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8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2/932

  韩侯不是周天子,也不是天下共主。
  旧制度与新规矩之争,牵扯到每个诸侯。但旧制度之下,诸侯之间也是敌人,韩侯想要听听宠臣对于将来的看法。
  宠臣心中无奈,心想事已至此,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墨家退回泗上、放弃江汉,但是淮水诸城已经不可能夺回了。
  之后的战争还会延续,墨家特殊的兵制和富庶的储备,最多三年墨家就会有一批新人长大,必要将战争延续下去,现在哪里能考虑将来瓜分划分利益的事呢?
  然而韩侯既问,宠臣也就不得不答。
  最终韩侯认可了宠臣的看法,收人不收地,一面着手与对墨交涉,一面开始派遣使者联络诸侯。
  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周天子之处,让周天子找个名义召集诸侯,会于洛邑,共商大计。
  ……
  南阳盆地,宛城。
  韩国的使者抵达宛城之后,适便失望了。
  “韩国不会出兵了。”
  几个知道了适的计划的人也都面带失望之色。
  这一次六指悄悄调集了兵力,从丹阳聚集到宛,在能确保丹阳防御的情况下汇合了适的这支军队,做好了一旦韩国出兵救楚,立刻北上切断韩军退路的准备。力争在一个月之内歼灭韩国野战主力。
  然而韩国的表现却让这些人大失所望。
  会上,有人感慨,适也只能强颜欢笑道:“指望韩国出兵,本来就是指望对手犯错。实际上我们也是色厉内荏,不能够太过压迫韩国迫使其出兵,因为我们也需要修整。”
  “他不出兵,将来的战争就要复杂和残酷,但现在的战果远胜于开战之前的预料。既是如此,那也不必急躁。”
  会上出席的,算得上是联军。
  南海的、南郑的、云梦的,在楚地周边部署的各方人物都汇集一起。
  会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一下将来的局势,次要目的是轮换一批人。南郑、南海、云梦等地的一些干部都要轮换;一些部队也需要重组,这是规矩。
  至于将来的战争局势,其关键还在于江汉和南阳地区的执政。
  现在既然各国都在争取时间扩军备战,诸侯在等待机会合谋合力,那么留给墨家的时间实际上已经不多。
  最多一年之内,要做到在江汉地区的有效统治,基层建设和政权建设,是将来获胜的根本。
  在战略布局上,既然韩国已经确定不会先出兵救楚,实质上几处重要的关卡等同于已属墨家。
  但是墨家兵力不足,不能够过于分兵防守。
  所以会上,适将之前泗上的一个决议宣读了一下。
  驻楚军团的主力驻扎在宛城,如今还不能有效统治的情况下,将仅有的可调动的力量抓紧修筑襄樊和荆阮要塞群,做好将来战事一起,将南阳化为战场的准备。
  其中包括适当后退诱使秦、晋两军出现空挡,从而单独击破一部化被动为主动。
  一旦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那么就要当即立断,撤到襄樊,依靠水师和天险组织防御。
  适一再强调,墨家的破局点是东线,扩张的关键点是江汉,南阳虽好,暂时却必然是个四战之地,要建设,但不要投入太多,至少在资金、铁器、技术、干部的投入上,要少于江汉。
  江汉守得住,那就是源源不断的力量;南阳死守太难,而且将来作为战场,必然是生灵涂炭之地,如今投入有些……浪费。
  南阳,在大略之中不过弃子。
第二百一十八章
重组
  “在南阳和江汉,我们都要争取民心。”
  “但同样是争取民心,手段却不相同。”
  “江汉之地,一方面分配土地,另一方面依靠我们积累的财富进行投入,以牛马铁器食盐等,让民众切实地感受到利益。以庞大数量的、远胜于楚国贵族阶层的墨家,充实基层。”
  “南阳地,运输不易,宛城的冶铁作坊的工匠又多南迁。又没有水路相通,这就使得投入不易。”
  “但南阳有两个优点,一个是封君极多,封君的土地极多,积极土改,民众便心向我们;二就是在一些城邑中,我们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我看,短期之内,江汉和南阳要实行两种政策。南阳要尽可能少征税赋,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变革带来的利益;江汉,我们投入的大,那么得到的回报也应该多一些,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嘛,江汉可以征兵的同时保证税收,民心仍旧心向我们。”
  适说到两种地区区别对待后,又道:“所以这还是一个战略计划的问题。”
  “如果我们要御敌于外,那么宛城要修城防、丹阳要修、鲁阳要修、方城要修……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秦、韩、魏三国联军之下守住南阳。”
  “这就需要征集大量的粮食、民夫、劳役,民众能够感受到多少变革之后的利益?”
