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校对)第7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1/865

  ……
  ……
  帝乙龙驭宾天,后事操办,再加上新帝登基,准备过程整整数月。
  各方诸侯听闻帝乙驾崩,继承大位的竟是昏睡七年的寿王,纷纷震动,却也不敢怠慢,一时间各地随处可见长长的奴仆队伍,将华贵的马车拱卫在中央,往沬邑而去。
  八百诸侯啊!
  或许不是每个诸侯都有强大的实力,有些诸侯的势力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县村,但这种大事是必须到场的,且必须展现出身为威风。
  于是乎,奴隶的数目和质量就成了关键。
  顾承立于宫城墙头,看似欣赏风景,实则俯瞰苍茫大地,各方长长的车队尽收眼底。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奴隶算作士兵吗?
  答案是,不算,但实际很难区分。
  商朝正式的军队成分,士兵为平民,不是奴隶,但军队都是临时征集的,难免良莠不齐,因此真正发生大战,有战斗力的奴隶肯定会拿起武器,身体相对强健,平日里就有训练的奴隶,就被称为战奴。
  偏偏奴隶完全属于上层贵族的私有品,诸侯的兵力是有所限制的,奴隶数目却不限,只要你能养得起,对于贵族而言,努力是保证权力的关键,可对于皇权而言,实在是祸害。
  所以原本的命运轨迹中,纣王要解放奴隶,不是仁慈,仅仅是为了统治。
  这和隋炀帝杨广很像,做的事情都是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可惜步子迈得大了。
  任何一项制度是否进步,没有绝对的标准,而要跟一定的历史环境相结合。
  在贵族世袭制尚未没落,学术下移尚未发生的时代,贸然排斥贵族,解放奴隶,并非进步,反为祸阶。
  触动底层阶级的利益,还能派兵镇压,触动上层利益,那必然被推翻。
  因此要一步步来。
  “殿下,朝阳军舍已经建设完毕,各族均将十岁以下的子弟送入学习。”
  此时后面脚步声响起,闻仲上前禀告,眉宇间带出喜色。
  所谓军舍,其实就是后世的军校,建立在朝歌的朝阳山上。
  在历史上,商朝就设有军校了,贵族的子弟会被送入其中,进行射、御、舞(搏击)等等领域的学习,也就是后世儒家六艺的简陋版结合排兵布阵,籍此来统领军队,镇压奴隶反抗。
  现在顾承传下兵家之道,自然就要挑选人来学习。
  大汉皇朝中,他开创天枢十二卷后,即刻传遍天下,人人可学,普及民智,但现在的大商中,却是将第一批学习人员,严格控制在沬邑内的贵族子弟中。
  执行人是闻仲和比干。
  顾承甚至不放心黄飞虎和商容,将他们排除在外。
  不是质疑忠诚,而是受限于家族的影响。
  相比起来,闻仲孑然一人,无妻无子,比干就是王室中人,才可托付重任。
  “很好!”
  顾承点了点头,从怀中取出第二卷儒家之道,递了过去。
  武平乱世,文定江山,天枢十二卷中,即便是后来居上的墨家,受到的重视程度,终究还是不如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儒道。
  顾承首选兵家之道,是知道王朝末年,首重兵力,没有兵权在手,其他一切都是虚妄,再起儒家之道,则是为了江山稳固,让大商王朝变得中央集权,名副其实。
  闻仲接过儒家之书,心领神会:“臣不仅传授兵法之道,更要教导他们为国为民,尽忠尽力!”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洗脑也是。
  这批现在的孩子,未来的贵族,才是制度改变的根基,至于他们的父辈祖辈,若是食古不化,自然要被淘汰。
  顾承点点头,突然问道:“西伯侯姬昌到了吗?”
