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932

  男人又赶忙道:“真是对不住,我也是没有办法。”
  孙璞笑了笑,说道:“没事。”
  他不着急,他知道这里的事的突破点,在于临淄军团的覆灭。只要临淄军团还在一天,只要梁父大夫的那些兵卒还未被俘获放回,这里的事便会很难。
  总还有时间让民众觉醒、信任、信服,然后鼓起勇气,带着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分天子之土的野心,达成这一次对齐之战在齐地的真正目的。
  他也没在多说什么,临走的时候,又多给了这家人几斤炒麦粉道:“这些留给孩子吃吧,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记得我们说过的,最好把水煮开了喝。”
  男人接过麦粉,脸色更红,几次想说那你们就留下吧,可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咳嗽中无可奈何地低着头。
  孙璞等人的离开,并非是单独的,整个村社住在村子里的墨者都选择了离开。
  庶归田临走的时候,送给了那个当初给他蛇肉的孩子一个小小的铅兵,那是泗上寻常可见的玩具,熔铸起来也简单。一些家中有火枪的人家这东西很多,必要的时候还能自己在灶台火中融成铅弹。
  那孩子哪里见过这样的玩具,爱不释手。
  庶归田心想:“你们赶我们走,那我就好好对你们,非叫你们羞愧死不可。这都什么事啊,明明是来帮你们的,你们却这样……”
  他心里嘀咕的事,又不好说出口,知道若是说出来定又要被孙璞训斥一番,讲一番道理。
  把话憋在心里,一群人在义师的帮助下就在村社里搭建了几处简单的泥屋,都是些常做这种事的,搭建起来却也容易。
  虽是从农户家中搬出,但是平日闲聊却依旧很近,经常走动。
  这一次墨家不声不响没有任何怨言地离开,反倒是民众心里都有些不好意思,对于墨家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更是认定了这是一群不会害人的好人。
  数日半月转瞬即逝,无风无雨,天气正好。
  外面并没有发生太多的事,齐国的临淄军团还是龟缩在汶水之南,村社这里的人便也习惯了这种安生的日子。
  庶归田等人的测量工作也已完成,十几井的土地测量完毕,那些学到的东西也经过了实践的熟悉,很多人被调往梁父,那里的分地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在村社的墨者也和村社的民众越发的熟悉,讲的道理越来越多,越来越吓人,越来越深奥,可是民众听的也越来越懂。
  每天晚上,孙璞都会将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纸上,总结出各种情况的应对方式,以及民众种种发生过的反应。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里的情况也已经基本摸清,民众的认可也已经基本达成,孙璞便不再想继续等下去。
  先是几名墨者前往老贵族那里,邀请老贵族前来,要和老贵族“商量”分地的事。但这个邀请,属于半强迫式的,用的是命令的语气,如果他不来,那么分地的事依旧会进行,并不会有所影响。
  然后便学当年适在商丘行义那般,召集那些熟悉的民众、附近村社的众人、封田上的氓隶,约定了某一天一同商量分地的事。
  对于这件事,工作队内的墨者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此时尚且还不是“趁热打铁”的时候。
  泗上铁器很多,趁热打铁这四个字用的也就多,若无铁,自然没有趁热打铁一词,因为青铜之类只能铸而很难锻,趁热打铁这四个字被日常使用,实际上也是泗上生产力进步、铁器开始普及的一个在语言上的表现。
  这是个很正常的疑惑,此时确实还没到趁热打铁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疑惑,孙璞回答道:“这时候自然不是趁热打铁的时候。可是,趁热打铁也需要先准备铁砧、铁锤、铁块、还要准备好油粹的油、水粹的水……不是说炉火烧的通红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的。”
  什么是炉火烧的通红的时候?
