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4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3/932

  商人工商业出钱、农夫出人、墨家的垄断作坊调节市场的三足鼎立的形式,确定了泗上的稳固。
  就算出现难以支撑的情况,金行还可以发行利天下债券,支付利息以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市贾豚估计若真到了那一步,可以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募集出足以武装十几个师的钱。
  至于现在,还远远不到那一步。若不是泗上的教育支出连年增加,恐怕泗上这些年的收入足以组织起一场争雄天下的远征,只不过即便是管钱财的,市贾豚依旧支出适提出的把大量的钱投入到教育之中的提议。
  这种隐性的实力增长,这些年已经有所体现,泗上之地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行业职业的素质日趋提高,士兵的素质更是随着泗上年青一代的加入愈发惊人。
  泗上的实力越强,市贾豚的腰板越硬、眼界越高。
  因而陶丘这一件让商人轰动、让贵族骇然、让各国国君开始警惕商人的大事,在市贾豚眼中,不过是:商人们合力,支持泗上手工业的发展,为泗上手工业提供了大量订单。
  他来陶丘,催动这件事的完成只是额外任务,真正的任务远非如此。
  半个月前的墨家高层的扩大会议上,一致通过了适做的“做好可控范围之内的战争准备”的提议。
  这一次墨家要彻底整合泗上的力量,从当年吴起攻破大梁城、郑国三分二分归魏韩开始,泗上就已经成为了中原的火药桶。
  齐、楚、魏、韩,四国对于泗上其实都虎视眈眈,只不过适纵横捭阖以外交手段解决了楚国,使得泗上的局面至少在十年之内只需要担心齐、魏、韩三个方向。
  半个月前的会议做的是“可控范围的战争”的提议,那么也就不需要泗上进行全面动员,只需要利用现有组织的义师进行一场战争即可。
  打仗的话,墨家上下并不害怕,做最坏的打算就是各国联军攻入泗上,但是进入泗上如同进入泥潭,密密麻麻的新型堡垒、加固之后的城墙,都会让各国联军寸步难行。
  但泗上经不起长期的战乱,因而这一次要做好各国一旦干涉,立刻出兵在泗上之外解决战争的打算。
  半个月前的会议之后,义师已经开始秘密调动,第六、第七两个师调动到了缯、郯方向,一旦费国的局面不可控制,一旦接到费国决议加入更加深入的同盟的决定,立刻出兵解决掉费国的贵族反抗。
  剩余的主力,则开始在沛、滕等地集结。
  大军集结,市贾豚并非是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可这些集结作战的事却和他有着扯不断的联系。
  义师数量的增加、作战方式的改变,都让以前那种“因粮于敌”的战略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孙子、军争》曾有一段总结作战的经典的“风林山火”四字名言。
  正是: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然而,在“风林火山”紧接着的下一句,就是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军队行动,按照孙子所言,需要依靠掠夺百姓、分兵行动来进行,否则的话后勤就足以成为一场灾难。
  所以一般情况下各国作战出兵的时机,都是选择马上收获的时候,这样就能做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一方面可以削弱敌国的战争潜力,一方面又能解决自身的后勤问题。
  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但墨家不能用。
  因为墨家说的是“天下人”的概念,只有楚国是楚国人、赵国是赵国人的情况下,才能掠夺“敌国”的百姓。
  可墨家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国,而是隶属于天下,那么这么做等同于掠夺自己的百姓,这从自己道义的逻辑上就说不过去。
  如果你把别人当敌国,别人也会把你当敌国,这是一样的道理。
  况且,义师后勤充足、待遇尚可,又灌输了“利天下”的概念作为军队思想的核心。
  敢有军事主官弄出来“掠乡分众”的政策,可能当天就要进军事法庭被审判炮决,这是底线。
  要心怀天下,要眼光万里,就不能为了一时的小利去做什么掠乡分众这样的事,哪怕为此输掉了一场战役,也不能坏了规矩。
  规矩,才是墨子生前认为墨家足以发展壮大利于天下的两条最重要的根基之一。
  因此,墨家要为战争做准备,就必须提前组织一下后勤,这才是市贾豚来到陶丘的最重要原因。
  现如今没有比墨家更有“钱”的组织、个人亦或是诸侯,所以掌管墨家财政的市贾豚心中,解决此事的办法就是“只要有钱,在宋等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开始、宋国圈地种棉粮的深入,市贾豚的想法在别处可能不怎么对,但在这里是没错的。
