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721

  在汾河北岸,宋军与金军展开大战。
  两军自早上战到日中,不分胜负,宋军各路军打得都很顽强,可以说是寸步不让。
  守到日中,金军的一支奇军突然自折可求部的后面杀出!
  形势随即大变。
  刘光世很快便望风而逃,折可求部溃败,罗称、韩权战死于阵中,河外兵将十丧七八。
  这场战役,宋军损失了一万多人,而金军在此以逸待劳,大获全胜,指挥这场战役的金军将领是完颜银术可和耶律余睹。
  此时,太原城内,居民仅有两万余人,士兵仅有王禀率领的胜捷军三千人以及一些厢军。
  胜捷军是童贯的亲军。
  童贯在离开太原之前,任命王禀为副都总管即副帅,并留下一部分胜捷军让王禀指挥,令他负责守卫太原。
  王禀是开封人,字正臣,出生于将门世家,其祖父和父亲皆为西军将领。
  平定田虎、王庆、方腊暴乱时,王禀担任步军统制,立有战功,后跟随童贯北伐,再后来擢升为河东宣抚司都统制,随童贯驻守太原。
  王禀天性豪爽胆大,又英勇善战,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可每隔一两天,王禀便率领一队轻骑出城偷袭金军。
  王禀他们骑着战马,手握大刀,冲进金军营中,左右转战,杀敌百人左右,就退回来。
  可以说,太原城之所以能守卫那么长时间,有很大程度都是因为胆大的王禀,时不时的以攻代守。
  折可求、刘光世败走以后,大宋那边就再没有新的援军来了。
  张孝纯不禁有些动摇,认为两万多民、三千多兵抵挡不住六万善战的金军,进而动了投降的念头。
  因此,张孝纯召集诸监司开会商议,想要开城投降。
  王禀得知此事之后,立即率刀手五百人来到知府府衙拜谒张孝纯。
  王禀让刀手们列队于府衙门前。
  王禀大声问道:“汝等欲官否?”
  众人回答:“然!”
  王禀说:“为朝廷立功,则官可得!”
  王禀又问:“汝等欲赏否?”
  众人回答:“然!”
  王禀道:“为朝廷御敌,则赏可致!”
  王禀接着又道:“汝等既欲官,又欲赏,宜宣力尽心,以忠卫国。借如汝等辈流中有言降者,当如何?”
  众人举起大刀回答:“愿以此戮之!”
  王禀问:“如禀言降,当如何?”
  众人又举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王禀又问:“宣抚与众监司言降,当如何?”
  众人又举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张孝纯见状大惊,自此以后绝口不复言降事,而城中的兵权从此尽在王禀手中。
  为加强城防,弥补兵力不足,张孝纯与王禀下令,太原城内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入守城之列。
  张孝纯与王禀决心与金军进行殊死拼杀,坚壁固守待援。
  张孝纯对城内军民说:“金人虽在城下,无能为害,太原自古雄藩,城坚粮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师,当俟金人粮尽气失,将骄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内外相应,使胡骑匹马不归,上为朝廷报复,下保汝等血属,可乎?”,众皆唯诺。
  太原城周长仅十里,他们在土城之外挖掘了一条战壕,在土城之内又筑起了一道重城。对城内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张孝纯坐镇府中,统筹后勤安排,王禀则每日在城墙上督战守城,他身先士卒,每日往来驰驱,凡有告急之处,他都亲临支援,他不仅赢得了太原父老百姓的爱戴,甚至连城外的金兵,也都知道城内有一位英勇善战的王总管。
  金军轮番进攻了十几天,太原城依然巍峨耸立。
  云梯、偏桥、抛石车等各种攻城武器,都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两岸边上稍大一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光,可每次进攻都遭到太原城军民的顽强阻击,每次都被击退。
  完颜宗翰对此很恼火,他下令在城外广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困的如同铁桶一般。
  太原城现在就像一座孤岛,完全陷入金军的四面包围之中,所有的对外联络通道都被金军彻底切断……
