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932

  反倒是釜底抽薪之计最为好用,只要吴越、会稽、长江口、县区泽等地出现了问题,越人就不可能不大举南迁,战略收缩放弃滕地。
  越国北迁,定都山东,本来就是一步烂棋:没有文化优势,只有武力优势,而齐鲁又是周公之子、太公望之子的封地,文化底蕴昌盛,在那里争霸不可能有效果。
  若是改革还好,但是越国的分封制度和氏族制度存留严重,按照周礼那么改也没用,这也就注定了白费力气。
  吴人仇恨不减,却反而把吴人留在了自己的根基之地,这就是作死。
  只要那里出点情况,原本二十多年后的越人大举收缩,可能十年甚至几年之内就可以完成,从而让墨者抓住机会控制滕国、逼迫薛国。
  反正都是些一县小国,越、楚二十年之内都会战略收缩,齐鲁二十年内都在舔舐伤口,谁也管不到这里。
  况且最多三年,郑国就会放弃世仇和三晋合作一起扶植有强宣称的王子定继位楚王,三晋的力量也没精力达到沛地、滕、薛等地方。
  中原大乱在即,这片原本在越楚齐强大时的死地满上就要活起来。
  因而时间紧迫,需要提前布局,真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随时可以抓住机会。
  滕叔羽等人属于和墨者合作,走贵族路线。
  而这六名墨者,则是绕开贵族直接走基层路线。
  按照墨者如今的手段,在吴越长江口走基层路线极为简单。
  越国是继大禹的祭祀,涂山就在后世的绍兴,墨者编造的神话故事中墨者和涂山与大禹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那种精神上的亲近足以让越人喜爱。
  越国在灭国之前一直祭祀大禹,立国者是少康的庶子无余。
  此时关于当年禹圣涂山会盟中涂山的说法,或有说在此时的寿春城以北,但吴越所作的《越绝书》中则声称“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可见越人坚信当年女娇感叹“候人兮,猗”的地方就在县区泽附近。
  只要将那个神话在越地广为流传,难免让越人觉得这些墨者和禹圣与涂山氏还有那个传说中通晓天志的大巫有亲密的联系。
  而此时越国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冶炼技术尚可、军事科技也还行,但是种植业水平和已经开始灌溉农业的三晋相比实在是差了一大截,甚至都不如此时沛邑的种植业水平。
  此时都传,越王有鸟田之利,而鸟田多以所获祭禹。
  换成适能理解的意思,就是越王保持着神权和祭祀权,用祭祀权的借口,占据着鸟田,利用劳役收获鸟田中的作物,名义上用来祭祀,算作越国特有的公田。
  这种越国最好的田地,实际上则是利用每年候鸟的迁徙,在秋季大雁等候鸟在长江口过冬停留的时候,将一些水淹的淤地叼啄踩踏,从而省去了翻土这一道工序。
  每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稻米,吸引大量的鸟。
  鸟类吃掉这些田地中落下的稻米和被水稻遮盖的嫩草,留下大量的鸟粪和被鸟踩踏之后非常松软的土地,这便是鸟田。
  中原游士可能很少见到这种万鸟齐聚的场景,认为这是天帝赐予,所以多有感慨。
  越王也是借助这种场景,以祭祀权的名义,把持着这些土地的强制劳役,以此让越人无偿劳作这些公田。
  越国的剑不错,可是农具就差得远,从鸟田还是上田这件事便能看出。
  此时越国也还是一年一收,种植技术水平也不高,只要稍微改进一些就足以聚拢极多的人,也足以让墨者在基层成为一种超然的存在。
  哪怕因为那里是吴越腹地,不可能如同在沛邑一样建立政权,可是在基层如同野火一般借助传播技术而传播思想是并不困难的。
  吴越腹地的生产力一旦发展,那些在吴越腹地并不安分的吴人贵族也一定会更不安分,越人南撤的时间也就会提前很久。
  对墨者来说,这是行义之举。
  但对那些争权夺利的贵族而言,这就是让他们拥有了反抗、篡位、弑君的力量。
  反正越王的继承权问题是无解的难题,越王翳的父亲便开始弑父,后世子孙也都有学有样……越王翳还有个凶残的弟弟,快把越王翳的子嗣杀光了。
