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721

  童贯大怒,道:“本王只是承宣抚,不系守土,若宣抚司驻此经营,却要帅臣做甚?”
  感觉到了他自己话中的推脱之意太过明显,童贯语气稍稍一缓,又道:“本王到京禀奏官家,即日便发诸路军马来策应,这才是解河东之围的良策,本王留在此处,于守土,并无所益。”
  张孝纯一听这话,愤然而起,鄙视道:“寻常见童大王一副英雄模样,没想到事到临头,却如此畏懦,国家有难,竟一门只思走窜,是甚么节操?”,他随即回头望着他的儿子张浃说道:“休!休!自家父子与他死守!”
  童贯恼羞成怒,随即狠狠一甩袖子离开了!
  马扩认为,童贯打算离开太原,是被宣抚司的一众幕僚所蛊惑,于是给童贯起草了一份劄子(即公文),他在劄子中这样分析:
  “粘罕(宗翰)缘刘延庆军败而轻视我大宋,继有张觉和天祚之隙,遂听余睹、萧庆辈语,乘我边防空虚,乃敢渝盟,两路直入。然而,扩见金军入侵贼马并不多,只有区区数万,并非不可敌。大王应乘机应变,力为措画御捍,且贼所忌者有四,所幸者有三。
  贼一忌郭药师手下常胜军,勇于战阵;二忌河东、河北两路坚城可守,卒不能攻;三忌民兵守城养锐,不轻易出战;四忌战线拉得太长,首尾难顾,粮草辎重供应不足。此四忌也。
  贼其一幸,大王退避,诸帅无统,军民气丧,不能相互增援;其二幸,大宋不能迅速调集河北、河东两路重兵防御险要;其三幸,大宋区别归朝官不用,上疑下惧,自生变乱。此三幸也。
  河东地险、多关隘,人皆谙战斗,贼必不能长驱。唯河北路,虽雄、霸州至顺安军界有塘泺,但广信军、保州、中山、真定府皆是坦途,万一常胜军有变,燕山失守,贼马乘之,定长驱南渡。大王应速移宣抚司入真定府。真定与太原系邻路,足可相为应援,兼城坚粮多,加以大王据之,左右多西人,惯熟守御,金贼虽入境,决不敢越以南渡。兵法云:攻者常自劳,守者常自逸。决可挫彼锐兵于坚城之下。”
  马扩将这篇劄子交给童贯。
  童贯看过之后,沉默不语。
  马扩见状,知道童贯这应该还是想回京赴阙,于是道:“大王掌握国家兵柄,当此紧急报国之时,于大王来说,不可不尽力!何况结交女真,恢复燕山之事,乃是大王所经手,今有此窟窿,也必须由大王来弥补,不只是别人不知金人情伪,不能弥补,而且也不得使别人来弥补,此言非特系国家利害,亦系大王一身利害,乞大王深思之,勿惑于众人苟且之议,陷国家与大王于被动之地!”
  童贯听罢,脸上阴沉不定,不知有何抉择?
  不久,童贯便让马扩退去了。
  很快,宣抚司又接到代州关报,说金人已打破马邑县,游骑已至代州城下。
  马扩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又跑来见童贯,劝道:“大王宜早过真定,唯恐有不测!”
  童贯听了,大怒,随即叱责马扩说:“尔因为家小在保州,故要我去真定,只是要去保尔家小也!”
  马扩听言,知道童贯已经怕了,下定了逃出太原的决心,于是道:“马扩愿随大王入京,还请大王休要言语重殇马扩,马扩只是不想大王失此,名节扫地,为众人唾骂杀去也!”
  童贯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地说道:“你如何不知,我身旁无兵,如何能御此大敌?”
  马扩道:“大王若至真定,何患无兵?今日番骑入寇,孰不顾惜乡土,营护骨肉?此乃人人保家卫国之时,人人皆死战之士!大王若去真定立旗募勇,不需三月便能得十万大军!”
  童贯暗自一笑——他笑马扩太天真,大军怎么可能如此轻易便得到?
  不过童贯一向喜欢马扩,不忍打击马扩的积极性,遂道:“既是如此,本王派你去中山、真定府招置忠勇敢战军马,由你来统一指挥,如何?”
