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1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932

  屈筚只是听闻,便道:“听说可亩产数石,普及天下,世人无饥。我听说,墨者认为楚地人少而地广,又有鱼虾之利、四时蔬果……所以便先北传,待中原遍布之后再传楚地……”
  他又将一些听到的传闻说出,终究他和墨者还有自己庶子那么一层关系,除了鲁阳公、阳城君之外,怕是楚国贵族中最为知晓这些事的人了。
  熊当闻言大惊,连声问道:“此事当真?”
  屈筚点头称是,熊当脸色骤变。
  不得不说,按这些墨者所说,其实很有道理。
  楚地不比中原,少有寒冬,蔬果四时皆有、鱼虾众多。饥馑而死人确实少。
  可蔬果、鱼虾这些东西,只能保证人饿不死,而不能作为军粮军赋,更不可能让民用富足从而随军出战。
  二十年前黄池一战,楚国的霸权被晋人遏制,如今晋国已经三分,六卿之乱正式结束,楚国想要争取霸权必须要对抗三晋。
  这样的谷物传到三晋却不传到楚国,数年之后,三晋富足而楚国不变,攻守之势必异,甚至连保持均衡的能力都没有。
  廪丘一战,三晋得齐尸三万、战车千乘,震惊天下。
  而楚秦交好多年,魏之西河守吴起打的秦人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三晋的力量再增加、而楚国的力量不变,数十年后楚人只怕再难履及中原。
  最开始听到屈筚说到三十六年前的豪杰尚在,熊当也只是略微惊异,想着可能需要动用更多的兵力,但终究宋是弱国,只要三晋不动他就有机会逼宋公臣服。
  可等听到这个叫适的鞋匠从什么隐士那里弄来的这些东西时,熊当知道此事极大,必须解决。
  前者最多不过可能是一场城濮之战,二十年后尚可再来一场两棠之役重获霸权;而后者则是屈巫臣授车战于吴、伍子胥授筑城术于吴!
  熊当分得清,考虑片刻后道:“若此事为真,可约车百乘、金玉一车,求取此物。”
  在场贵族俱惊,哪里想到楚王开口就是约车百乘的大礼、金玉一车的重聘。
  或有人道:“王何故重此物?金玉一车换谷米稼穑,未曾闻也。”
  熊当正色道:“此纯钧之剑也!昔年薛烛观纯钧,以为有市之乡三,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且不可换!物与物岂能相同?你们亦有佩剑,可有人愿意以骏马千匹、千户之都相换?”
  景之舒闻言道:“我只恐墨者知晓我等欲攻宋,指责我等不义。昔朱勾以五百里之封聘墨翟,墨翟以为不用义而不受。五百里封地而较金玉一车……只怕墨翟也不觉贵重以至可以售义。”
  熊当大笑道:“我自不义!与万民何干?这些墨者若觉得我不义,大可以行专专诸刺僚事,血溅五步诛不义!难道我做不义之事,竟还要万千楚人承罪?墨者不迂,此事定可成。墨者又非宋人,屈筚之子不也是墨者吗?天下事、邦国事,他们分得清。”
  PS:
  楚声王死的诡异。有三种说法:儿子们政变,雇刺客杀死;围宋十月导致宋人易子而食,有宋人刺杀;围宋城榆关后,被墨者刺杀。盗杀……这是个挺奇怪的死法,晋幽公半夜出城幽会情妇,被无名刺客劫财所杀,算是盗杀。但到底刺客是不是无政治目的,难以说清。嗯,按春秋笔法,肯尼迪也算是被盗杀。另:机械圣的说法,真是古人给的,一想这个称呼,顿觉相当带感。武圣、文圣、机械圣……原来古人也这么爱玩梗。
第一三五章
百乘金玉悖辙还(三)
  不同的人,对于天下的理解是不同的。
  但至少,楚王熊当似乎明白墨者所言的天下,到底是什么。
  因为明白,所以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自信满满地一边考虑着攻宋的事,一边考虑着结好那些很容易被雄心勃勃的君王忽略、但真到不义之战时不得不去考虑他们存在的墨者。
  他对攻宋的事信心满满,墨者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阻碍,但他除了楚人之外仍旧有所依仗。
  那便是宋国的部分贵族。
  二十年前黄池之战爆发的原因,就是因为宋公希望能够定公室,主动邀请楚人北上,来遏制日益难以控制的司城皇一族。
  当时司城皇的力量已经大到足以“约公室”。
  虽然楚人北上最终被还年轻的魏斯带三晋之兵阻挡,可是司城皇一族也终于不敢做太过伤害宋公室的事。
  楚人与宋司城之间的恩怨不是一天两天,如今司城皇一族又主动结好三晋,这必然会引动宋国除司城之外六卿的不满。
  司城原本不是上卿,是多年前的那场政变后才成为的上卿,虽然势力强大,可还不能做到完全控制宋国国政。
  早在一年前,熊当就已经接待了宋国六卿的秘使,请求楚人发兵攻宋。
  宋国人求楚国人攻打宋国,这样一件看起来极为可笑的事,在此时确正常。宋国不是宋国人的,而如果司城皇一族获胜,宋国也不是其余六卿的。
  既然不是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请求别人来攻打呢?
  这正是楚王信心满满的原因。
  只要楚人北上,宋国内部就会爆发内乱,亲楚亲晋两派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肯定会引动一场波及商丘的骚乱。
  熊当知道三十多年前在宫中的那场两位机械圣之间关于攻守的推演,也知道墨者守城之术天下无人能及。
  然而,墨者能守住一座贵族恨不得立刻被攻破的城市吗?