  闻仲答道:“十日前已至,四大诸侯,他是最快来的。”
  来得最快,不见得是忠心,还可能是野心与试探。
  帝乙托付之时,曾言及四大诸侯的危害,闻仲第一个呼应,正是因为他也看出来了四大诸侯和大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无法真正的和平共存,此次登基大典,表面上是庆贺新的帝王继位,实则也是一次试探。
  如果大商强,则诸侯蛰伏,如果大商弱,那么昔日成汤如何反的夏桀,今日就能再度上演。
  顾承唇角微微一扬,关心起下一代来:“姬昌的儿子们可曾跟来?”
  闻仲道:“只带了长子伯邑考。”
  “朝阳山对他敞开。”
  “是。”
第十一章
我爱学习
  驿站。
  伯邑考长身玉立,平静等待。
  姬姓,名考,“伯”是其排行,“邑”是表明其世子身份,故有此名。
  他未满十岁,已是丰神如玉,俊朗非凡,小小年纪跟在姬昌身边耳濡目染,绝非等闲。
  如若按照原本的命运轨迹发展,这位世子在姬昌被纣王囚禁时,治理西岐,井井有条,后入朝歌进贡,被妲己看中,面对妲己的美色诱惑,宁死不屈,当着纣王之面掷琴明志,被剁成肉酱,做成肉饼,交由姬昌吃下,姬昌明知是儿子的肉,却装着不知情的模样,吃了三个,使纣王放松了警惕,才逃回了西岐。
  当然此时不比日后救父,首入大商都城,伯邑考是抱着游玩见识的态度来的。
  他可是第一次出远门,就来到了天下最大的城市,自然有许多新奇。
  “发什么呆呢?”
  正在欣赏街边来来往往的马车,肩膀处突然传来一股力道,伯邑考猝不及防,往前一步,险些摔倒。
  一只手掌闪电般抓住胳膊,将他带了回来,伯邑考转身,就见比自己还小些,却长得健壮英武的姜文焕正笑嘻嘻地站在身后。
  姜文焕是东伯侯姜桓楚的次子,继承了父亲英伟相貌的同时,更是力大无穷,武力超群。
  姜桓楚与姬昌的关系不远不近,至少表面上没有太多往来,但下一代孩子在一起玩玩总是无妨。
  “走,带你去个好地方!”
  此时姜文焕就拉住伯邑考的胳膊,直接带着他往城外而去。
  “这是朝阳山的方向?”伯邑考很快就发现了姜文焕的目的地,诧异地问道:“我们去哪里做什么?”
  朝阳山在沬邑附近并不算什么著名的地方,数年前帝乙曾欲在此山修建一座采暖行宫,后来作罢。
  因为如今大商的国库实在不够充盈,连年与东夷犬戎开战,这耗费的都是钱财,如若再大肆修建行宫,那必然要闹得民不聊生,国家动荡。
  既然行宫未建,此处就接近荒山了,来这里做什么?
  “等会你就知道了。”
  姜文焕神神秘秘的,步伐却慢了下来,左右巡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
  果不其然,前面出现了护卫巡逻的身影,姜文焕提前一步拉住伯邑考,躲避到一旁。
  “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伯邑考的目光凝重起来,心跳开始加速。
  “姐姐告诉我,这里是传授文武之道的地方!”
  姜文焕低声道:“沬邑内的贵族子弟都在其中学习。”
  伯邑考恍然,佩服道:“太子殿下好心胸!”
  这个年代,没有春秋左传,更无四书五经,最大的学问,基本都与卜卦有关,且都是人族三位圣皇留下。
  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即是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即是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即是归藏八卦。
  如后世所言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都不是黄帝和神农所著,而是代代口耳相传,再由后人归纳总结所成。
  所以姬昌能根据三位圣皇留下的八卦,悉心钻研,将其规范条理化,确实是圣人之资。
  这些知识的流传,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讲白了就是敝帚自珍。
  能开办军舍学堂,传授知识,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伯邑考如今的心思还很纯粹,自然相当佩服这样的行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1/8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