  ……
  ……
  PS:
  写了这本书深读了《水浒传》以后,大鸟认为《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实至名归,甚至可以说,如果它只有上半部,它就是中国第一名著。
  当然,罗贯中补的后半部也是极有水平的,不愧文学大师。
  可罗贯中在《水浒传》中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他不该污蔑王禀——英雄王禀。
  此公乃史上一等一的大英雄,在大鸟心中,此公之辈才是汉人的脊梁。
  这样的英雄是不该被污蔑成小人的,哪怕是为了艺术创作。
  罗贯忠错了。
  他如果还活着,应该给王禀道个歉。
第五百七十九章
禅位
  ……
  虽然西路金军被王禀和张孝纯拖在太原城下,但金军还有东路军。
  占领燕京之后不久,完颜宗望就率领大军离开燕京城,然后一路向南挺进。
  此时,宋国北方边关如松亭关、韩城镇、符家口、石门镇、野狐关、古北口等,全部失守,把守这些关隘的官军都已望风而溃——经州知州郁中正,已被金人囚禁;景州知州吴震,已从海上遁逃;蓟州知州高公斡、昉曾评,已率牙队之兵往南逃奔;檀州知州徐杰倅、黄文也相继逃遁;顺州知州林良肱、倅路扩,则逃进燕山;涿州知州葛逢,此前已先逃亡;易州知州黄烈,逃跑时坠城折断左足,又不幸折断右足而死。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抵抗,再加上郭药师等降将、二臣的攒落,完颜宗望才下定决心继续向南挺进,准备继续扩大战果。
  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些守臣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但更大的责任还是在宋国那些掌权之人,也就是赵佶等人。
  早在金军准备南侵之际,中山府知府詹度就曾多次上奏报警,说金人有南下入侵的迹象,提醒朝廷早做准备。
  可赵佶、童贯、蔡攸等人根本就没有将詹度的报警当回事。
  不仅詹度报过警,燕山府知府蔡靖也曾屡次密奏金人的动向,蔡靖甚至还曾使用银牌马紧急奏报朝廷,并通告各关口要隘,说金人拥大兵侵犯清化县,劫掠居民,焚毁庐舍,破坏盐场,各关口要枕戈戒备。
  然而——
  知枢密院蔡攸,在接到这些警报之后,以为这只是边境上的局部冲突。
  恰逢,此时赵佶正在东京城外南郊圜丘(天坛)举行郊礼。
  所谓的郊礼,就是天子祭拜天地的大礼,是皇帝身份的象征,是政权合法化的标志——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
  宋朝的祭天礼仪主要表现为“三岁一亲郊制”,即每三年一次,于十一月冬至日,在东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亲自主持祭祀昊天。
  这郊礼其实与西周天子每年亲自举行的祭天礼仪有所区别,也与后代有司摄事祭天不同。
  “三岁一亲郊制”,据说是始于秦始皇,但宋代以前似乎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宋朝的“三岁一亲郊制”,是宋仁宗时形成定制的,此后一直流传了下来。
  不知为何,赵佶对举行大礼格外重视——赵佶在位的这二十五年间,亲自主持的大礼达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礼与明堂大礼。
  赵佶的好基友蔡攸,非常清楚赵佶对于大礼的重视,因此,蔡攸压下了这些警报,怕坏了赵佶的兴致——蔡攸认为,等郊礼事毕再处理这些事也不晚。
  蔡攸不禁没跟赵佶说这些事,就连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对此也不知情。
  蔡攸敢如此,也不是一点依仗都没有——蔡攸以为,河东路有童贯亲自坐镇,必万无一失;而燕山路有郭药师把守,常胜军必能与金人相抗衡。所以,不差这几天。
  后来接连五天,关报益急,白时中和李邦彦也已知情。
  白时中和李邦彦担心,一旦公开这些关报,将会引起人心大乱,遂与蔡攸共同隐匿不报。
  这几天里,蔡攸、白时中和李邦彦每天都去都堂叙议,一直到天黑才散去。
  只是,蔡攸三人所议的是何事,没有人知道。
  直到童贯从太原逃回来,金军入侵一事才浮出水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