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3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8/515

  “高句丽的确是个麻烦,虽然现在他们对大唐表面上臣服,但那也只是因为内乱导致实力大降,这才不得不低头,但若是日后实力恢复,恐怕辽东也将再无宁日。”只见长孙无忌说到这里时,却忽然一皱眉道,“只不过高句丽毕竟不是小国,而且国内多山,兵力也十分强劲,若是一战不能尽功,恐怕会打击我大唐的士气与声望啊!”
  “无忌你说的这些我也都考虑过,不过现在我大唐兵精粮足,反观高句丽却是日渐衰弱,更是一举灭掉他们的好时机,而且朕也不想将高句丽留给儿孙们解决。”李世民却是态度十分坚定的道,说完之后也扭头看向李休,看样子是想听一听李休的意见。
第859章
不对称战争
  李世民想要对高句丽用兵,李休和长孙无忌对此都不意外,毕竟李世民有这种心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两人自然也都看得出来。
  只不过对于这件事,长孙无忌却表现的十分慎重,虽然他没有明着反对,但李休却能看得出来,他并不希望攻打高句丽,至少不是现在,虽然大唐国力日渐强盛,但也才刚刚过上几天好日子,这种盛世也并没有稳固,当然若是能够一举灭掉高句丽的话,肯定会加快盛世的到来,但万一出现什么挫折,却会让大唐的声望大受打击,甚至连国内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其实长孙无忌的想法也代表着大部分大臣的想法,一来高句丽虽然不是大唐周围最强的对手,但当初却三败杨广的大军,导致无数中原健儿葬身辽东,谁也不敢保证李世民会不会重蹈杨广的复辙?二来大唐也不比以前,以前大唐初立,国内一穷二白,发动对外战争也毫无顾忌,反正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可是现在大唐国力渐厚,自己也变成穿鞋的了,所以在发动战争时难免有太多的羁绊。
  李世民也对上面这些知道的十分清楚,所以他才单独将长孙无忌和李休留下商谈,为的就是先得到他们的支持,只不过长孙无忌明显有些犹豫,所以他这时也看向李休,希望听一听李休的看法。
  只见李休这时沉思了片刻,最后忽然抬头盯着李世民道:“陛下,臣以为高句丽乃是东北的大患,一日不除,东北就一日不宁,所以必须要打!”
  李世民也没想到李休竟然这么坚定的支持自己,当下也不由得露出惊喜的表情,而长孙无忌却是大吃一惊,甚至禁不住开口道:“驸马你为何……”
  不过话没说完,长孙无忌却忽然闭上了嘴,因为他发现李休向他使了个眼色,这也让他立刻会意,只见李休这时接着又道:“打肯定是要打,不过臣现在想的是该如何打?”
  “哦?驸马难道有什么高见?”李世民的眼睛里也不揉沙子,当下也发现了李休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小动作,当下他也有些不悦的道,因为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代表着李休和长孙无忌意见达成一致,而自己的想法可能就要被他们驳回了。
  “高见谈不上,只不过臣觉得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国家,若是像以前对付突厥那样,集结大军直接攻打过去,就算最后能打下高句丽,恐怕也要承受很大的伤亡!”李休这时微笑着开口道。
  “什么意思,打仗不都是这样吗?”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却不由得一皱眉道,他觉得李休话中有话,而且其中的意图连他都有些看不明白。
  看以李世民不懂,李休却不由得淡然的一笑,当下并没有直接解释,反而开口问道:“陛下,您可知咱们大唐与高句丽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吗?”
  “最大的区别?”李世民没想到李休会这么问,当下不由得愣了一下,随后就有些不解的道,“这不是明摆着吗,咱们大唐国力强盛,是天下最强大的帝国,而高句丽却只是个小国,若我大唐出兵,定可一举而灭之!”
  “呵呵,陛下说的不错,我们大唐是大国,而高句丽却是个小国,大国之所以被称为大国,就是因为大国的国力比其它的国家强,这个国力也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等,以及国家调动各方面国力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这天下间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是我大唐的对手!”