  墨者行义帮助他们提升生产力水平,也就是加速催化他们的野心。
  这六名公尚过从越地带回的弟子,本就熟悉越人,他们去做这些事最是适合。
  之前几个月,他们已经跟随适学了不少的东西,也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使命。
  这是阳谋,没有阴谋,所以他们去越地只是行义、促进当地的生产水平、讲讲传说故事、改进种植技术等等这些。
  至于吴越长江口附近的那些封君们,会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产生什么样的想法,那是他们的阴谋,和墨者无关。
  既然没有阴谋,说起来也就简单的多。
  墨子和公尚过感情很深,那是一种名为师徒实则灵魂能够相互理解的关系,所以墨子对所有弟子赞誉最盛的一句话也就出现在公尚过身上。
  对于公尚过的弟子,墨子叮嘱道:“你们不少人在越地便有名望,当年你们的夫子游越,在越人那里名声也高,正好可以借此多行义举。”
  “适教你们的种植之法、治疗湿热病症的一些草药,都记下了?”
  这事是归适管的,六人均道:“巨子所问之事,我们都记下了。书秘所嘱托之事,也都一一记在草帛之中。如今沛邑已有乐土之曙,我等本为越人,也是希望越人能够不再饥馑的。”
  墨子点头,适又道:“越人不比楚人。昔年吴越之争,以煮熟的米做种子,吴人大饥,越人也一定记忆犹新。一些老人幼时尚且经历过,他们不懒惰,所差的只是不晓天志,不能将那里肥沃的土地种植出熟一年则三五年不愁饥荒的手段。”
  “先收获的多,日后墨者扎下根基,再谈怎么税赋的事。后者先不急,先把前者做好,让越人多知晓墨者之名。”
  太湖周边,本是后世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但此时尚且荒芜,远不如后世落寞的中原。
  此时需要的便是依靠技术领先,以技术传播思想,将二者绑定。论起来如今的人口,只要铁器出现,九州一统,实则很容易创造一个盛世。
  这六名墨者听了几个月,虽然不多,可是引领吴越的种植业技术提升一个台阶尚无问题。
  市贾豚将装着黄金和一些种子的马车赶过来,也嘱咐道:“越人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你们在那活动,先带些黄金,将来适不是说自己可以烧璆琳吗?到时候可要记得把黄金换回来……”
  众人知道他自墨者在沛邑行义之时便压力颇大,纷纷取笑。
  这六人冲着墨子三拜,又冲着适等嘱托的墨者一拜,赶车离开。
  PS:
  鸟田的说法,有三种。前两种太扯淡,还是选这种看起来不怎么扯淡的说法吧。大体就是:比刀耕火种稍微高级一点。越国剑很出名,可是农具什么的直到战国末还是骨木为主。战国水晶杯应该也属于越人贵族,连云港附近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矿,但是技术人员应该是那些被灭的小诸侯国。
第一二六章
半岁荏苒弊邑治(六)
  前往吴越的六人离开后,便剩下了那几名出身与夷陵、云梦附近的楚人。
  墨子便先道:“你们前往巴蜀的事也已知晓,适也与你们说过。屈将子和几人和你们同行,先去阳城。屈将子他们要先去阳城替回与孟胜同往的墨者,顺便教授墨者之义,以及那些文字,说清楚墨者现在在沛邑做什么。”
  “你们到了阳城后,由孟胜再给你们安排些人手,一并前往巴蜀。这一次带头的,是造篾启岁。到了巴蜀,还是之前的规矩,有什么事,以大义为准商量着来,但造篾启岁有否决之权。”
  “与你们同行的,还有三名工匠会的皮匠,路上多熟悉一下。他们尚不是墨者,但距离墨者之义已经很近了。”
  墨子说完,公造冶从后面递过来几个葫芦,里面装着的都是墨者酒坊生产的烈酒,递给在一旁的造篾启岁道:“这些烈酒,最是上品,是我们几个与孟胜相熟的人私钱所买,你们送去。”
  “孟胜之父当年在雍丘大战中被晋人射中了腿,楚地阴湿,这些烈酒最能缓解。若是泡上一些治疗酸疼的药草也好。”
  造篾启岁伸手接过,笑道:“孟胜之父当年随楚之莫敖阳为出战雍城,是为了制宋。如今楚人围宋在即,只怕孟胜要是知晓,必然会离开阳城前来助巨子守城。父子之间,怕有罅隙。”
  公造冶叹息道:“既是墨者,当然以巨子之令为准。谁让他是墨者呢?”
