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932

  现如今墨家人物能教文字的不少,三四年时间学到的文字即便不多,可是教给那些毫无基础的人还是足够支撑一段时间。
  来到这里的人不少,各怀本事的人也多,有点像是后世的孟尝门客,但又和门客不同:他们不是为了追逐俸禄,而是为了一个利天下的梦想。
  只是来的人虽多,真正能让适出面迎接的人却少。
  墨家不缺人才。
  射、剑、农、工、冶、铸、九数、方圆、战阵、机械……基本上墨家内部都有人物,或者至少能够出面找到足够能力的朋友。
  唯有一样,医生,墨家实在是缺乏。
  野路子巫觋出身的倒是有几个,可是手段实在不强。
  适也明白在乡村发展“施符水”这样的手段最容易深入,也尽可能依靠总结询问之类的办法培养了一些人,可比起那些野路子的还要不如,只能治疗一些极为常见的病症,开些草药。
  因而近滕乡来了一位长者医生,医术极高的消息传来之后,不等适出面去见墨子,墨子便先让适去迎接此人。
  此人到底是谁,此时尚不知晓,但是医术有目共睹传闻不假,墨子的意思便是在医术上,适算是能够说上话的。
  利天下之类的道理,墨家很多人能讲。
  但是正如一些人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诸如九数方圆、天文地理之类,这些人来这的目的主要还是因为适。
  最缺的人才,适出面迎接也算是足够。只是墨子若是知道来人是长桑君,或者适知道那位秦缓字越人,也定然会让墨子出面迎接。
  马车备好,适便启程来到近滕乡,与长桑君会面后,长桑君没有报上自己名字,而是先问了适一个问题。
  “我于临淄,见过你们墨家的一些文章,对于医术一事竟有些我觉有益的道理。这很难得啊。”
  “我又听闻你曾学于二位夫子,竟晓天志,难道天志不能推解出医术吗?”
  适一听这话,也觉得对方的道行有点深。
  他见过墨子牛哄哄的自信,也见过不少真有本事的人此时彰显出的张扬,对于此时诸夏士人的心态也算是略知一二。
  真正有本事的,这时候没有一个谦虚的,此时天下的气质,就是恨不能把牛逼二字写在脸上,告诉每个认识的人。
  眼见这位长者如此问,适也做足了姿态,行礼后道:“知晓了天志,就能知道万物的本源,那么也就能从本源推知出解决的办法。这就如同想要前往楚国,知道向南,那么总好过往东西北而去。”
  “可医与人体的本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懂的。两位夫子也说,学识太多而时间太少,所以教授了我一个普遍适用的、推知不同学问本源的办法。”
  这话说的极大,长桑君大为好奇,问道:“是怎么样的呢?”
  适道:“您听过我们墨家关于脚下地圆而黄赤倾斜的说法吗?”
  长桑君道:“有耳闻。”
  适说道:“这是本源,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出,肃慎以北昼夜长短的状况。但是,在这一天志知晓之前,难道不也可以凭借观察来判断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时间、来分配农时安排吗?”
  “医术也是一样。如果可以探究本源,从本源上解决病痛,那是最好的。但在探知了本源之前,依旧可以利用观察、总结,来治疗疾病。”
  “观察的多了,便可总结。总结的多了,便可猜测本源。本源猜测了再去验证,若无反例,便可认为就是本源。本源既知,那么再反过来用以治疗一些疾病,也就更加容易了。”
  “所以,我不会医术,但却知道怎么才能探求人体疾病本源的办法。”
第二八零章
游士之沛救世端(七)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境界的追求。原本适不能理解,直到他来到这个乱世,见到了墨子这样的人物,终于明白了这种追求与气度的区别。
  眼前他不知道这个老者是谁,但却听闻这人医术高明。
  为医者,若是求名、求利,此时都不会来到这里。
  即便墨家是很讲功利的,但常人眼中的名利对于这样的人物而言已无意义。
  名垂青史也是一种求名,探知不解也是一种追求,适觉得这样的人物,用平常人的道理很难打动他们。
  正如墨子,作为春秋战国十豪之二,他所追求的东西是寻常人所能理解但却未必会如此坚持的。
  适没有吹嘘什么,他所谓的那种办法,只是经验主义总结与理性推论的结合,于自然学科此时的发展程度可谓是通用的。
  长桑君看过适的一些文章,知道此人所言不虚,思索一阵,心想自己已经有秦缓这样的弟子,一生所学都能传授。
  而自己想要得到的更多的东西,看似遥远,但在不断创造着惊人传奇的墨家这里,似乎也不是遥不可及。
  见适如此说,便笑着点头,终于说道:“老叟人号长桑君,这是我的弟子秦缓,字越人。”
  他自持身份,自己虽不曾见过墨子,但两人互知名声,适是墨子的弟子,因此便将秦缓引荐于适。
  适看了一旁的秦缓,心中念叨一番,不由一个激灵。
  秦越人?