  李休先是大声夸赞了一下大唐的国力,不过紧接着却忽然再次诡异的一笑道:“既然我大唐的国力比对方强,那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战争方式来打击对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派大军征剿!”
  “另一种战争方式?”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听到这里时,也不由得对视一眼,彼此的脸上都露出更加不解的表情。
  “不错,我称这种战争方式名为不对称战争,简单来说,就是以我们大唐之长,攻高句丽之短,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果!”李休说到这里时,脸上的笑容也更加的阴险,其实这种战争方式不是他发明的,也不是后世才有的,甚至大唐时就已经有人在使用了,只不过后世才有了不对称战争这个名字。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吧?”李世民本以为李休有什么高见,却没想到还是没有脱离兵法的范筹,这种办法他也能想到,只不过能不能做到就是两回事了。
  “陛下,其实想做到也很简单,据我所知,高句丽地处辽东,那里一年之中有一半时间都处于严寒之中,作物只能生长一季,比如我们中原地区的麦子可以一年两熟,但是高句丽的麦子却只能一年一熟,哪怕他们的土地肥沃,但产量也有限,另外高句丽人少,男人更是家中的主要劳力,秋收时男人更是主力,若是趁着这个时机,我们派出小股兵力不停的进入高句丽骚扰,并且一连持续数年的话,陛下以为如何?”李休笑呵呵的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道。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听到这里时,两人也不由得再次对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几分震惊,他们也没想到李休的计策竟然如此的狠辣,趁着高句丽秋收时派出小股兵力,然后在高句丽境内杀人放火,若是高句丽想要反击,肯定需要集结军队,如此一来田地中就缺少劳力,当年的粮食产量也会大减,若是持续几年,恐怕不用大唐出兵,高句丽自己就要崩溃了。
  “这个……是不是有些不仁义,而且这么做肯定也会激起高句丽百姓对大唐的怨恨,恐怕日后就算打下来,也不好治理啊?”李世民这时却有些犹豫不决的道。
  李休听到李世民的话却是暗自撇了撇嘴,谁都有资格这么说,唯独李世民没有资格,因为历史上的李世民就是这么做的,可以说他才是不对称战争真正的实施者!
第860章
官员的俸禄
  历史上的李世民曾经在贞观十九年二月,从洛阳出兵亲征高句丽,不过这次攻打高句丽并不怎么顺利,虽然打下不少高句丽的国土,也让消灭了不少高句丽的军队,但却没能在冬天来临之前灭掉高句丽,冬天的辽东根本没办法打仗,结果不得不班师回朝。
  可以说这是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唯一一次御驾亲征,但却偏偏没能达到战略目标,这让李世民引为生平大耻,恼羞成怒之下,在第二年就开始对高句丽使用了不对称作战,牛进达、李绩、古神感、程名振、苏定方等数员名将轮流在高句丽刷副本,见人就杀见粮就烧。
  结果一连几年折腾下去,高句丽也是连连向大唐求饶,连王子都派去长安向大唐请罪,但李世民却连理都不理,就是仗着大唐国力雄厚欺负小国,结果生生的把高句丽磨的民不聊生,后来李治也继承了他老爹的政策,又磨了几年后,才把已经玩的奄奄一息的高句丽给灭了,由此可知李世民对高句丽的怨念之深。
  想到历史上李世民的所作所为,又听到现在的他竟然觉得用“不对称战争”的方式有些不义,李休自然会感觉有些滑稽,看来李世民也和普通人一样,只有吃过苦头后,才会吸取一些教训。
  “陛下,臣对驸马提出的这个不对称战争倒是十分支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这也是兵法中的精髓,而且高句丽境内多山,险要之处又建有坚城,攻打起来并不比突厥容易,所以若是能以小股部队消耗高句丽的实力,等到对方疲于奔命之时,才更容易达到一击致命,所以还请陛下三思!”长孙无忌这时也站出来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态度道。
  长孙无忌本来对攻打高句丽就有顾虑,只是一时间也想不出劝说李世民的办法,现在李休提出的这个不对称战争虽然也是战争,但却只是派出小股的军队骚扰,而且还要实施数年时间才能奏效,到时高句丽实力衰弱,再攻打也就更有把握了。
  “战争本来就只求结果,不求过程,陛下是马上得江山,肯定比臣要清楚这些!”李休这时也趁势劝说道,他相信李世民才不会在乎什么仁义不仁义,只不过做了皇帝后,他有时也要顾忌一下身为皇帝的名声。