  众人也知道其中的症结所在,不免觉得有些唏嘘。
  当年宋公因为司城势大,而司城又结好晋人,甚至要和宋公约法成立类似贵族约宪之类的条文。
  为此还没有昏聩到笃信天命占星术的宋公亲自朝觐楚王,请求楚王出兵帮忙。
  楚人也正乐的如此机会插手宋、郑两国的内政,在被吴国灭国后的修养生息后正好抓住机会北上中原。
  于是为了震慑司城,在雍城、黄池两地筑城,准备插手宋国内政。
  这是晋人不能容忍的,于是韩赵魏三家为卿,魏斯、赵浣、韩启章亲自带兵对抗。
  晋楚双方在雍丘黄池大战,楚莫敖阳为与晋人交战不胜,孟胜的父亲作为楚人贵族也是在那一战中被晋人射中,留下了旧伤。
  再后来晋人不断反击,楚人终究抵挡不住,逐渐放弃了对郑的控制,但因为宋国位置更靠东南,因而才引出了如今宋国内政的乱局:楚晋双方谁都不能彻底控制,但谁都在暗中扶植宋国内部的贵族亲近自己。
  墨者内部都清楚的即将到来的这场守城战,不过是二十年前那场大战的延续:新一轮的霸主到底是楚还是晋,就看这场即将围绕着宋郑展开的文章谁做的更好。
  当年为了楚人霸权的孟胜之父参与了楚人的霸权战争,可作为儿子的孟胜却笃信墨者的义战非攻,二十年后的延续孟胜终究会站在墨者这边,这是墨者们从不怀疑的。
  即便他自小和楚此时的阳城桓定君之子交好、即便他父亲当年也是莫敖阳为手下的将领,真到涉及到义与不义之时,终究还要做出抉择。
  见众人都有些感慨,适站出来打趣圆场道:“带些烈酒,也是怕孟胜与他父亲相谈时,为义战与非攻争起来的时候,多喝些酒醉了便不提了,免得相争伤了父子情。”
  “本来公造想的是让屈将带去,可屈将这人虽和孟胜之父相熟,但终究脾气太硬。只怕孟胜之父质问,屈将作为子木之后,不去助自己家族,反去非攻行义拒楚……不等孟胜相辩,两人就先吵起来。”
  众人一听这话,也知道却有可能,不禁莞尔各笑。
  屈将是此时楚国息公之庶子,是屈原祖父、后阻碍吴起变法的屈宜咎之叔。
  申息之师虽然因为楚人战略东移、开辟淮北等缘故不再是楚人北进的主力力量,但依旧是楚人对抗三晋的重要支撑,此时息公之庶子却要对抗楚人,恐怕定会非议极多。
  众人也能明白墨子安排的仔细之处,让屈将此时赴阳城自有深意。
  终究守商丘事,还是尽可能不让孟胜、屈将等人参与为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