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9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7/932

  再者放弃了阵线,收缩成一团,兵力根本无法展开为进攻阵型。
  五万人摆圆阵,只需要大约两里的范围就够。
  可若是想要还有进攻反击撤退的能力,至少需要八里见方的战场正面,这样才能把部队的阵型展开,或战或退或守,都还有选择的余地。
  若摆圆阵,两里地的方圆,兵卒就要挨靠在一起,根本不能展开进攻阵型,那样可真就是在等死了。
  圆阵的唯一希望,就是阳夏方向的韩军、雍丘方向的齐魏军接应过来。
  而墨家最擅长的又是野战机动,围点打援,各个击破,到时候圆阵不能战、援军被击破,就只能困在这里饿死了。
  现在联军的粮食还够吃八天,若成圆阵,放弃主动撤走和主动接战的机会,粮食节省点用,最多也就是十二三天的时间,若是十二三天阳夏、雍丘方向的援军不能抵达,那就等同于自己饿死了自己。
  到时候就算想要反击,也只能在有限的战场正面上集结大约五六千人的精锐,再没有侧翼配合的情况下决死反击,赢面太小。
  几个知兵的老将都认可田鞠的说法,有人知道田鞠手中必有善谋之士为他谋划。
  周天子不动声色,他秘密和墨家接触,以认同墨家为条件,只希望继续保持自己天子的身份就可以。
  齐侯韩侯却无论可退,墨家这是明摆着要搞死他们,他们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之前几天,韩、齐两国的人互相指责。
  韩人认为,就是齐人的冒进,导致了现在被围。
  齐人认为,就是韩军在阳夏方向的畏惧,导致了联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若是段端没有畏墨家如虎不敢入空城,最多也就是段端被歼灭,何至于联军主力被困于此?
  韩人则反骂齐侯不知恩义,这一次出兵是为了救临淄,结果事到如今齐人反咬一口竟责怪起来韩军。
  齐人则冷笑认为临淄要是没了,韩国也不能独存,说什么大义救齐实际上就是救自己。
  两边骂的久了,终于在墨家主力追上将他们黏住之后,开始了精诚团结,知道若是再争斗下去更无活路。
  对于明天的决战,诸侯还算是尚有“武德”,还没有想着坐以待毙不做任何的挣扎,或者说他们知道墨家善于守城攻城破阵所以死守必死,不得不想办法扭转一下劣势。
  齐相田鞠说了一下自己谋士给出的构想,他道:“齐之临淄,公子多好赛马。马有上驷、中驷、下驷之别。曾有人赛马,以下驷对上驷、以上驷对中驷、以中驷对下驷,则无往而不胜。”
  “天下有道,万物相合。明日之战,三军如驷,我军上驷不如墨家之上驷、中驷不如墨家之中驷、下驷不如墨家之下驷,乃必死之局。”
  “但以临淄赛马公子的手段,却也还有一线生机。”
  众人很容易就理解了这赛马的意思,也明白了田鞠所谓的上中下三驷和战争相比的意思。
  有人道:“昔年隐阳一战,楚、墨联军便是如此,以右翼之上驷对魏韩左翼之下驷;以左翼之下驷对魏韩之上驷。”
  “昔年墨越一战,也是如此。左攻右守或左守右攻,如今看来,其中竟大有深意。”
  一些研究过当年战术的老将很容易理解了田鞠的意思。
  田鞠道:“我之门客观墨家战阵之法,颇觉有理,认为兵力在一线平均展开是最为愚蠢的。而左翼拉长而薄弱,右翼加强而厚重,以多击少,破其一翼,比之兵力平均展开更为有效。”
  “所难者,就在于我们需要知道墨家的上驷于何处?下驷于何处?”
  “然而其时这也不难。”
  他这么一启发,在场宿将便立刻想到了他们现在所在的三柳社,纷纷点头。
  “三柳社!”
