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初唐(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515


第1120章
副将和参军
  泉盖苏文逃往丸都城,李世民自然不可能这么放过他,不过现在他们已经打下了高句丽的寺部分国土,连平壤城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如此一来,势必要留下兵力驻守,再加上丸都城距离平壤又有相当远的距离,而且离冬天也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最好的办法就是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留下驻守平壤,顺便安抚高句丽的各地,而另一路则杀向丸都城捉拿泉盖苏文,秦琼打了一辈子的仗,自然也猜到李世民下一步要做什么,所以才主动请命,希望可以抓住最后的这个机会。
  李世民看到秦琼主动请命,当下也不由得露出为难的表情,他不是不相信秦琼的能力,也不是因为当初玄武门的事而心存怨恨,只是单纯的觉得秦琼的年纪大了,而且又多年没有领兵,万一这次失利的话,恐怕会晚节不保。
  旁边的李休看到秦琼主动站出来请命,当下也不由得在心中叹息一声,刚想站出来为秦琼求情,毕竟这是秦琼最大的心愿,而且以他们年纪,恐怕这也是人最后一次上战场的机会了,只不过还没等李休开口,却忽然只见旁边一人站起来道:“陛下,臣愿为副将,协助翼国公捉拿泉盖苏文!”
  站起来说话的正是程咬金,他和秦琼是多年的兄弟,而且他和秦琼还是儿女亲家,所以这时候自然也要站出来支持秦琼,要知道他可是这次攻打高句丽的主将,连他都愿意做秦琼的副将,其它人就更不敢和秦琼争了。
  果然,程咬金的话一出口,李道宗与苏定方等人也都面面相觑,有些本来想要站起来的也都坐了下去,唯一有资格争的李绩却是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他也是瓦岗寨出身,与秦琼的交情虽然比不上程咬金,但也不会在这时候抢秦琼的机会。
  “陛下,臣愿为参军协助秦将军!”正在这时,李休也紧随其后开口道,既然程咬金都做副将了,那自己就做个参军算了,反正处理一些军中的事务,协调一下物资的调配也是自己的长处。
  李休出面要做参军,这下其它人也彻底的死了心,而李世民看着下面的秦琼、程咬金和李休三人,当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连程咬金和李休都愿意协助秦琼,这让他也实在没办法拒绝,最后终于点了点头道:“好吧,三天之后,朕给你们三万大军,务必要在冬天来临之前擒拿泉盖苏文!”
  “喏!”看到李世民答应,秦琼与李休三人也都兴奋的大声应道,特别是秦琼更是高兴的满脸通红,连酒宴都吃不下去了,看他的样子,似乎想要立刻亲自去点兵,然后就杀向丸都城去。
  “陛下,臣与江夏王之前遇到新罗的援军,据他们说,新罗女王就在东方不远,想要亲自前来面见陛下。”正在这时,只见苏定方站起来再次禀报道。
  “新罗女王吗?”李世民听到这里也露出饶有兴趣的表情,之前在泊沟口时,新罗人的船队也帮了他们的大忙,虽然他也已经知道,泉盖苏文之所以逃跑,也因为新罗人作战不力,不过李世民倒是十分大度,并没有因此而怪罪对方,毕竟无论怎么说,新罗人能够派兵前来助阵,也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新罗人这次也帮我咱们不少忙,既然新罗女王也在附近,那就请她前来一叙吧,这样也能表彰一下新罗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也好为其它属国做一个表率!”李世民很快就做出决定道,其实新罗女王以前也曾经多次给他写过信,所以对于这位女王,他也十分的好奇,更何况乙祭那些新罗人现在也在军中,接见一下他们的女王也是应该的。
