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932

  吴起、乐羊、段干木等等这些人,俱是如此,他们天然地会和君王站在一边,对抗那些掣肘的贵族——因为他们除了君王的信任之外一无所有,他们能也只能站在加强君权这一边。
  这些人作为吴起所说的“制政者”,对抗那些“守旧政”的贵族。
  当然也需要一些“行令者”,来作为基层官吏,这样才能完善魏国变法后的权力分配。
  而子夏当年在西河,为魏国留下了庞大的遗产:西河学派让魏国成为了三晋的文化中心,不断地依靠讲学制造源源不绝的基层官吏。
  如今就算赢悼子想要变革,而且看起来已经做了两件看似雄心壮志以为后来的事,但在魏国高层看来,这还早得很。
  与旧贵族争权、培养大批新的基层官吏。
  这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足够的士、落魄贵族等基层官吏,就没办法对抗旧贵族。与旧贵族争权不成功,君王就无法提拔大量的新贵。
  秦立国不早,却至少比今年刚刚封侯的魏早。
  晋六卿之乱,杀了这么久,魏的贵族们才刚刚站稳脚跟,还未形成根深蒂固不可撼动的集团,没有旧贵族掣肘,所以三晋变法都容易一些。
  可秦国的贵族力量太大,和三晋根本没法比。
  魏国变法,看似简单而不血腥,因为魏国的贵族阶层还不成型,所以可以绕开你死我活的这一阶段。然而魏可以绕开,秦却绕不开。
  你死我活之后,还要有充足的游士、庞大的对抗大夫卿家族的士和落魄贵族。
  以及,源源不断地基层官吏。
  这些秦国都没有。
  可是,吴起知道胜绰等叛墨投靠了公子连。
  胜绰的才能,吴起还是认可的。当年齐鲁交战,两人四战,吴起胜二平二,虽说一个弱鲁一是强齐,可吴起认为能和自己打平的人,已经相当难得。
  况且……墨者的才能,可不只是野战对阵,甚至这只是守城中“上守出城决战”的一部分。
  墨者的义,吴起觉得不可能成功,所以他可以不警惕那些没有叛义的墨者。
  但是,胜绰这些人已经叛了墨者的义、叛了吴起看来无需警惕墨者原因的义……
  秦国缺乏一群依附君王的游士去对抗旧贵。
  秦国缺乏一个属于秦国的“西河学派”来培养基层官吏。
  吴起知道,秦国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万一有一天公子连入秦呢?
  这部分叛墨入秦,就只能依附君王去对抗旧贵族,来获取权力。
  这部分叛墨入秦,完全可以建起属于秦人自己的“西河学派”,去掉墨者的义,而又什伍、明令、尊法、同上的一个新的学派。
  吴起担忧,秦人将来什么都会有。
  他必须向魏侯进言两件事。
  其一,继续派人去沛邑,求请学习墨者的那些利天下之物,甚至可以百金千金去聘用一些人。
  其二,想办法解决秦人崛起的可能性。要么继续压制秦人,彻底让秦崩溃后再南下、东进;要么……放弃对公子连的幻想。
  PS:
  秦国即便变法,依旧是授田的。地处西陲,商品经济不可能如中原之地发达,土地不能买卖。王翦出征前,请求的是多授田产。商鞅变法前的秦私亩税是承认使用权的合法性,变相承认一些贵族已有的土地是合法的,用税来换合法性。基本上,秦墨垄断了秦变法之后的教育和基层官吏培养,但是墨者的义丢了。没有庞大的基层官吏、以吏为师,只有商鞅留下的种种遗产或是靠几个名将奇才,那是不可能成帝业的。
第一三八章
百乘金玉悖辙还(六)
  在吴起希望招揽一些叛墨前往魏国、在楚王熊当希望从墨者手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事物时,远在沛地的墨者内部又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
  年纪轻轻却从进入墨家开始不断崭露头角的适,按某种说法来看,是“升官”了。
  新成立的部门叫“宣义部”,由巨子提名墨者们大多数同意后,适成为了墨者第一任的“宣义部”部首。
  同时他还兼任着书秘吏的书秘、沛郭乡校的校介。
  如果仅以部首的数量来看,适也算是跻身到了墨者真正的高层,而且是真正的高层。
  虽然他从进入墨家之后就以书秘的身份,一直跟随巨子左右,也能参与墨者的内部高层会议。
  但是书秘的身份毕竟尴尬,地位也有些不尴不尬。