  有人说出了村社的名字,田鞠道:“正是三柳社。”
  “三柳社为我军之左翼,又是连接阳夏的必经之路。墨家想要切断我们的退路,必要猛攻我军左翼,也就是三柳社。”
  “夺下三柳社,则我军必要扭转阵线,收缩防守,错开道路,从而被堵塞的更加严重,丝毫没有退走的可能。”
  “承匡之偏师,也在三柳社的侧后,墨家这两天就在三柳社的对面挖掘炮垒,必死准备猛攻三柳。”
  “此所谓墨家之上驷也。”
  “我军若在此死守,集结兵力,则枪不如人、炮不如人、训练士气皆不如人,则正中墨家之愿。”
  “既然我之上驷难敌敌之上驷,可以下驷在此守。”
  “我军则集结兵力于右翼,左翼主动后退,甚至放弃三柳社。”
  “右翼集结兵力,猛攻墨家的下驷,迅速击溃墨家之左翼,扭转战线,以作斜线。”
  “如此,则舍弃了左翼的偏师,却保留了右翼的主力。”
  “若是不能胜,还可以留存兵力固守;若能胜,则便有一线生机。”
  “若胜,墨家调整战术,又需三两日,我军便可固守,亦或是集结精兵从东北方向撤走。”
  “一则我军骑兵少,二则我军军阵更重移动更慢,唯有以重阵压其一翼。”
  他的想法或者说他谋士给他出的想法,算是合理的。
  上中下三驷的类比,其实也就是斜线阵,这是此时情况下联军唯一有可能以少胜多的战术办法。
  即在三柳社一线部署长而薄的兵力,依靠后退来拖住墨家的主攻,弃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三柳社不要,将主力部署在右翼。
  在总兵力少于墨家的情况下,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固然左翼墨家也是在以多打少,但是若是联军有算而墨家无算,故意放弃三柳社左翼布局,可以给联军的右翼争取更多的时间。
  就算败了,主力还在,尚且还有固守的资本。若胜了,则有可能死地翻盘。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两天子之战(一)
  于此构想,诸侯军中也有人反对。
  有人道:“隐阳一战,魏韩与墨楚交兵,魏韩用的战术却也是上驷对下驷。当时看到楚军的陈蔡之师孱弱,于是集结主力猛攻陈蔡之师一翼。”
  “重阵接敌,力求在一翼突破后旋转包抄,但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如今我军炮少、骑少,纵然集结兵力于右翼,又怎么可能会在墨家突破攻占三柳社之前先突破墨家的左翼呢?”
  “况且,此等战术,最难的是调动、行军、隐蔽、欺骗。不是说上来就如此布阵即可。”
  “直接如此布阵,鞔之适素善用兵,岂能不知?再者墨家军中配有热气球,可升空而观战场,我军若是提早部署,必被察觉。”
  “若不提早部署,就必须要先把兵力集中在三柳社,诱使墨家猛攻三柳社,然后再于战场上向右调动。诸公以为,有谁可以做到的吗?”
  这种战术用起来确实很难,难点就在于懵逼敌人调动兵力。
  要么就是对方智障,在对阵开始前完全不观察兵力部署;要么就是依靠优秀的己方的军事素质,在混乱中变阵行军,利用己方的机动优势在战场上完成左右调整。
  可素质、训练、机动性、花队纯队、阵型薄度这些事项,诸侯联军都不如墨家,所以有些人觉得明日决战搞这种战术,怕是自寻死路。
  尤其是经历过隐阳之战的韩将,更是心有余悸。
  当时的情况已经算是很完美了,陈蔡之师的那一翼上,正是墨楚联军的弱点。
  当时也是在另一翼拉长的阵线,主动后退以抗住,而面对陈蔡之师的那一翼则集中了魏韩的重步阵,排成了极为厚实的阵型,意图在那边突破后转向。
  有点像是海战中的抢T字头。
  但结果就是楚国的王师新军迅速调整了部署,在一刻钟之内完成了阵线重构,改变了战线的方向,挡住了魏韩重步阵的猛攻,最终失败。
  现在诸侯联军面对的,是在训练和纪律以及敢战程度上远胜于当年楚国王师新军的泗上解悬军,用这种战术只怕不但不能奏效,还可能会被反咬一口。
  田鞠道:“我固知之。然而结圆阵固守,必败;兵力均分,亦是必败。那么既然都是败,为什么不死中求活呢?”
  “现在墨家已经集结了大量兵力于左翼三柳社处……”
  他没说完,刚才反驳他的人便道:“就算如此,那么想要施展,必须要今天晚上行军部署,在天亮之前墨家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将我军左翼之兵调往右翼。”
  “可夜里行军,谁人能制军?军中谁人能保证不乱?谁能保证军中不会出现混乱导致纷纷逃亡?又有哪些部队可以在夜里悄然行军?”
  “就算是行军,最多也就是三两千各家精锐,又有何用?”
  “此泗上所谓纸上谈兵之言!”
  田鞠喝道:“你只会说我纸上谈兵,我且问你,你除了会说我这么做不能够成功之外,可有办法手段获胜?”
  那人垂首道:“不能,但我知道这么做不行。”
  眼看军中将军们又开始了争吵,眉头不展的齐侯韩侯纷纷出面劝阻。
  最终的结果,也只能如田鞠所言,死马做活马医。
  明日决战的指导思想就是如此,至于说能不能抓住机会诱骗、调动,那就要看明日决战指挥的水平了。
  ……
  墨家这边早已经安排了自己的战术构想,墨家这边的构想,是中央突破、将联军分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7/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