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721

  李衍打断马扩道:“我就是将云地,包抱燕地,全都给赵佶,以他的昏庸,也守不住,所以,为了天下汉人,我更不能将燕云给他了。”
  马扩还想再说甚么,可李衍已经没有了再跟还对宋国忠心耿耿的马扩说话的兴致。
  恰在此时,内侍进来禀报:“禀报大都督,韩世忠将军求见。”
  李衍道:“来得还挺快,比石秀推测的整整快了一个时辰。”然后对内侍道:“叫他进来。”
  内侍出去叫韩世忠,李衍扭头对马扩道:“正好你在这里,我就让你看看,赵佶和童贯对我耍的这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是多么无用。”
  马扩心中一紧,心道:“难道二十伙人没有一伙成功的?怎么可能?”
  不多时,韩世忠就进入大同殿,然后一拜在地,道:“微臣特来请罪!”
  李衍明知故问:“你何罪之有?”
  韩世忠道:“宋国派微臣的哥哥一行七人来说微臣带兵相投,微臣当即斩了随行六人的脑袋,对于胞兄,微臣实在是下不去手,所以才将他绑来交给大都督您处置,大都督无论是要杀他,还是要剐他,微臣绝无半点怨言!”
  李衍看着韩世忠笑骂道:“跟我还耍这种小心眼,你若是真想你哥哥死,能把他送我这里来?”
  韩世忠尴尬一笑,然后道:“微臣以前不成器,全赖哥哥庇护……”
  李衍道:“行了,回头你问问他,是想在咱们这边,还是想回去,若是想在咱们这边,我让赵鼎根据他的能力安排,若是想回去,我会多赏他些金银。”
  韩世忠喜道:“谢大都督。”
  李衍道:“去偏殿找刘锜吧,休息好了,就回去,然后密切关注燕京的动态,若有夺取居庸关和紫荆关的机会,要果断出手。”
  韩世忠拜道:“是。”
  言毕,韩世忠就下去了。
  虽然李衍和韩世忠只说了寥寥的几句话,可马扩还是看出来了这对君臣的亲近,也看出来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牢不可破。
  韩世忠只是开始,随后吴阶、王彦、成闵、解元、王胜、岳超、陈桷、呼延通、杨政、郭浩、杨从义、王俊、杨从义、王权、刘宝、许世安、董旻、王庶皆将宋国派来的使臣绑来或是直接将脑袋带来请罪,只有刘子羽仅带刘韐的随行人员来负荆请罪。
  马扩看得是心惊肉跳!
  与其他二十伙劝降的人相比,他的命几乎是最好的,这其中被大义灭亲的就超过半数,没被大义灭亲的,也都是在阎王殿走了一遭!
  尽管马扩不怕死,可不禁也有些后怕不已。
  傍晚,李衍指着一大堆头颅对马扩说:“你们宋国派来的二十伙劝降之人,加上你这伙,一共二十一伙,现在全部都在这里了。”
  没错。
  除了众将的一些亲朋好友也就是众将想保之人以外,其他被送过来的劝降之人全都被李衍砍了脑袋。
  都他妈跑来挖老子的墙角了,老子还能留你性命?
  马扩心中翻江倒海!
  他真没想到,二十一伙招降的人,竟然一伙都没成功,或者说,他真没想到梁山军真就这么上下一心铁板一块无懈可击!
  他暗自比较了之后,悲哀的发现,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亦或是受手下人爱戴的程度,他的官家赵佶都远远比不过李衍!
  更关键的是,他已经确定,李衍必反无疑,很可能近期就要称帝,也许就在李衍占领燕地全境之后!
  他感觉他们大宋可能要完了,完在李衍手中!
  他想阻止这一切发生,可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
第四百九十五章
李衍必反
  ……
  确定了马扩一点投降的意思都没有之后,李衍知道自己与马扩的君臣之缘还没到,便让马扩和不愿意留在云地的另外几人赶着装满头颅的马车回去了。
  马扩等人赶着马车回到雄州后,才得知,童贯和蔡攸已经不在雄州,而在河间府。
  原来,蔡攸实在是不敢在雄州前线待,因此攒落童贯退去相对安全的河间府。
  童贯考虑到,就算二次北上,也需要重新整军,便同意了。
  马扩等人于是又赶着马车去了河间府。
  蔡攸看到这上百棵人头了之后,脸吓得惨白,道:“李衍怎么这么大戾气?”
  童贯道:“李衍就是有再大的戾气,也不会冲你蔡公发,你与他不是好友嘛?”