  他自然不曾见过这位后世被人以黄帝时代扁鹊之名代称的人物,可是读过的书中总是感觉这人应该是个鹤发童颜的老者。
  哪里想竟然是个年纪也就和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冲着自己行礼之后,适也急忙还礼,压抑着心中的激动不敢外露。
  他已经见过或者听说过不少人物,这种激动只是源于墨家终于靠着利天下之类的说法,吸引到了墨家急缺的人才。
  几年的历练,适不再是那个喜怒形于色的少年,只是打量了一下此时还不能称之为扁鹊的秦越人。
  《史记》的记载中夹杂了不少神话传说,按史记所载,秦越人是得到了长桑君的神药,吃下去一个月后双眼如同核磁共振可直观脏腑,看似诊断实则只是为了掩盖双眼的秘密。
  适觉得这可能只是一种古人对于医学的幻想,马叔说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一种艺术。现在想来,关于扁鹊的神话,大抵也是此时医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源于巫术,源于贵族丧葬需要的缝合和解剖,最终人们想要探求人体的奥秘,想要知晓内脏的运转,于是才有了神话中扁鹊的那双眼睛。
  适自然不相信什么服药而目明之类的话,因而他相信长桑君的手段一定高超,不是仙人,而是一名游历四方的名医,将一生所学尽传于弟子。
  他此时不能表现出对秦越人的震惊,却可以表达出对长桑君的震惊,毕竟这是个墨家许多人提及过的人物。
  行礼之后拜道:“我多曾听先生与同门提及您的名声,说您云游北海苍梧。治病救人以利天下,是我们墨家一直佩服的人物。”
  长桑君也回道:“墨翟行义天下,力求兼爱非攻,死而无悔,我亦佩服。”
  互相夸赞了一番,适便道:“我曾听善于钓鱼的人说,鲤鱼一定要用香饵,钓,鲶鱼要用臭饵。这一次泗水之畔,不知道是哪一种饵料将您吸引来了?”
  以钓鱼类比,极为抬高长桑君的身份,长桑君笑道:“利天下之说,一直是我所喜欢的饵料,只是商丘一战中原弭兵,墨家才算是将钓钩安放。”
  “空有鱼饵而无钩,即便有些鱼想要上岸,也不知道该怎么上啊。”
  适闻言微笑,又说几句,便邀长桑君上车,同往沛邑。
  ……
  至五月麦收时节,除了中原各处的墨家组织都返回沛邑之外,还有断断续续地各地而来的游士、落魄贵族、庶农工商之辈,共计两千余人。
  其中既有长桑君这样已经名满天下的人物,也有不少家贫求学依靠墨家的资助才能成行的庶农百工。
  楚王熊当死前,也履行了与墨家的承诺,迁五百户工匠至沛邑。
  再加上之前数年,林林总总怀着各色目的来到沛邑的人,聚集至此的天下人物已有三五千。
  人数不算多,对于“三万户之城一人可掌”的墨翟而言,这点人可以分配的清楚。
  对于沛邑这几年发展下积累的粮食,一下子多了三五千人也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西到丹阳宛城、东至即墨高密,不同地方的人汇聚到这里,说着各地的方言,假以时日,一种以宋地方言为基础、融合天下各处方言的语调也会慢慢产生。
  这是可以期待的,也是可以预知的。
  来了这么多的人,可墨家的人数却没有增加多少,这几年发展下来,进入墨家的条件依旧严苛,从适初来时候的四百多人,现在增多到了六百余人。
  那些新来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墨者,而只能算是仰慕墨家的一些人,如果善加利用,是可以加入墨家的。
  墨家需要发展壮大,需要新鲜的血液,更需要在严守规矩的同时,适当放宽条件。
  只是这件事不是适自己能够决定的,必须要得到巨子以及墨家七悟害等人的同意。
  当墨家不再是一个秘密组织的时候,就意味着墨家必须要说清楚自己的政治目的,成为一个明确目的的政治团体。
  要做什么?
  怎么做?
  该打倒谁?
  该推行一种什么样的规矩制度?
  都必须不能够再隐瞒自己的想法,也都必须让天下知晓,而且利用天下混乱中原大战的二十年时间发展起来。
  适觉得,是时候将一些东西放在明面上了,至少一些短期的目标是可以放在明面上了。
  只有放在明面上,才能够扩大墨家的规模和人数,才能够让墨家在墨子死后依旧团结在一个固定的目标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