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2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3/2763

  “保有这些公司几年后,他们一般会通过上市、拆分、被并购等方式,把目标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这就是这些私募基金的三板斧。
  整个流程,其实和国内靠炒房地产牟利的那帮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可以说,这些私募基金的并购,多属于杠杆并购。”
  “一般情况下,银行们,尤其是投资银行,也十分喜欢杠杆并购业务,因为他们首先能当并购顾问先赚一笔、借贷款又赚一笔、承销债券再赚一笔,最后还能与一些投资者共同投资,还赚上一笔……”
  “但那当然不属于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不但连投资银行,很多商业银行都缺钱的时候,因迪美等银行的破产,就正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投资银行,最近都在抓紧回收类似的贷款。”
  “但那些私募基金所面临的困境,还不仅仅只是这一方面,比如,我们就以黑石举例。”
  黑石虽然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但他们旗下最大的业务版块,正是私募基金,因而在华尔街,苏世明和他的黑石,又有“私募基金之王”的称号。
  “在去年2月份,黑石以一贯的高杠杆,出价390亿美元,收购了国内最大的不动产公司EOP。”
  “我想,黑石高层对房地产泡沫,应该有着一定的认识,因为他们在收购完成之后,便以可以说闪电战的速度,开始处理相关的资产。”
  约翰又点开一张表,“一周后,黑石卖掉了其中的53处物业,回收了146亿美元,相当于收购成本的37%。”
  “一个月后,黑石已卖掉了210亿美元的资产,相当于收购成本的54%。”
  “而3个月后,一半左右的物业面积已经分拆出售完毕,回收了280亿美元,相当于收购成本的73%。”
  这样的数据一出来,让桌旁的很多人都不淡定。
  也就是,黑石手里尚持有EOP近一半的物业,但他们的投资,已经收回了超过7成!
  而这样成果的取得,是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完成。
  所以他们聚集财富的速度,真可以说是高得惊人。
  哪怕现在房价正在下行,但黑石在这场收购中的利润,现在算,至少也在50亿美元以上。
  “我们虽然并不知道,他们投入的自有资金是多少,但据一些消息人士确认,一定是少于50亿美元。”约翰又补充了一句。
  这就是杠杆收购的魅力。
  但也有人估算了因为收购EOP,黑石目前被占用了110亿美元资金。
  尽管这其中的大部分,应该来源于银行贷款,但就目前而言,这无疑给黑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也许是因为这次收购带来的高回报的鼓舞,我们知道,黑石很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在去年7月,他们又以260亿美元的高价,拿下了希尔顿酒店。”
  “这一次,我们知道他们投入的自有资金是56亿美元,贷款超过200亿美元。”
  “我们也知道,这一次,他们没能重复上一次的幸运,次贷危机爆发,迅速波及到了酒店业,希尔顿的客流、现金流、资产估值,都在大幅降低。”
  “而他们发行债券的努力,也没有任何结果,在当前的环境下,希尔顿这样的公司的债券,不是市场低迷,而是完全没有市场。”
  所以,他们的三板斧玩儿不下去咯。
  这大概就类似于炒房炒成了房东,还不是在一般情况下的炒房炒成了房东,而是在回归那一年的香港炒房炒成了房东。
  “与此同时,黑石其它的投资项目,也都产生了不小的亏损,投资那些项目占用的资金,此时正受到各银行的积极追讨。”
  约翰看向冯一平,“我觉得,当前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的时候。”
  并购团队的人也看向冯一平,他们就只等着冯一平命令。
  冯一平笑了起来,“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他站了起来,“我认为,还不到时候,我们还可以再等等。”
第五百三十章
好点子
  面对着下属们看着自己的眼睛,冯一平想了一下才说道,“刚才大家的分析,很到位,也很对,但是,我得说,到现在,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接下来的情况会有多糟。”
  几大商业银行现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剩下的四大投行至少有一到两家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私募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这难道还不够糟糕?
