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932

  在得到了魏国的外交支持后,越王翳又派人出使齐国,询问田氏滕国复国的事。
  出使齐国的,正是大夫寺区。齐国是战败国,之前是被迫与越会盟,可是自从墨家胡非子过琅琊而往临淄后,齐国正在修建琅琊以北的城墙,并且大肆扩充南都莒城。
  莒城原本是项子牛的封地,项子牛、公孙会之乱已经彻底平息,项子牛身死,齐国五都城之一的莒城落入了田和之手,严重威胁着越国琅琊的安危。
  胡非子在琅琊展示了墨家的一些守城器械和火药武器,当年朱勾时候越国就有招揽墨子之心,双方没翻脸之前也算是“熟人”,越王翳担心的就是滕国复国这件事是墨家和齐国合谋的。
  寺区到了齐国后,象征性地拜见了一下齐侯,便去拜访田氏一族,席间想要问问这件事,可田氏却语焉不详,顾左右而言他,还用了一个旧事提醒越国,让越国的使者很是尴尬。
  正常的使节接待,奏什么乐,用《诗经》中的哪一首歌,这都是有据可查的,可越王使者到了齐国后,田氏招待之前,先让一士唱了首《雨无正》。
  《雨无正》这歌不能随便唱,丧气满满,是一首劝诫歌。
  然后田和就吟唱者那句“胡不相畏,不畏于天”数声,感叹道:“胡不相畏,不畏于天?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反天则难免矣啊!”
  寺区不知怎么接话,田和又道:“昔年懿公时,伐曹而迫曹朝觐,理由就是曹国违反了礼,所以要受到惩罚,甚至可以被灭国。”
  “季文子曾感慨说,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在周颂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
  “君可知晓懿公的事吧?”
  寺区脸色顿变,万万没想到田和用了这个典故,而且在宴席上用了这个典故,心中既怒又大为不安。
  越国当年灭滕国,正是用的和齐懿公征伐曹国一样的理由,质问滕国“汝何故无礼?”
  越国这几年的乱事,正和当年齐桓公死后那几年的齐国相似:兄弟相残,弑父上位。
  而最后田和问寺区是否知道姜齐懿公的下场,则完全就是表明了齐国的态度。
  当年齐桓公被饿死,五个儿子相争,懿公捡了个漏,一共做了四年齐侯。
  对外唯一的一次战争,就是讨伐曹国,然后还被鲁国人以“不畏于天”的理由给“诅咒”了,就像是一个预言一样说“齐侯恐不免”,就是说齐侯这么做违背了天帝,将来怕是要有杀身之祸啊。
  果不其然。
  虽说贵族们的生活乱成一团,弑父杀爹睡媳这样的事层出不穷,可齐懿公的死因却能够在这些令人恶心的贵族生活中脱颖而出。
  齐懿公当年做公子的时候,和一大夫结怨,后来做了国君的第一件事,就把扒开结怨大夫的坟,把尸体砍断了脚泄愤……然后很神奇的让断脚者的儿子做自己的贴身警卫。
  他又好人妻,隐忍了三十年才爬到国君之位,岁数大了知道妇人的好,于是睡了一个叫阎职的妻子。
  这种事在贵族圈子里也属正常,当年陈灵公和仪行父一起睡夏姬,还互相开玩笑说夏姬的儿子像对方肯定是对方的种,其乐融融。既然阎职有献妻之功,也让阎职做了自己警卫。
  两个警卫,一个是爹被他鞭尸断腿的,一个是被他睡了妻子的,他也算御人有术,居然活了四年。
  结果第四年的时候,几个人去泡温泉的时候,断足之子和夺妻之人两个人开玩笑急眼了,断足之子就骂阎职说我就和你闹着玩你急什么眼?你妻子被人睡了也没见你急眼。阎职就回骂道我不过是妻子被睡了,你爹的坟被人扒了你也没急眼啊……
  两个人越说越来气,于是乎把懿公给杀了。
  这正顺应了季孙子那句“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守,犹惧不终,多行无礼,弗能在矣”的仿佛诅咒一样的预言。
  田和这番话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越国朱勾是弑父上位的,又用无礼与越的理由灭了滕国,现在还想着报复?早点准备后事吧!
  寺区闹了个无趣,虽然田氏拒绝承认滕国复国和齐国有关,可这态度也表明田氏对于滕国复国的支持。
  齐国是大国,越国和晋结盟,趁着田氏内乱的时机才击败了齐国,可现在局势不同,田氏又知晓了墨家的守城之术的厉害。
  胡非子也曾游说告知若以墨家的手段守备莒城,齐国再无建阳巨陵之辱,他和田氏祖上同宗,本就是齐国田氏一族的亲戚,很容易就能见到田氏家主。
  几年前的辱,辱的是姓姜的齐侯。而现在若是能夺回建阳巨陵,荣耀的是田氏。
  外部的局势变了,内部的局面也变了,寺区也不再是几年前陪同越王在曲阜笑看着齐侯鲁侯为越王驾车参乘时候的那个越国的大夫了……
第三六九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
  胡非子出使齐国,那是墨家的计策,就是为了让越国人以为滕国复国的事齐国在背后支持。
  田氏不在意墨家利用了自己,相反在听到墨家帮助滕国复国后,大为兴奋……泗水流域是越国在北方的附庸国霸权根基,那里折腾的越厉害,越国就可能会放弃北上退回吴越。
  在田氏眼中,墨家并不是个威胁,至少暂时没觉得他们的威胁比越国要大,在田氏看来那无非就是一群妄想着利天下的傻子,最多也就是个邑大夫的实力。
  齐国不会直接表示自己会出兵对抗越国,对寺区也是这种谈“天意”而不谈正事的态度。
  越国无力对抗齐国和墨家的合力,所以就算态度如此恶劣,寺区也不能拂袖大怒而去,能争取到一个齐国态度暧昧模棱两可的结果,似乎就是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结局。
  在临淄不欢而散,寺区又去了鲁国,因为滕国的不少贵族在鲁国,这一次越王要在沂水会盟,希望鲁国去撑撑场面。
  军力上,几年前鲁侯还被越王逼着驾车。
  情分上,当年鲁侯被季孙氏欺压,逃亡出去,越国收留过鲁侯。
  然而……鲁国是周公之后,极为讲“礼”。
  当年勾践会盟诸侯于徐州,学吴国夫差,对内城外,对中原各国称公,后来周天子也承认了越国乃“伯”,这不是公侯伯子男的伯,而是一种特殊的霸主诸侯的称谓。
  所以鲁侯觉得,自己给越王驾车也说得过去。
  但是,现在越王翳要在沂水会盟,那么就有个很大的问题:费国参不参加?