  熊当很怀疑。
  也正是这种怀疑,他需要借此机会来打开楚国的局面。
  不只是楚人在东北方向的霸权,更是他整理楚国内政的开端。
  熊当需要一场胜利来获得足够的威望,再由这场胜利中楚人贵族的矛盾,引发一场新士族对抗旧贵族的变革。
  继位不久,他的威望还不够,急需这场胜利作为支撑,加强王权。
  当他说出攻宋的意图、讲清楚如何应对那些墨者后,楚之莫敖对于北上一事极为支持。
  黄池一战,莫敖帅兵被魏斯击败,这股怨恨积蓄了十余年,需要一场报复来挽回声望。
  而考虑的更为全面的右尹昭之埃却并不认为这场北上伐宋的事很简单。
  作为仅次于令尹、上柱国等高官勋位的右尹昭之埃并非不同意此时北上伐宋保持霸权,而是认为必须考虑到种种意外的情况。
  “如今三晋有伐齐之胜,兵锋正锐。宋国弱,无虑,所忧者唯有三晋。魏斯求贤,有李悝治其政、有吴起知其兵,三晋以魏为首。魏斯新封为侯,必不肯败……出兵援宋,若墨翟亲回商丘,我军只能围而不能攻。”
  “半年之内,三晋、郑、卫等国悉至,又当如何?”
  昭之埃的话音刚落,就传来一个年轻人清脆而又自信的声音。
  “右尹无忧,此事非不能解。”
  说话的人正是熊当的儿子熊疑,正值青年,有勇力,熊当极为赞赏。
  熊疑的话说的稍微有些轻佻,但在这种众贵族相聚于此的局面下,若要显得无声无息反而不好。
  只是熊疑的办法还没有说,已经有人不满道:“兄长并不领兵,恐难知军事。此乃国政征伐大事,务要思虑清楚。”
  这明显就是在找熊疑的麻烦,可众贵族倒也没有觉得这件事有什么不妥,因为说话这人也正是楚王之子、熊疑之弟熊定。
  熊定看着之前吸引了众人目光的兄长,沉声道:“昔日子舟曾言:郑昭宋聋。宋人楞且不明,攻宋,宋人必死守。而郑人昭明,三晋刚刚大败齐人,得尸三万,他们岂能不亲晋而背楚?”
  “宋人既守,商丘城大且坚,且有墨者为助,岂能轻易攻下?围城一年,无人耕种,楚岂不粮荒?况且围城军心必挫,三晋、郑、卫兵至,城下决战,岂能获胜?”
  支持熊定的贵族也有不少,而且大多都是一些靠近楚国右翼大县的贵族。一旦围宋失败,与三晋郑卫决战,败而归,遭殃的肯定会是右翼的许多军县。
  熊疑大笑道:“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子舟确曾说过,郑昭宋聋,可郑人既昭明,又岂能轻易出兵?三晋不败我师,郑必不出兵。”
  “韩武子杀郑伯,郑人与韩人血仇,数年交战,又岂能轻易放下仇恨?”
  “卫人势衰,昔日方伯数年前刚被齐人破城,如今哪里能够助三晋出兵?”
  “宋人聋且楞,固有墨者相助,然宋岂一心?宋公新薨,国内未定,我等出兵又非如伐陈、蔡,不灭国,只是让宋人朝觐,他们又岂能抵抗到底?就算宋公愿意抵抗,难道宋人都愿意抵抗吗?亲楚、亲晋,宋人岂关心?”
  熊疑的话也引来了不少贵族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在当年黄池之战中受过耻辱、想要借此机会壮大功勋的贵族。
  熊当满意地看了看争论中的儿子,问熊疑道:“你的话,是可以算作有道理的。但是这件事要怎么才能确保呢?”
  熊疑道:“三晋虽胜齐,得胜而还,但兵卒皆疲。数年修养,方能再战。是固即便围宋,三晋有心却无力,非是短期能够出兵至商丘的。自公孙会乱起,韩赵魏三次出兵,国力必疲。”
  “况且三家新封为侯,必不敢败。不出兵,则不败。即便出兵,也必准备许久,力求不败才敢出兵救宋。”
  “魏得西河,秦人怨恨。西河虽有吴起,此人纵然知兵,也未必不败。可遣使以金玉美姬厚贿秦,请秦出兵西河。”
  “秦人本就想得西河,只要知晓我等出兵,秦人必出兵西河以为援。纵不能胜,吴起亦不能离西河,魏人已断一臂。”
  “中山国新定,旧族怨恨,非是数年不能平定,魏人已断两臂。”
  “两臂既断,魏人为三晋之首,魏人必犹豫,或请赵、韩多出兵。”
  “赵氏素有雄心,可遣人密会赵籍:出兵救宋,与赵何益?赵人与宋相隔魏,三晋南下,魏人得利、韩可得郑,赵人能得到什么?既然赵人得不到什么,又为什么要出兵来助魏人成霸?”
  “即便三晋有盟,魏人已断两臂,又是伐齐主力,必求赵韩多出兵卒。挑拨赵籍,赵人岂甘愿为魏走狗?罅隙必生。”
  “昔年韩武子杀郑伯,血亲仇岂可忘?可再遣一与郑亲密之人,说郑伯:若楚胜,无非朝觐。若晋胜,只怕郑地皆为晋土。郑韩本就血仇,郑人又忧韩人侵扰,也必不出兵。”
  他说到这,便似乎不自觉地看了一眼弟弟熊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