  按照适的理解,这就是个巨子的秘书,负责整理文书之类的工作,有那么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宣义二字,于此时并不好理解,因为这个宣字,在此时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尚书、皋谟》中,有“日宣三德”之语,这里的宣是宣布、宣读的意思。
  如果以《尚书、皋谟》中的宣字来看宣义部这个部门,似乎与书秘吏的职责重合了。
  原本书秘的职责之一就是整理巨子的言论,并且发布出来。
  而宣在此时的另一种含义,则还有广泛传播的意思。
  比如“叔向贺贫”一事之中的“宣其德行”的宣字,就是广泛传播的意思。
  这个故事发生在晋国六卿之乱之前,韩宣子刚刚成为上卿,可是家中田产不足、封地不多、甚至和其余卿交往请客的钱都没有。
  羊舌肸听闻后,就去见了韩宣子,讲了一堆道理,总之就是希望韩宣子“宣德行”之类的事。
  墨者新成立的这个宣义部,用的正是宣的这个含义。义则无需解释,宣义部的职责就是广泛传播墨者之义。
  这是个新成立的部门,适作为首任宣义部部首的人事安排,算是巨子和七悟害都同意的,在墨者大聚的时候只要没有半数反对就算通过。
  过程进行的还算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状况,墨者内部有一人不但反对,而且还亲自面见墨子,认为适做宣义部部首并不合适。
  反对的这个人名叫告,也是墨子的亲传弟子,而且年龄很小,只比适大七岁。
  作为墨者,告的年纪并不算小。
  但作为墨子的亲传弟子,告的年龄已经算是仅比适大的了。
  他在投身墨家之前,就已经在卫国闯出的名头,以言辞善辩为人称道,那时候便有人称之为告子。
  到了墨家之后,便将自己的名字自称告子。
  原本子是敬称,在卫国的时候人们称之为告子那是尊重。
  但到了墨家之后,子这个称呼他在内部有些担当不起,论才华能力出身比他高贵的人太多,他自己改了名字,这个子就只是个名字。
  这个人很有名。
  有名到适都知道这个人。
  只要提及一个使用度极高的词汇,就能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常人。
  “食色性也!”
  这句往往被传为孔夫子所言的话,就是告子所说的。
  这是原本历史线上,墨翟去世之后,告子跑去和孟子辩论时,用来反驳孟子的仁义观和“人性本善”论提出的一个说法。
  孟子感慨良多,两个人打了许久嘴炮,最后成就了那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雄文。
  孟轲算是墨翟去世后首屈一指的嘴炮,而能和孟轲打嘴炮、并且逼得孟轲写书反驳的人,可见他的辩论功底很高。
  但这位能和孟轲打嘴炮的人物,在墨家内部则是一个经常被嘲笑的对象。
  在胜绰叛逃后,很多墨者闲极无聊开玩笑,都认为下一个叛逃的就会是告子。
  然而这个赌约竟然维系了一年多,直至现在告子竟然还未叛逃,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告子这人很聪明,可以说比半数以上的墨者都聪明,很能领会墨子的意思。
  但早在适没有来到墨家之前,就有人跑去像墨子告状。
  说是:子墨子,告子这人嘴里整天说义,但是却不干义的事,把他开除算了。
  墨子却说:“哎呀,他能听我的义,也不算是一无是处。至少还没有直接反对我的义,甚至说你墨翟的义不对。他只是没做而已,也不能说一无是处啊,还是可以继续教育的。”
  可能是告子听到了墨翟的评价,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变得开始行义举了。
  其实谁都知道告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因为墨子可以举荐人当官……而且举荐去当官的人,一定要有能力、要能讲清楚义、还要能做到义。
  虽说不敢说直接让弟子做到大夫上卿之类的职位,但是鲁阳公、阳城君、鲁侯、郑伯、宋公、越王这些人,还要是给墨翟几分面子的。
  而且稍微活动活动,让弟子做到大夫那也不是难事。当年就有在郑国当大夫当了几天,认为郑伯根本不行墨者之义,扭身就走的弟子。
  所以告子照着墨子喜欢的模样改变之后,直接去找墨翟,直言不讳地说道:“子墨子,我可治国为政,请让我出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