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23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2/2763

  哪怕他的彭博社,掌握着世界上最全面的经济资讯,但有时候,信息太多,也是麻烦。
  因为从繁复无比的资料中,找到一些事情发展的脉络,进而正确的推断出接下来的走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但我们必须看到,一些相关的数据,确有回升向好的迹象。”他说。
  “很多粉饰过后的数据,并没有多少说服力,”冯一平说,“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华尔街公司今年的收入,在国内,华尔街的收入,今年必然大幅下滑,对吧。”
  这一点,布隆伯格自然清楚。
  华尔街现在,没有什么新生意,原有的一些业务收入,今年肯定是大幅下滑,因为,原来不愁卖的那些证券产品,现在都没人买了嘛。
  “我们也知道,亚洲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原来是华尔街传统的海外粮仓,但因为亚洲大多数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华尔街这一块的收入,也大幅下滑。”
  这方面,布隆伯格还是能插上话,“欧洲就更不用说,股市大幅下挫,经济严重下滑,他们都自顾不暇。”
  “所以,看起来是啊,”他自己总结出结论来,“华尔街的基本面,依然没有改变。”
  他忧心忡忡的看向华尔街的方向。
第四百零一章
彭博社是家好公司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看重一个数据,TED利差。”冯一平说。
  TED利差,是指欧洲美元三月期利率与美国国债三月期的利率的差值,这是反映国际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风险衡量指标。
  当TED利差数值往上走,那就意味着市场风险扩大,市场资金趋紧,银行借贷成本提高,也连带提高企业的借贷成本,代表信用状况紧缩。
  “我们都知道,平常的情况下,TED利差一般在20-40个基点,可现在是多少?依然接近200个基点。”
  “这说明,金融市场依然处在紧缩的状态,谁都不愿意借贷,也就是,流动性依然不乐观,而我们都知道,流动性对很多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流动性,这是进来很多美国的经济小白都不止一次的听说过的一个词,也是美国的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目前最在意的一个方面。
  因为流动性的实质,又可以说是信心。
  而哪怕是一个金融小白,也能明白,信心,对金融系统有多重要。
  直白的说,如果所有的储户,都不相信银行,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那就会出现挤兑,大家纷纷把自己存在银行的钱给取回来……再牛的银行,那也崩溃了。
  “华尔街融资的困境,确实没有改变。”布隆伯格看了冯一平一眼,有些额外的意思。
  冯一平看到了他的眼神,笑了笑,“我认为,实际上的情况,可能比我们知道的还要糟糕。”
  “怎么说?”虽然冯一平没有提起自己想提的话题,但他的这话,布隆伯格还是很感兴趣。
  “尽管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根据美国各家金融机构披露出来的数字,他们总的亏损额,大概在1500亿美元左右,但我认为,实际上,他们的亏损,要比这个还高。”冯一平说。
  “其中的一些,肯定会把亏损先藏起来,没有全部放进资产负债表中。”
  “这样的做法,你应该能理解吧。”他问道。
  “这是华尔街一定能做出来的事,”布隆伯格说,“那些可恶的家伙。”
  虽然也出身于华尔街,但布隆伯格对华尔街,一直也没有什么好印象。
  当年他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时候,按理能进入华尔街一流的高盛或者大摩,但最后,他却只能去实力一般的所罗门。
  因为那个时候的高盛和大摩,和那个时候我们国内的有些单位很像。
  能不能进,不是看你从那个学校毕业,成绩好不好,能力高不高。
  他们主要在乎的是出身和关系,也就是,你老爸是谁,或者你丈人是谁也行……
  出身平民家庭的布隆伯格,自然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但即便是所罗门,后来对他也不怎么样。
  在所罗门工作了15年后,已经跻身合伙人的布隆伯格,因为所罗门被收购,而被新东家扫地出门。
  而那一年,他40岁。
  中年失业的彷徨,想一想就能体会得到……
  因而他对华尔街的意见,也是想一想就能知道。
  “那么冯,你认为,最难的时候,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布隆伯格跟着问。
  “这还真说不准,有可能是明天,我们又会得知,华尔街的另一家知名公司陷入危机。”
  “或者是下个月,或者,是第三季度,”冯一平说,“但这对你我而言,也是一个好机会,不是吗?”
