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精校校注)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7

(6)
 覆杯——犹干杯。
(7)
 诗——北宋诗人邵雍《观盛化吟》诗,见《全宋诗》卷三七五。邵雍,字尧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后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南)。著名理学家。尝自耕为衣食,名其居为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当时学界名流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常与之交游。卒赐谥康节。著有《观物篇》、《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上世纪70年代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有《邵尧夫先生诗全集》。《宋史》有传。
(8)
 五代——晚唐与宋之间历史时期的总称,具体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亦即梁、唐、晋、汉、周。
(9)
 书车万里——《礼记·中庸》有云:“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是说车轨相同,文字相同,以形容天下一统。
(10)
 陈——陈列。
罗绮——丝绸类华美衣裳,也借指女人。
(11)
 朱——后梁太祖朱温、末帝朱瑱。
李——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亶、闵帝李从厚、末(废)帝李从珂。
石——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
刘——后汉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祐。
郭——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
(12)
 十五帝——约数,实是十三帝,见上注。
(13)
 五十秋——约数,实是五十四年(公元907年至960年)。
(14)
 天道循环——指历史周而复始地运转变化。
(15)
 甲马营——古军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城外。宋太祖赵匡胤的出生地。
武德皇帝——武德原是雅舞名,兴于高祖。《宋书·乐志》有汉高祖“造武德舞”语,后以此喻指开国皇帝。
(16)
 四百座军州——宋时天下有州三百多,后以成数称“四百州”,为我国城乡版图。
(17)
 中原——即“中州”,中国。
(18)
 汴梁——今河南开封。
(19)
 九朝八帝——指北宋和南宋共三百壹拾九年的赵氏帝王,即:太祖(赵匡胤)、太宗(炅,又名光义)、真宗(恒)、仁宗(祯)、英宗(曙)、神宗(顼)、哲宗(煦)、徽宗(佶)、钦宗(桓),谓北宋九朝;高宗(构)、孝宗(昚)、光宗(惇)、宁宗(扩)、理宗(昀)、度宗(禥)、恭宗(
)、端宗(昰)、帝昺(昺),谓南宋九帝。此云“八帝”,可能没有算上帝昺,因其称帝不到两年,南宋亡。
(20)
 不则——不只。
(21)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初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少以诗名,后考进士不第,常年隐居,以山水为乐。是当时象数学大家,为太宗所重,赐号希夷先生。著有《心相篇》、《正易心法》等。《宋史》有传。
(22)
 东京——即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另有陪都设置,分在三地,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称西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称北京。
柴世宗让位——五代周世宗柴荣死,柴宗训继位,赵匡胤即从幼帝手中窃取了政权,建立宋朝,美其名曰“让位”。
赵检点——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曾做过殿前都检点,故称。检点,官名。乃禁军首领。
(23)
下——跌下,坠下。
(24)
 庚申——即公元960年。此年宋太祖篡位,改元建隆。
受禅——又作“受嬗”,指王朝更换,新皇帝(此指赵匡胤)承接旧皇帝让出的帝位。此年宋太祖即位,改元建隆。
(25)
 赤脚大仙——又称“赤脚仙人”,道教传说乃得道的仙人李君。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载:仁宗母李后,尝梦一羽衣之士跣足从空而降云:“来为汝子。”后李后有娠,生仁宗。仁宗幼时不喜着袜,徒步宫中,人皆称其为“赤脚仙人”。因宋代统治者信奉道教,故有此附会。
(26)
 黄榜——皇帝发布的公文告示,是用黄纸缮写的。
(27)
 文曲——此指文星,又称文曲星。旧时传说此星指文运。
(28)
 武曲——此指武曲星。旧时传说此星指武运。
(29)
 端的——犹的确、确实、果然之意。后文多用此词,也有究竟、到底之意。
玉帝——玉皇大帝。
紫微宫——星官名。中国古时观察天象、认识星辰,是把若干恒星组合在一起称为一星宫。占重要位置的有紫微宫、太微宫、天市宫和二十八宿。宫,又称“垣”。
(30)
 南衙——唐时称中央政府为南衙,宋则称都城开封府为南衙,是因其府治在正阳门之南,故称。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进士。历官殿中丞、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等。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为人耿直,处事严明,断案公正。著有《奏议》。《宋史》有传。
(31)
 西夏国——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党项族拓跋氏建立大夏王国,宋人称其为西夏。地盘占据今宁夏、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后为元所灭。
(32)
 庙号——皇帝死后,其灵位安放于太庙祭祀,特追赠的名号,如太祖、太宗之称谓。
(33)
 九个年号——即从公元1023年至1063年的年号,即: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
(34)
 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乃仁宗登基之始。
(35)
 五谷——统指五种谷物,如稻、麦、豆、蔴、黍之类。
(36)
 登——成熟,丰收。一登,一次大丰收、大发展。《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馀九年食。”
