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4/721

  既然已经看透了李衍的为人,方腊心里跟明镜似的,李衍可以容得下任何人,却唯独容不下他方腊,哪怕他是李衍的舅哥和丈人,换了他,他也一定会收留李衍的手下,同时想方设法弄死李衍。
  因此,从本意上来说,方腊是万分不想让李衍的人掺和进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一败再败,可方腊始终不让梁山第四厢来支援。
  然而,如今又到了他们这个势力生死存亡之际,他方腊要是再不让李衍的军队来支援,那他手下的人肯定不会答应。
  沉吟了很久,方腊才道:“好吧,跟李俊说……让梁山第四厢增援西线。”
  见方腊松口,众人全都大喜,这其中甚至包括方七佛等方家人。
  方腊看到这一幕非常难受,“早知道是这样,当初……”
  方腊需要后悔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当初不同意李衍提议的四家联合伐宋,比如当初应该听一众军师的意见救王庆,比如当初应该占领长江天险以水军防御宋军,比如当初应该先北后南不应该先南后北,比如……
  可惜!
  这世间没有后悔药卖!
  三日后,宋军攻破了昱岭关,庞万春、吕师囊、裘日新等人带着残军退到了歙州。
  宋军紧随其上,大有一举攻破歙州,然后直扑清溪县捉尽方腊一伙之势。
  还好!
  就在歙州即将被宋军攻破之际,孙立带着第四厢的先头部队到了歙州,鼓舞了方腊义军的士气,打退了那次攻击。
  很快,杨志就带着本部(梁山第十二军)到了歙州,然后彻底稳定了歙州防线。
  与此同时,花荣亲率第四厢其余部队打通了歙州到温州港的沿路,并重新设防。
  这样,既保证了孙立部和杨志部的后勤的供给,也保证了方腊一伙有一条活路,在不敌的时候可以退到温州港。
  那里有日不落舰队的一千五百多艘大海船……
  ……
第四百四十三章
北辽
  ……
  自从天祚帝离开了鸳鸯泺以后,南京留守耶律淳便与天祚帝失去了联系。
  耶律淳心急如焚,在这种关键、这种要命的时刻,一国之君怎么能杳无音讯呐,这不是取死亡国之道么!
  耶律淳一连派出去了数波哨探四处打探天祚帝的下落,想要找到天祚帝,最好能请天祚帝回来坐镇,率领辽国军民抵抗金人的入侵。
  结果,打听来打听去,关于天祚帝的传言有很多——有的说他已经被宋军俘虏了,有的说他已经被金军俘虏了,有的说他已经战死在鸳鸯泺了,还有的说他已经逃到西夏投靠西夏皇帝李乾顺去了(李乾顺,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他娶了辽国皇室族女耶律南仙,并立耶律南仙为皇后。耶律南仙在嫁给李乾顺之前,天祚帝收耶律南仙做义女并封她为成安公主。其实,这就是一段纯纯粹粹的政治婚姻。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名义上,李乾顺都是天祚帝的女婿,退一步说,也是侄女婿。)。
  总而言之,传言虽然不少,可是却没有人知道,天祚帝到底在哪,天祚帝也一直没派人来联系过燕京留守的群臣,让燕京留守的群臣在心急的同时,又不禁恨得牙痒痒!
  耶律淳是辽兴宗的孙子,天祚帝称他为皇叔,他父亲就是辽国很有名的前兵马大元帅耶律和鲁斡。
  耶律淳留守燕京至今已经十二年,深得民心,因此,燕人都称他为燕王,又称他为九大王、覃湘大王。
  作为燕京城里辽国的最高长官,作为皇室后人,耶律淳很为辽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面对眼前乱局,耶律淳其实很想有所作为,可他又感到束手无策。
  大辽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草原帝国,现在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这天晚上,耶律淳在王府中自酌自饮,他觉得,惟有酒才能麻醉自己的痛苦精神,才能稀释自己的无限悲凉。
  耶律淳的王妃萧普贤女轻声劝说道:“别喝了,郡王爷,酒是穿肠毒药,喝多了伤身。”
  耶律淳长叹一声,道:“想不到我大辽二百多年的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你说,我们这些无能的后人,有何脸面去见先祖?我耶律淳愧对列祖列宗,愧对苍天,愧对万民啊!”
  萧普贤女说:“这样等下去也不是办法,现在燕京城里数您辈分高、威望高、职务高,您应该出面召集众臣商量对策,说不定大家能想出什么好的主意来。”
  萧普贤女对天祚帝更失望,甚至可以说恨天祚帝。
  萧普贤女曾经受她弟弟萧敌里与耶律章奴谋叛之牵连,被天祚帝囚禁在上京。
  后来上京失陷,天祚帝又将萧普贤女囚禁在中京。
  前不久,萧普贤女才趁中京混乱之际逃出了中京,逃回到燕京。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大变故,萧普贤女可能至死都是天祚帝的阶下囚。
  萧普贤女又说:“现在国家还没有灭亡,可皇帝竟然找不到了,这不是荒唐吗?如此下去国运岂能久远?”
