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校对)第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65

  因为立太子。
  前面说过,赵扩要被立为太子时,孝宗认为这孙子太白痴,不同意,想要立另一个孙子。
  光宗当年就是抢了二哥的太子位置,对这种事情再敏感不过,觉得父亲当了太上皇还要干涉朝政,甚至有废帝之意,岂能不慌不惧?
  而李后的作为实在称不上母仪天下,孝宗倒是真有意废了这个儿媳,双方结下深仇大恨,李后就不断在光宗耳边挑唆,使得他越来越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亲。
  因此顾承这话无异于捅了马蜂窝,迎着两张震惊到扭曲的面容,他却不慌不忙地道:“儿臣代父向皇祖父请安,此乃尽孝,相信朝野众臣也会理解的。”
  此言一出,恢复些理智的光宗沉默下来,李后也若有所思。
  如今孝宗光宗两父子针锋相对,光宗连例行的问安都不去了,这便是天子孝行有亏,作为臣子的,劝谏责无旁贷。
  那些文官上蹿下跳,弄得光宗和李后都有些烦不胜烦,如果顾承真能代替他们尽孝道,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可这孩子以前不是最怕见威严的祖父母,每次吓得话都说不出来,怎么现在……?
  直到这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是真正长大了,欣慰不已,齐齐点头。
  半个时辰后,顾承踏入重华宫中。
  一道光芒闪过,没入右手掌心,却是入宫时,“火”就在命令下离体探查,去寻找昨夜短暂交手的大敌!
  而那位大敌的气息,直指此处——
  相比起奢侈的中宫,重华宫就朴实了许多,甚至透出一股清贫之气。
  显然对于这位太上皇,光宗是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了,恨不得老父亲马上去死。
  入了殿上,顾承抬头看着端坐的孝宗。
  毕竟是六十七岁高龄的老者,苍老难免,但孝宗两眼炯炯有神,腰杆挺起,精神风貌比起儿子光宗还要强些。
  对于这位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顾承还是很钦佩的。
  毕竟南宋这么多皇帝,孝宗是最励精图治的,也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带来了一丝蓬勃希望。
  “放心吧,这次没有不肖子孙去败坏你留下的基业了!”顾承心中默默地道,行礼道:“孙儿见过皇祖父!”
  “居然是扩儿!不用多礼!”孝宗诧异地道。
  顾承直起腰,看向站在孝宗身后服侍的一位太监,同时那太监也死死盯着他。
  两人目光这么一对,太监眼中满是不可置信,顾承则浮现出一抹笑意。
  确认过眼神,是练葵花的人!
第二十章
当为太子
  “扩儿,你变了!”
  孝宗并不知道顾承发现了什么,他看着这个三年未见的孙儿,脸上也是十分惊异。
  他是极不喜欢赵扩的懦弱无能的,认为皇位不能交托到这种人手中,所以当内侍通报嘉王要来请安时,险些以为耳聋听错。
  没想到赵扩真的来了,而且一入殿就是龙行虎步,英气逼人,行至眼前,更有一股渊渟岳峙的非凡气度。
  “莫不是金玉其外?”
  不过恶感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孝宗很快开始考校。
  顾承对答如流,对庙堂时局,政事处理,侃侃而谈。
  他在仙武三国时,本就是作为太子培养,得了大儒教导,来到大宋又有黄裳半年毫无保留地传授,再加上来自于后世的先知先觉,若是不能发表一些真知灼见,那才叫奇怪。
  孝宗越听越惊,越听越喜,最后干脆起身,来到顾承身前,盯着他道:“那你对于北伐攻金,复我河山,有什么见解?”
  孝宗一生唯一的污点,或许就是不听大臣劝解,执意北伐,最后虽未战败,却被逼和,还签下了耻辱的条约。
  所以主战派的孝宗问出这个问题,已是最后的考验。
  顾承沉默下来,片刻后反问道:“皇祖父认为我大宋军队战力,比之唐时如何?”
  孝宗眉头一扬,毫不迟疑答道:“自然强之!”
  别觉得这话好笑。
  唐强宋弱确实没错,但单看军队的力量,宋真的比唐朝强,毕竟发展了几百年,改良不少制度,可为什么纵观大宋南北两朝,那么惨呢?
