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2763

  “怎么不忙?”金翎说了一句,还是坐了下来。
  “你说,赚钱是为什么?”一坐下,冯一平就问了一个非常白痴的问题。
  金翎没想到他摆出这么正经的姿势,谈的是这么白痴的问题。
  赚钱为什么?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为了花,各种花。
  肯定是知道这个问题白痴,所以没等金翎说话,他又接着开口,“问得具体一点吧,我为什么要在那个偏僻的县下面那个更偏僻的镇里投资?而且投的那些,和现在嘉盛的主业并无太大关联。你也知道,有这些资金,不管是投资还是投机,我有大把的机会,可以更容易的得到回报。”
  “因为你出生在那里。”金翎想都不想的给出了答案。
  对这个很表面的回答,冯一平不置可否,自顾自的继续开口。
  他这时的神情有些奇怪,很放松的靠在沙发椅背上,两眼望着前方,明明前面就是办公室管起来的门,他的目光好像穿透了那些阻挡,看到了很远的地方,说的这些话,像是说给金翎听,又像是呓语。
  怎么说呢,如果实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见到这样的场景,金翎可以确定,对方一定是吃了什么或者吸了什么,有些嗨大发了。
  “你认为家乡是什么地方?”
  虽然转折有些大,但这又是一个有些白痴的问题。
  果然,他也没等金翎说出“生你养你的地方。”又自顾自的开口。
  “家乡,一般她多半没有风景区那样美丽的风光,但是离家久了,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哪怕只是图片,就会让你从心底深处感到悸动,就像是触电一般。她好多时候也不会是个很富裕,很发达的地方,然而,在不少时候,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比如中秋,除夕的时候,你漫步徜徉在现代化大都市里繁华的街头,却很希望能走一走那尘土飞扬,上面说不定还有着牛羊猪粪的土路。那里的人,也并不都是善良温顺,有些人家占过你家便宜,和你家吵过架,甚至打过架,有些家伙,在你年幼体弱的时候,还多次欺负过你,但是,多年不见,想起那些你现在不一定叫得出名字的人,你的第一感觉,居然还是会觉得很亲。”
  虽然他的话,什么触电,什么有牛羊猪粪的土路,觉得欺负过自己和家人的人亲,金翎不太能理解,但是,他这时的情绪也感染了她。
  不过,对金翎这个从小在省城长大的人来说,她现在基本找不到小时候的印象,小时候住的那一块,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承载着她往日时光的风景和建筑,早就湮没在新建的高楼大厦里,不管是从时间空间还是文化归属上,她已经找不到自己的老家。
  冯一平好像看透了她的心思,“我不止一次的听城里的朋友说起过,短短几年,或者是十几年的时间,他出生的地方,就发生了沧海桑田一样的变化,找不到往日的一丝痕迹。可是,他们感到很遗憾的事,其实恰恰是我非常羡慕的。对我来说,我二十岁的时候离家,家乡是那个样子,我三十岁的时候回家,家乡还是那个样子,等到我五六十岁的时候回家,家乡可能还是那样,唯一变了的,可能就是再也找不到我的爹娘。所以,我做的这些,不是为我,也不是为了静萍的爸爸,我是想让我那个可能永远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家乡,能有那么一些变化。”
  金翎有些怔怔的看着他,有些失神。
  冯一平的这些话,很真诚,也唯有真诚,所以才容易打动人。
  同时,这也是她第一次近距离的触碰到冯一平心里的一些想法。
  说完这一段自述,冯一平也沉默了一会,在金翎还没有收回目光的时候,他就调整了过来,坐直身子,看了过来,而金翎还保持着刚才的神态,所以她觉得有点糗,有些羞恼,为了掩饰,她马上驳斥道,“所以,你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说了这么大一通,是不是说你赚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你的家乡?”
  “呵呵,我哪有那么伟大,我又不是圣人,我赚钱,首先当然是为了自己,能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但是呢,我又是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人,也想让自己变得崇高一点,所以,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希望能带着家乡的人一起赚点,就这么简单,怎么样,佩服我吧,为我的高尚人格感到折服吧!”