  看到长孙无忌和李休的意见都如此统一,这让李世民也不由得有些无奈,虽然他心中更倾向于直接出兵,甚至自己亲自指挥大军出征,毕竟他做皇帝后已经近十年没再领过兵了,只不过连他最心腹的两个大臣都不造成他的想法,更别说其它的大臣了。
  想到上面这些,李世民也只能点了点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觉得这个不对称战争的办法可行,那朕明天就召集李靖等人商议一下,尽快让他们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
  “陛下英明!”李休和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终于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当下也都是松了口气道,如果李世民直接出兵高句丽,以现在大唐的国力,也许有灭掉高句丽的可能,但这么做的风险却太大了,大唐才刚刚开始稳定发展,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攻打一个小国实在不值得。
  “对了,银行明天就要正式营业了,除了让朕将内库存入银行外,还有没有其它的事情?”李世民这时再次开口问道,其实之前在朝会时,他就发现李休似乎有些话没有说,所以这时才再次询问。
  “这个……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个想法,只不过可能会让陛下为难。”李休这时迟疑了一下才开口道,他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和任何人说过。
  “哦?什么想法能让朕为难?”李世民听到这里却不由得好奇的问道。
  “这个……是这样的,臣希望陛下能够将给百官发放俸禄的事交由我们银行负责!”李休这时再次犹豫了一下,然后才开口道。
  “你们银行怎么能为百官发放俸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听到李休的话时,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反问道,脸上也都是不可思议的表情,似乎银行发放俸禄是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
  也许在后世时,无论是官员还是私人,工资几乎都是直接打到卡上的,因为他们的工资只包括金钱,但是在古代时,官员的俸禄却十分的复杂,铜钱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绝大部分都是布匹、粮食等实物,另外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活用品。
  比如以百官之首的宰相为例,宰相每年禄米四百石、职田九顷,每日发常食料九盘,所谓食料,其实包括细米、粳米、面、酒、羊肉、酱、醋等等,甚至还有各种蔬菜,而且每年还有赏赐的金银器、杂彩,每年还要订做各种场合穿着的服饰五套,可以说发的东西几乎都是实物,真正的铜钱却很少。
  也正是因为大唐官员的俸禄几乎都是实物,所以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心中,俸禄才和银行扯不上什么关系,对于李休提议要由银行来发放官员的俸禄,自然也一时间有些转不过弯来。
  “陛下,臣以为我大唐官员的俸禄实在太杂乱了,虽然俸禄中面面俱到,几乎将官员生活中所需的物品几乎都发齐了,但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可以换算成铜钱的,所以臣觉得与其发放实物,不如全都换算成铜钱,然后由银行统一发放,如此一来,朝廷也能省下采购的麻烦!”李休这时十分郑重的道。
  理财监中的官员很多都是从户部抽调的,有一些以前就是主管为官员发放俸禄,也正是从这些人中,李休才了解到户部为发放俸禄投入了多少的人力物力,因为发放的都是实物,自然需要采购运输,幸好这些俸禄大都是年俸,也就是一年领一次,但同样也有每月领的杂项,长安这么多的官员,每到领俸禄时,都能把户部给折腾死。
  “把俸禄全都换算成铜钱?”李世民听到李休这个建议也不由得大吃一惊,随后就露出沉思的表情,毕竟自从夏商周时起,官员和贵族的俸禄都是以实物发放,官员们也都习惯于领实物,可是现在贸然的将俸禄改为铜钱,恐怕会让许多人一时间无法接受。
  “陛下,臣记得去年臣领俸禄时,就让下人准备七八辆马车去拉,而且当天去领俸禄的官员太多,结果排了好久才排上,听说后来因为物资的准备不够,结果后去的官员没能领到,为此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李休这时再次开口道。
