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932

  索卢参见先生和巨子说的郑重,行礼后接过道:“尊巨子之令。”
  他打开一看,上面标注名为《山海经图志》,画的有些简陋,但索卢参一看,依旧大为震惊。
  他自然看过适篡改之后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但是上面多用数千里、万里之类的模糊词汇,根本不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世界到底有多大。
  可这一册需要隐秘的《山海经图志》却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天地广阔。
  上面简陋地画着自秦西出,有羌、月氏、乌孙,再往西上面标注着城邦诸国,再过去后有大湖如月名夷播海,那里标注着塞种人诸部和斯泰基诸部。
  继续向西,有偌大之湖,仿佛有东边的齐越那么大,上面标注着里海。
  向北是萨尔玛提亚人和西徐亚人,向南便是波斯国,再往西南过一处咽喉便是西王母之国,看上去在图上似乎已被波斯灭国占据,而往西北则是《山海经》中说的希腊诸国。
  羌与城邦诸国向南,乃是昆仑,有雪山万里相隔。再向南,便有名为摩揭陀、居萨罗等国。
  若这图为真,即便简陋粗糙,却也足够震撼。那北海到苍梧,竟然在这图上越发的小,更遑论如今墨家占据的泗上之地。
  原本文字的那些千里万里,化为直观的图之后,索卢参的汗水涔涔而下,感慨道:“适的两位夫子当真为天人,否则如何能够步行数万里,更绘制出这样的图?虽简陋,但若无十万里之行,岂能画出?”
  “先生、巨子……你们觉得这图,是真是假?难道那波斯竟比晋秦齐三国相加更大?这……”
  墨子摇头道:“未可知啊。所以才要你去看看。只是若远行,还是要看着这图尝试着。若是真的,只怕天下震动。”
  “此行一路向西,茫茫草原荒漠,难辨南北东西。适之前教授的磁石司南,与牵星寻北之术,你也都会。总之,若这图是真的,可能千难万阻,但越是真的,越要去看看那些广阔之地。”
  索卢参再拜道:“正该如此。此行三年,我定会以墨者的身份,死不旋踵。只是这图太过震撼,若是真的,恐怕天下人必要大惊。”
  略想了一下,又点头道:“正是如此,才越要探查清楚验证一番。此事我定会竭尽所能。”
  说罢,将丝帛图小心翼翼地收好,墨子又送来几本外表包裹着牛皮的记事本道:“一路见闻,都要写下。你既善言,若能学会一路言语,那是最好。”
  “几日后,便要和那些前往各国的使者一同出发,此一路凶险异常,生死你难料……”
  索卢参接过牛皮外皮的纸本,大笑道:“巨子言重了,身为墨者,巨子之令岂能不尊?再者,天下如此大,我该高兴才是,人生几十载,当行十万里,方为人生快意事。既入墨家,岂忧生死?”
  “巨子无虑,我这一路必将扬名。昔年我于东方可为巨狡,这天下人都是一样,难不成在西方便要被人欺骗?”
  他大笑接过,行礼之后便自退却,心中竟是豪气顿生,想着数万里之途,竟是前人从未走过,不由仰天大笑,心想此方为男儿豪气事。仗剑持枪十万里,不觅公侯伯子之封,只为看看这天下到底有多大。
  ……
  呃,勾践剑上,确实镶着一块蓝玻璃。和蜻蜓眼、荷鲁斯之眼系列的玻璃不同,应该是本地的原始瓷的副产物。实际上此时世界的交流比想象中要频繁,斯泰基人和塞种人作为中转,东西方的交流可能在战国之前就开始。此外,齐国、燕国的刀币,也在这时候就漂洋过海去了日本、琉球,以致现在考古也有发现。
第三九五章
政行百里谋万域(八)
  十余日后,浩浩荡荡的使节团和北行西行的队伍从沛地出发,很多人刚刚学会骑马,走的很慢。
  但是诸夏很大,从沛地走到秦地,总也学会了。
  索卢参要先带队前往魏国,从魏国经西河入秦,在入秦之前会去以私人朋友的身份去见胜绰一面。
  西行之事,墨家希望秦公子连也能够派人参与,哪怕只是走个形式象征性的几个人。同时还要在魏地去找杨朱和列御寇,让他们的弟子也参与,毕竟打了这么久的嘴仗,是该用现实去验证的时候了。
  使节团并不全部同路,绕开弱的不像话、根本没有存在感的卫、鲁等国,要去三晋与齐楚。
  ……
  大梁城北,濮水北岸,五万晋师隔河与楚对峙已有一年。
  这是国力的体现,如墨家义师全力征召两万余人,迫于后勤压力也只敢在内线打仗,而且只能维系几个月的时间。
  可作为此时天下的第一强国,五万魏军在这里再驻扎两三年,魏国依旧担负的起。
  随着秦君新薨魏秦关系暂时缓和、太子击牛阑邑一战无功不果入王子定等事,魏斯终于决定趁着自己还活着的机会,启用吴起为这次对楚作战的主帅。
  力争在魏斯死前解决掉楚国的问题,让楚国王子定凭借继承权和楚国国内的支持分裂楚国。
  大军营地,魏卒正在操练,或以角力、蹴鞠为戏。大军扎营,井井有条,军法严苛,这正是吴起为帅一年来的结果。
  主帅帐中,五十余岁的吴起再不是年少轻狂时市井间连杀三十余人的模样,有白发如窗外的藤悄悄爬到了鬓间。
  他跪坐于案几之旁,因为沛县草帛的出现,十余年前案几上必备的竹简已经不见,只是多了几本书。