  随即李世民让人拟旨,召新罗女王来平壤城觐见,不过这却让旁边的李休眉头一皱,因为他担心那个新罗女王来了之后,又会在李世民面前哭穷卖惨,到时李世民的手指头一松,就可能让新罗占个大便宜。
  酒宴进行到最后,君臣也都是尽兴而归,特别是秦琼在酒宴结束后,更是找到程咬金和李休商量去丸都城的事,当然以他们的关系,感谢之类的话就不用说了,否则就太见外了。
  接下来的三天里,秦琼也开始亲自挑选去丸都山的军队,李世民说给他三万大军,这主要也是考虑到丸都山地形险要,攻打起来难度很大,否则只凭泉盖苏文手中的三万多残兵败将,恐怕只需要一万人就能打得对方大败。
  不过就在秦琼率领着大军要离开平壤,赶往丸都城的前一天晚上,李休却觉得有必要和李世民谈一谈,于是亲自进王宫求见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在自己的寝宫召见了他。
  “驸马你怎么来了,难道是明天去丸都城有什么问题吗?”李世民看到李休进来,当下也笑呵呵的开口问道,李休这次担任秦琼军的参军一职,自然也要随军同行,而且还要负责与平壤城的联系,比如物资的调度等,也都需要平壤城的支持,所以李世民以为李休是要和自己商量这方面的事情。
  “陛下误会了,臣这次前来是想和陛下聊一聊新罗的事!”李休这时行了一礼道,脸上的神情也十分的严肃。
  “新罗?”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是一愣,之前他召新罗女王前来,不过现在对方应该还在路上,怎么李休会和自己说这件事?
  “陛下,高句丽灭亡已经成为定局,辽东三国之中也只剩下新罗和百济,其中百济力量最弱,若是没有外部的支持,根本无力抵抗新罗,而咱们虽然占据了高句丽,可是想要在这辽东苦寒之地驻军,其中的花费恐怕也会成为朝廷的一大负担。”李休这时缓缓的开口道。
  “朕明白你的意思,以前你就说过,绝不能放松对新罗的警惕,不过朕看新罗人倒是十分的恭顺,他们真的会像你说的那样心存不轨吗?”李世民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露出怀疑的表情,毕竟上次新罗人帮了他们的大忙,而且通过与乙祭的接触,他也发现新罗人对大唐十分的恭敬,甚至处处向大唐学习,实在让人提不起戒心。
  “陛下,臣一直信奉一句话,那就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退一步讲,哪怕现在新罗对我大唐恭顺,甚至没有丝毫的野心,可是陛下请想一想,日后我大唐若是减少辽东这边的驻军,使得这边兵力空虚,而新罗旁边又只有百济这么一个弱国,他们到时会如何想,难道真的甘心看着周围肥美的土地而没有任何野心吗?”李休却是再次郑重的开口道,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李世民对新罗提出几分警惕。
  听到李休的话,李世民也不由得露出沉思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只见他这才再次开口道:“你的话也有些道理,不过如果咱们在辽东的驻军没有减少,新罗自然也就不敢有所妄动,所以我觉得与其担心新罗,还不如想办法加强在辽东的统治,从而使得这里能够支撑起一支强大的驻军。”
  李休听到李世民的话也是一愣,他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不过很快他却是摇了摇头道:“陛下的想法是好的,但想要加强对辽东的统治,却有一个大问题无法解决!”
