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校对)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865

  “报!”
  正在这时,内侍通报,贾诩求见。
  待得贾诩步入殿内,承上军报,顾承看到荆州大捷,冀州还剩最后的巨鹿,不由笑道:“先生好计!”
  “诩不敢居功,若张角犹在,威望极盛,三十六渠帅不敢不服,即便是清河崔氏,也得退避三舍!”
  贾诩坐下,没有丝毫自傲之意,眉宇间却是成竹在胸:“殿下,田丰不会如此简单地认输,诩等着跟他过招!”
  顾承好奇了:“战事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田丰还能力挽狂澜?”
  黄巾军本就不比汉军,现在更是内忧外患,首尾受袭,这样田丰还能赢,那他能直成谋圣,名流千古了。
  贾诩笑道:“黄巾覆灭,已成定居,但田丰既得水镜的真传,必会考虑退路,借鸡生蛋,移花接木,就在此时!”
  顾承沉吟片刻道:“主动投降,改头换面?”
  贾诩拱手,脸上露出钦佩:“殿下英明!”
  “不比你老奸巨猾!”
  顾承指了指贾诩,两人相视一笑,贾诩正色道:“兵贵精不贵多,张角擅练道兵,万数成阵,势不可挡,田丰知道大势难为,必然会舍弃张梁,令精锐投降,摇身一变,或渗透汉军,成为都伯门牙,将领亲随,或依附世家,转为私兵,都是巨大的威胁!”
  顾承冷声道:“不愧是水镜八奇,真是好计!”
  凡事有利皆有弊,太子选妃,大赦天下,贾诩施恫吓招降之计,虽然一下子瓦解了黄巾军心,速战速决,但投降后黄巾军的安置,也成了问题。
  历史上曹操是怎么起家的?
  不单单是曹氏和夏侯氏的相助,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收编了青州的黄巾军。
  而此世黄巾军在精兵简将后,数量大幅度减少,战力却直线提升。
  如果其中最精锐的道兵投靠了某方势力,定能成为将来崛起的资本。
  不过相比起来,顾承还希望敌人吃相难看,一口将这支道军吞下。
  如果化整为零,散入各军,凭借自身的实力慢慢向上爬,虽然时效缓慢,但等他们成了中下层军官,具备影响力,一朝势起,那才更为可怕!
  贾诩也是同样的看法:“若幕后之敌远见,道兵散入各军,我们需借天师道之力,冲击信仰,一一揪出暗碟,若短视贪利,道兵直接投奔,便能顺藤摸瓜,锁定敌踪!”
  “那还等什么?”
  三人将战报展开,化作无数流光环绕,细细查看。
  此世的战场交锋由于涉及异法道术,改天换地,天时地利都是瞬息万变,无疑要复杂许多。
  但在眼花缭乱之中,蔡文姬却很快指出一条,轻声念了出来:“渠帅程远志率五万黄巾,与虎贲中郎袁术战于广宗,中计被困,程远志死,副将司马俱乞降!”
  “就是这条!”
  顾承和贾诩目光一厉,异口同声:
  “汝南袁氏!”
  ……
  ……
第二十三章
打蛇要死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没有好下场。
  汝南袁氏在天下八大世家排名第一,四世三公,三公本已位极人臣,他们家四代都有人出任三公,其中一代还是兄弟两人都任三公。
  一个家族在百年内,连续四代,出了五个宰相,是什么概念?
  汝南袁氏到了这一步,只有两条路——
  要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要么盛极而衰,家道败落,甚至换上一个雄主,还要开刀立威,有倾覆之祸!
  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顾承其实早有判断。
  平复黄巾中,他启用了刘备、曹操、孙坚,却没给袁绍袁术机会,反倒暗示打压。
  桥玄心知肚明,却终究无法做到,还是让袁术袁绍上了战场,得了战功,可见袁氏在朝堂上的根基之深,势力之大。
  不过原历史谋反的,此世不一定会谋反,迟早要谋反的,什么时候入局也很重要。
  如今大汉内有隐忧,四夷不平,顾承上位不久,袁氏不动,他不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去动这最强大的世家。
  师出有名,非常关键,如今确定袁氏支持黄巾,动摇大汉国本,顾承目光闪动,缓缓地道:“如何治袁氏之罪?”
  贾诩道:“殿下,这五万道兵,袁氏拿不去!”