  自然是齐国的临淄军团彻底覆灭的那一天,但若是那时候再开始准备,只怕已经晚了。
  因为按照孙璞所知道的,墨家的时间很紧,要在临淄军团覆灭、而魏赵楚中山之战平息之前,就会撤回泗上。
  这时候可能条件还不完备,可能民众还会骑墙观望,可能民众还会忧心将来。
  但不重要,今日这件事做不好,明日还可以再做,明日做不好还可以等到后日,只要在撤军之前完成即可。
  民众可能会恐慌、可能会恐惧、甚至可能冷场躲避,但孙璞知道,这一切情绪和一切反应,都不是墨家最担心的“反对”。
  恐惧不是反对、躲避不是反对、甚至刻意的疏离也不是反对,而只是赞同之后的担忧。
  被认可和支持是最难的,而恐惧和恐慌对墨家来说却是做容易被解决的——干掉临淄军团,审判公子午和田庆,就会让那些根深蒂固数百年的畏惧彻底被践踏到脚下。
  如果在临淄军团覆灭之后再开始直接分地,因为墨家不可能短期之内这里常驻,那便毫无意义。
  作出这个决定之后的三日,数十里之内的民众便都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思齐聚这里。
  他们或许还不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但却本能地选择了尝试着参加这一次明显是分地为目的的聚会。想法也其实很有些狡猾:既然大家都来,只是听墨家说,应该并不会让封主震怒。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墨家也同样邀请了这片土地的所有者、这片土地上的贵族参加。
  等到人群聚集、贵族的车马姗姗来迟的时候,许多人便悄悄想要往人群的后面躲一躲,或是低下了自己的头。
  看到这种情况,几个墨者忍不住摇了摇头。
  孙璞叹息一声,心道:“果然是就习难改,数百年千年的传统,想要改变太难了。因为民众心里不是那么心安理得,所以才会如此躲躲闪闪。若是心安理得地觉得土地归属于贵族、诸侯、乃至天子不合理,又怎么会躲闪?”
  这就像是一个人去要债的时候,抛出去一些人情之外,总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因为人们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只是还没有接受土地归属于天下人也是天经地义。
  有人或许觉得,那是贵族的土地,从人家手里抢走,总归不好。这样的人,多数是很好的人,但却也是所谓“乡愿德之贼也”的乡愿之民。
  也有人觉得,墨家的话其实有道理——当然,道理在其次,但利益却是实打实的,他们却是希望得到自己的土地。
  或许还只有少数人真正做到了心安理得地参加这一次分地,而怎么才能让多数人心安理得,这才是这一次济水以南分配土地如此重视的目的,也正是所谓的“在理而不在分”。
  这一次邀请贵族前来,实际上是来批判的,不论他们是否同意,这一次尝试分地都会分下去。
  所以等到人聚齐之后,许多善于宣传的墨者便开始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述道理,将分地是合于天志的道理讲清楚之后,一直默不作声实则已经愤怒到极点的老贵族终于怒喝一声站了出来。
  几名维持秩序的墨者急忙将手按在剑上,那老贵族在梁父见识到了墨家的剑术,并么有愤怒之下拔剑,而是满脸带着一副苦痛到极点、悲愤到极点的神色。
  他猛然站起,双手用力,将自己的腰带解开,用力脱下了自己的上衣,一副雄壮而满身伤疤的躯体暴露在众人的面前。
  老贵族眼中噙着一种宛如悲愤的闪烁,怒声道:“我自受冠以来,大小十三战!乘车冲杀、亲历矢石,伤疤二十七处。”
  “当年伐鲁一战,吴起领军,齐不能胜,旌旗倒靡,众人弃甲曳兵而走,我自立车头厮杀,冲散鲁军,身中七箭!”
  “数次濒死,君侯上卿以地酬我之功,这些土地是我、我的祖先拼命厮杀出来的!”
  “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你们不过是一群徒卒,战不能胜、退却比谁都快,如今却想要我和祖先用血得酬的土地?”
  “我八次濒死,立下功勋,你们又做了什么?如今却想要君侯赏赐我的土地?这难道不可笑吗?”