  案几的左侧,有厚厚的一叠纸,都是上品。
  纸张的旁边,有一支刚刚出现不久的、沛县那里传来的铜制圆规;一支铜尺;一个木制的量角器。
  这些工具的旁边,摆着一本一看就是经常翻阅、已经有些黑色指痕的《简易九数与几何》。
  此时的吴起,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案几上的几张图。
  一张是牛阑邑的防守图,正是从那本介绍理性思考与几何学与守城关系的那本书中的内容,经过军中术士誊写放大之后摆放在这里。
  旁边一张,则是一本很有“趣”的图,正是大梁城的城墙图。
  几年前商丘一战后,如今已故的楚声王只说“愿意”为利天下而弭兵,聘请墨家以包砖烧砖术,建造修缮大梁、榆关两城。
  虽然榆关曾被郑国偷袭过,也虽然现在的楚王因为三晋君主多死的缘故看到了希望背弃了当年弭兵的盟约,但两座城的修筑墨家派去的人一直没有停留。
  现在已经修缮完,墨家却把这座城的图画了出来,并且流传在外。
  看起来,似乎只是为了说明旧式城墙和新式防御堡垒之间的区别,可是未免有些过于精细。
  上面按照与牛阑邑那样的堡垒防御做对比的方式,一一用计算的方式,提出了旧式的大梁城哪里有漏洞、哪里适合攻击、哪里不足、哪里方便展开兵力。
  这些东西写的太过清楚,可是大梁城已经修完了,这图据说也只是在沛县内部流传,可“不知”怎么就跑到了吴起手中一张。
  这几年随着墨家攻城守城这些事做的太多,吴起也开始学习墨家的文字,甚至开始跟随一些在沛县求学过的术士学习几何。
  前几年从沛县买了几门炮,这一次除了留了几门在西河外,剩余的也都拉到了这里,西河已经开始组建一些马镫骑兵。
  原本西河就有无镫的骑兵,按照《六韬》来说,那叫武骑士。此骑士非彼骑士,以封建制度来看,彼骑士从阶层上更像是此时有小片封地的士,此时主要以车战为主。
  原文说: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魏与越不同,越国少马也不适合骑兵,所以多以步兵为主。而吴起在西河,本身就重视战马,因此早早有武骑士的配置,但都是无马镫的。
  马镫的出现,让西河的武力直接上涨了一个台阶,那些原本能够骑着无镫马“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的骑士可以解放双手,发挥的更好。
  这一次攻楚大营中,也有五百武骑士。
  原本吴起对于击破楚人就有信心,而现在信心更足,唯独就是对于马镫骑兵和少量铜炮的战术掌握,尚在摸索中,因为之前的兵法没有这些内容,也只能靠自己来琢磨,或者靠墨家那边传出的消息。
  此时看的正有心得,便拿过那支青铜的圆规,以一端蘸签上墨,直尺为线,画了一下大梁城自己选定的攻击点所能展开的步卒范围。
  直尺墨线将出,吴起忍不住想到一年前自己刚刚接触那本《简易九数几何》之时,对于那句“线段没有宽度只有长度”颇为不解,心想画出一条线纵然很细,可若是以更细的分毫之尺去量,怎么会没有宽度呢?
  饶是这一个问题,他足足想了两个月,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仰天长笑。他又极为聪慧,举一反三,竟是粗通了许多看起来极为“不合理”的内容。
  正在规划的时候,忽然间大帐外传来一人的脚步声和通报声,正是他的亲信,脚步匆匆,显有急事。
  虽然适才安静,此时忽然有些乱,可吴起手中的规尺竟然不动,正是大将之风。
  听到亲信脚步匆忙,他放下手中的规尺,问道:“可是墨家与越国之间分出了胜负?”
  几个月前,就有消息传来,越王翳要夺回滕地,墨家与越国必有一战,现如今想来这消息应该就是了。
  那亲信忍不住脸上惊诧的情绪,大声道:“墨家义师在潡水畔,全歼近五万越军,己方只死两千。越王翳被俘!越君子军全灭!”
  饶是镇定如吴起,听到这个消息,也即刻起身,动容问道:“此事当真?”
  那亲信点头道:“墨家使者北上,传来的消息。”
  再多的就不必说,墨家从不说谎,吴起年轻时就认得墨家的人物,既说是墨家使者亲言,那定不会错。
  可这消息实在太过震惊,越人君子军也算是步卒之巅,无往不利,就是靠着那几千君子军,越国才能站稳霸权的脚跟。
  可君子军居然全灭?
  五万越军全军覆没,义师才死亡两千?
  几乎是瞬间,吴起就猜到了个大概。
  不是如崤之战那般在山谷间打了一个伏击战、趁着越人没有展开而胜。
  就是越人的两翼被墨家的马镫骑兵包了,否则怎么可能会被全歼?
  虽是想到,心头依旧震惊,墨家这几年过于活跃,商丘之战对外说是与楚王会盟,可其实谁都知道当年那是突袭楚王营地抓获了楚王。
  现在竟又俘获了越王翳,而且越国五万大军一个不剩,不禁有些骇人。
  之前沛县的探子也传来了消息,义师加在一起也不过三万人,可能还未必到。
  震惊之余,吴起急声问道:“主帅是谁人?鞔之适?还是公造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