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1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721

  丘岳、周昂、胡春看准时机一拍他们胯下的战马提着他们寒光凛凛的兵器成品字型顺着吊桥冲了起来,李衍等人紧随其后也杀入城来!
  济州城破……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无尖不商
  ……
  济州府尹之所以能够扬名水浒,为李衍所知,并非是因为其能力出众,官德高尚,而是在于其在办案过程当中有过令人瞠目结舌的匪夷所思之举,也就是他往何涛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空着甚处州名一奇葩事。
  在李衍看来,斥责属下本无可厚非,但对部属行如此辱没人格的卑劣之举就只能凸显他的蛮横与粗暴了。
  何涛乃是三都缉捕使臣,负责一州之刑侦事宜,亦属当地实权人物,他对何涛尚且如此残暴,对于寻常百姓又岂会“柔情似水”“爱民如子”?
  如此残暴无礼、极具侮辱性的统治方式,焉能不激起百姓的群情激愤?
  李衍打得可是替天行道的大旗,怎会放过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对他进行公审?
  其实以上全都是借口。
  李衍之所以要公审济州府尹,真正的原因是:
  打破了济州城,李衍等人做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清点库房,看看此役能有多少收获。
  结果,李衍大怒!
  堂堂一府之地,竟然只有二十二万五千五百四十二贯存银!
  不仅钱少,就连粮食都不到二十万石!
  就算不算其它地区,仅济州城内,就十几万人口!
  按照水泊梁山以往的惯例,所替天行道之地,每人都分两石粮食,这点粮食都不够给济州城内的人分的!
  由于济水与梁山泊相通,地处梁山泊的巨野就成了水运交通和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地区,进而漕运大兴,设在巨野的济州,也就成了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如此发达的城市,怎么可能只有这么一点点钱粮?
  李衍当即下令对济州府尹进行公审!
  梁山军进城了之后,对百姓可以说是秋毫无犯,而且公买公卖,与盛传的一模一样,让济州城里的百姓全都放下心来。
  而水泊梁山的公审可是有口皆碑的,济州谁不知道在水泊梁山的公审上能报大仇,而且还不用担心被报复?
  最重要的是,积极跟水泊梁山互动,每人都有两石粮食拿,两石粮食可是一个人半年的口粮,如何能不积极争取?
  因此,一听说,水泊梁山要搞公审大会,而且第一个公审的还是济州府最大的府尹相公,顿时就涌来了几万来看热闹的人。
  基于观看公审的人数众多,李衍公审弄到了府衙门口。
  坐在府尹椅子上的李衍,一拍惊堂木,朗声道:“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现在我梁山泊公审济州府尹,谁有冤情,速速说来,迟则大仇难报!”
  李衍以为此次公审也会跟以前的公审一样,开头难,然后慢慢引导,民众才会积极踊跃!
  哪成想,李衍的话音一落,就有一个四旬左右的不凡男子分开众人上得前来,然后行礼道:“禀报大王,小人有冤情!”
  李衍问:“你有何冤情?”
  那人道:“小人姓苏,名长官,乃是本地米商会会首……”
  一听这个苏长官的身份,李衍不禁一皱眉!
  在李衍的印象当中,米商好像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不过这次李衍错了。
  这个苏长官还真就是一个例外。
  此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
  苏长官最早是在一个小村中卖米,从那时开始,他在量米时就会以一把红木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了之后,他又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无尖不商”。
  当然,到了后世,“无尖不商”这个词变坏,成了“无奸不商”。
  除了卖米时多给一些,苏长官还对销售过程进行记录,记录下客户的饮食习惯、订货周期和供货的最好时机,并且在他们那个村子里面进行了包含如下问题的市场调查:家庭中的人口数量;每天大米的消费量是多少碗;家中存量的粮岗容量大小。
  针对市场调查,苏长官采取了两个措施:免费送货上门;定期将客户家中的米缸添满。
  例如:一个五口之家,三个大人,两个小孩,每个大人要吃两碗大米,小孩一碗,这样,这个家庭一天大米消耗量为八碗,该家庭米缸容量是一百二十碗,这样接近一袋大米,一缸米可以消费十五天,于是他决定每十五天为这个家庭送一袋大米。
  让利于民,再通过建立这样极有价值的记录和推出的新服务(送货上门,定期补货),苏长官的米店和客户建立起了广泛且深入的关系,先是与他的老客户,然后逐步扩展到其它的村民,他的米店不断的扩大,米店的生意蒸蒸日上,在他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成为济州有名的米商,后来更是成为济州米商会的会首。
  不过这一切全都被济州府尹断送了。
  苏长官一脸恨意的看着府尹继续道:“自打他上任了之后,他和他弟兄用尽手段打压我们米商,霸占我们的米铺,现在济州城中九成以上的米铺都是他家的,济州府其它地方的米铺也有七成是他家的,让我们米商全都没有了活路,而且,他们弟兄不仅欺行,还霸市,他家米铺卖的米,向来缺斤短两,且以次充好,济州百姓敢怒不敢言,求大王为我们主持公道!”