(37)
 明道元年至皇祐三年——即公元1032年至1051年。其间是二十年,不是九年。
(38)
 皇祐四年至嘉祐二年——即公元1052年至1057年。其间是六年,不是九年。
(39)
 两京——指东京、西京。
(40)
 申奏——臣下向帝王申报或陈述。
(41)
 惠民和济局——指惠民、和济局,又称“和剂、惠民药局”,是宋时的两大制药局。
(42)
 合药——将生药材配合在一起制成熟药。
(43)
 待漏院——朝官于清晨等待朝拜皇帝的处所。古人计时的方法是以铜壶滴漏的次数为计。待漏,即等待时刻。
(44)
 禳谢——祈求神灵来消灭灾祸。
(45)
 不因——只因。
(46)
 天罡——星名。道教称北斗星群中有三十六星神属天罡。
(47)
 地煞——星相家指称凶神恶煞之星。
(48)
 社稷——土神与谷神。古代帝王、诸侯每年定时对其祭奉。后人以此作为国家的代称。
(49)
 万姓——犹百姓。
化育——教化培育。
(50)
 礼乐笙镛治——即以礼乐合天地之化育。镛,大钟,古时的一种乐器,体大声洪。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1)
洪太尉误走妖魔
诗曰
(2)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3)

九天阊阖开宫殿
(4)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5)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
(6)
,天子驾坐紫宸殿
(7)
,受百官朝贺。但见:
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含烟御柳拂旌旗,带露宫花迎剑戟。天香影里,玉簪珠履聚丹墀
(8)
;仙乐声中,绣袄锦衣扶御驾。珍珠帘卷,黄金殿上现金舆;凤尾扇开,白玉阶前停宝辇。隐隐净鞭三下响
(9)
,层层文武两班齐。
当有殿头官喝道
(10)
:“有事出班早奏
(11)
,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出班奏曰
(12)
:“目今京师瘟疫盛行
(13)
,民不聊生
(14)
,伤损军民多矣。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天子听奏,急敕翰林院随即草诏
(15)
:一面降赦天下罪囚,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
不料其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众皆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
(16)
。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
(17)
。拜罢起居,奏曰:“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人遭缧绁之厄
(18)
。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
(19)
,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
仁宗天子准奏,急令翰林学士草诏一道,天子御笔亲书,并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
(20)
,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
(21)
,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
(22)
,祈禳瘟疫。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为使
(23)
,即便登程前去。
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不敢久停。从人背了诏书,金盒子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
(24)
,一行部从
(25)
,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
(26)
。于路上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
(27)
。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
且说太尉洪信赍擎御书丹诏
(28)
,一行人从上了路途
(29)
,夜宿邮亭,朝行驿站,远程近接,渴饮饥餐,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
(30)
,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
(31)
,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
(32)
,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官前下马。太尉看那宫殿时,端的是好座上清宫
(33)
。但见:
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门悬敕额金书,户列灵符玉篆
(34)
。虚皇坛畔
(35)
,依稀垂柳名花;炼药炉边,掩映苍松老桧。左壁厢天丁力士
(36)
,参随着太乙真君
(37)
;右势下玉女金童
(38)
,簇捧定紫微大帝
(39)
。披发仗剑,北方真武踏龟蛇
(40)
;靸履顶冠,南极老人伏龙虎
(41)
。前排二十八宿星君
(42)
,后列三十二帝天子
(43)
。阶砌下流水潺湲,墙院后好山环绕。鹤生丹顶,龟长绿毛。树梢头献果苍猿,莎草内衔芝白鹿。三清殿上鸣金钟
(44)
,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磬
(45)
,真人礼斗
(46)
。献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将瑶坛,赤日影摇红玛瑙。早来门外祥云现,疑是天师送老君。
当下上至住持真人,下及道童侍从,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着。洪太尉便问监宫真人道:“天师今在何处?”住持真人向前禀道:“好教太尉得知: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
(47)
,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因此不住本宫。”太尉道:“目今天子宣诏,如何得见?”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
(48)
。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
(49)
,再烦计议。”