  布隆伯格一振,因为冯一平说到了他想谈的话题。
  “我听说了你对希尔顿的企图,那会是一个好主意。”布隆伯格说。
  “这个目前还不好说,”冯一平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谈,“但你不觉得,此时是你从美林回购股份的好时机吗?”
  “你知道,我们最近在和投行们准备结算我们CDS的收益,我们在美林这边的收入,接近34亿美元。”
  “美林的建议,你一定知道吧。”
  美林的建议是,除他们给黑石的贷款外,剩下应付给冯一平他们的款项,同样用他们所持有的一些股份或者债券来冲抵。
  冯一平一眼就看中了美林持有的彭博社的股份。
  那还是在布隆伯格创业之初,美林斥资3000万美元,得到的彭博社30%的股份。
  “是的,我知道。”布隆伯格说。
  这才是他们今天要讨论的正题。
  “如果你接受,我当然希望能从美林那里,受让你公司的股份。”冯一平说。
  “我认为,对彭博社而言,引入我这样的股东,也是有益的。”
  这时候,不是谦虚的时候。
  布隆伯格对此也有认识,“当然,就说对次贷危机的认识,以及对危机进展的把握,包括应对的举措,从目前来看,没有一位专家比你还要出色。”
  他看着冯一平,“如果你替我们把关,一定会大幅提高我们在相关热点问题上的权威性,因此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成为我们的用户。”
  “不,迈克尔,”冯一平摇头,在这样的问题上,他不会附和布隆伯格,“你知道,即便你同意我受让一部分你公司的股份,我也没有精力来过问这些事务。”
  他留意到,布隆伯格放松了许多。
  冯一平心说,我就说嘛!
  几乎把公司的股份,全攥在自己手里的布隆伯格,怎么会乐意有人介入他公司的事务?
  哪怕是冯一平这样的人,或者说,尤其是冯一平这样的人。
  得亏没有顺着他的话说。
  “你看,连我并购的那些公司中的大部分,还都是依靠原有的团队。”
  不得不说,冯一平并购和投资的那几家公司的成功,真的会在这样的时候,给他加不少分。
  作为创始人,谁都不希望自己公司的新股东,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进而,把自己的公司夺走。
  这样的事情,也早就不是新闻。
  而冯一平别说是投资,就是成功的收购了一些公司,原创始人,依然掌握有很大的自主权。
  “不止在硅谷,在美国,很多公司的负责人,都非常羡慕谷歌,因为,他们不但找到了你这样一个优秀的投资人,还得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战略总监。”布隆伯格又说。
  冯一平想,这大概是布隆伯格希望的模式。
  “这个,我得承认,在这方面,我好像还总是会有一些想法,包括在彭博社的发展上,我也有一些想法,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和你探讨。”
  这方面,是冯一平最吸引人的软实力,他因此当然有所准备。
  “总之迈克尔,就像我投资NAVTEQ一样,就像我投资Skype一样,或者说,像我投资谷歌一样,我会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我向来没有介入具体事务的兴致和精力。”
  “你也知道,我非常看重内容市场的发展,而在财经内容方面,彭博社自然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我希望能从美林那里,受让一些你公司的股份。”
  “这不但能保证我拿回我基金的回报,我也觉得,在现阶段,我成为彭博社的股东,比美林这样的股东,更有助于彭博社的发展。”
  这是自然,美林接下来,肯定会自顾不暇,哪能和冯一平比。
  “我再一次建议你,目前正是回购美林所持有的彭博社股份的好时候,甚至在资金方面,我还能对你提供支持。”他说。
  “能说说你那些想法吗?”布隆伯格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2/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