,考试的时候临场发挥总是失误。”
  肖志杰妈妈说,“这样的事我听说过,有些孩子平时成绩很好,考试的时候总是出错,听说还有考试的时候晕倒的。”
  冯一平说,“是的,听说现在城市里面高考的时候,救护车就停在学校外面的。”
  肖建平听了笑了,“这样说现在读个书也不容易,搞得比我们种田还辛苦,动不动就要进医院。”
  冯一平说,“所以我开学之前就和家里说过,到中考的时候,万一没考好,上不了一中,我就想复读。”这才是冯一平今天要说的主题。
  肖建平马上赞同,“说的是,如果到时没考好,我们也复读,现在复读的也不少,有些还复读三四年的。”听了这话,冯一平就放心了。
第二十九章
收柿子
  95年的时候,他们三个都没考好,一商量,如果要上一中,至少要复读一年,再加上高中三年,然后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说不定又要复读,大学再四年,前后要近十年。家里都不富裕,还是读三年中专,然后去工作稳妥。
  虽然后来冯一平和肖志杰都是做小生意,也算中等收入群体,王昌宁更是成为了金领,但这个过程中,他们比其它的同龄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如果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成就会不会更高一些呢?
  当然了,人生的际遇难测,说不定读了大学,也有可能一辈子就在一个公司当个小职员。但现在不一样,有冯一平这个先知先觉的人在,上了大学,再怎么也不可能比原来差。
  就怕到时中考没考好,家里不同意他们复读。所以这些话要说在前面。
  冯一平其实很担心中考。
  原来他没有这个概念,后来看《中国合伙人》,黄晓明在里面说,教育部公布的93年升学率,中考是44.1%,换算下,就是93年时,两个半初中生就肯定有一个能升上高中,95年的时候这个升学率只会更高啊,说不定两个初中生里就有一个能升上高中。
  自己当初就那么差劲吗?他决定为自己找一个说法。
  于是他算了一笔账,他们县一中只有三个班,最多最多,招收一百五十人。而全县精简撤并后,有12个乡镇,还有县辖三个镇,加起来就是15个乡镇。而且这15个乡镇里,有好些大镇,比如他们镇,就前后合并了三个乡。每镇至少一所初中,就按15所初中算,每所中学三个班,按150人算,这样算下来,平均录取率为6.67%。
  如果算上后来辍学的,还有一些乡镇初中没有150人,15所中学,按每所100人算,最后的录取率为10%,再打个折,就算15%,那他们县95年的升学率,离教育部公布的93年的平均44.1%也差了好远!
  原来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早就“被平均”过。
  对自己算出来的这个数据,他心里没底,也差的太多了吧,于是他当时在网上搜,结果发现一条新闻。2000年以后,广东政协组织了一次调研,发现在当时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80%的时候,广东的中考升学率居然只有42%!
  这个结果实在出乎他意料,连广东的高中建设也只有严重滞后。那在90年代,他考高中的时候,内地省份高中的建设只能是更滞后。
  所以,他当时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其实他当年中考的时候,升学率不到10%这个结论。原来我不是那么差的!