当时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与众官都到方丈。太尉居中坐下,执事人等献茶
(50)
,就进斋供,水陆俱备
(51)
。斋罢,太尉再问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
(52)
,开宣丹诏?”真人禀道:“太尉,这代祖师虽在山顶,其实道行非常,清高自在,倦惹凡尘,能驾雾兴云,踪迹不定,未尝下山。贫道等如常亦难得见
(53)
,怎生教人请得下来
(54)
!”太尉道:“似此如何得见!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为使
(55)
,赍捧御书丹诏
(56)
,亲奉龙香
(57)
,来请天师,要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以禳天灾,救济万民。似此怎生奈何
(58)
?”真人禀道:“朝廷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
(59)
,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
(60)
,空走一遭
(61)
,亦难得见。”太尉听说便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
(62)
,如何心不志诚!既然恁地
(63)
,依着你说,明日绝早上山。”当晚各自权歇。
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斋供
(64)
。请太尉起来,香汤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
(65)
,手里提着银手炉
(66)
,降降地烧着御香
(67)
。许多道众人等,送到后山,指与路径。真人又禀道:“太尉要救万民,休生退悔之心
(68)
,只顾志诚上去。”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
(69)
,纵步上山来。将至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极平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隐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像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躐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这洪太尉独自一个,行了一回,盘坡转径
(70)
,揽葛攀藤。
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
(71)
,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茵而卧
(72)
,列鼎而食
(73)
,尚兀自倦怠
(74)
,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哪里
(75)
,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着肩气喘
(76)
。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
(77)
。洪太尉吃了一惊,叫声:“阿呀!”扑地望后便倒
(78)
。偷眼看那大虫时,但见:
毛披一带黄金色,爪露银钩十八只。
睛如闪电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
伸腰展臂势狰狞,摆尾摇头声霹雳。
山中狐兔尽潜藏,涧下獐狍皆敛迹。
那大虫望着洪太尉,左盘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
(79)

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
(80)
,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
(81)
,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大虫去了一盏茶时
(82)
,方才爬将起来。再收拾地上香炉,还把龙香烧着,再上山来,务要寻见天师。又行过三五十步,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
(83)
,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
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又一阵风,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
(84)
。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望后便倒在盘砣石边
(85)
。微闪开眼来看那蛇时,但见:
昂首惊飙起,掣目电光生。动荡则折峡倒冈,呼吸则吹云吐雾。鳞甲乱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银。
那条大蛇径抢到盘砣石边,朝着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
(86)
,七魄悠悠
(87)
。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
(88)
,却早不见了。
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
(89)
!惊杀下官
(90)
!”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馉饳儿大小
(91)
,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
(92)
,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再拿了银提炉,整顿身上诏敕并衣服巾帻,却待再要上山去
(93)

正欲移步,只听得松树背后隐隐地笛声吹响,渐渐近来。太尉定睛看时,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太尉看那道童时,但见:
头绾两枚丫髻,身穿一领青衣,腰间绦结草来编,脚下芒鞋麻间隔
(94)
。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绿鬓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
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道得好
(95)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