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2/2763

  “据我所知,你将是我们俱乐部邀请的,第一位不是领导人的中国人,而且也是有史以来,在俱乐部发表演讲的人中,最年轻的演讲人之一。”
  朱莉始终是把冯一平等同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看待,在前往俱乐部的路上,她对面色有些凝重的冯一平说,想让他开心轻松一点,年轻人嘛,不都是喜欢这些荣誉吗?
  但是她的话并没有什么用,冯一平淡淡的点点头,好像对这样的荣誉并不在意。
  其实这些他早就知道,也在意,也激动,但是现在,他没有时间想这些。
  他手里拿着演讲稿,静静的看着车窗外,其实他的心思,一点都不在外面。
  他一直在暗暗的做深呼吸,并在脑海里又一次过着,自己演讲的时候,开始该是怎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语速和语调,中间又该做哪些动作,全场的那些听众,以及台上的那些人,他该多长时间左右各看一次,万一卡壳了,或者是说错了单词,该如何补救……
  不管是对他个人,还是嘉盛集团,这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机会,以他的骄傲,也容不得出现一点闪失。
  演讲在俱乐部那个类似剧院的大厅里进行,喜欢简洁明亮的冯一平,对这样主体是深沉的枣红色,装修是老派的奢华,而且灯光又昏暗的地方,不是太喜欢。
  但是俱乐部的那些有钱人,显然喜欢这样有点历史的地方,而且颇以为豪,冯一平只有客随主便。
  和国内的一样,类似于剧院舞台的主席台上,最中间,是一个演讲台,两旁各有两排座位,坐的自然是俱乐部里的大牛们,以及一些前任政府官员。
  在俱乐部主席言简意赅的介绍了冯一平的身份,以及高度评价了他那本书之后,整个大厅其它的灯光都暗了下来,只有舞台的这一块,被照得雪亮。
  一身正装的冯一平,在大家的掌声中,微笑着站到演讲台后面,虚视着台下那乌泱泱的听众,“主席先生,先生们,女士们,前辈们,大家中午好!非常感谢主席先生对拙作的评价,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
  他感觉说这些话的时候,喉咙有些干,声音也有些飘,就拿起矿泉水喝了一大口,也不再像之前,双手握拳放在身前,而是很放松的撑着演讲台的两边,甚至整个人都倚在演讲台上,右脚伸到左脚的左侧,只用脚尖点地。
  “说起来,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想,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在和各位的企业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让自己的企业存活下来,并能有一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最开始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针对在坐各位的企业的,在坐的各位,就是我的假想敌。”
  这样别开生面的开头,他是笑着说的,台上台下的听众,也是笑着听的,台上的这二十几个人里,笑出声来的就不少。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有些狂妄,但是,当时一贫如洗的我,确实是这么考虑的,年轻嘛,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梦想和勇气。
  当时我想,如果我做快餐,该怎么跟同行竞争,怎么跟百胜集团竞争?如果我做软件,微软会不会随便掉下一根毫毛,就把我给压死?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好,我创业的时候,也不踏实,因为我知道,战略不清,就是一时取得了些成绩,那也是暂时的。
  那时的我,越想越无助,越想越失望,越想越没信心。
  因为我分析了无数种可能,但当我有了一定成就,在有资格面对大家的企业的时候,依然是一点胜算都没有。
  因为不论有形还是无形的资本,和大家都不能相提并论。
  可是,难道就这么放弃了吗?这当然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但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于是,我想啊想,后来恰巧看到了一些人在运用的实例,受他们的启发,最终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那就是在现有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红海里,我竞争不过大家,那就只有另辟蹊径,找新的市场。
  终于有了可行的思路,我总算有了点信心开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不但的摸索和研究其他的实例,最后,终于总结出了蓝海战略的原则,以及如何开创、制定、执行适合自己公司的蓝海战略。”
  今天买票来听冯一平演讲的,都有着和他类似问题的人,虽然现在的他们,比刚创业时的冯一平实力雄厚很多,但是,在他们前面,依然有着各方面更有优势的一座座高山,冯一平的这番话,算是说到他们心里去了,一个个,都心有戚戚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也一样,所以,不少也在忧心企业前途的听众,此时毫不吝啬的给冯一平这个同病相怜的人以掌声。
第六十四章
一炮而红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随着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体育界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其实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之,每个人面临的压力也在成幂数级增长。
  好多人的人生,其实早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竞争,大多数人的人生,如果套用一句话,也可以说是“生命不息,竞争不止!”。
  而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所面临的压力,自然更大。
  小企业,要考虑生存问题,大企业,同样要忧心发展大计。
  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难处。
  比如,就小企业来说,面对面的竞争,肯定比不过业内的那些大企业,但小也有小的优势,它肚量也小,吃一条虫子,就能撑得肚儿圆。
  大企业呢,和同行竞争的时候,当然有优势,但大也有大的劣势,它肚量太大,吃一条蓝鲸下去,可能勉强也就是个半饱。