  冯一平就是有这么一种能力,前一秒还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品格高尚,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后一秒,不等你动手,就自己把自己打落尘埃,露出内里的那副叫人有些讨厌,但又很实在的小市民嘴脸来。
  金翎对此早已见怪不怪,“那就别再抒发你那些骚情杂念了,桌上那两份文件是广交会的安排,很紧急,不好耽误,你抓紧看一看。”
第二百二十一章
上电视
  今时今日的政协和人大,还没有后来那么牛气,所以冯振昌开会比较轻松,就是坐在台下,拿着发下来的各种文件,听台上的领导们讲,有时也煞有介事的用笔划一些着重号。
  第一次参会的时候,他觉得很新奇,见到了不少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领导,拿到了盖着公章的政府文件,很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新奇感已经没有,至于使命感和责任感,好吧,还是多落地一个项目实在。
  类似的报告总是很枯燥,又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到了后来,这其实也可以划进体力活的范畴,会场里拿着报告却神游物外的不少,冯振昌甚至看到,有个别委员,死死的盯着手里的报告,那样子,好像是在打瞌睡。
  当然,他不可能睡着,种了几十年的地,听一两个小时的报告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且,再怎么说,能坐在这里开会,也是一种荣誉,他还是比较珍惜。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这天还挺冷的,真不是个打瞌睡的好时候。
  两会期间,还夹杂着各种会见,县里四套班子的领导,都轮流接见各路委员,所以这两天的县电视台,八点档的电视剧,统一朝后推,取而代之的,是两会的会场报道和领导会见委员的报道。
  所以这两天,除了那些有人参会的家庭,其它人家,到了晚上,基本不看县台。
  结束了上午的议程,回到驻地建设宾馆,冯振昌也不自在,同屋的老孟现在客气得让他有些不适应,也不是之前的一口一个老冯老冯的叫,言必称冯总。
  “冯总,来,这是刚泡好的茶,县茶厂今年的新茶,我喝了觉得挺不错。”
  “冯总,这是洗好的苹果。”
  “冯总,这是省卷烟厂今年新出的一种烟,抽起来味道很醇正。”
  从昨天知道他的身份之后,老孟就一直这么客气,冯振昌说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只得由他。
  老孟这么巴结他,不为别的,话里话外,总想着叫冯振昌带他一把,特别是如果有什么赚钱的机会,还希望能提携一二。
  但是,老孟这次真是表错了情,以冯振昌的性子和经历,只会踏踏实实的做事,从来不会想着赚快钱的事。
  老孟第一次参政议政,兴致很高,现在抽烟喝茶吃水果之余,也难得的不向冯振昌讨教生意经,转而讨论起报告的内容来,还问冯振昌的意见。
  这方面冯振昌能有什么意见?他拿报告里的原话敷衍了一番,借口有些累,和衣躺在床上准备小憩一番。
  “冯总你放心睡吧,一会吃饭的时候我叫你。”老孟知机的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小。
  也没眯一会,又有人敲门,“冯总在吗?”听声音还有些耳熟。
  “在的在的。”老孟打开门,进来的还是赵县长的秘书小严。
  “冯总你好,今天下午三点,在政府的小会议室,赵县长会正式会见你,到时会有县台的记者,会有摄像机,摄录的画面剪辑后,会在晚上的新闻里播放,所以你要提前做一些准备。”
  上电视,哪怕是县台,对冯振昌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激动的同时,他又有些紧张,“请坐严主任。”那边老孟已经新泡了茶端过来。
  “严主任,你也知道,上电视对我来说是头一遭,你能不能具体说说,要做哪些准备?”
  “也没什么,就当记者和摄像机不存在,和平常一样最好,”他大量了冯振昌一番,“这套衣服挺合适,最好中午有空的话,能去理发店吹一下头发。”
  “好,我吃完饭就去,还有其它要注意的吗?”
  “最关键的一点,你和县长谈话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看镜头,其它也没什么,我还有事,不打扰冯总你休息。”
  “冯总,还愣着干什么?这样的喜事,还赶紧通知家里人?”送走小严回来,见冯振昌没有动作,老猛提醒他。
  “对对,是要跟他们说一声。”
  冯振昌喜悠悠的给梅秋萍打电话,给老四打电话,给梅家湾打电话,“今天晚上县台的新闻里会放县长和我会谈的事,一定要看啊!”