  其实李休已经说的很客气了,官员俸禄的大部分都是一年发一次,而每年到了发俸禄的日子,户部那边就像是打仗一样,虽然人人都有,但有时排了很长时间的队,脾气自然也变得暴躁,所以每年领俸禄时,几乎都会发生一些冲突矛盾,比如去年时,因为户部准备的物资不足,结果后面的官员没领到,结果气的不少人把户部给告到朝堂上,这件事牵扯的人太多,最后李世民也只能尽量的从中调解。
  另外还有每月发的杂项,同样也是个大部分,因为杂项的发放时间短,必须在三天内去领,但长安的官员又多,结果一堆人挤在户部,每次都会造成道路大拥挤,为此金吾卫每次都得加派人手去户部维持治安、疏解交通。
  也正是看到官员的俸禄发放有这么多的弊端,再加上银行也需要增加一些信用,毕竟连官员的俸禄都从银行中领取,自然可以让更多的商人放心,所以李休才向李世民提出这个请求,当然想要让李世民点头也并不容易,毕竟传统的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哪怕将实物折合成铜钱有很多好处,但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反对,所以若是真的实施,肯定有不小的阻力。
  只见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后,再次皱着眉头考虑了许久,随后这才扭头看向旁边的长孙无忌道:“无忌,你觉得如何?”
  “这个……”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问自己,当下也不由得一阵苦笑,因为这件事关系所有官员,一个搞不好,很可能会得罪所有官员,到时恐怕连他都会感到吃不消,所以他对这件事也十分的慎重。
  “启禀陛下,将实物折合成铜钱,的确让朝廷省下不小的麻烦,不过俸禄发放实物也有其道理,因为以前在战乱之时,各种物价飞涨,铜钱未必能买到各种物资,为了保障官员的生活,所以俸禄中才包括衣食住行等各项物资,当然我大唐现在国泰民安,倒是不用担心这些,只不过官员已经习惯了实物,所以臣觉得这件事也需要慎重考虑!”长孙无忌也十分滑头,竟然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说了这么多等于白说。
  看到连长孙无忌也不敢再支持自己,李休也不由得苦笑一声,不过幸好他早就知道这件事的阻力很大,所以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
第861章
半岛的未来
  夜已经深了,但是李休却没有丝毫的睡意,最后索性来到院子里,抬头就看到远处巍峨的皇城。今天他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在理财监住下,因为明天银行就要开始运营了,所以下午有许多的事情要处理,最后一直忙到半夜,而且明天他也要早早的去银行,他又住在城外,感觉有点远,所以最后就索性住在理财监中。
  其实今天不光李休没回去,许敬宗和其它的一些官吏也同样没回去,之前他们也都跟着李休忙来忙去,直到二更天才吃了饭去休息了,明天一早他们也要跟着去银行,防止出什么意外,现在各个休息的房间里也是鼾声如雷。
  今天早朝结束后,李休趁机向李世民提出,希望可以对官员的俸禄进行改革,将实物直接换算成铜钱,然后由银行统一发放,不过这件事直接关系到所有官员的切身利益,所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都表现的十分慎重,一时间也都对李休的建议不敢太过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李休最后也只好把准备的折中方案拿了出来,就是向李世民提议,可以将让官员们自己选择,愿意领实物的,依然按照原来的规矩去户部领,但若是有人愿意领铜钱,则可以去银行领,反正铜钱和东西都是等价的。
  对于李休这个折中的提议,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倒是觉得可行,其实他们也都知道,官员的薪俸发放实物十分麻烦,特别是每年发放俸禄的日子时,那么多物资的调度几乎可以和打仗相比了,若是全都折合成铜钱,那可就省事多了。
  不过对于这个折中的方案,李休却没有太大的把握,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官员们也不例外,他们早都习惯了领取实物,现在忽然将实物折算成铜钱,恐怕很多人一时间无法接受。
