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7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9/932

  这些情况在场的人都知道,适最后总结道:“如果真打起来,我们固然有极大的困难,但魏楚韩各国的困难不比我们小,到时候比的就是韧性。”
  “不打,固然是好的。可真要打起来,也不必担心。我们的困难不如他们,而且他们内部的矛盾会因为战败和长期战争更加深重。”
  “尤其是要注意一点,以往各国作战,可能会接受换个君主的媾和方式,或者以惩罚君主的作为战争的理由。”
  “但他们和我们作战,除了反平等反尚贤反止战发人民富足之外,再没有别的理由了。他们要做的就是要根除我们,可一旦这么做,那就是等同于和泗上所有的民众为敌、和天下同情我们认可我们的民众为敌。”
  “他们终究是要灭亡的,本来我想着晚些日子给他们做好棺椁再让他们灭亡,可如果他们等不及现在就死,那我们总不能不杀。”
  说服了众人之后,适亲自起草了“特别演习动员令”,签名印章之后,这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已结束。
  天还未亮,以一名委员为首的使节团,配属了六百名骑兵和两个专业的炮兵连队骨干,迅速前往宋国。
  天刚亮,宋国政变的消息就被散播出去,楚王的使者急忙求见,但是墨家以暂时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接见,一个连队的卫戍旅的士卒直接在楚王使者的馆舍附近驻扎,作出一个不想和楚国谈的姿态。
  到中午的时候,泗上集权的高效性便开始展现出来。
  以彭城为中心,沿着四通八达的道路,手中擎着特别旗帜的传令兵朝着泗上各个方向疾驰而去。
  下午,泗水上游的一个很普通的村社外。
  村社的民众正在热火朝天地挖掘着水渠,今年天气有些旱,但是幸于几年前挖掘的水渠,村社的土地得以浇灌,虽然产量会受影响,但至少不是荒年那样颗粒无收的情况。
  地多人少的前提之下,泗水以及之下的苏北平原地区的村社,在宣传导向和利益驱使下,基本采用了集体合作的方式。
  本身原本的氏族村社的残余还在,人均土地又多,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粗犷的种植方式,并非是精耕细作。
  一些双马重犁、马拉的割穗机、马拉的脱粒机之类的木铁时代的机械,也不是一家一户可以承担的,村社合力经营既可以承担一些风险,又可以合作经营一些手工业。
  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合力一起修建水渠、挖掘水井这样一家一户根本难以承担的集体劳作。
  这个很普通的村社修建水渠的现场,已经经常性地出现爆炸声,火药在泗上已经普及成为极为常见的事物,或是鞭炮、或是炸土坡、或是矿用,哪怕是刚出生的孩子也对埋在土堆石堆下的火药见惯不惊。
  远处的一座小石头山崖上,已经被炸的千疮百孔,泗水流域、齐鲁西南、以至于苏北平原地区,大部分都是冲击平原,石头很是少见。
  而冲击平原又很容易被洪水冲出深坑,石头作为水渠的奠基物又极为需求,这座小石头山崖就是附近二十多个村社一同取石头的地方。
  几个专职于民用爆破的都是矿工出身,被安排到了村社乡里工作,此时正在用铁钎子打安装火药的孔洞。
  极远处几辆马车正在等待,一条二十多个村社一同合力修出来的直通泗水的硬面碎石路比起那些土路更为不怕雨水,也更适合运输。
  都说站得高看得远,在山崖上砸铁钎子的老矿工停下了手中的大锤,扶着钎子的年轻人奇怪于为什么迟迟没有听到敲击声。
  抬头一看,发现老矿工正用手搭了一个凉棚,看着远处呆呆出神。
  年轻人顺着目光看去,发现远处的道路上疾驰过来几匹马,远远地还能看到骑手擎着的红黑色的旗帜。
  “出事了!”
  山上的人不约而同地说了这么一句,急忙扔下了手里的活,朝着山下走去。
  山下远处的水渠旁,男女老少都在忙碌,墨家守城的时候就一直强调男女老幼都有用处,以至于原本历史上秦墨入秦之后,秦国守城的三军为“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其余老幼再为一军”。
  挖土的挖土,挑筐的挑筐,忙而不乱。
  旁边烧着一个大锅,锅里面滚着一锅的水,陶壶里面盛满了泡了一些最便宜的茶叶的水,两个体弱一点的女人就在那负责烧水。
  几个男人正在挥汗如雨地挖掘着泥土,时不时聊一些家常。
  几年前选姓之后,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姓和名,因为男性成年必须服役的缘故,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熟练地书写自己的名字。
  只是每个人的名字几乎都是贱名,从一些家常的对话中就可以听得出来。
  一个男人冲着手心吐了两口唾沫,趁着歇气的空当说道:“前几天我去城里卖猪,中午在馆子吃饭的时候,你猜我看见谁了?”
  “陈狗子他女人,当时正和一个男的一起,当时看见我了,赶忙把头低下了。她没和我说话,我也没搭理她……你说啊,狗子扔了地,跟着几个同袍伙伴去南海闯荡,听说好几次得病死掉……他女人和孩子都住到城里了,狗子在外面搏命赚钱,那女人却在城里面勾勾搭搭的,什么玩意!”
