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721

  除了后怕不已,赵佶还愤怒不已,“山东、河北两地之民,竟只知李衍,不知朕,可恶!”
  平复了一下心情,赵佶问:“爱卿,你有何想法,从实说来。”
  童贯道:“得拔掉李衍在咱们大宋的据点,也就是那个梁山泊,然后将李衍拒之于大宋之外。”
  赵佶有些迟疑,道:“这……那梁山泊乃是李衍起家之地,他怎能轻易放手,你莫要忘了,李衍可是有五六十万大军,将他惹怒,他领着五六十万大军来攻打咱们大宋,恁地时,该如何是好?”
  童贯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微臣能平了田虎、王庆两伙贼寇,自然也就能平了方腊、李衍。”
  赵佶道:“爱卿的能力,朕是相信的,可李衍的实力本就不弱,如今又吸纳了田虎、王庆不少人马,爱卿当慎重对待。”
  赵佶这话提醒了童贯,让童贯想起,李衍的实力的确强悍,有些难以对付。
  因此,童贯道:“咱们又不是跟李衍全面开战,只是重创他,然后将他撵出咱们大宋,免得成尾大甩不掉之势,微臣有一计,必能达成此目的。”
  赵佶问:“何计?”
  童贯道:“微臣听说金国派使臣来商量联合攻辽一事?”
  赵佶道:“是有此事,可爱卿要剿灭方腊一伙,无法分身……朕在想,是不是就不要跟金联合攻辽了,郑居中他们那些人说得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赵匡胤有遗训,谁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封王!
  童贯如今基本上已经到了升无可升的地步,不立这个大宋建国以来的第一功,他怎么能再进一步?
  童贯道:“太祖、太宗均以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为憾,太宗更是因为在收复燕云十六州时,重伤难治而辞,咱们大宋历任主上无不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己任,可惜,他们均无良机,如今,官家洪福齐天,赶上女直崛起,拥有这千载良机,怎能轻易放弃?”
  赵佶何尝不想收回燕云十六州,成就千古一帝,然而郑居中等人说得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可见,在童贯不在的这段时间,反对派没少下功夫。
  见赵佶还在迟疑,童贯道:“官家可知四大寇?”
  赵佶一怔,道:“四大寇?”
  童贯道:“这四大寇指的是四个罪大恶极之人,他们分别是江南方腊、河北田虎、淮西王庆、山东李衍。”
  赵佶笑道:“倒也贴切。”
  见赵佶根本不将这当一回事,童贯不禁暗自摇头,随即道:“微臣最近得知,他们四人曾结过义,这点从王庆跟李衍是结义兄弟一事上也能得到证明,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李衍曾想联合方腊、田虎、王庆四家伐宋,还好,官家洪福齐天,方腊、田虎、王庆不愿联合伐宋,所以此事才不了而了之。”
  “李衍想伐宋?”赵佶的脸色大变,随即怒道:“李衍焉敢狼子野心!”
  童贯道:“从李衍一贯的行事上不难看出,李衍有大志,所以坚决不能留李衍在咱们大宋!”
  赵佶想了一会,道:“你那到底是何计?”
  童贯道:“骗李衍去攻打辽西京。”
  不等赵佶询问缘故,童贯就道:“此计如果能成,对咱们大宋而言,有四桩好处。”
  赵佶问:“哪四桩好处?”
  童贯道:“第一桩,可以防止李衍救援方腊……方腊,一狂妄土贼尔,易剿灭,所虑者,李衍救援,恁地时,怕是难以彻底剿灭方腊一伙。”
  东南是宋国的经济命脉,因此方腊是赵佶最大的心病——不将方腊剿灭,赵佶以后可就没钱挥霍了,还有东南那些漂亮的飞禽走兽花鸟竹石,赵佶的太岁山还差一个角就建完了,怎能功亏一篑?
  所以,仅第一桩就让赵佶意动了。
  见赵佶意动,童贯趁热打铁道:“第二桩,咱们可以调虎离山,只要将李衍的精兵调到辽西京去,微臣剿灭了方腊之后,他梁山泊唾手可得,李衍在咱们大宋必将成为无根之萍!”
  赵佶更为意动,道:“第三桩呐?”
  童贯道:“第三桩,李衍的精兵只要去了辽西京,那北、西、东三个方向可就全都是辽军和金军,南方又是咱们大宋的兵马,四面环敌,恁地时,必叫他李衍断一臂!”
  赵佶已经倾向同意童贯之计了,道:“那第四桩呐?”
  童贯道:“第四桩,金国只答应将燕京还给咱们大宋,没有答应将辽西京也还给咱们大宋,只说看战果决定,表面上,李衍的军队也是咱们大宋的军队,因此,李衍的军队所立之功,自然也是咱们大宋的,所以,李衍的军队要是在辽西京打得好一点,咱们大宋就可以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恢复汉地,官家也可以成为大宋第一帝!”
  赵佶完全被童贯说动了!
  不过,赵佶想了想,又道:“可怎么才能骗李衍派兵去攻打辽西京?”
  ……
第三百九十五章
阳谋
  ……
  回到府中,童贯便对亲卫道:“将宋江与本帅叫来。”
  原来,有关李衍的一切全都是宋江跟童贯说的,调虎离山的主意也是宋江(其实是吴用)给童贯出的。
  因为火烧连营一事,宋江被童贯记恨上了。
  被主帅记恨上了,还能有宋江的好?