  今天前来听冯一平演讲这些企业家,不论企业规模大小,是地区性的还是跨国性的,不论平时人前风光程度,是一星还是五星,但他们面临的竞争和发展的压力,从本质上说,并没有太大区别。
  冯一平不仅仅是个提出了一个概念的专家型,或者研究型学者,他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家,他结合自己创业过程中的一些事例的演讲,比那些纯专家,更契合实际,更言之有物,给了在场的人不少启发。
  在演讲的最后,他顺道提了一下自家的《前沿》杂志,上面经常会发表自己的文章之后,接下来,他遵循美国惯例,把大家所做的事,往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样的大而空的方向上扯。
  听众们马上知道,这就是结幕词,一些听了他的演讲,很受启发的人,提前鼓起掌来,带动着那些还若有所思的人,也一起加入到鼓掌的行列。
  过了一会,也不知道是哪一块的人带头,站起来鼓掌,到后来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连主席台上的那些人,也都站了起来,边鼓掌,边笑着看着演讲台后的冯一平。
  冯一平真是有些意外,九百多穿着正装的各行各业的企业家,齐刷刷的站起来给他鼓掌,这样的礼遇,真的让人挺感动。
  他一边在话筒里说着“谢谢大家!”,一边对着台下鞠躬。
  俱乐部里绵绵不断的掌声,让采访区的那些记者和摄像师,立马兴奋起来,在这个俱乐部,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太多见。
  而其中的几家华文电视台的,兴奋莫名的同时,更有一种自豪感。
  不少人没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定要抽时间看看他的这本书。”
  因为在美国这样资本至上的国度里,让近千个资本家自发的站起身来,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华人小伙子鼓掌,充分的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意外的并不止这些,今天过来的国内和香港电视台的记者,本来就觉得冯一平受邀在这里演讲,很有新闻价值,而最后的这一幕,就让今天的素材,更有新闻价值。
  午宴之前,冯一平忙得不可开交,宴会厅门口的一张桌子后面,他一边和人交换名片,一边给他们在书上签字,还跟不少人合影。
  不过收获真不小,收到的名片里,不但有华尔街那些投行、金融公司高管的名片,以及美国各地企业家的名片,连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名片也有,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朱莉说,已经联系好了游船,问你什么时候去自由岛。”雅各布走过来问。
  “跟她说能不能把时间安排到下午,并表达我的歉意。”冯一平从身边经过的侍者手中的托盘上,拿起一杯酒,笑着朝那些需要加强联系的人走过去,这么好的交流机会,怎可错过?
  午宴和之后的交流,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多,虽然没正经吃进去什么东西,当冯一平一点都不觉得饿,收获非常不错!
  而那些和他交流的单位和个人,对他的印象也非常好,年轻有朝气,知识面还非常丰富,虽然是第一次出国,但思想完全和国际接轨。
  也算年少有为,难得的是待人接物,谦逊又沉稳周到,话也说得实在。
  做事先做人,这样的标准,在世界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冯一平刻意加强关系的那些人,他们对冯一平所创办的那几家企业,也都很有兴趣,并很看好他们的前途。
  当冯一平心情舒畅的在朱莉和雅各布的陪同下,在邮轮上饱览曼哈顿美景,并在自由女神皇冠平台上各种姿势留影的时候,目睹了俱乐部那一幕的报纸和电视台的记者们,正在抓紧准备有关他的新闻。
  当晚,总部就在纽约第五大道洛克菲勒大厦里的NBC,在新闻里,就简要播放了中午发生在俱乐部的那一幕。
  播这则新闻的时候,那个一向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和华人的主播,难得的公正客观了一会,原因很简单,他可以得罪冯一平,但中午在场的那些大佬,他得罪不起。
  如果说冯一平和他的理论也就那么回事,那不就是打在场那些大佬们的脸吗?
  而在冯一平满足的进入梦乡的时候,首都正是一天开始的时候,此时还名为“经济·生活·服务频道”的央视二套,在早间新闻里,播出了驻纽约记者发回来的新闻短片,上面就有全场起立,向冯一平致谢的那一幕。
  金主任早上起来,一向是一心好几用,吃早餐的同时,带着老花镜,浏览送到家里的报纸,还关注着电视上的新闻,而他早上关注的,一向是二套,这时看着电视里的那个人和那个场景,嘴长的老大,半天没合上,罕有的失态了一次。
  旁边的小保姆真是吓到了,还以为他中风了呢!
  然后,金翎自然是第二个知道的,之后是梅义良等,再之后,是冯玉萱。
  冯一平去美国,最担心的应该是梅秋萍,虽然知道以自己儿子的本事,在美国什么事都不会有,但每天总要念叨几次,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在操心这事,“一平现在该睡了吧,要不要给他打个电话问问?”
  冯振昌现在豁达得多,“昨晚不是刚打过电话吗,对他你有什么好担心的?要不下次他出国,你跟着一起去?”
  没办法,大多数时候,他们夫妻俩的话风,一直就这样,好事也不好好说。
  正忙着煮豆浆呢,电话响了起来,厨房里的梅秋萍朝外面喊,“冯老三,接电话。”却始终听不见回音。
  擦着手走到客厅一看,冯振昌拿着竹枝扎的大扫帚,正在打扫门前的那条路。
  她一看来电显示,是女儿的手机,这大早上的,有什么事?“玉萱,挺好的吧,吃早饭了吗?”
  “妈,”冯玉萱的声音听起来很高兴,但是话里依然有股酸味,“你的宝贝儿子,这一次又露脸了,连那些老外都很佩服,而且,新闻都上了中央台。”
  “真的?”梅秋萍手里的勺子掉在地上,声音高到把外面的冯振昌都吸引了进来,“怎么了怎么了?”
  “一平上中央台了。”梅秋萍喜不自胜对他说。
  “啊,快问问,是哪个频道,什么时候?”冯振昌也没心思扫地,跑过去打开电视机。
  “二套,已经过了,不过,会有重播,”梅秋萍放下电话,“这么大的事,一平怎么昨天通电话的时候,不跟我们说?”
  不是冯一平不说,差着13个小时呢,那时,国内正是深夜。
  第二天早上,纽约的好多报纸,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华文的《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等,都更详细的报道了这一幕。
  冯一平这个异国的年轻人,在纽约,算是一炮而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2/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