  马扩也不推脱,真接跟童贯提了六个要求:
  “一、请大王给中山、真定府州县下令,让他们收取破旧盔甲,组织人力进行抢修。
  二、请大王给中山、真定府州县下令,让他们收集境内战马,以备马军之用。
  三、请大王给河北诸州府下令,令其各招忠勇敢战之人,择官统帅,互相应援,同时,将归朝人有武勇者,激劝编之行伍,使为前锋,将其家小移近以南州军,厚加给恤。
  四、请求大王调径原路精兵到河北与河东协防。
  五、请求大王调拨胜捷军一千人来真定,给马扩充当衙兵,马扩以为招置军马之本。
  六、一旦出现不测,那么请大王赶紧循唐朝故事,奉大驾入蜀,委一大臣留守京师,以图克复。”
  对于马扩提的这六个条件,童贯全都答应了。
  马扩于是去了真定府,准备无中生有变出一支大军来。
  马扩前脚刚走,后脚童贯就带着宣抚司官员撤离了太原,回京赴阙。
  ……
第五百七十七章
忠奸人
  ……
  完颜宗翰严戒部伍,整肃器甲,率西路军一路小心翼翼的向代州挺进。
  在完颜宗翰看来,此番他们西路军必然要有几场硬仗打,完颜宗翰甚至跟副帅完颜希尹和耶律余睹说:“今日至代州,与南军必有数战,不可能一帆风顺,你们要有心里准备。”
  然而,让完颜宗翰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竟然一路势如破竹,根本就没有碰到多少抵抗。
  在朔州的时候,守将孙翊忠而勇,带大军出城与金军决战,结果他前脚刚出城,后脚汉儿们就开城投降了。
  金军到了武州,汉儿亦为内应,武州也毫不费劲的被金军占领。
  仅三天时间,完颜宗翰就率领西路军来到了代州城下。
  代州也称雁门郡,北拒雁门,山河之险,号称据高负险、凭山控水、地形完固。
  完颜宗翰以为,到了这里,应该打一场大仗了。
  可让完颜宗翰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代州的汉儿们竟然将代州的守将也就是义胜军统帅李嗣本擒获,然后直接开城投降。
  这些汉儿到底是甚么人?怎么纷纷投降?
  其实,他们就是义胜军,由燕云汉人组成的义胜军。
  义胜军是由谭稹招募的,组建这支军队的本来目的是,固防和牵制常胜军。
  可宋人当面以番人来辱骂这些燕云汉人,视其非我族类,这使得燕云汉人无法在宋人那里找到归属感。
  可以说,这些燕云汉人之所以叛变,与宋人对他们很不信任有很大关联,这是宋人一贯歧视他们所产生的恶果。
  另外,宋国从李衍手上得到燕云之后,实行的政策,让大宋失去了燕地汉人的民心。
  蔡靖妻弟许采,在反思宋国治理燕山之教训时指出,其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换官,二授田,三盐法。换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盐法并失士人百姓心。
  换官,表面上看是在重用那些汉人官员,其实是对他们不信任,不敢让他们继续在原处为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大失原辽国汉人官员之心,有些响应宋朝号召赴朝廷换官者,后来也都越境而逃,如赵公严、赵公伦、姚企望等人。
  授田,即将燕人的田地给常胜军,后来燕人回来,无田无产,不少富裕之人,沦为上街乞讨。
  盐法,则是指宋朝在燕山地区推行的经济方面的失败之举——李衍控制燕云的时候,燕云地区没有税收,盐一元两百斤,就是辽国后期,燕云地区的税收也不严重,一贯钱得盐一百二十斤,结果到了宋国控制燕云地区的时候,宋国的掌权者不考虑实际情况,在燕山地区大行和内地价格一样甚至更高的官盐制度,每斤盐二百五十文甚至二百八十文,让燕人吃不起盐。
  加上,自从宋国从李衍手上接过燕云之后,燕云地区,尤其是云地的汉人,一下子就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后来甚至易子而食。
  这让汉儿们既无限想念水泊梁山的统治,又恨死了宋国,认为宋国别说跟水泊梁山相比,就是跟金国相比,都不如。
  所以,金军一到,各地汉儿纷纷开城投降。
  金军占领代州后继续南下。
  几日后,金军便兵至忻州。
  忻州也是战略要地,自古便有“晋北锁钥”之称。
  忻州知府名叫贺权,也是一个软骨头,见金军势众,似不可抵挡,于是放弃抵抗,开门投降。
  完颜宗翰大喜,下令,兵不入城,皆在城外扎营休整。
  金军的下一个目标是石岭关。
  石岭关又称“白皮关”、“石岭镇”,位于太原北面,是云中通往太原的必经之地。
  此关,地势险峻,岭横东西,路纵南北,扼守着太原通往忻、代、云、朔之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面对金军长驱直入之咄咄攻势,张孝纯很焦急,他急切地谋求守此险关之人。
  这时,有人向张孝纯推荐冀景,说冀景可以守关。
  冀景征剿过田虎、王庆、方腊,第二次北伐收复燕京时他曾担任过选锋将官,富有实战经验。
  从履历上来看,冀景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张孝纯于是命冀景前往石岭关守关。
  可冀景却以兵力不足为由推辞不去。
  张孝纯无奈,只得命王宗尹统领官兵敢勇随冀景前往石岭关,同时又命归朝人耿守忠率八千义胜军助之。
  冀景见此,才不得不前往石岭关。
  不过,冀景对耿守忠很不信任,因为耿守忠是一名汉儿,是辽国降将,是义胜军的副帅。
  冀景因此令耿守忠担任选锋,走在大军最前面——他担心耿守忠偷袭他。
  耿守忠行至忻口,突然返回,对冀景说:“守忠所部尽是步军,若借得敢勇家军马,则金不能至关。”
  冀景于是下令,让敢勇军暂且借一部分军马给耿守忠。
  耿守忠却想要一半敢勇军,认为非如此,不能抵御金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