第1121章
人口
  高句丽虽然打下来了,但是大唐想要统治这片广阔的土地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口,确切的说是汉族人口的数量,虽然以前高句丽境内也有汉族人居住,但相比其它民族,数量并不占优势,而人口才是统治一个地区的根基,这也是辽东最大的问题。
  李世民想要长期在辽东驻军,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的人口支撑不了太多的驻军,特别是汉族的人口数量少,其它民族的数量太多,这也导致民族间肯定会产生冲突,再加上其它民族的文明落后,根本无法生产出太多的财富,而驻军是需要钱财和物资支撑的,所以李休也将这个问题详细的给李世民讲了一遍。
  “你说的也有道理,不过辽东的人口虽然少了一点,但也不是不能改变,比如现在中原一带人口爆增,甚至连田地都不够分了,所以是不是可以想办法从中原一带迁移一些百姓过来?”李世民听完李休对辽东人口的论述,当下却是再次提出一个想法道。
  按照大唐规定,凡是壮年男丁,都可以分到二十亩永业田,另外还有八十亩口分田,其中永业田可以传给儿孙,而口分田则在其死后交还人朝廷,另外还有老年人和女子也能得到一定的田地,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隋末战乱,使得人口大减,大量的田地荒芜,所以需要分田地给百姓,以促使他们耕种,从而保证粮食的产量。
  不过随着大唐立国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而且朝廷又鼓励生育,结果导致人口数量大增,分出去的田地自然也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人要么分不到田地,要么分到不足朝廷规定数量的田地,这也算是大唐所面临的一个问道,而李世民就是想一箭双雕,即解决了腹心地区土地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辽东人口不足的问题。
  “迁移人口的确是个好办法,可是关键是迁移的办法,比如中原人口众多,生活也比较富足,相比之下,辽东这里的土地虽然肥沃,但却十分的荒凉,特别是这里的冬天漫长,土地也只能种一季,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条件,恐怕不会有人愿意从中原繁华之地迁到辽东这种荒凉之地来。”李休这时却提出一个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道道。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中原虽然人口众多,但也十分的繁华,更何况这里又是他们生长的家乡,想要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外地,要么就是发生天灾人祸之类的,逼得他们不得不离开到外地谋生,要么就是朝廷派人强制他们离开,但这两种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好半天没有再开口,不过这时李休却是再次开口道“陛下,就算是能够从中原迁移百姓来辽东,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到效果的,而朝廷若是长年累月的在辽东驻扎大量的军队,也会拖累朝廷的财政,若是撤军,新罗又可能会有所异动,所以在臣看来,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新罗陷入到另一场争斗中,从而无法顾及辽东的土地,到时咱们也可以从容安排百姓迁移的事。”
  听到李休最后又转到新罗的事上,李世民在沉思了片刻后,终于抬起头问道:“那依你之见,又该如何让新罗没有办法觊觎辽东的土地呢?”
  “很简单,辽东三国现在就剩下新罗和百济,虽然百济弱小了一些,但是若有咱们大唐的支持,自然就有了与新罗一搏的能力,而且他们两国本来就是世仇,新罗更是抢了百济最富饶的土地,所以只要百济有能力,肯定会与新罗不死不休!”李休这时淡然一笑道,虽然挑拨两国小国发生战争不怎么光彩,但是为了大唐的利益,这些小国的生死也只能抛在一边了。
  李世民听到这里再次露出沉思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这才只见他开口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不过这件事关系重大,所以也需要从长计议,等到咱们回到长安之后,再与无忌他们仔细的商量一下,到时才好做出决定!”
  “陛下所言甚是,不过这次新罗女王前来求见陛下,肯定会想尽办法从高句丽占走一些便宜,到时还请陛下对新罗抱有警惕之心,万不可轻易的答应他们的要求。”李休当即再次开口道。