  蔡攸道:“是又如何?蔡攸难道会以私废公?”
  最近童贯与蔡攸其实相处的不错。
  再加上,童贯目前的处境很不好,说不准会用上受宠的蔡攸。
  所以,童贯笑道:“蔡公无需这般,某家自然是知道你不会以私废公,某家只是羡慕你与李衍的交情,说起来,蔡公你还真是会为人处世,李衍那么难以相处,还得卖你三分薄面。”
  蔡攸有些自得,道:“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一个……”
  蔡攸突然意识到,童贯这么说有可能是一个圈套,所以马上又改口道:“其实,我与李衍也没那么熟。”
  见蔡攸戒备之心如此之强,童贯有些悻悻,便不再跟蔡攸说话,而是看向马扩,道:“说说你此行的见闻。”
  马扩没说话,而是将他在路上写好的《论不可使李衍入关》的奏章交给童贯——马扩希望童贯可以将此奏章转交给赵佶。
  奏章中开篇第一句:李衍必反!
  第二句是:李衍已以官家和太祖名讳称呼官家和太祖,反意昭彰!
  第三句是:梁山军上下一心,不可力敌,所以绝不可使李衍入关!
  马扩随后在奏章中说,不让李衍入关,关键在于大宋军马应迅疾北上,抢在李衍之前攻取燕京,然后囤积重兵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等险要之地,将李衍困在云地,不使其出,云地只有军民不到百万,李衍就是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小小云地也难有作为,这样边境则可安定、大宋则可保全,不然,则后患无穷。
  另外,马扩请求朝廷免去他的使节之职,让他率领步骑兵万人,做平定燕京之先锋军,他将迅速拿下燕京,以杜绝李衍“窥觇之患”。
  童贯看过之后,身体一晃,道:“梁山军真这么强?”
  马扩沉声道:“梁山军绝对是当世一等一的强军,我想辽国、西夏、蒙古联军之所以败给梁山军,不是因为他们弱,而是因为梁山军强,所以咱们大宋应该尽快出兵。”
  童贯沉默了一会,道:“官家已经将刘延庆叫回京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大宋就会再次举兵北上。”
  ……
  八月中旬,赵佶下诏书任命检校少傅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北伐军都统制,耀州观察使刘光世、步军司都虞候何灌为副统制,出兵二十万,北上收复燕京。
  朝廷决定再次举兵北伐,让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其实,自从赵良嗣献策开始,宋国高层关于收复燕云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童贯、蔡京、王黼等是支持派,邓洵武、郑居中、李邦彦等是反对派,赵佶则完全是按心情来,可以说是想一出是一出,结果导致宋国对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总是反反复复。
  蔡京后来对收复燕云的态度忽然发生了转变,变得很不积极。
  而赵佶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变得坚定起来。
  于是,赵佶认为蔡京老了,便换上更懂他的王黼当宰相。
  现在,对于出兵北上的是与非,大臣们又开始了激烈辩论。
  为统一思想,避免扰乱军心和民心,在王黼的一再请求下,赵佶下了一道严厉诏令:妄议此事者,必罚无赦!
  大臣们大多被震慑住了,都闭口禁言。
  不过宋朝宽松的政治环境还是让有些胆大之人跳出来反对。
  像朝散郎宋昭。
  他就给赵佶上了一封言辞激烈的奏章,反对北伐。
  他在奏章中说:
  陛下自即位以来,御戎之术实为上策,辽使之来,宴犒赐予,恩数曲尽,因此,他们怀德畏威,向风慕义,稽首称藩,介胄之士,橐弓偃息,黔黎之民,鼓腹咏歌。
  历观三代以来,倾心悦服,至诚面内,莫如今日,实太平希世之盛事也。
  比者,王黼、童贯力引狂生李良嗣、董庞儿之徒,妄兴边事,致烦宸虑,遣大臣提重兵,久屯塞上,仓廪府库为之一空,官卒民兵死之无数。
  财用尚可复全,死者何以复生?
  王黼、童贯欺君罔上,蠹国害民,罪不可赦,臣愿断此数人头以谢天下,不惟慰安燕人之心,使之明知陛下德音,无复猜忌,谨守盟好,亦可使其余妄兴边事之奸臣贼子有所惩戒。
  李良嗣、董庞儿皆北廷叛臣,心怀怨望,故附会边臣,撰造虚语,欲假中国之势,以复私仇耳,实两朝之奸贼,岂复忠义之可望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