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25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7/2763

  “虽然有很多的感触,但首先,我想请一平先谈谈,一平,中国智造这个提法,很新,也很好,我们都希望听听你对这方面的认识。”他说着,也打开笔记本,拿起了笔。
  最近的十多年不在国内的陆博士很惊讶,这,是给高层领导上课了吧,国内竟然还有这样的风气?
  小布什要是能这样,也不至于经常被众议长佩洛西用各种各样的段子去调侃他的愚蠢和无知了。
  冯一平是知道有这样由专家主讲的集体学习,自己,现在当然也能算个专家,但没想到,这样的机会,来的这么猝不及防。
  但他知道,这不是谦虚的时候,“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各位尊敬的领导谈谈我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虽然是猝不及防,这并不是意味着他没有相关的准备,因为他知道,这个会议上一定会谈到这样的问题,只是没想到会是以这样的方式而已。
  “近两年,国内推出了一些以创业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它们很好,很有现实意义,但这些节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真实的反映了一些问题。”
  “所有的那些节目里,最后获得担任评委的知名企业家和风投代表认可的,清一色的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能通过初选,到节目里推销自己和制造业有关的项目的创业者,本就凤毛麟角不说,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被评委淘汰。”
  “目前风投界普遍认同的独角兽企业,都集中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没有一家是制造业的公司。”
  “这样的结果,很难让我感到轻松,个人认为,从实际情况来说,我们不可能像美国等西方强国一样,把制造业外移。”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天然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凡是我们不生产的产品,最后,一定会是采购价格居高不下。”
  “其次,因为国际形势、地缘政治,还有促进就业等因素,我们完全不具备美国那样制造业空心化的设计。”
  这方面,领导们最了解不过。
  美国盟友多,只要肯出钱,他们甚至连俄罗斯这样死对头的关键军事设备都能搞到手。
  而我们,到现在,依然不能从西方买到那些一流的工业母机。
  “从建国到现在,几代人咬紧牙关,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建立起的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我们取得现在成就的坚实基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舍弃,反而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进一步夯实这样的基础。”
  “只有实体经济发展一流,我们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虚拟经济,才能有机会跻身一流。”
  “实体经济落后,制造业落后,我们的新经济也无从谈起,以电脑为例,在我们自己能生产之前,那是我们很多人都承受不起的奢侈品。”
  “而实体经济要发展,一定离不开创新,美国的经验是,他们超过70%的创新,是源于制造业,我认为我们应该也大体如此。”
  “制造业的创新,实际上就是转型升级,当前的国际形势,应该是我们进行创新,也就是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
  “但如果再从十年之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创新的核心,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中国智造?
  “智能制造的核心,并不在于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效率和精度,而是更加合理化和智能化地使用设备,通过智能运维实现制造业的价值最大化。”冯一平向领导们讲解自己思考的结果。
  “它聚焦于生产领域,但又是一次全流程、端到端的转型过程,会让研发、生产、产品、渠道、销售、客户管理等一整条生态链为之发生剧变。”
  “对工业企业来说,在生产和工厂侧,它依然是以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为基础,但它还需被赋予柔性化、定制化、可视化、低碳化的新特性。”
  “而在商业模式侧,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生产者影响消费者的模式,会被消费者需求决定产品生产的模式取而代之……”
  “……我目前考虑的是,所谓智能制造,至少包含五个方面: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
  一些原本只是打开笔记本做样子,或者在笔记本上画小猪的领导,这会都认真起来,他们此时都已经察觉到,虽然这是一次临时的集体学习,但这真是一次让他们接受到了很多新观念的一次集体学习。
  陆博士看着自己年轻的老板,他感觉,老板这又可以出一本专著,至少,能发表一篇份量非常足的专业文章。
  他再一次震惊于冯一平的才华,蓝海战略、云计算、大数据,现在的智能制造……真有人竟然在具有超卓眼光的同时,还能对这些领域,有着如此深刻和精准的了解。
  “上个世纪的亚洲金融危机,摧毁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一些制造业已经发展得挺好的国家,让他们失去了冲击发达国家的机会,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好多人马上专注起来。
  中等收入陷阱,也是领导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正是这个刺激计划出台的主要原因。
  “关于那场危机的起因,已经有各种非常有见地和权威的解读,但如果从制造业的角度去分析,我觉得,和那些国家制造业生产率停止增长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劳动力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逐步缩小,那么一个国家的汇率就很难坚挺,就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话很多人明白,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就是因为那些国家守不住他们的汇率。
  “而从目前的数据看,我们的制造业生产率,还不到美国的40%,日韩,则早就达到百分之六十几的水平。”
  “现在更大的问题是,从最新的数据看,在追赶生产率方面,我们的步伐越来越慢。”
  也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率,越来越高。
  “……只有提高我们制造业的整体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提升和转型升级,使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尽快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我们才能缩小相关的差距,避免踏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智能制造,一定是达成这样目的的最有效战略。”
  “也可以说,它就会是我们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起点……”
  冯一平讲的这些,主要理论来源于后来新闻联播和财经节目里经常提到的一些观点,在此时,这些观点无疑具有极大的前瞻性,也给所有的领导,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
  他刚刚说完结束语,领导就率先放下笔,“啪啪”的鼓起掌来,顿时,会议室里掌声又响成一片。
  跟着鼓掌的老马心说,这是这些领导今天第三次发自内心的鼓掌吧,冯首富,你果然牛气!