  顾承摇头:“即便拿不去,袁氏本身也没有损失,甚至朝廷还得嘉奖袁术,不寒功臣之心。”
  太尉袁逢德高望重,袁术作为其嫡子,有了功绩,必然能从虎贲中郎的位置迅速往上爬,未来怕不又是一位三公!
  顾承绝不容许此事发生。
  对于权倾朝野的袁氏,贾诩显得很慎重,再细细看了战报,挑起眉头:“袁氏后辈,最得力的两位子弟,袁术任虎贲中郎,袁绍任佐军司马?”
  实在是这两位同属袁氏子弟,官位差距太大。
  虎贲中郎是虎贲中郎将下属官员,属于中层将领,有鉴于袁术年纪轻轻,不足以服众,才如此安排,很明显,日后的虎贲中郎将必是他,这就是最顶尖的官二代,早早铺好了路。
  而佐军司马就悲剧了,甚至不是正职,属于临时征兆的类型,比如孙坚如果不得顾承赏识,就会担任此职。
  这与袁绍数年前辞官不受有关,但两兄弟在袁氏中的地位高下,也一眼可见。
  顾承也注意到了:“袁术乃嫡子,袁逢正妻所生,袁绍是庶出,母亲是婢女,地位自然不同。不过此等世家,不会予外人挑拨离间,兄弟阋墙之机,必然和睦相处,一致对外!”
  虽然历史上袁绍和袁术是反目成仇了,但那是在他们双双成为诸侯之后,如今两人还是小角色,哪怕内部再有矛盾,也不会给外人利用。
  “堵不如疏,忍不如化,往往这种嫡庶间的和睦,才是最可怕的隐患!”
  贾诩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殿下,待黄巾乱平,可举行庆典,大宴群臣,招各将入京,同时正式开始选妃!”
  “哦?”
  顾承眉头一扬,蔡文姬的小耳朵也竖了起来。
  贾诩道:“天下世家,即便是袁氏有不臣之心,也送来了族内最美貌贤德的女子,这是一场明争。换成其他事情,世家之间可能同气连枝,但争夺未来的皇后之位,有你没我!”
  顾承问:“关键在哪里?”
  他知道皇帝乃至太子的婚姻,都参杂了政治因素,但选妃毕竟不是天下武道会,那一位位世家小姐还能上擂台来场淘汰赛不成?
  “嫁妆!”
  贾诩道:“想成为殿下的正妻,不拿出些资本来怎么行?”
  蔡文姬头微微垂下,贾诩察言观色,马上笑道:“只是他们不知,殿下求的是龙凤和鸣,真心以待,嫁妆越丰厚,日后索取越大,倘若这时袁氏取出一件玄器作为嫁妆,会如何?”
  顾承沉吟,蔡文姬忍不住插了句话:“文和先生,这是不可能的。”
  蔡文姬出身陈留蔡氏,从春秋战国绵延至今,源远流长,蔡邕以史教女,蔡文姬小小年纪,对于天下大势,家国兴衰,深有理解,更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天下八大世家,底蕴深厚,都藏有玄器,但表面上他们只有宝器传承,示意没有立国的资本与野心。
  这种藏拙,乃是存世之道,除非天下大乱,龙蛇起陆,否则绝不会展露锋芒。
  袁氏四世三公,其实已然犯了忌讳,不得长久,如果这时再拿出一件玄器作为嫁妆,必然千夫所指,袁逢老成持重,怎么可能做这种事?
  “这正是吾等谋士,为殿下分忧之责!可如此为之……”
  贾诩缓缓道出连环之计,最后总结:“待袁氏锋芒过盛,独占鳌头,殿下当一并打压八大世家,分化制衡!”
  蔡文姬目露钦佩,顾承思索片刻却道:“袁氏根深叶茂,势力庞大,这仅仅是出一口恶气,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贾诩闻言一惊:“殿下,汝南袁氏非寻常世家,不能轻动啊!”
  顾承摇头:“不然,我倒认为,现在是最佳的时机!袁逢袁隗已老,袁绍袁术还未崭露头角,没有服众的威望,等再过几年,他们全盘接受袁氏势力,将更难对付!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我有一计,你听听……”
  随着顾承道出布局,贾诩瞳孔收缩,拜倒在地:“殿下,此计凶险,还望三思!”
  “世家早已尾大不掉,计虽凶险,可除大患,世上没有万无一失之事,我冒得起风险!”
  顾承看向贾诩:“文和,你可是师承赤松子一脉,与留侯同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8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