  “况且,江汉地区我们投入巨大,铁器棉布盐种子干部等,都是提前准备了十年的,那里的民众即便需要服役,仍旧优于从前。”
  “既要争取南阳的民心,那么就不可能大规模修筑要塞和城防,这是个互为悖论的事。所以从战略上,我们就一定要明白,退守襄樊是底线,而南阳成为内线战场为最佳。”
  “何谓内线战场?即民心向我、粮食补给可以就地购买筹措、需要的时候可以动员足够的民众帮着搬运武器粮草。”
  “而江汉,是后方,不是内线战场,是我们必须要守住的大后方,那里需要的,是将粮食、民力、兵员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这和南阳将来的定位不同。”
  “你们要记住,民众并不愚蠢,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不是愚氓,不是分不清楚的。”
  下面的徐弱心中暗道,巨子这话终究说的没有太通透直白,有些东西太过现实也太过残酷。
  南阳将来若作为战场,或者墨家后退被秦、韩、魏占据,为了征战,他们必要在当地征民夫、征粮食。
  看上去变革之后,放弃南阳,又让南阳低税低役是在资助敌军,毕竟“因粮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民众手中的粮食多的话,敌人获得的补给也多。
  但这样做,魏韩秦会彻底失去南阳的民心,墨家在后方开展工作也更容易,今后进军也更被民众欢迎。
  这就像是在鼓励秦魏韩劫掠民众,然后墨家将来打回来,做那个伸张正义之人。
  秦魏韩当然可以不劫掠民众,也可以学墨家的政策,但那很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秦魏韩会把南阳当做敌军的领地。
  战争不会持续太久,南阳是个无险可守之地,一场决战就会扭转攻守,民众受了二遍苦糟了二茬罪之后,对于墨家的支持会比现在更高。
  和江汉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不同,南阳现在投入的太少,依靠的更多的还是利天下的宣扬和分地的实利。
  反正也要放弃,那么还不如大量示好,为将来秦魏韩攻来做个对比。
  只要民心所向,那么将来穿插、暴动、起义、夺城、烧粮这些,都要容易得多。而且只要攻守之势改变,一旦夺回南阳,民众必将是箪壶食浆踊跃参军,知道为何而战。
  和徐弱想法差不多的人不少,能够坐在这里参与会议的,都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和那些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贵族不一样。
  泗上可以征兵十万,民众踊跃,那是因为泗上已经经营了三十年。
  墨子昔年讨论人口数量的时候就说,人口之所以不能增加,因为诸侯征战民众要去当兵和农夫,夫妻之间离多聚少;二则是赋税太重,吃饱尚且不易就难有那样的情欲心思。是故如果非攻节用,将节用节葬之前投入到生产当众,二十年人口是可以翻番的。
  泗上经营了三十年,不只是当地人口翻番,而是各地逃亡的人奔涌而去,最关键的是逃亡过去的人都是精壮,非是精壮难以逃亡。
  再加上新作物,简单的医疗手段的普及,工商业发展带来的人口自发迁徙,大量掠夺的“长工”强制迁徙,人口何止翻了数倍。
  再加上几次征战都是快战快决,而且又基本都算作内线作战,并未遭受战火。
  服役三年的规矩延续下来后,在土地没有兼并的情况下对于农夫而言压力不大,如今形成了正轨,今年长大的那批孩子一旦征召,又是一大批兵员。
  而江汉和南阳都不一样,这需要一个过程,江汉加大投入,至少也要半年之久,南阳可能更久。
  如果江汉需要承担后勤的话,半年之内江汉地区最多只能征召三万野战士卒。
  南阳地区可以征召两万左右,论及数量比起泗上要少的多,看上去南阳和江汉征召的士卒差不多,但实际上江汉地区还要承担后勤辎重的兵役,这并不一样。
  但是一旦给墨家两年到三年时间,江汉和南阳征兵的数量就会增加数倍不止,所以其实时间还是在墨家这边,哪怕是暂时放弃南阳,只要江汉、淮西在手,墨家的兵员数量和生产力都可以极大进步,那也不是诸侯所能比拟的。
  众人统一了意见后,除了当务之急的基层建设和实行有效统治外,这一次也是需要重新划分军队。
  驻楚军团重新编组,主力军团由六指为主帅,下辖四万五千步卒,一万五千名骑兵和数量不少的炮兵,驻扎在宛城,主要负责南阳防御。
  这是暂时的数量,还有新征召的部队将前往襄樊训练,包括江汉兵和南阳兵。
  一旦大战开启,六指的任务是要找机会歼灭分开进军的秦君或者魏韩军一部,如果有机会转守为攻最好,如果不能做到,那就退守襄樊。
  水师主力和一部分投降的楚国舟师编在一起,移师于汉水,在汉水流域训练,以作为襄樊防御战的支柱。
  南郑军团下辖一万五千步兵和炮兵,以及三千骑兵,主要负责防御南郑方向秦军可能的进攻。
  巴国长江以及三峡方向,部署了两个旅,徐弱调至那里,监视巴国和高蔡方向,军政一把抓,以守御和政权建设为主。
  申息以北,桐柏山以北,驻守一万泗上军和新征召的一万五千名申息兵,掩护襄樊的右翼。
  在鲁阳、方城等方向,驻扎少量的士兵以维持统治就够,不再修筑大规模的城防,只是加强丹阳方向的防御。
  兵力暂时还有些捉襟见肘,一旦魏韩秦合力南下,六指要面对的可能是两倍左右的敌军,能不能在敌军会和之前利用南阳的内线优势歼灭一部从而转守为攻,是西线方向的重中之重。
  这一次诱使韩国出兵的计划已经破灭,就不能寄希望于对手犯错,也不要做和平的幻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2/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