  以宋地而论,包括鲁国的一部分,卫国靠南的一部分,只要有钱,粮食根本不是问题。
  但问题在于一旦开战,粮食可能会不好购买、价格上涨、而且难以集中。
  因而,市贾豚要在开战之前,沿着胡陵、方与、亢父、楚丘、陶、安阳、煮枣等一代,开始准备大量的粮食。
第八十九章
做贼心虚
  选择宋国、卫国方向的城邑囤积、准备补给站等,也是墨家高层对于这一次可控战争方向的判断。
  如果各国闭着眼睛只当费国、泗上整合其余各国的事不发生,最多也就是花了钱买了许多粮食,赔点钱做好准备赚到和平发展,墨家众人会乐开花。
  可若是各国干涉,齐国是最有可能赤膊上阵的一个,魏韩就算不能倾尽全力也可能会出动一部分兵力,那么地方进军路线的选择,就是个战略问题。
  判断错了,墨家可能会措手不及。
  这个判断,是以禽滑厘、适为首的墨家高层的集体判断。
  建阳、巨陵、琅琊方向,一则越国尚未南下,越齐之间的矛盾深重,墨家在琅琊附近和琅琊都城还驻扎了一些军队,这些都足以让齐国不敢选择从那个方向进军。
  一旦从那个方向进军,就算获胜,齐国得到的也不是他们最想要的中原沃土。
  从这几点上判断,齐国若是出兵干涉,不会选择东海方向进军,莒城的齐军最多会进行守卫和防备。
  齐国想要争霸中原,就必须得到泗上、得到鲁国的部分土地、得到大野泽附近的沃土。
  占据了后世的鲁西南地区,西可以进军河南威胁魏韩、南可以入军淮北得到如今富甲天下的泗上。
  鲁国的态度,墨家认为可能会很暧昧,尤其是费国原本是鲁国的附庸国,费国的事必然会在鲁国引起轰动,导致贵族的紧张、儒家的不满,从而导致鲁国可能会放任齐国借道。
  甚至可能割让部分土地,祸水南引,让齐国和墨家相接,以便于鲁国在双方矛盾下生存。
  在贵族眼中,平民暴动这是大逆不道的,为了对抗这种大逆不道,完全可以割让部分土地城邑。
  魏国这边,虽说墨家已经为魏国准备了许多的掣肘,但是适觉得魏国的力量依旧强大。
  原本历史上的中原大战爆发之时,魏国四线作战,虽然最终耗尽了国力、外交环境全面恶化,可至少证明魏国有四面作战的能力。
  现在魏国的触角伸的太远,楚国反击陈蔡威胁魏国大梁。墨家在宋国的力量日益增加,宋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中立非攻的政策可是墨家在咄咄逼人,都可能让魏国感到紧张。
  韩国作为魏国的跟班,楚国削弱的时候,魏韩之间围绕瓜分郑国的事会有许多矛盾。
  可楚国开始反击陈蔡,魏韩之间的关系会立刻缓解。
  墨家高层估算了一下各国可能出兵的数量和后勤压力,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要发生决战,魏韩齐出兵的方向便是沿着济水、菏水推进。
  水运可以减缓许多的后勤压力。
  至于出兵的数量,墨家高层的判断也是觉得胜券在握。
  若是出兵太多,少说也得一年半载的准备时间。
  而且进军的过程,肯定不能集结在一起行动,否则的话,那就是一场后勤灾难。
  正如当年三晋伐齐,进军路线是韩、赵、魏三国分开,一直到齐国长城平阴之后,才开始合兵,最终签订了让齐国拆除长城的盟约后迅速撤军。
  以现在墨家的实力,不进行总动员只以现在的服役义师的数量来算,各国联军少于十五万,根本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而各国联军要是出动十五万,后勤压力会逼着各国分兵合进。
  若是少于十五万,韩国出兵一万、魏国出兵八千的样子,那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估计也就是走个过场。
  哪怕是对于战略方向的判断出现了失误,齐国从莒城南下出兵,那也不怕。
  从莒城南下出兵,齐国等于放弃了盟友的合力。
  哪怕是魏韩仍旧出兵,墨家也可以腾出手,让齐国沿着越国、墨家、鲁国三国交界、经营了十年的筑城地带一点点地往前爬,在宋、卫方向先把魏韩联军解决,足以腾出手再去反击齐国。
  从十余年前适开始利用楚国王子定之乱布局、故意在大梁坑了楚国主力之时起,墨家在泗上之地的后顾之忧,就已经靠外交解决了。
  弄出了魏国这样一个看上去极为强大的“天下霸主”,将王子定之乱发挥到极致,楚国现在只会和墨家继续合作。
  当然,这种合作可能很快就要结束,甚至反目成仇:一旦魏国被墨家的五路围攻十面埋伏之计弄得筋疲力尽、魏赵翻脸、楚国平定了陈蔡王子定的伪楚,墨家和楚国的蜜月期也就算是结束了。
  但现在,墨家最多只需要两线作战,足以各个击破。
  原本墨家的几次作战,都是标准的防守反击。
  利用墨守成规的优势,引诱敌人攻城,削弱力量从而组织力量反击。
  只是,时代变了。
  当年弱势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选择防守反击。
  现在势力正盛,自然要选择主动进攻,在泗上之外解决掉各国干涉。
  战略定下,后勤问题也就成为这一次作战准备的重中之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3/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