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6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8/721

  宋军其实并没有指望“乡民小寨”抵御中军进攻,但小寨被中军攻破了之后,惊惶失措的民夫却逃向宋军营垒,结果冲乱了宋军的阵脚。
  这是宋军始料未及的。
  中军随后尾随逃跑的民夫,成功地穿过了宋军弓弩的射击区,直扑宋军营前。
  于是,中宋双方展开了短兵相击的激战。
  泾原军的战斗力很强,唐重虽然是文官,但他却报了必死之心,因此,使终带领亲军冲杀在第一线。
  由于唐重和泾原军的悍勇,宋军慢慢稳住了阵脚,勇猛杀敌,使得郭进无法前进一步。
  慢慢的,郭进和唐重这里出现了僵局,双方胶着到了一起。
  吴玠见状,令杨政率领一万精骑攻击宋军的另一路,也就是赵哲所率领的环庆军。
  赵哲原为两浙路提点刑狱,曾与张浚一起在东南讨平叶浓。
  张浚很欣赏赵哲的才干,因此,在组建川陕宣抚司的班子时,特意将赵哲选了进来。
  到了陕西以后,张浚又派赵哲接替王似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这赵哲,谈起兵事来,一套一套的,如果听他自己所说,他可能比韩信还要厉害。
  可真交上手了以后,这赵哲一见中军的奔雷车杀过来,就被吓得魂飞魄散,等到没良心炮、飞天神雷、床弩等重武器铺天盖地的袭来,赵哲立即就不管不顾的擅自离队,不在军前督战。
  结果,环庆军的战斗力本就是宋西军中比较弱的,加上赵哲离队,因此环庆军被中军一下子就冲垮了。
  环庆军一垮,士卒立即大溃逃,结果影响了整个战局,其它各军纷纷溃败下来。
  吴玠看准时机,令张宪和王彦亲率大军乘胜追击。
  中军将士一边冲锋、一边大喊:“南宋已亡,宋康王如今已成吾皇之阶下囚,尔等何必再战?”、“大家都是汉人,何必自相残杀,只要汝等伏地而降,吾皇和吴大帅全都既往不咎!”、“我大中又不是蛮夷胡狄政权,且即将就要完成大一统,你等又何必求死抵抗,白白浪费宝贵性命!”……
  南宋灭亡了一事,在开战之前其实已经有风声传出去了,不过,张浚仍将其解释为这是中军的攻心之计,将其强压了下去。
  如今,兵败,再加上这攻心之言,使得大片大片的宋军将士跪地而降。
  这个势头一起,立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张宪和王彦率领的大军,呈两条巨龙之势,向宋军绞杀而去。
  而另一方面,由干战前张浚只想到了胜利而没想到失败,因此一旦战败,他便举止无措,不知道怎样收拾这个残局才好,由此,导致了战局的进一步恶化。
  张宪和王彦一举攻过了北山系,全面占领了陕西。
  而这还不算完。
  张宪心知,川陕线上最为难攻的并不是陕西这里,而是其后的川蜀之地。
  所以,打过北山系之后,张宪不管沿路漫山遍野的溃军,亲率三万精骑直奔大散关和和尚原杀去。
  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主干西起嘉陵江,东到丹、灞河谷,号称“天下之大阻”,将古代的关中与巴蜀很自然地隔离开来。
  嘉陵江有一支上源发源于大散岭——这一带是周朝散国的封疆,大散岭故而得名。
  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
  陈仓道地势比较平缓、支道也多,因此古往今来这条道路的利用率最高。
  建在大散岭上的大散关则是陈仓道上的第一关。
  明人陆深说:“宝鸡南二十里为大散关,和尚原在焉。山自西来,即秦岭一支,不独为秦、蜀之界,亦为中国南北之界。”
  宋人郑兴裔也记述说:“大散关隶凤州梁泉县,在凤翔府宝鸡县之南,为秦、蜀往来要道。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
  大散关确实是一座险关,但它还必须借助关前的和尚原才能真正构成一个有机的防御整体。
  和尚原四周陡峭,顶上宽平,还有水泉,便于屯兵,易守难攻,地势比大散关更为险要。
  宋人彭杲称:“其大散关之前,最紧要无如和尚原。”
  在西军中长大的吴玠,深知大散关和和尚原的重要性,所以才给张宪下了不顾一切拿下大散关和和尚原的命令。
  虽然唐重也意识到了大散关和和尚原乃是进攻蜀地的必经之路,不容有失,并在第一时间就奔向大散关和和尚原。
  可奈何,人的两条腿又怎么可能跑得过马的四条腿?
  最终,张宪先唐重一步到达了大散关和和尚原,并以马军充当步军不顾死伤的打下了大散关和和尚原。
  自此,蜀地的大门便被中军打开了……
  ……
第八百零七章
可以给中主送一些西域美女
  ……
  得知,中军一战而下全陕,并且已经打开了蜀地的门户,李乾顺赶紧将李察哥以及两位精通蕃汉之学、学问非常大的皇室成员也就是濮王李仁忠和舒王李仁礼找来商量对策——自从小梁太后被辽人毒死了以后,西夏的大权实际上就掌握在了他们四人的手中。
  在商量对大中的外交政策之前,李乾顺先让李察哥将中宋之战的具体过程跟李仁忠和李仁礼说了一遍。
  李仁礼听罢,道:“这么说来,宋军之所以败给中军,不仅仅是因为中军的战力强,还因为宋军犯下了不少错误?”
