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721

  王黼其实早就想好了人选,道:“在微臣看来,蔡节度担任宣抚副使最合适。”——王黼知道,蔡攸是赵佶最信任的人,所以顺赵佶之意推荐蔡攸。
  深入揣摩赵佶的心里,并及时提出建议,这是王黼能快速得到提升的秘诀之一。
  赵佶与蔡攸不仅是君臣关系,还是好友,能一起嫖……能一起干坏事的好友,私下里二人时常不拘君臣之礼。
  二人好到了甚么程度?
  好到,赵佶时不常的就在宫中开设曲宴招待蔡攸(也包括王黼和李邦彦)。
  所谓曲宴,就是皇上举行的私人宴会,是皇上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这不是赵佶的创举,应该算是北宋皇宫里的一种传统,参加者一般都是皇室成员和近臣密僚,他们常在酒席上赋诗、赏花、演戏、歌舞等等。
  就连蔡攸的妻子宋氏,进出皇宫,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很是随便。
  王黼提议让蔡攸去给童贯担任副手,替他看着童贯,正中赵佶的心思。
  于是,赵佶下诏书任命少保、镇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蔡攸,为河东、河北宣抚副使。
  蔡攸从未担任过军职,因此对于此次任命有些兴奋,又有些不安!
  蔡攸来到崇政殿,对赵佶说:“臣去河北边防,不知该如何行使职务,还需官家明示。”
  赵佶道:“童贯年老昏耄,行为时有乖谬,真相常常隐匿不闻,一旦边事有变,朝廷害莫大焉。卿是朕所依靠之臣,无人能比,所以,卿名义上为副宣抚使,实际上可行监军之职,但军旅之事,卿不必参与,只专任民事,以及监察童贯之所为。”
  蔡攸恍然大悟,道:“官家请放心,臣必定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见蔡攸明白了他的意思,赵佶笑道:“不知爱卿想要些甚么封赏?”
  蔡攸左右看看,突然看见赵佶身边有两位婀娜多姿的美女,便指着她们对赵佶说:“臣功成归来之时,请把她们奖赏给我。”
  赵佶听罢,哈哈一笑,一点都没有怪罪蔡攸,可见他对蔡攸的宠溺。
  蔡京闻听蔡攸被赵佶任命为河东、河北副宣抚使,急忙进宫劝阻说:“北伐大事,微臣都不敢胜任,自甘闲退,蔡攸无知懵懂之辈,让其挂帅,岂不误了官家恢弘大志?”
  赵佶笑道:“蔡太师过虑了,蔡攸很聪明,是朕的肱骨之臣,到边界磨砺一下,对他是有好处的,将来朕对他还要委以重任。”
  蔡京听罢,跪地道:“臣求仿效扩母,请官家赦臣无罪。”
  扩母,即赵括之母。
  春秋时期,赵括之母听说赵王要让她儿子赵括带兵作战,立刻上书劝谏说,不能让赵扩担任大将。
  赵王不听,扩母便上殿对赵王说:“将来他如果闯下大祸,求大王别怪罪于我。”
  赵佶怎么会不明白蔡京这是怕蔡攸出征失败连累他?
  其实,赵佶也知道蔡攸并不是将帅之才,但用蔡攸秘密做监军,赵佶估计蔡攸还是能够胜任的。
  但赵佶不能将此事告诉蔡京,所以只是一笑了之。
  伺候了赵佶几十年的蔡京,见此,心知再说甚么都已经没用了,便主动告退。
  回到家中,蔡京作诗一首:
  老懒身心不自由,封书寄与泪横流。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征途曷少休。目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缁衣堂上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赵佶听说了这首诗之后,让内侍将蔡京请来。
  蔡京接到圣旨后很是纳闷,他猜不出赵佶要对他说什么?
  但蔡京隐隐猜测,很可能跟出兵北伐收复燕京有关。
  对于收复燕京,蔡京以前是支持的,甚至还很积极。
  可是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蔡京已经察觉到了大宋军政的腐败不堪,进而担心,如果此时发生战争,胜败难说。
  在这基础之上,蔡京曾多次劝赵佶放弃收复燕京之梦。
  但赵佶不以为然,而且赵佶觉得,蔡京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已经没有一个宰相的气魄,所以才令蔡京致仕,让年轻有干劲的王黼接班。
  蔡京来了之后,赵佶道:“当年太师一再劝朕收复青唐,结果一出兵就把青唐给收复了,现在太师怎么变得缩手缩脚?”