  因为他们重文轻武,一方面缺乏强大的武将,战略决策还屡屡犯错,一到历史转折性的关键战争,就败得惨不忍睹。
  唐有一时之败,却能赢在最后,先发制人,把周边潜在危险一个个解决;宋是赢在一时,败在最后,被动迎战,胜了也得不到多大好处,败了就是签订各种屈辱条约。
  两下一比,高下立判。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只是当局者迷,难以看清。
  大宋如今的根基,想要天下归统,只有一战大胜,才有可能。
  如果贸贸然发动北伐战争,再惨遭失败的话,那就真的回天乏力,再无进取之能了。
  孝宗颔首:“那你当如何?”
  顾承道:“当内修政事,外固疆圉(yǔ),上收人材,下裕民力,乃选良将,练精卒,备器械,积资粮,等到实力既备,又有可乘之机,一征无敌,一战而克!”
  一通废话。
  但孝宗目光闪动,反倒叹道:“朕错了,你当为太子!”
  本来作为当今圣上的独子,太子之位舍他其谁,但当孝宗说出这句话,顾承也不禁心头一喜。
  原本等到明年孝宗病重,他才会被立,现在却将提早近一年。
  别小看这一年,差距很大。
  因为太子和嘉王是两个概念,前者可以正式参与到朝政之中,手握大权。
  何况孝宗在位也近三十年,心腹众多,他退居太上皇,依旧能干涉太子之位,可见一斑。
  现在得到孝宗的支持,那些大臣自当为顾承所用,有了这个班底,如韩侂胄那样的权臣想要架空,就是白日做梦。
  接下来,祖孙融融,顾承在重华宫足足待了三个时辰,用过午膳,直到李后那边不放心,遣人来问,才依依惜别。
  不过临行时,顾承看着那位公公,笑道:“孙儿斗胆,向皇祖父讨要个人!”
  孝宗现在对顾承是一百个顺眼,闻言立刻道:“你说!”
  顾承道:“我身边服侍的人年纪大了,办事不利落,瞧着皇祖父身边的这位精练能干,可否予孙儿一用?”
  孝宗颔首:“进忠,你随嘉王殿下去,一定要尽心服侍,明白了吗?”
  “是!”那位公公领命,恭敬地站到了顾承身后。
  直到出了重华宫范围,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公公才叹了口气:“殿下莫非真要赶尽杀绝?”
  昨夜他戴着面具,施展葵花宝典,不可一世,本以为身份隐秘,没想到十二个时辰不到,就被顾承找了出来。
  内心中的惊涛骇浪,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公公言重了,以你的盖世武功,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去得?”
  顾承脚步不停,淡淡地道:“只可惜一身惊天动地的武功,无人得知,你叫什么名字?”
  公公面皮抽了抽:“回殿下的话,老奴姓魏,名进忠!”
  “魏进忠?好!”顾承突然转身,目光炯炯地看着他:“那你可愿向我尽忠?随我平定天下,流芳百世?”
  魏进忠眼中光芒一动,却很快敛去:“老奴当尽力服侍殿下,多余的不敢想!”
  顾承笑了:“不用怕!宦官之祸,自古有之,究其根本是谁的错?皇帝羸弱罢了!我当为一代雄主,若连身边人都不敢用,还谈什么君临天下?”
  这番话若是换个人来说,魏进忠只会嗤之以鼻,可方才他是听了顾承的唐宋分析,平金之策的,作为跟随孝宗数十年的老人,还是首次见到孝宗那么失态。
  于是乎,当那豪言壮语回荡耳边,魏进忠心中居然也涌起一股久违的热血来。
  流芳百世!
  作为一个太监,可能吗?
  魏进忠嘴动了动,顾承却已提前道:“先别急着回答,我不喜欢听冲动之言,你想好了能为我做什么,事成后又要得到什么,再开口吧!”
  魏进忠瞳孔收缩了下,双手拢于袖中,露出了思索。
  南宋太监的地位是极低的,主要是因为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所以魏进忠才有时间去修炼武功,最终创出《葵花宝典》这种惊世绝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