  可以说,前段时间,童贯处处给宋江小鞋穿,让二龙军在那之前的大好形势荡然无存。
  宋江很是莫名其妙!
  还好——
  吴用很快就想到,这很可能是因为火烧连营那夜宋江处事不当而造成的,然后赶紧将他的猜测说给宋江听。
  起初,宋江并不信,他觉得自己没做错甚么。
  可是后来童贯变本加厉的给二龙军小鞋穿,由不得宋江不信吴用的判断。
  与此同时,宋江也后悔不已,“早知恁地,当初就听了军师之言,何苦惹这个麻烦!”
  经此一事,宋江又成长了不少。
  然而,这些全都于事无补,二龙军依旧跟受气包一样。
  火烧连营那夜,二龙军三十六天罡中死了九人,其中包括小遮拦穆春和冷艳山的大当家邝金龙,地煞中死了十多人,士卒更是死伤的三四千,士气本来就低落,如今再处处被童贯穿小鞋,大有哗变之势。
  宋江无奈,只能逼着吴用想办法。
  吴用无意间从田虎手下的一个名叫“黄钺”的降将那听说,他们攻打田虎时,李衍一直在晋宁府,守卫晋宁府的军队也是李衍的,所以十节度他们才没能打下晋宁府。
  又跟黄钺等降将深聊了有关李衍的事之后,吴用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李衍曾想联合田虎、王庆、方腊伐宋。
  于是,吴用就给宋江出了这个“调虎离山”之计。
  随后,宋江就去找童贯如此这般的将李衍卖了。
  当然,在宋江看来,这不是卖李衍,而是为大宋除害。
  宋江来到堂上拜见了童贯之后,童贯直接道:“官家同意了你的调虎离山之计,可有一样,怎么才能让李衍派兵攻打辽西京?”
  宋江正了正身体,然后将吴用出的主意和盘托出:“李衍此人,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极为在意自己的名声,尤其是近几年势大了之后,一直在努力经营自己的名声,以至于山东、河北两地的愚民无不知他的假仁假义,若想让李衍北上攻打辽西京,只需从这一点上着手,便由不得他不去!”
  童贯道:“与本帅细说。”
  宋江拜道:“遵命……辽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之地,之后便不断袭掠中原,大肆抢劫杀戮我汉人,年轻女子更是命运悲惨,有粮时供他们淫乐,无粮时则成为他们的粮食,我中原百姓深受其害,而最深受其害的便是河北、山东两地的民众……这段刻骨铭心的仇恨,并不是消失了,只是因为时间太长了,而被很多人忘记了,大帅只需在朝堂之上保举李衍攻打辽西京,再派人去太学和那烟花之地提起此事,言明,李衍乃是汉人的英雄,在海外开疆拓土,手握重兵,又休养生息数年,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者,舍李衍其谁……”
  见童贯的脸色变了,宋江连忙道:“大帅只是将李衍捧高,逼他去攻打辽西京,将他捧得越高,他摔得就越惨,等他大败,自然得大帅您去收复燕云十六州,除了大帅,谁又能立这大宋第一功?”
  听宋江这么说,童贯的脸色才好一些,道:“恁地就能逼李衍去攻打辽西京?”
  宋江言之凿凿道:“如果李衍志在天下,必派大军去取燕云十六州,否则就会失去天下民心,大帅您这是阳谋,不是阴谋,不论李衍怎么选,都已经注定了其败局……他必败于大帅您之手!”
  事实其实也的确如宋江所说。
  契丹人,应该说,北方的游牧民族,给汉人造成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汉人又怎么可能完全忘记?
  正如宋江所说,这段刻骨铭心的仇恨,并不是消失了,只是因为和平的时间太长了,而被很多人忘记了,只要有人提醒,人们一定会很快想起来。
  再有——
  只要燕云十六州不在汉人之手,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可以随时南下奸银掳掠汉人。
  实事也确实是这样——辽国强大的时候,一年来两趟,祸害了无数汉人,以后金国崛起,更是想来便来,让中原地区的汉人民不聊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衍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不去,无疑会让汉人失望,尤其是李衍视为基石的山东、河北两地的汉人。
  将来战火一起,必然会有受苦受难的人想:“全怨李衍当年保存实力不去收复燕云十六州,我们才遭此横祸!”,进而怨恨李衍!
  北宋虽怂,赵佶虽昏庸,蔡京、童贯等人虽奸佞,但北宋的的确确是给中原汉人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这是谁都无法抹杀的事实,将来战火一起,必然会有人怀念这段和平的时光,进而怀念故国,甚至是想复故国。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夺得天下后不久,就立下戒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除了南宋初年的陈东和欧阳澈因上书被杀以外,宋代诸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这一遗训。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进而赢得了天下文人的心,这也是赵佶昏庸至极、赵桓懦弱至极、赵跑跑从北跑到南最后跑到大海上就是坚决不抵抗仍有那么多文人跳出来拯救这该灭的怂朝的原因,蒙古灭宋,更有浙江十万、福建四万士子纷纷跳海自杀殉国。
  总而言之,李衍要想取宋国而代之得这天下,就不能失去民心,不能失去声望,否则后患无穷。
  换而言之,不是能打,就可以坐拥这天下,尤其是以异姓来夺天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