  报喜的电话,甚至打给了冯一平,他还顺道问儿子,“我要注意些什么?”
  要注意些什么?上电视,冯一平也没有太多经验,该注意的,严秘书又都说到了,他没有什么补充的。
  而且,按他们的安排,不可能是想在这次最正式的会谈里取得什么共识,这明显就是一次摆拍,是赵县长继续释放的善意中的一种,“没事,就跟平常和赵县长谈话一样,自然些就好。”
  放下电话,冯一平有些感慨,这认真起来的我党干部,还真是厉害。
  下午三点,冯振昌有些忐忑的在严秘书的带领下,走进县政府的小会议室。
  和电视新闻里经常见到的布局很像,就是两张沙发,中间放着张茶几,对面的三脚架上,摄像机已经就位,旁边还有一位穿着红西装的女记者,严秘书过去跟他们说了几句,那个年轻的记者笑着对冯振昌说,“冯总是吧,平常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就好,很简单的,你可以先坐下适应一下。”
  冯振昌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正规的大场合,刚知道要上电视时的兴奋劲已经过去些,现在则有些担心,赵县长不会利用这个机会,让他答应什么吧,摄像可是比白纸黑字还更不容抵赖的手段。
  他的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坐了一会,赵县长笑着走进来,两人面对着摄像机握手,然后分宾主就坐,十多分钟的时间里,赵县长完全没有提投资的事,就和冯振昌聊了些家常,问了他们刚到省城讨生活的经历。
  这些事,冯振昌聊起来轻松的很,想起之前那一年多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骑着三轮车卖糖炒板栗的日子,也有些感慨,一投入进去,就忘记了边上的摄像机,结果效果挺好。
  新闻联播前的县新闻时段,村里有不少家庭,难得的聚在电视机前,关心起那枯燥的新闻来,今天一下午,特别是傍晚的时候,冯振昌的那些子侄们,在整个塆里宣传冯振昌晚上要上电视的事,就冲他们家这几年给村里做的这些事,怎么也得捧一下场。
  梅家湾,今天几家人是在一起吃饭,平时吃饭时,那几个总喜欢吵吵闹闹的小家伙,今天都被叮嘱了一遍,一会一定要安静点。
  冯振昌呆在房间里,冯卫东也赶过来陪他,十多分钟的时候,终于播到了他的那一段,解说配的是,“今天下午,县长亲切会见了我县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冯振昌,县长对他致富后投资家乡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赏,冯振昌也表示了对我县投资环境的肯定……”
  冯振昌看着电视画面里的自己,给梅秋萍打电话,“我们当时谈的,根本就不是播音员说的那些。”
第二百二十二章
提新车
  “郑主任,给,中午刚到的。”资料室的小姑娘看着郑博赡端着杯子溜溜达达的走过来,不等他问,就麻利的把一本刚收到的杂志递给他。
  开年后,这郑主任也不知道是研究什么新课题,对境外的一些期刊杂志特别感兴趣,还特意叮嘱过资料室,只要是刊登有互联网文章的杂志,都帮他留一下。
  “新到的。”郑博赡把水杯放在窗台上,翻了一下,中间有个地方特意折了起来,他一看,是他关心的内容。
  “谢谢啊。”
  “不用。”小姑娘还想问问郑博赡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个问题,旁边那个老成的大姐拉了她一下。
  在社科院,郑博赡的地位很超然,连院长也对他礼敬有加,他关心的事,瞎打听干什么?
  郑博赡都等不到回办公室,便走边看,折页的地方,是英国的一位专家,对热门互联网公司即将公布的年报的预测,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认为这个才新兴不到十年的行业,潜力巨大。
  因为统计数据显示,就这短短的几年,这个行业创造的财富,已经接近工业革命后一百年所创造财富的总和。
  郑博赡无心看下面的内容,回到他那间超标的,有阳光照耀着的办公室,心情却一点明媚不起来,这些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和女儿说起的冯一平的观点,大相径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