  李察哥点点头,然后说道:“不过就算张浚等人不是昏招连出,陕西也一定会被中军所攻占,区别只不过是早晚罢了。”
  李仁忠长长一叹,然后说道:“宋军本可以仗着川陕之地利,拖住中军几年,不成想,那张浚竟然如此蠢笨,不利用地利之优势与中军打持久战,竟然主动跟中军决战,一战就被大中将陕西全境收复了,还被中军将蜀地的门户打开了!”
  李察哥随后悠悠地又道:“不仅川陕,据我所打听到的消息,有可能南宋的都城临安城也已经被中军给攻破了,宋主赵构被俘送往汴梁城,其子赵旉被乱兵吓死,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南宋现在应该已经群龙无首,怕是离彻底灭亡不远了。”
  除了已经知道了此事的李乾顺以外,李仁忠和李仁礼闻听李察哥此言全都露出了难以置信之色!
  李仁忠连忙问:“赵氏难道没有其他人可以拥立了吗?”
  李仁礼接过李仁忠的话头,道:“赵氏分为宋太祖赵匡胤一系和宋太宗赵匡义一系,后者,除了赵构那一支,皆在靖康之役被金人掳走了,倒是前者,还有些散落在民间,倘若他们中的哪一个被地方势力找到……”
  李察哥摇摇头,道:“没用的,在如今这种形势下,就算是赵桓、赵构复位,都挽救不了南宋了。”
  李仁忠道:“能拖住大中的一些脚步也是好的,如果被大中彻底平定了南宋,中军可能很快就会来攻打咱们大夏。”
  李仁忠的话,让包括李乾顺在内的所有人的神色都是一凝!
  这才是他们西夏最担心的事。
  翻开大中的版图之后,就不难发现,如果大中真将南宋完全消化了,那么下一步要攻打的对象,要么就是南边的大理国,要么就是西边的西夏。
  前者,阻碍了大中的北部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往来。
  后者,阻断了大中收复汉唐故土,阻断了大中恢复丝绸之路,阻断了大中对西域以及西域西边广袤疆土的一切想法。
  对大中而言,与南边的大理国和西边的西夏相比,北面的金国和蒙古诸部,反而不着急处理,因为他们全都被挡在了长城以外,对大中的威胁很有限,另外,他们所占领的土地,向来是汉人不屑于要的。
  李乾顺道:“大中如果将南宋完全消化了,下一部应该是侵略大理和中南地区,而不是咱们大夏。”
  李仁礼道:“我跟陛下的看法一致,汉唐之所以向西扩张,是因为有匈奴和突厥的威胁,他们为了不受匈奴和突厥威胁,才不得不控制河西走廊,几乎耗尽国力去与匈奴和突厥开战,进而占领西域,又因丝绸之路可以给汉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汉唐才维持对西域的统治,如今有咱们大夏为大中镇守西边的国界,大中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丝绸之路的通商作用,实在是没有西进的必要,而中南地区,恰恰是大中搞海上国际贸易的关键所在,所以,大中应该不会着急向咱们大夏下手。”
  李仁忠反驳道:“可在大中的眼中,咱们大夏取代了匈奴和突厥的位置,成了他们大中朝的边患,大中若是没有雄主也就罢了,如今的大中之主,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短短十数年间便建立了庞大的大中帝国,如果被他腾出手来,他又怎会让咱们大夏在他卧榻之侧酣睡?”
  李仁礼道:“我没说大中不会攻打咱们大夏,我只是说,只要咱们大夏不激怒大中,大中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攻打咱们大夏,咱们这里和西域,没有甚么资源,人情和民族又极为复杂,关键是,咱们这里和西域远离中原腹地,掌控起来,很是困难,所以,大中应该不会轻易攻打咱们大夏,至少短时间内不会。”
  西部地区因为远离中原腹地,所以在遇到重大军事行动的情况下仍然要从中原地区调兵前往。
  大军出征,路途遥远,如果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这来去一次,可能就要好几年时间。
  再加上,大军出征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因此,不仅需要庞大的粮食储备,还需要庞大的劳动力来运送粮食。
  所以,李乾顺和李仁礼才断定,如果西夏不招惹大中,大中短时间内是不会攻打西夏的。
  李察哥道:“这次中宋大战,也造成了不少无法化解仇怨,因此,有不少人有意投入我大夏,像宋西军统制慕容洧及他手下的数千人马,像原宋西安州通判任得敬,这些人咱们要不然就不接纳了?”
  不等李仁礼和李仁忠说话,李乾顺就道:“不,非但这些人咱们要全部接纳,咱们还要与大金和蒙古诸部建交。”
  李察哥、李仁礼、李仁忠听言,全都是一怔!
  李察哥道:“这不是在挑衅中主吗?”
  李乾顺摇摇头,道:“一味的乞求,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的,咱们得让大中知道,咱们并不是一点反抗之力都没有,也不是没有反抗的决心,总之,不能让大中轻视咱们大夏。”
  李察哥、李仁礼、李仁忠三人想了想李乾顺所说的话,最后由李察哥最先表态道:“陛下此言不错,咱们不能让大中觉得咱们大夏是轻易就能灭掉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中的野心。”
  李仁礼想了想,道:“但绝不可以一味的示之以强。”
  李仁忠想了想,说道:“不如在收纳慕容洧、任得敬等人和与大金、蒙古诸部建交的同时,派人多送些礼物去恭贺中主灭掉南宋?”
  李乾顺摇了摇头,道:“不能恭喜中主灭了南宋,咱们要表现出来不支持大中对外扩张的态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8/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