  “要我说,现在的法就太松了。你们看着吧,等今年狗子回来,他俩肯定要离婚了。我早就跟狗子说,别去南海。”
  “老婆孩子都有了,你不在这守着,谁知道能有啥事?再说南海是能赚钱,可死在那里的有多少?我服役时候的一个同袍,也是跟着人去闯,刚去了南海,就得病死了……那钱真是用命换的。”
  “你说这也怪,钱能叫人不惜命啊,每年多少人往南海跑?”
  南海很遥远,二十年前他们可能都未曾听过。
  而现在,南海已经很近,甚至于村社中的人都在谈论那些用命去搏财富的同乡。
  几个一起干活的男人正要对这几年出台的婚法发发牢骚的时候,有人也注意道远处道路上飞驰着几匹马。
  一个当过骑兵的人奇道:“这是谁呀?这么骑马那不是要把马跑废了?这要是在军中,免不得一顿批评……”
  村社里马匹不少,作为耕地的重要牲畜,村社里的人对于牛和马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情,当过骑兵的那人尤甚。
  然而等到再跑近一些的时候,就听到马上的旗手摇动的、紧急事态的才能用的铜铃,刚才还在挖掘泥土的男人们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具。
第三十七章
平常
  “套车!套车!出事了!赶紧回村子!”
  几个人大声喊着,一直在吃草的马被抓过来套在了车上,村社的几个领头的人等不及坐车,跳上几匹来不及安马鞍子的光背马,抓着鬃毛朝着村子狂奔。
  等这几个骑着无鞍马的人到了村社后,旗手面无表情地拿出了命令,说道:“特别演习动员令,所有退役五年之内的人,后天也就是十三日傍晚之前,必须赶往乡里集合。”
  “村代表和村正,签收一下。”
  两个人站出来,立刻在两份纸上签下自己名字,示意接到了通知。
  村正明知道可能问不出来什么,但还是遏制不住好奇地问道:“出什么事了?可是宋地出事了?”
  骑手点点头,也没多说,收好了那份证明自己通知到了的文件塞在鞍袋中,立刻起身继续下一站。
  村社虽然不是城邑,但是村里的干部每个月都要去乡里一趟,村子里的教师先生也会每个月都分发报纸,傍晚村社聚会或者祭祀会餐的时候都要拿出来读一读。
  因而村社这样最小的行政单位内的人,也知道天下的局势。
  宋国的事已经乱了一年多,泗上许多人都猜测可能要出事,只不过之前既没有动员、也没有下令减少土地种植,各处的人都以为可能不会打大的。
  然而现在看来,只怕真的要打一场大战。
  几个村里人对视了一眼,其中两个还参加过当年的对齐战争,那时候可都没有这样的总动员。
  这一次却直接命令退役五年之内的人都必须报到,这可是从泗上开始改变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
  虽然每年都会有一次预演,退役士卒要定期前往乡里参加几天的军事训练,但一般都是定期的,这一次却是非固定时间的动员。
  待人都回来之后,骑手早已经离开,村社里绝大部分的人都聚集在秋日收获后用以脱谷的场院内。
  “这是要打大仗了吗?”
  不少人七嘴八舌地问着,目光都投向了村社里当教书先生的那人,村社的教师先生一般都是两个人,大部分都是原本村社或者附近村社的人,也算是村社里最有文化的人了。
  教师先生是免于服役的,作为代价,这些人需要在村社里常驻下来,也算是有得有失。
  那教师先生扬着上个月的报纸道:“宋地的乱子肯定是要出的,若是各国都要出兵干涉宋地民众的选择,那我们肯定是要出兵的。”
  “一则是当年的非攻盟约依旧有效,十年的换约期还没到呢。”
  “再就是那些王公贵族屯兵到咱们家门口,不打也不行啊。我看是要打的。”
  村社里服役的人不少,但实际上真正上过战场的却不多,因为五年退役征召的命令,上过战场的也就是当年和齐国作战的人。
  那一仗打的也算是顺风顺水,许多人狂热地为了利天下的名誉和功勋,加上四年前开始的利天下的舆论宣传,使得民众的战争热情高涨。
  几个年轻人闻言喊道:“那就打呗。”
  “我看早晚要打,早打早利索。咱们打了,到咱们孩子那一辈就不用打了。”
  “说的就是啊,早晚要打。不是说了吗,平等和贵族不能共存,要么是我们的义行于天下,要么是他们的义行于天下。”
  七嘴八舌地发表了一番言论之后,村正出面道:“既是要征召,后天之前一定要赶到。回家之后都收拾一下。”
  “军装会发、粮食也有,肥皂啊、牙粉啊之类的东西,都会配发。也就是携带一些吃的,路上吃,或者是到了营中之后没肉的时候吃。”
  “你们一走,真要是打起来,明年就得少种点庄稼了……”
  下面人喊道:“这个不用咱们想,真要是打起来,秋耕之前会有通知的,乡公所的人会通知的。”
  “我们走了,女人家可就要多做点事了。”
  也有人笑道:“又不是全都去了,还有些退役过了五年的人留下呢。倒是要担心像是狗子那样的事发生,回来之后女人跟人跑了……哈哈哈。”
  这话一说,便有人道:“这倒不怕,服役期间要是出这样的事,是要判刑的。会被扔到南海去建设乐土的……”
  几个人都笑,建设乐土这四个字是个很有趣的说法,在泗上犯了罪的人服刑劳改的过程就叫“去某地建设乐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9/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