  当然这种办法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等到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让许多人慢慢的改变想法,当然这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是以年来计算,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任何改革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啊!”李休这时也不由得感慨的自语道,说完他也不由得紧了紧身上的衣服,毕竟八月份的夜晚已经有了几分寒意。
  不过身体上的寒冷却忽然让李休再次联想到辽东,今天李世民提出要攻打高句丽,结果却被李休提出一个不对称战争的概念,最后不情不愿的终于还是同意了,据说今天下午李世民就和几个武将在两仪殿议事,应该就是商议与高句丽有关的事。
  其实随着李休的介入,大唐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超原来历史上的大唐,毕竟历史上的大唐可没有火药武器,另外粮食的供应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充足,所以若是李世民现在真的御驾亲征,说不定真的可以一举灭掉高句丽。
  不过李休之所以不希望李世民现在出兵,除了觉得大唐在这个时候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值得外,也有其它的考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还没有想好灭掉高句丽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本来半岛上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虽然高句丽势力最强,但一时间也灭不了新罗和百济,所以半岛上暂时保持着一个平衡,若是忽然灭掉了高句丽,势必会打破半岛上的势力平衡,而且这时百济的势力最弱,万一新罗接着灭掉百济,自然又形成历史上新罗一家独大的局面。
  想想历史上新罗的做法,李休也不由得对这个小国充满了厌恶,本来高句丽灭掉后,领土也并入大唐之中,而且还驻扎了不少军队。刚开始时,新罗也表现的十分恭顺,可是后来随着大唐实力的衰弱,新罗却趁机出兵,将大唐的军队驱赶出半岛,甚至还与侵占了不少辽东的土地,更有不少迁到辽东的汉民被新罗的军队杀害。
  “绝对不能让新罗坐大,大唐直接出兵一来没有名义,二来也实在不划算,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想到历史上新罗的卑鄙行径,李休也不由得怒目圆睁道,只不过说到最后时,他脸上却浮现出几分阴险的笑容。
  “新罗不是什么好人,百济也同样如此,只不过现在百济还有用,而且他们的实力也太弱了,根本不是新罗的对手,如此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扶持百济,让它有了与新罗抗衡的资本,到时再灭了高句丽,岛上的平衡被打破,大唐再从中挑拨一下,定然可以让两国大打出手,到时大唐表面上两不相帮,暗中却可以玩平衡、卖武器铠甲,就像是后世的老美一样,然后让两国在战争中慢慢的将鲜血流尽!”
  李休越说越是兴奋,之前他一直没有想清楚如何处理半岛三国的问题,直接吞并倒不是不行,但对大唐来说却太麻烦了,毕竟与其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吞并半岛三国,还不如去吞并草原更加划算,毕竟草原对大唐的威胁更大。
  既然不能吞并,那么让整个半岛流血不止就是个最好的办法,事实上大唐在草原上也是用同样的办法,比如之前薛延陀有了威胁大唐的实力,现在大唐就开始挑拨其它的草原部落与薛延陀为敌,导致薛延陀的势力一直进不了漠南,而漠南则是草原最为丰美的地方,控制不了这里,就谈不上控制草原。
  现在大唐正在从中说和,希望百济与新罗结盟,从而共同应对高句丽的威胁,毕竟哪怕大唐对高句丽实施不对称战争,一两年内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反而还可能会让高句丽为了转嫁自己的损失,然后加快大对百济和新罗的攻击,因此两国的结盟也是势在必行,不过想要让他们结盟,就必须让新罗吐出当初吞并百济的领土,这也刚好可以增强百济的实力。
  想通了辽东那边的事,李休也不由得长出了口气,心中也感觉舒服多了,同时也感到几分困意,于是这才回到房间休息,第二天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李休就带着理财监的一干人等早早的来到银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8/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