第六百六十五章
敞开了说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但外面的那些秘书,感受可不怎么好,他们看着表,看起来,自己领导今天的行程,那是一定得要调整。
  这可真不是件轻松的事。
  但是,谁让领导们今天要见的这一位,不是一般人?
  说起来,除了主要领导,这次来的其它所有人,想见冯一平一面,也并不是太容易,同样需要提前协调好时间。
  他们看到,已经有工作人员在草坪上搭帐篷布置桌椅,看起来,是要举办冷餐会的架势。
  要说,这里这举办这样的聚会,也真的是轻松,主要是场地大,从硬件来说,这可是一个属于4E级别的机场,可以起降747、787等大型客机的机场。
  但现在整个飞行区,入目都是绿色的草坪,还有那一盆盆五彩多姿的鲜花,虽然没有任性到把建好的机场的水泥地给挖了种树,但把如此巨大的空间,拿来当花园,那真是比故宫的御花园还要气派。
  会议室的门,总算是打开了,收获不小的领导们出门时回头看了一眼,看到留下来的两个人,好像还有话要说的样子,也对,确实应该还有话要说。
  金翎和老马已经在招呼他们,“各位领导,我们去草坪上坐坐?”
  屋内,领导看着冯一平,“一平,感觉你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
  冯一平没有说什么,有些话,他和周老师都可以说,在领导面前,真不太好说。
  “我们对你都很了解,知道你推行很多事的用意,所以你完全用不着有顾虑。”
  这时的领导,看起来就是一个看着让自己满意的后辈的寻常长辈,非常的慈祥和真诚。
  这样的话,也像是一个长辈对自己后辈说的话。
  冯一平打量了几眼,能看到他面上的疲惫。
  如果说在上半年,包括在秋天,我们还能隔岸观火,那么到现在,在全球都在推行经济刺激计划,却依然难挽颓势的情况下,我们这样一个已经保持了多年高增长的国家,所面临的压力更大。
  而自己最近所做的这些事,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给他们添麻烦。
  他看了眼窗外,“天气不错,要不,我们去外面走走?”
  领导爽快的站起来,“那就走走。”
  ……
  山很高,天很蓝,云很淡,太阳挺暖,领导背着手,他抱着手,两个人信步走在宽敞的草坪上,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心情都不由自主的轻松起来。
  “我也许有些杞人忧天,但我总是担忧,也许在未来,我们那些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就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不会乐意看到我们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冯一平说。
  “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外在表现,一定是我们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以及原本很多需要从国外进口的零部件,我们能做到自研自产。”
  “而这样的结果,一定会导致我们和很多国家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增长,这样的结果,”他摇了摇头,“一定会有很多国家不乐意看到。”
  “我甚至不排除,他们届时会通过各种强硬的手段狙击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所以你觉得,现在正是一个这样的好时候。”领导说。
  要说,现在还真是一个这样的好时候,美欧等国目前都有些自顾不暇,且他们都前所未有的采取各种手段,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确实没有资格和精力,来干扰我们国家的相关决策。
  “是的,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好时机,”冯一平说,“有些问题,我了解得并不太全面,但我想,只从人口和就业的方面考虑,我们的工业,一定要做大做强。”
  只有大工业,才能解决我们这十几亿人口的就业问题。
  第三产业当然也能吸纳巨量的劳动力,但如果工业基础不牢,总体规模有限,那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
  “把我们的工业,从制造,朝智造转移,目前看,虽然有一些超前,但我总认为,这样的工作,早做,一定要比迟做更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7/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