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权力(精校)第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3/855

  范鸿宇叮嘱了一句。
  彭娜毕竟和邱明山不同,邱明山是地委书记,只是通过省报这个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经过省委宣传部文部长的同意,真有问题,侯永健的麻烦也不会太大。彭娜就不一样了,她是报社的工作人员,如果在抗洪抢险的正面报道之中,掺杂了政治性的内容,侯永健就必须承担审核责任和领导责任,可不容易那么撇清。
  对彭娜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新闻记者,还是应该尽可能保持新闻采访报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不能夹杂太多的“私货”。
  这是必须恪守的基本职业道德。
  “嗯,我会注意的。”
  彭娜乖乖地点了点头,看上去很是开心。
  能够和范鸿宇坐在一台车里,紧紧挨着他,闻着他身上诱人的男子汉气息,彭娜一颗芳心怦怦乱跳,说不出的欢愉喜乐。
  西涌管理区离桥头村不远,尽管下着大雨,路况糟糕,几分钟之后,车队就抵达了桥头大堤之上。
  这一段大堤,和公路合在一起,大堤上比较宽阔,可以并行两台卡车。
  大堤一侧,是洪水翻转,浊浪排空的青山湖,另一侧的桥头村,则大部分掩盖在如注的大雨之中,朦朦胧胧的,看不十分真切。
  桥头大堤上聚集的抢险人员,比西涌管理区那边还多。芦花镇的一位副书记,亲自在这里指挥基干民兵和村里的青壮年劳力,用麻袋和石块,加固大堤这一侧。
  机械设备比较少,主要靠人工作业。
  九十年代初期,内地县市,经济条件普遍都是这个样子,个体经济才刚刚起步,无论公家还是私人,都购置不起太多的重型机械设备。
  大堤一侧,只有一台大型挖掘机和两台小型的轮式推土机。
  镇委副书记骤然见到一大群市县领导,吓了一大跳,忙不迭地跑步迎了上来,一一给领导们问好,气喘吁吁的,满头大汗。
  “老康,情况怎么样?顶得住吗?”
  不待市县领导开口,周子其便急急问道。
  康副书记喘息着说道:“周书记,情况不乐观,管涌越来越厉害了,有十几处都很明显……”
  尽管面对着县市的主要领导,康书记也只能实话实说。这时候不能再“报喜不报忧”了,万一出了问题,就得他来承担责任。却如何承担得起?
  “带我们去实地看看。”
  夏芸沉声说道。
  “好的,夏部长,陆书记,范县长,请跟我来。”
  康书记二话不说,领着几位领导就踏上了大堤。
  桥头大堤并不太长,大约一千米左右,大堤一侧,不时有小股浑浊的湖水往外涌出,有的地方,管涌的口子还不小。
  夏芸的双眉紧紧蹙了起来,转向陆玖和范鸿宇,说道:“陆书记,范县长,这个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再过几个小时,洪峰就到了,现在必须马上采取措施。”
  陆玖望向范鸿宇,说道;“范县长,你的意见呢?”
  其实陆玖在湖区工作的时间,远远比范鸿宇要长得多,此时此刻,却不肯拿主意。名义上,似乎是在尊重范鸿宇这位全县防汛抗旱的指挥长,实际上就是不想承担第一位的责任。
  不过范鸿宇此时也没打算推卸自己的责任,当即说道:“我的意见主要是两条。第一,马上疏散全村村民,坛坛罐罐都不要了,撤人为主。大牲畜也要撤走,自己能走,不费力。第二,周书记,康书记,马上回镇里去,准备大量的木料和空心钢管,越多越好……”
  彭娜在一旁记录着范鸿宇的话,一边忍不住问道:“范县长,木料和空心钢管做什么用?”
  “搭架子。发生管涌现象,说明大堤里面空了,单单在这边加固,不管用。我们把架子搭起来,绑上十几个麻袋的石块,用挖掘机丢下水去堵窟窿。一般的小石块,小沙袋,堵不住的。”
  彭娜便连连点头,走笔如飞,将范鸿宇这段话也记录下来。
  在大雨中还能做记录,也算是新闻记者的一桩硬本事。
第653章
范鸿宇的信心动摇了
  夏芸便望向陆玖。
  她是从中央机关空降下来的干部,抗洪抢险的经验并不充足,自然是希望陆玖对范鸿宇这两点意见发表一下看法。
  领导下基层,有时候就是起个鼓舞士气的作用。不见得在任何事情上,领导都是高明的。
  陆玖点了点头,说道:“范县长这两点安排,非常合适,我看就照范县长的安排进吧。”
  这倒不是应景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换了谁都只能这样安排。
  “不过,范县长,我还要增加一条,大堤上的抢险队员,也务必做好随时撤退的准备。万一守不住,不能硬顶,必要时候,可以撤退。总之,同志们的生命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略略一顿,陆玖又说道,神色十分郑重。
  范鸿宇心中略略一动,也很郑重地点点头,说道:“好的,陆书记,我会牢牢记住这一点。”
  无论如何,陆玖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话,令得范鸿宇对他的观感有所改变。须知九十年代初期,正是一个转折的时间段。在此之前,一直都在讲大力宣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个人从来都必须服从集体。但凡是抢救公家的财产,哪怕付出生命都是值得的。改革开放之后,渐渐不再这样提倡了。但“以人为本”的观念,远远未曾流传开来。
  当然,就算在后世,所谓“以人为本”很多时候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落到实处。不过,能够将这个口号提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当下按照范鸿宇的布置,周子其亲自去桥头村组织村民疏散,他是芦花镇委书记,对情况熟悉,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威望,由他来完成这个任务,比较合适。
  疏散转移,在局外人看来,似乎天经地义。洪水都已经到了家门口,随时有可能冲进来,你们还犹豫什么呢?赶紧的,坛坛罐罐都丢下,撒丫子跑吧。
  性命要紧啊!