  只是时过境迁,当时那个结论让他高兴,现在就让他发愁,去年学校三年级两个班,近一百人,只有三个考上了一中。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县辖三个镇的初中升学率,肯定是最高。
  县里最好的初中,县实验中学,县里各机关的孩子都在那里读,如果升学率达不到60%,哪个家长同意?估计那个校长马上就当不下去,学校也办不下去了。加上县里其它两个镇的初中,至少会占去一半的名额,剩下的一半,12所中学的近千人争,你说激烈不激烈。
  这样严峻的形式,冯一平也不敢百分百的保证,自己一定会杀出条血路来,何况肖志杰呢!所以一定要先有后备的计划,并提前给父母通个气。
  主要的目的达到了,冯一平当晚睡的很好,一来心情舒畅,二来硬件好。一张大床,比学校的大,他和肖志杰两个睡,很宽松。而且肖志杰家里条件确实不错,席子下面垫的是棉被。冯一平他们村大多数人家,垫的还是稻草,冯一平家也是,下面垫稻草,上面是竹篾做的席子。为了防止稻草长虱子,在稻草里撒上了刺鼻的六六粉。席子有些地方还是破的,用布补起来,不然篾片会割到肉。
  早上也没有睡成懒觉,肖志杰拉着冯一平在床上还赖了好一会,起来的时候还不到七点。
  他们洗刷好,热腾腾的鸡蛋面就已经端上桌。冯一平的碗里,面很少,都是肉和鸡蛋。早上可不能放开肚皮吃,因为等下要去山上,吃太多走不动哦。
  肖建平夫妇一人挑一担箩筐,肖志杰和冯一平都驮着跟长长的竹竿,顺着塆后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上走,走了近二十分钟,才到地方。
  柿子树有两棵,是多年的老树,很高很大。叶子几乎落光了,只剩下枝头坠着的金黄的柿子。和收板栗不同,收板栗的时候,只要用竹竿对着板栗打,它掉下来就可以,反正外面有壳,摔不坏。
  柿子就不一样,要一个个或者一串串的夹下来,拿着竹竿一通打,一会把它打烂,二来掉在地上会摔破的,那样就只能拿去喂猪——所以这是很细致的一件事情。
  不过,收板栗和收柿子这些事,还是较受小孩子喜欢的,无它,收的时候就可以吃。比如现在,肖建平上到树上,夹下来三个熟透了的大柿子,冯一平和肖志杰一人一个,他们夫妻俩分一个。
  其它的柿子是嫩黄色,硬硬的,熟透了的呢,颜色是黄里还透着红,软软的。剥开外面的一层薄皮,就有汁水流出来,里面的果肉基本上都成了果汁,一点都不涩,甜甜的,凉凉的,还带着天然的清香,非常美味。
  不过吃的时候要小心,如果黏到衣服上,很难洗掉。所以吃的时候,肖志杰他妈在那边说,“你们吃的时候小心点啊,免得黏到衣服上洗不干净。”
  二人相视一笑,干脆走到一旁的池塘边,“哧溜哧溜”的吃完,用手一抹嘴,顺道洗手。肖建平是直接从地里抓把土一搓就完事。
  还是肖建平在树上,把树顶上的一个个、一串串的夹下来,递到肖志杰妈妈手里。冯一平高,他就举着短一些的那根竹竿,在地上沿着树转圈,把那些够的着的都夹下来,肖志杰接过去,一一放到箩筐里。
  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力气活,长长的竹竿前面夹着柿子,一个的话还好,如果是一串,至少斤把重,冯一平手上又没什么力气,只收了小半箩筐就和肖志杰换班。肖志杰也夹不了多久,就和他轮换,肖建平夫妇都没歇过,两个小同志中间休息了四五次。
  当太阳升到正中的时候,终于大功告成。
  肖志杰妈妈说,“你们两个眼睛好,在树上找找,看有没有漏掉的。”
  他们两个绕着树转了几圈,肖志杰还真找到一处,一片枯黄的叶子下还藏着一个。冯一平也找到一个,打断掉下来的一截树枝下,盖着一个。
  肖建平在箩筐那整理,把自己的箩筐堆的满满的,肖志杰妈妈的箩筐里浅很多。
  冯一平和肖志杰驮着竹竿先走,一人手里还拎着一串。这是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截树枝都被夹下来,柿子还结在上面,这样拿回家挂在通风的地方,过年的时候正好可以吃,不但鲜甜可口,而且清火解油腻。
  回到家里,两个人把饭煮好,把猪喂了,看了会电视,肖志杰爸妈才挑着担子到家。