  蔡京道:“不是老臣变得胆小,而是形势不同,如果当年也是今天这样的形势,老臣也不会主张收复青唐的。”
  听了这话,赵佶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道:“你写给蔡副宣抚的送别诗,朕已看过。朕以为,‘三伏征途’不如改为‘六月王师’,你以为怎样?”
  得说,赵佶的涵养真不错。
  要知道,蔡京这首诗可是有非常强的反战之意。
  可赵佶并没有怪罪蔡京,至少表面上没有怪罪蔡京,还帮蔡京改了诗。
  蔡京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
  回家之后,蔡京的心情很沉重,边在庭院里走来走去,边泪眼婆娑。
  这时,蔡京最喜欢的一个名叫小桃红的歌姬跑过来,搀着蔡京的胳膊,问:“太师,您这是怎么啦?”
  蔡京停住脚步,然后仰望天空,说道:“吾在哭师。”
  哭师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秦国老臣蹇叔。
  秦穆公不听蹇叔劝阻,执意要出兵进攻郑国,蹇叔预料秦军将一去不回,于是哭送秦军,结果秦军果然在崤山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灭。
  ……
第四百五十四章
西军
  ……
  对于北伐收复燕京,种师道很不赞同,甚至很抵触。
  他重申自己的观点,“先挑起战争不可胜。”、“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怎么可以呢?”……
  为了说服赵佶放弃北伐,种师道甚至让他的老搭档西军总参谋长赵隆前往东京汴梁,企图说服赵佶、王黼、童贯。
  然并卵。
  这一切全都是徒劳。
  马扩之父西军出身的马政,早早就被赵佶派来渭州西军统帅部传达动员令。
  在那之后,在旬日以内,赵佶又连续发出七道金牌,传达了同样的命令,而且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最后一道中甚至有“届期大军不能开抵雄州,贻误戎机,惟都统制种师道是问”之类的话。
  金牌,也叫御前金字木牌,只有在传递十万火急的军报时,才能应用,一昼夜之间要走六百里,使人手捧金字硃红牌,每过一个驿站,就要换匹好马,疾驰而过,势如电光。
  朝廷在旬日之内连发七道,赵佶急于用兵的心情,可想而知。
  对此,尽管不愿,可种师道也不敢怠慢,急忙作了调兵遣将、紧急动员的部署。
  曾经有二三十万之众的西军,如今其实只剩下了十一万。
  有人可能会问,那近二十万西军哪去了?
  前些年,童贯一直在对西夏用兵,自然有些死伤,仅统安城一战,西军就死伤了数万,加上民从和役夫,死难者近十万。
  两年前,童贯征讨田虎、王庆、方腊,从西军中,主要是环庆军和鄜延军两路,抽调出来了十五万大军。
  两年的征战,让这十五万大军死伤了大半。
  剩下的,在镇压了方腊起义以后,除了一小部分番兵(主要是折家军)回到西北以外,其余的都留驻在京西北路,也就是淮宁府(或称陈州府),再也没有回到西北来。
  西军能征善战没有错,但西军也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极度排外,甚至到了皇帝派去的人都融入不了其中,很有些听调不听宣的意思。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宋朝一贯对武将的态度,让西军将士很不信任朝廷。
  比如,宋朝重文轻武,总让一群不懂打仗的文臣来指挥他们这些懂打仗的武将。
  再比如,西军向来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军队就是西军将士们的家、就是西军将士们的命,怎么能将家和命交给他们不信任的外人?
  等等……
  总之,朝廷不信西军,西军也不信朝廷。
  进而就导致了,西军有点听调但不听宣的意思。
  对于这种事,哪个皇帝都是难以忍受的。
  可宋朝偏偏还得用西军防御西夏,而且还得用西军到处灭火。
  所以,西军和宋朝朝廷的这种关系,就慢慢的延续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