  “我们都知道,这次的次贷危机,缘起华尔街,所以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华尔街上。”
  “因为,比如说大家所经历过的最近的一次危机,2000年开始的互联网泡沫,那么多高科技公司破产,但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硅谷。”
  “那场对银行业和实体经济,实际上只有间接影响,公司破产,股东赔光也就过去了,其它行业的公司,依然欣欣向荣。”
  “我们都知道,那时的硅谷,房地产都还在升值。”
  “但是各位,这次的危机,和互联网泡沫,可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次危机的实质,是华尔街忽视风控的结果,是他们对房地产市场充满了错误的信心,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判断,不过人云亦云的把房价会一直上涨当作一个事实。”
  “并基于这个错误的事实,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盲目的使用高杠杆来进行对冲操作……”
  “但这么做的,只有华尔街吗?”冯一平问,“不,实际上,整个美国金融市场都有对冲基金化的趋势。”
  “想想看吧,不只是银行和投行,也不止是私募们,从借次贷买房的民众,到依靠相关衍生产品减少利息以相对提高收入的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都以某种形式进行着杠杆交易的游戏。”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层面来说,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对冲基金。”
  这样的观点,大家还是第一次听到,而因为这个观点相当大胆,因此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
  “众所周知,海外投资者拥有大量美国资产,而美国,也在海外也有大量投资。”
  “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外国对美国的投资,约有三分之二为债权类,比如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而美国对海外的投资则有三分之二为股权类,比如无论是通用、福特,还是微软谷歌……大多数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都是股权类。”
  “也就是,美国一直在利用其它国家的低息资本,发展自己的企业,这难道不是对冲基金的模式吗?”
  这,可以说是冯一平最羡慕美国的地方。
  想想我们吧,之前的几十年,要利用点外资有多难?
  也就是近几年情况稍稍有些好转,所以国家对外汇的管制有所放松,但美国呢,他只要印点国债,马上就有大把的资金送到他们手上。
  看起来好像还有几个点的回报,但就和我们这些年把钱存在银行,利息总是赶不上通胀一样,美国国债的那几个点的回报,怎么经受得住美联储动辄来一波量化宽松,动辄来一波量化宽松?
  当然,好事也不能让美国给全占了,就像更传统的银行,在面对次贷的时候更稳健,更多元化的银行面对次贷最慌张一样,遇上现在这样的事,美国也将会慌张起来。
  “而我们知道,所有杠杆投资的共同弱点,那就是,当流动性退潮时,他们的资金链会同时受到影响,也就是,美国现在很缺钱。”
  “次贷危机的实质,是债权危机,是那些次级贷款的偿还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会有多大?”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大概,因为他们都觉得,相关的数据,应该会超出他们的想象。
  “整个美国,居民房贷总额在10万亿美元左右,而用作抵押的房产价值,在之前前的顶峰时,一般也不超过贷款额的130%,而现在房价大跌,还款违约率飙升,问题房贷的潜在信用损失。”
  冯一平停顿了一下,“应该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
  他说得轻松,在场的很多人汗一下子就出来了,1万亿美元?
  约翰迅速估算了一下,华尔街五大投行,加上主要商业银行的股票总市值,也不过万亿美元左右。
  啧!
  但这还没完。
  “别忘了,衰退的经济,一定导致了其他信贷损失。”冯一平又幽幽的补上一句。
  “我预计,美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积累的窟窿,估计己达数万亿美元之巨。”
  “如此之大的亏损,把整个华尔街都填进去还不够,所以,这次和几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不同,一些金融机构的股东赔钱远远不够,债权人,也很可能要受点损失了。”
  他挥了下手,“贝尔斯登那样的结局,股票投资者几乎赔了个精光,而债权投资者竟得以全身而退,那样的好事,我想很难再发生。”
  “美联储能救一个贝尔斯登,未必还能救第二个、第三个,华尔街,”他摇了摇头,“接下来,我估计会是一片血雨腥风。”
  “而这场危机,也将不再是次贷危机,而会升级为金融危机。”冯一平又哐哐的断言道。
  “那么,想要安全的度过这场危机,最需要的是什么?”他笑着问大家。
  “钱!”不止一个人叫道。
  “对的,”冯一平伸手比划了一个数钱的动作,“那就是,钱,多多的美元。”
  “而好消息是,呵呵,我们正好不缺钱。”
  “我们不但不缺钱,我们还有充足的资金用来寻找机会。”
  好多人大笑,有些人更是鼓起掌来。
  此时此刻,这真是一个让大家欢欣鼓舞的好消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3/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