  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即将被洪水冲垮的,不是自己的家园,是别人的家园,自然就可以“客观公正”了。
  作为桥头村的村民来说,家可不仅仅只是一栋土砖或者红砖房子,也不仅仅只是房子里一些破旧的家具,而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永恒的依恋。不到万不得已,谁肯轻易离开?况且还不能带着所有东西离开,这工作就更不容易做通了。
  毕竟第三次洪峰还没来,前两次洪峰也顶住了,这一回应该也能顶住。
  每个人都有侥幸心理,尤其是老人和女人,更是舍不得家里的一针一线,不要说坛坛罐罐了,都是钱啊,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心血和汗水。
  陆玖给周子其下了死命令,在洪峰抵达之前,桥头村所有村民,不管男女老幼,必须要全部撤离,一个都不许留下。正在大堤上协助守堤的桥头村青壮年劳力,全都跟着周子其回去搬家。没有这些壮劳力参与,疏散撤离的速度就太慢了。
  现在离洪峰抵达青山湖的时间,只有不足六个小时。桥头村老老少少加起来六七百口,几个小时全部撤离完毕,可不轻松。
  陆玖深知,万一发生决堤现象,生命损失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数据,只要死人死得不多,责任就不至于太大,上级一般都会原谅。这么大的洪水,国家防总说是三十年一遇,偶尔出现一两个堤段的溃坝,也算得是正常现象。
  连煤矿都有个“万吨死亡指标”呢。
  偌大个云湖县,数个沿湖区镇,一百多公里水岸线,谁也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关键是要少死人或者不死人。
  康副书记则去镇里向魏清平汇报,传达陆书记和范县长的指示,调集大量木料和钢管过来备用。抢险队员们加快了工作速度,就在大堤上将木料和钢管用大铁丝拧成架子,绑上七八个十来个装满条石,石子和沙土的麻袋,做成一个个的“大沉箱”,一字摆开在发生管涌的堤段,随时准备往水下掀。
  夏芸在桥头大堤上待了一个小时左右,召集现场的干部和抢险队负责人开了个短会,转达了市委谭书记和郭市长对云湖县防汛工作的关心,勉励大家在范县长的率领下,发挥最大的潜力,全力抗洪,确保家园的安全。
  随后,在陆玖的陪同下,离开了芦花镇。云湖县的沿湖区镇,不止一个芦花镇,夏部长还得往其他区镇走一遭,继续转达市委市政府对云湖干部群众的关心爱护。
  不管夏芸心里头乐不乐意,身在体制之内,这些官样文章就必须做到位。
  彭娜却没有再跟着他们走。
  照说,她前来报道云湖抗洪抢险的经过,跟着市里领导和县委书记跑,乃是正途。报社的正面报道,很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太详尽的一线材料,只要有那么一两个“新闻看点”,加上领导讲话,再加上新闻记者的生花妙笔,一篇洋洋洒洒的歌颂文章,便即出台,保管四平八稳,没有半点纰漏。
  只是彭娜既然到了范鸿宇身边,哪里还肯去别的地方?
  不要说夏芸和陆玖,就算是谭启华亲自到了,甚至省领导大驾光临,彭记者也绝不肯离开范鸿宇半步。
  夏芸和陆玖也没有“勉强”。
  人家省报大牌记者要怎么采访报道,夏部长和陆书记管不着。
  自从上回彭娜赴云湖采访公安系统警风警纪大整顿活动,颇多溢美之词,陆玖便在心里怀疑,只怕这位年轻可爱的美女记者,和英俊潇洒的范县长之间,关系不寻常。
  这不,才隔了一个月不到,彭记者又第二次来云湖了。
  小小一个云湖县,曾几何时得到过省报的如此重视?
  当然是因为范鸿宇这个代县长的缘故。
  这也挺好的,省报给云湖多做做正面宣传,多多美言几句,总不是坏事。他陆玖是县委书记,一把手,云湖出了成绩,必定有他一份,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他的。
  站在大堤上,望着巨浪澎湃的青山湖,彭娜不禁轻轻打了个寒颤,低声问道:“哥,顶得住吗?”
  “不一定!”
  范鸿宇脸上浮现出忧虑之色。
  这么多年来,范鸿宇一直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着自信,哪怕在另一个世界,小警察范鸿宇同志,也一样的自信满满。他是范神探,和叶友道搭档,许多陈年旧案都给破掉了,在全省刑侦界都小有名气。
  但现在,面对大自然的不测之威,范鸿宇对脚下这段千疮百孔的大堤,真的有点信心不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3/8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