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2763

  可不是吗,他们这些精于竞选的人,比那些同时受很多人追求的女孩子,还要擅于吊人胃口——既不会一下子判你死刑,但又总是让你经风历雨,等闲看不到彩虹。
  “呵呵,那就交给你处理,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承诺他们,将来企业所属的实验室,我们绝不会吝啬,一定可以按世界一流的标准来建设。”
  这个蒋教授,虽然有些小毛病,但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一领域的技能,确实不错,一定要充分挖掘他的潜能。
  而且,对他这样学而优则商的人来来说,一个属于他自己支配的实验室,应该还是有吸引力。
  在冯一平面前表现得云淡风轻的蒋教授,等了一下午,始终没等来冯一平所说的那个电话,有些心焦,“他该不是压根就没有什么负责美国事务的负责人,只是为了面子,现找的吧?这些年轻人,哼,就是讲排场!”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主客异位(下)
  第二天中午,蒋教授都差点按捺不住,想是不是给冯一平再打一个电话,不过,他也明白,第二个电话一打,那自己就没有一点主动权,可是,不打吧,现在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投资。
  正纠结的时候,布坎南终于打来了电话。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蒋教授表现得很冷淡,不过,他这点拿捏的功夫,怎么可能会影响到布坎南?
  “我现在在华盛顿和国土安全部的人谈合作,之后定好了要去和芝加哥市市政府官员会面,明天晚上,连晚餐一起,大概能挤出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你有时间来华盛顿,和我一起共进晚餐吗?”
  布坎南表现得比他还不客气,要谈,可以,你过来的干活。
  “刚好,能源部一直叫我过去,谈拨款的事,那我排排时间。”虽然不知道布坎南在忙什么,不过,蒋教授现在能确定,这个冯一平,在美国,除了那本书,多少还是有点事业。
  但是,即使是求人,召之即去,那显得太急迫,他顺口扯了一个理由。
  “能源部?需要帮忙吗?我在参议员办公室的时候,认识那边的不少人。”
  这前后一天的时间,布坎南已经打听清楚,能源部给筹建的A123公司拨款的事,听说原来支持的人并不多,毕竟现在生产锂电池,并不像后来马斯克生产电动汽车那样,是开创性的技术和行业,日本的厂家,在锂电池这一块,不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后来还是能源部那个华裔的科学家力主,能源部才给蒋教授拨了十万美元,其实真的只是个象征意味而已,顶多算是一种承认。
  其实,这已经算不错。
  小布什政府提出新能源经济的概念,也算局内人的布坎南清楚,只不过和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一样,希望在这一新领域占据制高点,先只是说说而已。
  至于具体的动作,肯定要在牢牢的控制住中东之后,才会到处拿排放说事,忽悠着全世界,按他们制定出来的标准,往这一块砸钱,也只有到那时候,才会大手笔的补贴相关技术和公司,比如特斯拉,直等到奥黑同志上台,才拿到了政府的无息贷款,至于现在,呵呵!
  “不用,我和亚伯拉罕部长是熟识。”蒋教授没想到居然遇上一个从国会山出来的人,哪敢让他帮忙,那不是会被掀个底掉?
  “那好,期待明晚和你的会面。”熟知A123目前境遇的布坎南很轻松,蒋教授的所担心的那些事,他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至于和能源部长很熟的事,他就压根没往心里去。
  拜托,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连部长的面都没见过?
  蒋教授却轻松不起来,从电话里就知道,对方肯定不是一个好忽悠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么嫌麻烦,什么事都要找人做?还能愉快的合作吗?
  ……
  没见面之前,蒋教授还想着,这个所谓的嘉盛主管美国事务的副总裁,从国会山出来的布坎南,有没有可能是杜撰的履历呢?冯一平他一个小年轻,哪里能请得到那样的人?
  等到了餐厅,他最后的一丝侥幸,也收了起来,那是一家会员制的高级餐厅,不接待会员之外的顾客,而会员,还真的不是国会山上的那些人——比如,就这一会,他就看到了三位参议员,正在和人谈笑风生,就是那些公关公司和咨询公司的人,而这些人,一般也都有国会山或者联邦政府各部工作的经历。
  “不好意思,”布坎南结束了跟一个人的寒暄,笑着跟蒋教授致歉,“他的老板,是新能源拨款委员会的主席。”
  听了这话,蒋教授有几分高兴,看来对我这个项目,你们还是很看重,要不然,怎么现在就开始打听相关的政策?
  他拿起餐前酒抿了一口,“本届政府,对新能源领域,还是很支持。”
  布坎南还来不及跟他说什么,就忙着站起来,跟一个刚进来的人打招呼,“阁下。”
  不用说,又进来一位议员。
  看着布坎南和这些大人物们相谈甚欢,对他的履历,蒋教授哪还有什么怀疑?
  “不好意思。”布坎南坐下来,再一次道歉。
  “没关系,”蒋教授笑着说,“看来布坎南先生在国会山,相交甚多。”
  “哦,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找新能源拨款委员会,并不是了解对电池方面的拨款,ACP公司你知道吧,那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方向的公司,我们也有参股,我找他,是了解本届联邦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
  “原来如此,”蒋教授又喝了一大口餐前酒,不过这次喝得有些急,“看来小冯同学,对新能源这一块,兴致很浓。”
  “不过,他和我们大家一直认为,主要还是在汽车这样综合性的项目上加大投资,多在整合上面下功夫,至于新能源汽车下面的各个枝技术,并没必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到时应该会有很多选择,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听了这话,再联想到和冯一平通电话时,他明显没有之前热衷,蒋教授这下,连话也说不出来。
  也不好说得太过,见了他的脸色,布坎南又往回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账上闲置的资金太多,合适的项目却并不多。”
  “我们这个项目,绝对非常好,我们的电池技术,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只要能够量产,肯定能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蒋教授马上抢着说。
  此时的他,哪有冯一平找上门去的时候,老子的技术独步天下,而且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那股傲劲?
