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校对)第5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865

  原以为孔丘指责的是青冥舟破坏了周礼,没想到竟是从现实劝说。
  不是老生常谈的怀璧其罪,而是一针见血,指出青冥舟对战争的作用。
  青冥舟在仙武大汉本就是战略要器,这个世界是阉割版,但天下才智之辈何其多,现在被世家子用来享乐,用不了多久,必然有人想到此物的真正作用。
  当野心家将目光盯上青冥舟可能带来的制空权,不仅姜国首当其冲,天下战事升级,必然更加惨烈。
  孔丘不知姜国具体情况,预见到了那个可怕的未来,才急急前来劝说:“飞鸟天行,飞马行空,皆天地之赐,青冥舟不可再制,请公子思量!”
  眼见这位昂藏九尺,胡须如刺的大汉欲拱手拜下,顾承将之扶住:“孔先生大才,请入府详谈。”
  孔丘精神一振,入了堂内,众人主次坐下,他马上开始宣讲那套人治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如果天下人都能守德循礼,不知会减少多少战乱纠争,百姓安居乐业,太平盛世到来!
  顾承聆听,时不时附和一两句,范蠡文种在边上职业假笑,一时间竟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孔丘讲着讲着,忍不住眉飞色舞起来。
  他向诸侯兜售政治主张,向来是被不屑一顾,有些君主礼遇,是敬重他的为人和渊博的学识,其他听都不听。
  现在出现了一位肯虚心纳谏的太子,哪怕是最小的国家,但天可怜见,终于有了。
  开心啊!
  后世对孔丘尊崇至极,把他塑造成圣人完人,实际上孔丘就是一个正常人,他和春秋时代的许多布衣之士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政治主张,奔走各国。
  没有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不为维护已有的体制而服务,而是积极探索创造新的体制,参予到改变世界的洪流中来。
  这些探索者,都值得尊敬。
  顾承也不想孔丘的才华埋没,已经有了定位。
  以孔丘的学识,当太史最合适不过。
  这是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和历官之长,掌管学府教育、起草文书、策命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等。
  其实就跟后世宣扬正能量一样,孔子的追求太过完美,实现不了,但不能因为人性贪婪邪恶的一面,就否认善良美好。
  对于国家而言,品德必然是要被宣扬的,如此才能减少纷争,把战乱和谋逆降低到极致。
  真正的儒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会像后世的腐儒,明明自己做不到,还要要求他人达成,扭曲本意,为自身谋利。
  于是乎,顾承发出邀请:“孔先生大才,可愿来我姜国讲学?”
  孔丘起身道:“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其实不是拘泥不知变通的人,否则也不会去见齐君,完全按照君臣父子的说法,应该去朝周天子。
  孔丘知道自己的思想要得到实现,遵奉周天子是无用的,他希望能找到一个贯彻自己主张的君主,由君主来施行,达到天下大治,万世太平。
  姜国虽然弱小,但如果能通过这个小国,来让周遭的大国知道,儒道大德是可以实现的,那再好不过了。
  而孔丘同行,深入探讨,天枢十二卷内,儒家之道的光辉也逐渐耀起,与兵家之道,有争锋呼应之势。
  带着越女,范蠡,文种,孔丘,再回姜国土地,顾承仰首望去,浩荡国威,引而不发。
  他微微一笑。
  是时候了!
第三十七章
不战而亡
  陈国都城。
  宛丘。
  “缺粮?那杂粮随便种种,漫山遍野不都是么,怎会短缺至此?”
  陈王看着殿上六卿,不解地问道。
  六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已是愁得双眉紧皱,唯有苦声道:“大王,连年征战,不事生产,尤其是与蔡国一战,自去年冬天一直打到现在,误了农耕,又逢天灾,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啊!”
  他们一味诉苦,是万万不会说前段时间,由于富商高价收杂粮,麾下家仆将大批的粮草卖出,现在突然没了粮,才慌了手脚。
  “那怎么办啊?”
  陈王双手一摊:“要不向楚国借粮?”
  “万万不可!”
  六卿齐声道:“大王,楚国借给我们杂粮,索要的可是灵粮啊!”
  陈国和楚国,恩怨纠葛已久。
  陈国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第二次就与楚国大有关系,甚至于现在的楚平王,还在陈国当了五年君王。
  是的,楚平王在陈国当了五年大王,后来回国继位,将位置让了出来,陈国才算复国,并且依附楚国,仰其鼻息。
  经那一役后,陈国元气大伤,向周遭各国,包括姜国连连开战,也是为了掠夺财富,挽回损失。
  可现在,损失没挽回,自己家里没粮了,楚国倒是肯借粮,却狮子大开口。
  杂粮是给百姓吃的,灵粮则是公卿贵族服用,如果楚国趁机盘剥,触动的可就是上层的利益,他们岂能愿意?
  陈王看得出这些臣子的私心,脸色一沉:“你们既然不肯出灵粮,哪国有粮食,还不赶紧去借?”
  “大王,除了晋齐楚三大国,诸侯列国或多或少都有缺粮之兆,尤其是杨国和徐国!”
  六卿先抑后扬:“不过从两国身上,我们也找到了解决之道!”
  陈王赶忙问道:“什么办法?”
  六卿道:“将难民往姜国赶!”
  陈王一怔:“姜国?那打仗很厉害的小国?”
  “大王,正因为姜国前些年打了胜仗,太子龙阳似乎认为区区弹丸之地能够崛起,竟请了鲁国孔丘回国,大肆宣扬儒家仁德之道,趁着各国灾荒之际,收纳四方难民,那杨徐二国本来要饿死许多人,现在一窝蜂都涌入姜国!”
  陈王却是有危机感的,皱起眉头:“可如此一来,姜国人口岂不是大大增加?万一他们借此机会增兵,对我陈国岂不是威胁?”
  “大王尽管放心,那难民本就是饥寒交迫,连常人都不如,要先养好身体,再进行训练,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六卿胸有成竹地笑道:“姜国来者不拒,大量的难民涌入,他们的粮草能够坚持多久?恐怕不出一两年,粮草就要不济,那时我们直接挥军攻打,内忧外患,便是亡国之危!等到灭了姜国,难民回归,相当于他们白白替我们养了百姓,度过了难关!”
  “有理!有理!”
  陈王细细思索,觉得这是最好不过的办法了,颔首道:“就这么办,还有儒道误国,以后那孔丘和他的弟子,一个都不准进我陈国!”
  “是!”
  ……
  ……
  “停!”
  长长的运粮车队,在姜国王都城门前缓缓停下。
  “验!”
  文种一声令下,麾下的官吏立刻上前验粮,个个精明能干,心细如发。
  如今姜国以都城为中心,划分东南西北四郡,每个郡内,都涌入了数以十万计的大量难民。
  这些粮食,就是赈灾的。
  “转告孔大夫,东郡的劳作指标还未达标,如果十日内,还未开垦完良田,下一批粮草,将优先送给更需要它们的人。”
  文种验粮完毕,转交给子路。
  “是!”
  子路拱手应下,精神振奋。
  最初孔丘入姜国讲学,再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其实并不看好。
  姜国太小,国力太弱,就算太子有心,上下也会反对。
  然而孔丘师徒很快发现,姜国远不是外界误以为的那么弱小,这里人才济济,上下一心,除了受限于国土和人口,无法大力发展外,竟是具备崛起的一切条件。
  所以当太子在各国饥荒,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之际,实施儒家道义,做圣德仁君,接纳四方难民,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8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