  没等李衍说话,府尹就跳脚道:“苏长官,你别含血喷人,不能因为本府与那周生同姓认识,就栽赃本府和周生是弟兄!”
  李衍看了看虚张声势的府尹,然后冲苏长官道:“我梁山泊从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同样的,也从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你告府尹,可有证据?”
  苏长官道:“满城百姓皆是证据,大王只要派人查一查,必能查出小人所言是实是虚,另外三里渡那里有一片可装五百万石粮食的粮仓,大王派人过去一查便知官仓中为何没有多少粮食!”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杀!抄家!
  苏长官所说的事并不难查。
  裴宣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找到了济州府尹的弟兄欺行霸市的铁证。
  而且,不仅如此,裴宣还在无意之间得知府尹的弟兄曾有人命官司,后来在济州府尹的开脱之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无疾而终。
  最为重要的是,山士奇和杨志在三里渡那里真的找到了一片可装纳五百万石粮食的粮仓,其中还有四百五十万石新粮。
  确认这一消息之后,李衍大喜过望!
  谁也不知道,李衍最想要的,不是钱银,而是粮食!
  虽然李衍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年,但酷爱看历史小说的李衍,却清楚的知道,北宋末年先是大旱,然后又是大涝,河北、山东两地好几年几乎是颗粒无收,那时灾民遍地,饿死无数!
  到了那时,粮食绝对是最好的东西,只要手中有足够多的粮食,想拉起一支十万人的队伍,甚至是二十万人的队伍,简直不要太容易!
  而且,李衍依稀记得,宋徽宗刚登基的时候,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六百文至七百文,等到北宋末期,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两贯五百文至三贯,粮价翻了四倍还带拐弯!
  因此,一确定三里渡那里真有四百五十万石粮食,李衍当即就命令马灵回山去取所有水军过来,将这四百五十万石粮食全部都运回宛子城!
  与此同时,李衍也很好奇,济州府尹怎么能囤积这么多粮食?
  后来,阮小七对济州府尹严刑逼供,他才吐露出,这些粮食并不全都是他的,而是他们的,他们包括六位地方大员,另外,他们并不打算占有公粮,只是借公粮进行低买高卖,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粮价高的时候,他们将公粮卖了,在粮价低的时候,他们再将粮食买回来还给公家,而且他们也不全卖,始终留有一地粮仓的储粮,一旦哪方兜不住了,他们就将储粮运去应急,因为济州处于水运交通的枢纽漕运畅通,所以,他们六个一商量,便将公共粮仓修在了济州,以便买卖转运。
  也是李衍和水泊梁山运气,今年秋收之后,他们六人用尽手段收上来了不少私粮,加上六处官仓的公粮,才凑出了这四百五十万石粮食,准备等过段时间辽国境内的粮价再涨一些,将这些粮食卖去辽国。
  结果便宜了李衍、便宜了水泊梁山。
  得知济州府尹还有一个通敌之罪,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李衍当即下令,将济州府尹连同他弟兄周生全都推上公审台斩了,并将他们的家人也推上公审台进行公审,另外李衍还派人去抄了他们的家。
  李衍连府尹都砍了,还有谁是不敢砍的?
  那些真有深仇大恨的人大受鼓舞,纷纷击鼓鸣冤!
  而李衍则是来者不拒,有仇的,为他们报仇,有怨的,则为他们报怨。
  当然,李衍也不会只听一面之词——不管谁告谁,李衍都会让裴宣等人进行核实。
  诬告之人,同样难逃砍头然后抄家的命运。
  而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核实的,就公审,人民说你有罪,那对不起,杀,然后抄家。
  这其中有没有杀错的、抄错的?
  也许有,但李衍就当没有。
  现在不是磨磨唧唧的时候,用不了多久,周边府县的援军可能就会来救援济州城,多耽误一天,李衍都得拿无数估计的梁山将士的命去换。
  哪近哪远,哪多哪少,李衍会算这个账。
  总而言之,府衙门前的公审台上人头滚滚,公审台下血流成河,与此同时,蒋敬等人在这些死者家里搜刮三尺将他们多年的积累全都变成水泊梁山的缴获。
  就像李衍在公审之初所说的那样,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