第一百九十八章
泰山之阳(十六)
  怒发冲冠的老贵族高声怒喝,不少人羞愧地低下了头,脸上红成一片,心想好像这也没错……
  老贵族正要继续言语,却不想一旁的孙璞冷笑一声,大喝道:“缪矣!”
  “你为君侯而战,那么君侯想要赏赐你,就该赏赐他所拥有的东西。可他却拿本该归属于天下人的土地赏赐你,这和为了赏赐别人却用抢来的东西有什么区别?”
  “你为君侯立下功勋,你这身伤疤应该去给君侯看,而不是给万千民众看。你的伤疤,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你身上的伤疤,为现在下面的民众带来了什么?是财富?还是更好的生活?是富庶?还是更多的土地?”
  “你什么都没给民众带来,这就像是你祭祀了五方兵主战神,却埋怨天没有下雨一样。你身上的伤疤,和民众有什么关系呢?”
  他既要煽情,孙璞便要打断,不但让他的煽情变得毫无意义,还把话题又绕回了那个最终的基础问题:土地是谁的?
  如果土地是诸侯的,那么今日老贵族的这番言论一点没错,他为诸侯攻城掠地,从而获得了诸侯的赏赐,而民众却想要走,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想要的话等同于抢:别人赠与第三方的东西,我去抢走,那就是抢。
  可若土地不是诸侯的,那么今日老贵族的这番言论就是废话。你身上的伤疤再多,和民众有什么关系?民众只想要回自己的东西,你却说自己经过了多少苦难才抢到这些东西,纵然闻着落泪,却也没用。
  许多刚才有些羞愧的民众顿时清醒过来,均想起这一个月来墨家的种种宣传,人们总是喜欢对自己有利的道理,不禁便想:“墨家众人的话倒是没错。这就像是一条狗为别人看家,却跑到我这里来要吃的,并说自己看家受了多少苦……我若有富余的,便可给它。可我若没有,便该赶走,你受了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台上的老贵族赤着上身,登时语塞,夏风虽暖,但赤着上身却不雅。
  这时候是穿上也不是,继续脱着也不是,浑身的伤疤,被孙璞一说,竟像是那些街头行乞之人断掉的手脚一下可笑。
  当话题又转回土地到底该归属谁的问题时,墨家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老贵族或是手下家臣纵然善辩,却也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辩倒墨家。
  为了这个道理,适准备了二十年,完善了整个墨家理论的体系,别说是这老贵族,就是那些巨城大邑的名士也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驳倒墨家。
  唯一能驳倒墨家的,现在只剩下肉体消灭,然而泗上的数万义师经此一战、适为魏赵韩楚准备的不合局面,只怕十年之内没有诸侯敢想这个问题。
  肉体消灭不了,道理辩论不过,这就是此时老贵族面临的处境,无可奈何。
  今日将老贵族叫来,也根本不是和他商量的,而只是做个木偶,让民众看到他们哑口无言的样子、让民众知道墨家的道理可以说的这些贵族无言以对。
  至于这个老贵族本身,孙璞根本没有放在心里,墨家连王都俘获过,区区一个上士,哪里值得费许多心思?
  压住了老贵族的嘴,趁着老贵族满脸怒色却不能表达、赤着上身原本炫耀的伤疤如今仿佛乞讨的断手的尴尬局面,众墨者便有意引导着老贵族和他的家臣不断辩论,然后再用墨家精湛无双的辩术和宣义部最为擅长的宣传鼓动,将他们一一驳倒、再引来民众暗暗的欢呼。
  孙璞心想:“如泗上戏剧,独角戏演起来可不好看,总需要有人陪衬,方才有味道。”
  一轮辩驳到过午时分,孙璞又借着之前老贵族所说的那些话,讲起了一个故事。
  “昔楚之养由基善射,当世无双。尝射于家圃,有斫轮者释木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百里穿杨,但微颔之。”
  “养叔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斫轮者曰:‘无他,但手熟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