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721

  梁师成吩咐店小二,各上来一坛子,让客人都品尝一下。
  乌歇能吃能喝,他主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连喝三杯,乌歇吧咂了一下嘴唇,觉得这两种酒的味道都很寡淡,他问赵良嗣:“有没有好一点的酒?”
  赵良嗣很惊讶,说:“咱喝得这两种酒,都是樊楼自酿的最好的酒。”
  高庆裔笑笑说:“这菜真是不错,可这酒味道太淡。”
  北宋时,喝的酒大多都是糯米酒,味道比较清淡,可高庆裔不是这个意思,他这很显然是话中有话——他认为既然是御宴,怎么能喝樊楼自酿的酒呢?御宴之上应该喝御酒才是。
  梁师成很精明,马上就领会了高庆裔的意思,于是对赵良嗣说:“这酒味的确很寡淡,你去让店小二把光禄酒搬上来一坛子,请使者品尝一下。”
  不一会儿,店小二就把一坛子光禄酒抱了上来。
  赵良嗣介绍说:“这叫黄封酒,也就是御酒,很难得,我都没喝过几次。”
  高庆裔很高兴,他知道这是大宋光禄寺生产的国酒,也就是御酒,而能喝到这种酒,说明宴会规格的确很高。
  梁师成说:“来,咱尝一尝这酒的味道如何?”
  开瓶之后,浓浓的酒香味渐渐飘散出来,乌歇一闻到这酒味就赞不绝口:“好酒,好酒,不愧是御酒啊。”
  乌歇真的很能喝,他一连喝了数杯,喝得脸上笑容越来越多,话也越来越多,可就是腿有些软,目光有些迷离。
  渐渐地,乌歇嘴里的话语越来越听不清楚了,忽然,他身子一歪,就从座椅上一下子出溜到了地板上。
  第二天,金国使者酒醉樊楼之事,在东京城里传得沸沸扬扬。
  蔡京获悉后大吃一惊,他急忙入宫面见赵佶,说:“祖宗之时,对待外国使者礼节都很讲究,很有分寸,从不示以华奢,以防激起其贪欲之心。而今,梁守道竟然将金使领进了樊楼,而且将其灌醉。如此下去,国事堪忧啊!老臣冒死进谏,请陛下切莫用佞臣处置军国之大事。”
  蔡京老泪纵横,长跪不起。
  蔡京这番话,让赵佶意识到,他可能犯了一个大忌。
  可惜!
  木已成舟,乌歇和高庆裔已经将大宋的繁华、大宋的美好、大宋女人的漂亮全都记下,只等回去之后,一一说给金人听。
第五百章
易州易主
  ……
  燕京的形势真那么不好,宋国真唾手可得?
  是的。
  燕京的形势真的很不好,从表面上看,宋国真就是唾手可得。
  现在,燕京城中的人们都在议论,说萧太后即将下令,让萧干尽诛汉官。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
  萧普贤女向来讨厌汉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
  再加上,梁山军和宋军一西一北包围燕京不给契丹、溪族、渤海族等族活路。
  再再加上,前不久李处温父子要绑架萧普贤女南归。
  性子刚烈的萧普贤女,真要是作出杀尽汉官的决定,也并非一点都不可能。
  事实上,萧普贤女已经表露过类似的意思,当然,那时萧普贤女是在气头上。
  后来,萧普贤女被萧干和耶律大石给劝住了,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的燕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是的,现在的燕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整个燕京如今只有不到五万人马,其中一小半是汉儿兵,去掉之后,可能连三万都不到,与李衍的二十万大军和北宋的四五十万大军相比,真的是太少了。
  汉官们人人自危,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出路。
  各种消息就像风一样,从燕京吹到涿州,又从涿州吹到易州。
  易州知州高凤是个汉官,五十来岁,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都住在易州城里。
  高凤听到这些传闻后,坐卧不安,心急如焚。
  得知大宋北伐军已集结近期可能就要北上攻取燕京,高凤想:“何不趁机献出易州城,脱离大辽,以求自保?”
  易州在燕京西南方,大约有二百多里路,西去崇山峻岭,东望一马平川,因一条易水而得名,战国时期,燕太子丹送壮士荆轲南去刺杀秦王,就在此处的易水河畔拱手话别,那著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也就是在这里写的。
  高凤考虑了几天之后决定与关系不错的通守王悰商谈一下。
  一番试探之后,两人竟不谋而合。
  王悰也是汉官,一家老小也同样住在易州,他也正在为出路发愁。
  见王悰也支持南归,高凤遂下定决心。
  高凤说:“我们应该立即派人去雄州联系宣抚使童贯,向他表明南归之意,等宋军北上来到易州时,我们便杀尽城内契丹人,里应外合,献城归宋,王贤弟意如何?”