  耶律淳点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
  尔后,耶律淳抬头望了望窗外,只见窗外夜色茫无涯际,既没有月光也不见星光,天地之间一片昏黑,浓浓的黑色最让人感到压抑,悲凉、感伤、慨叹、怅惘混合在一起搅拌在一起,涌上了他的心头。
  此时,辽国汉人(南府)宰相李处温家的密室中,有三个人正在秘密策划一件大事。
  这三个人分是:李处温、族弟李处能和儿子李奭。
  李处温身材瘦小,短小精干,双目炯炯有神,他低声说道:“我已同萧干联络好了,都同意拥戴燕王为帝,明天一早,大家都到燕王府去劝燕王登基。”
  “大石林牙是个什么态度?”李处能问。
  李处温笑了笑,道:“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拥立燕王为帝,他那完全没有问题……就是张琳,我还没跟他说。”
  张琳原来也担任过南府宰相,后来是沈州城守军统帅,因丢失沈州城池受到群臣抨击,从此萎靡不振。
  天祚帝在离开燕京之前,曾安排张琳与李处温一同协助耶律淳守卫燕京。
  李处能说:“立即去把他请来,今夜就跟他讲明,以防滋生事端。”
  李处温点点头,派李奭去请张琳过来。
  不一会儿,又高又胖的张琳就跟在李奭身后走进密室。
  张琳一看室内气氛,就预感到了李处温在密谋策划的是什么事情。
  李处温开门见山道:“我们打算拥戴燕王为帝,你以为如何?”
  张琳略一沉吟,说:“摄政即可,何必登基?”
  李处温语气坚定不容置疑的说:“今日之事,天意人心已定,谁都不能改!”
  张琳默然不语。
  第二天早晨,李处温、萧干、耶律大石、李处能、李奭、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等蕃汉百官、诸军头领、僧人道士以及父老乡亲等数万人,陆续汇聚到燕王府大门外。
  李处温、耶律大石和萧干代表番汉百官走进王府,请耶律淳到大门外接受百官朝拜之礼。
  耶律淳坚辞不受。
  耶律大石说:“现在大辽就好比一艘大船,没有了舵手船怎么航行?如果您不肯当这个舵手,这艘船很快就要沉了,您忍心看这一船人都落海而亡吗?”
  萧干道:“燕京府中,您是大辽帝室中最有威望的人,您登基称帝,顺天意,称民心,请勿推辞,大辽已别无选择!”
  李处温说:“登基并非篡位,唐朝安史之乱时,皇帝李隆基逃离长安,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为帝,然后他组织力量,终于平定叛乱,恢复大唐河山,现在大辽也面临同样的形势,您若不登基,百姓何归?”
  听了三位大臣的话,耶律淳沉思不语。
  其实,耶律淳与这个皇位还是有些缘分的,在这之前他至少曾有两次登基的机会。
  一次是,辽道宗的儿子昭怀太子获罪被杀后,辽道宗曾有意立耶律淳为皇位继承人,但后来他又打消了念头。
  另一次是,几年前耶律章奴与耶律淳的妻弟也就是萧普贤女的弟弟箫敌里密谋废掉天祚帝,立耶律淳为帝,但耶律淳并不接受,他审时度势,将妻弟箫敌里等人斩首,并将首级送给了天祚帝。
  耶律淳在李处温、萧干、耶律大石陪同下走出大门。
  这时,守候在大门口的李奭,迅速将一件赭色袍子披在耶律淳身上。
  台阶下的番汉百官和数万名百姓都一起山呼朝拜,热烈庆贺。
  耶律淳惊骇不已,再三推辞不得。
  望着眼前跪在地上不肯起来的数万官民,耶律淳只好点头答应,但他心里感到有些愧疚,觉得自己这样做对不起侄子天祚帝。
  于是,番汉百官上尊号,称耶律淳为天锡帝(宣宗)。
  天锡帝任命李处温为太尉,萧干为北枢密院使,耶律大石为西南路都统,左企弓为司徒,曹勇义知枢密院,虞仲文参知政事,张琳为太师,李处能直枢密院,李奭为少府少监,驸马都尉萧旦知枢密院事等,封萧普贤女为德妃,改怨军叫常胜军,任命郭药师为都总管,改元建福并实行大赦,降天祚帝为湘阴王。
  这个政权就是北辽。
  从此,辽国一分为二。
  天锡帝拥有燕、云(目前云地还有部分地区在北辽的统治下)、平州路(平滦营三州)以及上京、辽西等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4/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