  “我听说,蒋教授的项目,还没有启动?”布坎南笑着说。
  自从核实了布坎南的身份,蒋教授现在,哪还敢拿着跟冯一平说的那一套什么进展顺利,增资的说法来糊弄?
  老老实实的说,“是的,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包括生产工艺和流程,也都经过周密和科学的设计,只等资金一到位,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
  布坎南却不接他的话茬,现在,应该是让这个教授,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转,“一平说,他很敬佩像蒋教授您这样的学者,他承诺,将来一定会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费用上不封顶。”
  ……
  晚上,其实一直在关注这方面进展的冯一平,接到了布坎南电话,“冯,我总算是知道,你为什么会要求一定要取得控制权,”布坎南在电话里苦笑着说,“这个蒋教授,在商业方面的能力,和他科研方面的能力,简直不相上下。”
  “结果怎么样?”冯一平笑着问。
  “我还是先吊着他,不过我想,八九不离十,用不了几天,这件事就会按你的意愿达成。”
  “那我先谢谢你!”
  “怎么,走路上捡到钱了吗?怎么笑得跟个偷到鸡的狐狸一样。”看着他挂了电话,还喜悠悠的样子,舒舒服服的,挺着个大肚子躺在沙发上的黄静萍笑着问。
  “呵呵,类似吧,”冯一平贴到她的大肚子上听了一下,“咱们这个小家伙的老子,身家又会丰厚一些。”
  其实,现在更叫他高兴的,不是即将达成的这一项投资,会带来多少收益,而是去年找上门去时,那牛哄哄得不行不行的蒋教授,现在温驯的低下了他高昂的头颅,这感觉,那真是,相当舒爽!
第一百四十八章
忙碌的节前
  随着1945年二战结束,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紧随着二战的完结,铁幕开启,我们进入了冷战时代,据后来解密的资料揭示,我们还幸运的数次和核战擦肩而过。
  虽然就在这期间,美苏这两个大国,相继入侵了一些小国,但总的来说,这个世界还是太平的,这几十年,难得的没有发生几个国家同时直接参与其中的战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宿敌,这几年几乎就没有一天是安生的,国内的新闻联播,每天要固定播出的,除了领导人的新闻,另一项就是巴以冲突。
  在美国这个犹太人影响力巨大的国度,这样的新闻自然也少不了。
  每一天,那一条条冲突的新闻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有平民,也有当事国的领导人。
  每天受这样的新闻熏陶,大多数民众对战争其实并不陌生,加上以美英为首的联军,在阿富汗捷报频传,美国的老百姓,已经渐渐的从9月份的那场袭击中走了出来——除了那些在那场袭击中失去了亲人的家庭和个人,有些伤痛,只能自己承受和体会。
  进入12月中旬,虽然没有像国内的腊月一样,开始杀鸡宰羊出年猪,但节日的气氛,也已经弥漫在美国的大街小巷。
  自感恩节之后,一直在进行促销的大小商店,此时也挂上了各色标语,迎接圣诞的到来。
  只有那些在曼哈顿上班的人,看着地上那两个丑陋的大窟窿,心里明白,有些事,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好事,NEXTDOOR的雇员数量,每天都在递增,有太多的社区,自发的组织了足够的签名,提交到NEXTDOOR的总部,督促他们尽快派人去建立当地的分站。
  没办法,人都很容易走极端,以前觉得自己的国家,是天底下最安全的,现在则有很多人觉得,自家房前屋后,搞不好都是恐怖分子。
  不过,在美国这个隐私至上的国度,老百姓没有那个权利,也不好去敲门问,“你是干啥的,究竟是良民还是恐怖分子?”
  虽然知道这些事,应该有政府部门在操心,但是911的前车之鉴犹在,在事关自身安全的问题上,美国的老百姓,还是愿意做一些努力,NEXTDOOR这样一个聚集了联邦和各州所有安全部门的网站,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自纽约市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对NEXTDOOR表示了支持,公司所在地的加州,无疑是最积极的一个,州长宣布,将免费出资,帮助培训各地分站的站长。
  这并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要知道,在硅谷各大小公司,倒闭的倒闭,剩下的纷纷紧缩开支,不约而同的以裁员的方式,来减轻公司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只有NEXTDOOR公司,是逆市大手笔的招聘,迄今为止,已经招收了近两千号人。
  不说这个网站,对社会治安的助益,它每招聘一个员工,就意味着一个家庭,能正常消费,对消费至上的美国而言,这样的公司,当然值得政府意思意思。
  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办企业,竟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冯一平觉得熟悉又陌生,他甚至跟黄静萍开玩笑,“我怎么有像是在办国企的感觉?”
  结果遭到了现在的副镇长女儿的嘲笑,“国企?那是亲儿子的待遇,你这,顶天了就算一刚好有点用的晚辈,随便请你吃顿饭而已。”
  她抚摸着肚子说,“宝宝,你看,就那一点补贴而已,把你爸高兴成什么样?你以后长大了,可要大气一点!”
  受到鄙视的冯一平一点也不生气,笑嘻嘻的把脸贴在她肚子上,“这样就挺好,亲儿子也有烦恼的地方,长辈太多,你说是不是啊小家伙?”
  本来就是,美国政府不设绊子不说,不止一个州都这么支持,无论怎么说,都算意外之喜。
  “家家都这么热闹,你不做点什么吗?”黄静萍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27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