  吃完饭,让他们两个回房睡一会,肖志杰妈妈她知道自己腌菜的手艺不好,怕冯一平吃不惯,端着盆到妯娌家拿了半盆咸菜和腌豇豆。
  其实星期天中午睡不安生的,他们两个都算的上听老师话的好孩子,吃完中午饭就想着回学校。没有闹钟,睡的时候都怕一觉睡过头,到学校迟到,赶不上晚自习,因此半个小时不到,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除了两瓶咸菜,冯一平包里还放进了一瓶梨子罐头,一包饼干,送到村口的时候,肖志杰妈妈把手里的包递给肖志杰,“里面是炒花生和兰瓜子,给同学一些,剩下的你们分着吃了,花生先吃,不然时间长了会返生,每次吃完把塑料袋口系紧,不然会皮掉。”
  她走过来替冯一平顺了顺头发,“衣服和被子就叫小杰带回来我洗,衣服破了也叫小杰带回来,没事的。平时你外公那里要是没事,就还和小杰一块来,你们两个在一起也有个伴,还能帮他补习补习。”
  冯一平说,“好的,姨,我会的,你回吧。”
  肖志杰也说,“妈,你回去吧,记住不要叫爸爸多喝酒,我们走了。”
  到学校的时候,还是三点多,来的人不多,正好王昌宁也刚到,外公给冯一平带了一袋炸黄豆。肖志杰去买了一大瓶汽水,把花生兰瓜子和炸黄豆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两瓶罐头也撬开,干脆现在就开始消灭,晚上就不在食堂吃饭。
  黄静萍来的时候,肖志杰殷勤的叫她过来坐坐,这个时候的女生还是很矜持,笑着拒绝了,肖志杰就颠颠的抓了好些给她送过去。
  看着他那狗腿的样子,冯一平和王昌宁边吃边笑。
第三十章
家长里短
  星期六中午,是梅建中家最热闹的时候。
  冯一平放学回来,大舅家的蓉蓉和瑞瑞,三舅家的阳阳和云云都在。小孩子们还都是希望和同龄人玩,蓉蓉和阳阳都上小学,瑞瑞和云云差不多大。四个小朋友也不是经常聚在一起,所以都玩的挺好的。
  蓉蓉和阳阳在一起做作业,阳阳是男孩子,调皮些,经常抢蓉蓉的文具。瑞瑞和云云两个,一个人抱着冯一平一条腿,比着赛的往上爬。
  梅建中也格外精神焕发,在灶上忙着,看着孙辈们,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锅里的排骨萝卜已经小火炖了半上午,梅建中最后加了点盐,自己尝了下,感觉没准,叫冯一平过去尝尝咸淡。冯一平一边拖着一个累赘,像螃蟹一样的走过去,用锅铲尝了一下,“有点淡,肯定不下饭,但他们吃刚好。”
  农家自己养的猪炖出来的汤,那醇香鲜美,是后来在超市里买的最贵的猪肉都比不了的!本地的冬萝卜很有名,从地里扯起来,擦去泥,削掉外皮,可以直接吃,不像有些萝卜有辛辣味,这种萝卜很好,爽脆多汁,还有淡淡的甜味。
  老话也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所以很多大人小孩子把它当水果吃。二十年后,冯一平炖的萝卜排骨汤,炖个半天,还是清汤寡水的,肉也不好吃,萝卜也不好吃,只能喝点汤。现在两样融在一起,既有肉的鲜醇,又有萝卜的甜美,很赞。
  这时冯一平腿上一松,原来瑞瑞和云云放开了他,跑过去抱着爷爷的腿,眼巴巴的望着他,看那样子,喉咙里就差伸出只小爪来。
  “好,汤好了,你们先吃。蓉蓉,拿碗,阳阳,把桌子搬过来。”
  所谓桌子,是他们专用的。一张旧的四方桌,大舅把四条腿都锯掉一截,他们几个小家伙坐着方凳,刚刚好。
  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让蓉蓉和阳阳招呼着,冯一平和外公准备炸鱼。
  都是手指长的小鱼,内脏都清理干净,用调料腌上一个钟头,粘上层粉,在油锅的炸的金黄,鲜香四溢。
  小鱼炸了堆尖两盘子,油还放在那,吃完饭,还要炸萝卜丸子。
  他们几个不吃饭,一口汤,一口炸鱼,吃的不亦乐乎,梅建中在旁边一迭连声的说,“吃慢点,烫。”
  这次,饭没吃完,三舅妈抱着东东来了,“爸,难怪他们两个今天一放学就吵着要来你这儿呢,原来是给他们开小灶啊。爸,你不能只疼孙子不疼儿子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