  王悰说:“我完全同意。可是,派谁去雄州呢?此事必须秘密进行,此人必须十分可靠才行。”
  高凤来回踱步,他在自己身边实在是找不出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人。
  王悰想了想,说:“我有个僧人朋友,名叫明赞,我与他有生死之交,我觉得他可以胜任,而且,僧人进出城不会招人注意,不会引起怀疑。”
  高凤问:“你说的可是净觉寺的那个老和尚?”
  王悰点头,道:“就是他,五年前,他在燕京悯忠寺犯了事,我曾救过他。”
  高凤道:“那好,事不宜迟,你明天一早就去太宁山将明赞大师请来。”
  转天一大早,王悰便来到太宁山净觉寺找到明赞,然后悄悄向明赞说明来意。
  明赞深明大义,很赞成归附大宋,他一口答应,愿意去一趟雄州,向大宋宣抚使童贯传达信息。
  九月十五日,明赞秘密来到雄州。
  童贯正和参谋官宇文虚中在宣抚司内议事,侍卫忽然进来报告说,门外有个僧人指名求见童宣抚,说是有要事相告。
  童贯感到有些奇怪,“我与僧人、道士,向来没有交往,怎么会有一个和尚求见我?”
  考虑到目前正是非常时期,童贯说:“请他到西厅去,我一会儿就去与他相见。”
  侍卫退出去后,宇文虚中站起来,说:“我先去见他一见,看他是什么来意,然后宣相再决定见他不见?”
  童贯点头同意。
  宇文虚中来到西厅,然后对明赞说:“童太师现在公务繁忙,抽不出身来,特派在下先来接待……不知大师从何而来?此来又有何见教?”
  明赞笑了笑,说:“老僧法号明赞,从易州而来,受人之托,有要事相告童宣抚使。”
  宇文虚中一听明赞是从易州来的,立马反应过来,可能是有好事要来了,遂道:“请大师稍坐片刻,童太师一会儿就来。”
  宇文虚中马上将明赞的情况向童贯做了汇报,童贯令刘延庆立即调查明赞,查明其真实身份。
  刘延庆迅速派人去雄州铁佛寺打探易州明赞的有关信息。
  不一会儿,童贯就来到西厅,抱拳道:“恕罪恕罪,某家有事来晚了,请大师见谅……听说,大师从易州而来?易州如今形势如何?”
  明赞站起来,双掌合十,微微鞠躬,道:“明赞拜见童宣抚使……现今,易州汉民朝夕相盼,延颈企踵,等待天兵到来,已苦等一年。易州知州高凤和通守王悰,专门派遣老僧前来禀告童宣抚使,他们愿献出易州城池,回归大宋。老僧此来,专为此事,请童宣抚使约定出兵之时间,待大军抵达易州时,他们愿率军诛戮城内契丹,里应外合,献城归土。”
  童贯听后,表情很平静,头脑也很冷静,对这突然送上门来的好事,他还是有一些半信半疑。
  童贯笑了笑,打起官腔道:“现在,每天前来归朝的民众不下千人,高凤知州和王悰通守,能顺民心,识大体,举义旗,本宣抚表示欢迎。”
  这时,刘延庆悄悄走进西厅,然后对童贯耳语道:“此人情况属实,并无虚假。”
  童贯这才相信明赞所言是真的,不是辽国的诈兵之计,童贯大喜,问:“易州现有多少军马?”
  明赞回答道:“现有五千人马,都愿听从童宣抚指挥。”
  童贯说:“好!那请大师马上回易州,告诉高知州和王通守,本月二十日,我大军可抵达易州城下,请他们开门献城,事成之后,本宣抚定当上报朝廷,按功论赏,决不食言。”
  九月十七日,宣抚司传檄西路军刘光世,令他立即举兵,向易州进发,要求刘光世所率西路军,务必在九月二十日,兵临易州城下。
  接到命令后,刘光世立即进行部署,派遣冀景、赵明、翟进各率一支队伍,共同组成先锋军,他本人和杨惟中率领中军,张思政则率领后军殿后。
  广信军在易州南边,两地相距其实并不太远。
  这天,先锋军人马悄悄进入辽国境内,向易州挺进。
  刚开始,进军颇为顺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