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721

  童贯很佩服马扩的气节,点头答应。
  第二天,马扩开始从军营中物色壮士随他一起出使燕京。
  五月十七日晚上,童贯来到白沟驿站设宴,亲自为马扩壮行。
  童贯举起酒杯说:“预祝马宣赞马到成功,早日凯旋!”
  马扩慷慨畅饮,然后提醒说:“太师莫要忘了扩所提的三条要求。”
  十几名随行壮士也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氛。
  ……
第四百六十七章
伪大国的面目开始爆露
  ……
  马扩走了七日,音信皆无。
  童贯和赵良嗣以此寝食难安!
  童贯道:“我觉得马扩凶多吉少。你想,耶律淳已是穷途末日,必然极端疯狂,背离常理,他既然已连杀我三人,岂能唯独放过马扩?”
  赵良嗣道:“太师不要太着急,和知州并没有收到密报,那就说明马扩还活着,他如果真被耶律淳斩首,消息肯定会传出来的。”
  赵良嗣其实既是在安慰童贯,也是在安慰他自己。
  赵良嗣的话音刚落,和诜就匆匆走进屋来,然后边走边说:“有消息了,马扩被耶律淳软禁起来了!”
  童贯接过密信看了看,问:“你这消息可靠吗?”
  和诜道:“应该是可靠的。”
  童贯听罢,严肃的脸色,稍微舒缓了一些。
  童贯心想:“借口有了,是出兵的时候了。”
  念及至此,童贯对刘韐说:“向东西两路军下达军令,按原计划向边境挺进,严令各军不得越境杀人,不得越境抢劫财物,若遇到辽军抵抗不得恋战。”
  对于宋军在边境云集,北辽其实也已经做了部署。
  耶律淳派耶律大石担任西南路都统,以牛栏监军萧赫鲁为副,率领奚、契丹骑兵两千余人屯驻在新城。
  (这个时候,宋军如果果断出击,北辽必败无疑,因为辽军此时在南边只有这两千多人马,就算将郭药师的常胜军加上,那也只不过才一万多人马。
  倒不是说北辽真没有兵马了,而是北辽的兵马全都布在居庸关、紫荆关、古北口等地防御北边的金军和西边的梁山军。
  可惜!
  就像北宋发的招降榜文“已经命令将士不得杀戮一个人,如果有违犯的,军法严惩。”所说的那样,赵佶君臣想的是白捡这个便宜、想的是不杀一人而得到燕京及所辖的全部州县,根本就没想过跟辽军打仗。)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美中不足的是有点坡脚。
  他本是一个文人,曾参加过辽国的科举考试获殿试第一,入大林牙院任林牙,人们称他林牙大石。
  林牙是辽国官名,掌理文翰之官,相当于宋朝的翰林。
  他通晓汉文与契丹文,还擅长骑射,可谓文武双全。
  辽上京失守了之后,他弃笔从戎,向天祚帝请缨出任兴军节度使。
  耶律淳登基了之后,对他很是信任,将西南路交给他统领。
  这天,耶律大石接到探马报告,说宋军的一支骑兵已经入境,正朝涿州方向前进。
  耶律大石问:“多少人马?”
  探马回答:“好像是宋军先锋部队,大约有数千人马。”
  耶律大石心想:“我手中仅有两千人马,兵力明显不足,正面对抗肯定不行,应出其不意方能获胜。”
  想到这些,耶律大石一方面派人速回燕京报信请求增援,一方面则将自己的人马拉到兰沟甸埋伏起来。
  兰沟甸在新城西南方向,这里原来是一条河谷,此时已干涸成一条南北向的大路,路两侧则是长长的斜坡,坡上是大片大片的松树林。
  率领宋军先锋挺入辽境的是副都统制兼西路前军指挥杨可世。
  他在雄州会议上被和诜嘲笑为懦夫,心里一直憋着一股火,很想通过战争来洗刷这个懦夫之名。
  童贯下令大军压境,本来目的是希望给耶律淳一些压力,威吓一下刚刚成立的北辽政府,并不是真要越境向北辽发动进攻。
  可杨可世求功心切,也可能是相信和诜所说的“燕人久欲内附,若师入境,必箪食壶浆以迎”,竟然率轻骑数千直入辽境。
  当宋军进入兰沟甸时,久经沙场的杨可世,立即感觉到了情况有些不妙,便想下令退兵!
  可惜!
  这时已经来不及了!
  只见河谷两边的斜坡上乱箭齐发,箭矢如雨!
  宋军被耶律大石所率领的辽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数千军马拥挤在狭窄的河谷里,东奔西窜自相践踏!
  站在山顶上观察战情的耶律大石见状,果断下令总攻!
  藏在松树林中的辽军骑兵好似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河谷,随即杀向宋军!
  兰沟甸里尘土飞扬,杀声震天,一场血战厮杀了近半个时辰才结束。
  残阳洒落在那些被砍下来的头颅、胳膊、腿脚和手臂上,闪烁着鲜红的光芒,倒在地上的马匹与残缺不全的尸体横七竖八,血粼粼的样子令人恐惧,死去的辽兵和宋兵都混躺在一起,只能从服装上才能分辨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令人作呕的血腥味,有些身受重伤的士兵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他们最后望了一眼天空,不知他们心里是在向往天堂还是在恐惧地狱,他们那不停抽搐的嘴角不知道是在微笑还是在痛苦。
  杨可世率领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兰沟甸,一直窜出十几里路,见后无追兵,杨可世才下令在一块麦田边上下马歇口气。
  杨可世蹲在麦田田埂上嚎啕大哭。
  残兵败将们也都跟杨可世一块抹眼泪。
  杨可世觉得自己无颜去见童贯,无颜去见种师道,自从他从军的这三十多年来,哪打过这么丢人的败仗?
  杨可世越想越生气,他突然举起战刀往自己的脖子砍去!
  危急时刻,只听“当啷”一声,杨可世的战刀被副将王渊打落在地!
  杨可世仰天叹道:“仗打得如此窝囊,我上对不住官家,下对不住弟兄,还有何脸面存活于世上?”
  王渊劝说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杨将军怎能走这不归路,还是留着有用之躯,图谋报仇雪恨,方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听王渊这么说,杨可世才将战刀放下,然后带着残兵撤到了范村一带布防。
  对于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战而言,数千伤亡,其实算不了甚么。
  不过——
  兰沟甸之败却让赵佶君臣和平收复燕京的梦想彻底成为泡影,也拉开了宋军一败再败的序幕,宋国伪大国的面目开始爆露出来,进而导致了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灭亡。
  另外,耶律大石靠此战,一战成名,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创建了丝毫不逊色于金国的西辽帝国。
  当然,这些都只是李衍未到这个世界之前的发展轨迹……
  ……
第四百六十八章
称藩
  ……
  获悉杨可世兵败兰沟甸的消息之后,童贯很震惊,也很生气!
  杨可世违抗军令擅入敌境,坏了他和赵佶的大事,让和平收复燕京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按照军法应当处斩。
  可童贯实在是下不了这个狠心。
  杨可世是童贯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爱将,他一直跟随童贯在西北与吐蕃和西夏作战,还跟着童贯去平定田虎、王庆、方腊叛乱。
  杨可世作战勇敢,战功显赫,是名副其实的万人敌,也是童贯最喜爱的大将之一。
  所以,童贯是打心底里不想处置杨可世。
  可如果不处置杨可世,军威何在?又怎能服众?
  童贯犹豫不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