  费国是僭越国,天下都知道那是大夫僭越为国,但是名义上依旧是鲁国的附庸国,虽然实际上是朝贡越国。
  鲁国周礼氛围浓重,鲁侯表示这一次沂水会盟,鲁侯若是参加,费国就不能参加,不然这算是怎么回事?
  附庸国的国君和宗主国的国君同席而坐,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坚决不能接受的。
  僭越为国的事实是事实,但名义是名义,鲁侯也是找个借口不想趟这趟浑水……因为寺区从齐国来的,鲁国已经知道了齐国的态度,所以不希望这一次惹火烧身。
  而对越国来说,费国是重要的附庸国,毕竟国小容易控制,那是绝对不可能为了让鲁侯参与这个颜面而放弃费国的。
  齐国现在在观望,观望的是中原的战事,是晋楚之争,但也不会放弃这个削弱越国的绝佳机会。
  寺区转了一圈,唯一的收获就是齐鲁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回去后越王翳就已经怒了一次了,只不过那一次发怒还没到摔水晶杯的地步。
  寺区也明白,现在越国是骑虎难下。
  实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在中原争霸,但是退回吴越又会导致内乱导致越王翳的威望大跌。
  以越国百年计,战略收缩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越王翳十年计,固守泗水最后的霸权尊严却是唯一的选择。
  好在当时各个小国迫于越国的军势,都同意参与沂水会盟,讨伐墨家的“乱天下之政”。
  越王翳一方面加强琅琊的防御,修缮了琅琊城,又从吴越地征召了不少军队北上,沿着邗沟准备了足够的粮食,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做好了出征的准备。
  琅琊城一面是海,三面环山,看上去易守难攻,但是去岁滕国一战,贵族鸷回去诉说了墨家的攻城法后,越王不得不重新加强琅琊的防御。
  他不是担心墨家,他觉得墨家最多也就是万把人,几百个墨者的实力。
  他担心的是齐国田氏那边与墨家合作,用类似攻破滕城的手段从莒城集结大军突袭琅琊。
  为此,越王翳就不得不从吴越地征调更多的军队前来,做好守卫的准备。
  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仗,吴越故地,吴国贵族和吴人现在蠢蠢欲动,都在等着越国衰落,若是滕国复国这样的事都不管,那么吴人觉得滕国能复国,吴国为何不能复国?而且未必非要复吴国,扶持越王的儿子分裂越国,也未尝不可。
  越王翳一直担心自己的儿子,也不信任的自己的儿子,因为他爹就是弑父上的位,这种不信任印刻在骨子里。
  所以明知道吴越旧地现在很不安稳,却又不得不从吴越旧地征调更多的士兵,来保证这一仗打赢,还要防止齐国突然突袭。
  他倒是没想过会打输。
  自己的弟弟豫很有才能,可以守卫好琅琊,而且可以执掌那些从吴越地征调来的军队。
  自己手中还有六千精锐的君子军,越王翳倒是听过魏国的西河武卒,但他不曾亲眼见过,所以一直相信自己手中的君子军,是天下第一步卒,是可以让齐国感慨“越人猛虎也”的精锐。
  越国车兵很少,车战不强,好在有陈音教射、越女授剑,弓手和剑手很是不错。
  如今天下魏武卒尚未真正名动,商丘一战墨家义师成名但是人数太少,君子军在许多人眼中依旧是天下第一步卒。
  此时各国变法之前,这三支军队算是唯三的以步兵为绝对主力的军队,三支队伍的组成方式也各不相同。
  魏武卒是半募兵制,配合魏国的私田制改革的一种兵制。
  墨家在沛县的义师,是一支看上去是义务兵制的有组织有灵魂的步兵。
  而越国的君子军,则算是春秋分封建制时代的最后辉煌。
  君子军,其实就是越王的“伙友步兵”,因为君子军的组成是“父兄昆弟及国子姓”,都是贵族子弟,很多人都是和越王从小一起长大的亲戚。
  越国有家庭小奴隶制,越王分封土地给贵族,再分封土地给那些君子军的成员,同时在土地上配备一些奴隶,以及一部分非国人的农奴,保证每个君子军的成员都有足够的时间操练以成为职业武士。
  这个中原的“士”阶层有点像,但中原各国车战为主,所以“士”原本是车士,也要保证“禄足以代其耕”,唯独就是越国起家的地方多河而车兵不能够如在中原那样发挥。
  这些禄也是源于最小分封的变种农奴制——只有土地没有劳力绑定的政策,那么贵族就不可能成为贵族,人是有腿的会逃亡的。贵族存在的基础,是无偿的劳役剥削,而土地只是表象,本质是土地和人身绑定的制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