  对于李世民慎重的态度,李休也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像稳定辽东这么大的事情,也需要经过朝堂上的讨论才能做出决定,而他的目的也并不是要让李世民现在就对新罗动手,只要李世民能够对新罗抱有戒心,那么他也就成功了。
  “呵呵,朕又不是三岁的孩子,自然不会轻易的答应新罗女王过分的要求,这点你放心吧!”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却不由得再次一笑道,他可不认为自己会把辛苦打下来的土地让给新罗,当然了,新罗在这场战争中也出了一些力,到时自己也会给新罗一些赏赐,这也是难免的。
  听到李世民这么说,李休稍微放下了一些心,随后又与对方商量了一下明天出兵的事,他主管后勤,而现在平壤则成为大唐的物资转运中心,所以也需要李世民的支持,另外李休还建议让岑文本接替自己原来的位置,总管物资的调度,毕竟对方是自己的老部下,双方配合起来也更有默契。
  不过李世民对秦琼领兵还是有些担心,因此也叮嘱了李休许多事,对此他也一一答应下来,估计李世民肯定也和程咬金说过类似的话,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程咬金还有权拿回秦琼手中的兵权,这样也是为了以防秦琼出了差错,或是身体遇到问题时,可以保证大军继续完成任务。
  第二天一早,秦琼、程咬金与李休三人率领着大军出发,李世民也亲自出城相送,然后在万众瞩目之中,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北方的丸都城。
第1122章
丸都城与国内城
  高句丽的西部与南部地区,几乎全部落入到大唐的手中,特别是在平壤陷落后,连一直顽抗的卑沙城也向张亮的大军投降,东部则被新罗人打下不少,同时李世民也在清理东部的残军,唯一还被唐军掌控的也只剩下北部了。
  北部大部分都是山区,自然环境又比较恶劣,比如丸都城附近虽然是高句丽的发源地,但后来高句丽人却大都迁到平壤附近,所以相比平壤所在的南部,北部这里应得荒凉了许多,一路走过去很少能见到人群聚居之地,最多也就是一些以打猎为生的部落在山林中出没。
  秦琼率领着三万大军一路向丸都城的方向挺进,路上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主要还是因为路太难走了,特别是现在已经到了秋天,不但天气开始变冷,偶尔还会下雨,虽然雨并不大,但却阴冷的厉害,落在人身上感觉全身上都要被冻麻了。
  不过道路虽然不好走,但至少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敌人,路上倒是有几座小城,不过城中的高句丽人看到秦琼的大军,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而且从这些小城中也打听到,泉盖苏文前段时间的确从这里经过,现在应该已经到达丸都城了。
  得到泉盖苏文确切的消息,秦琼与李休、程咬金商议了一下,然后再次加快了行军的速度,在七月下旬时,他们也终于再次来到鸭绿江边,值得一提的是,丸都城就在鸭绿江的西岸,在李休上一辈子所处的时候,丸都城属于吉林省集安市区,与朝鲜隔江相望。
  不过相比泊沟口,丸都城这里却属于鸭绿江的上游,河水也并不是很宽,而且对面的地势十分的开阔,隔着江水向对面望去,一眼就能看到一座规模中等的城池,不过这座城池却不是丸都城,而是高句丽另外一座陪都国内城,也是高句丽最早的都城。
  而在国内城的西北方向,则是一片连绵的山脉,其中一座就是丸都山,而丸都城也就建在这座山上,整个城池几乎占据了整个山头,城墙也依照山势而建,地势十分的险要,虽然曾经两次毁于战火,但是后来经过高句丽的修复,现在依然是一座天险。
  这次渡河倒是十分的顺利,一来江面不宽,地形也不险要,如果泉盖苏文要拦截的话,就必须出动大批的兵力,而现在他手中只有三万多残兵败将,根本不敢再与唐军大规模作战,现在全都龟缩在国内城和丸都城中。
  等到渡过鸭绿江后,秦琼立刻指挥着大军来到国内城南方安营扎寨,而城头上的高句丽人也十分的紧张,而在布置好安营的事后,秦琼与程咬金、李休一起出了大营,登上附近的一座小山观察着国内城周围的地形。
  国内城周全被一片群山环绕,偏偏在群山之中出现了一片不小的平原,这里也是当初高句丽人的起源之地,平原上到处都是开垦的良田,不过现在都已经收割完毕,估计国内城和丸都城中也储存着相当的粮食,如此一来,光是围困肯定不行。
  李休手举着望远镜也在仔细的打量着国内城,虽然这座城池看起来不是很大,甚至城墙也不是很高,至少无法与平壤城相比,但是有一个地方却让李休眉头一皱,因为国内城的形状很怪,本来这座城池的形状就不规模,而在后面还忽然延伸出来一些,使得国内城与后面的山体连接在一起,如此一来,整个城池就与山体相互偎依在一起。
  本来依山建城也并不奇怪,不过与国内城靠在一起的正是丸都山,而且山势十分的险峻,上山的道路就在国内城中,换句话说,想要攻打丸都城的话,就必须打下国内城,而且就算打下了国内城,城中的军队也可以撤到丸都城中,再加上山路十分险要,别说攻打丸都城了,就算是上山都不容易。
  “丸都城竟然如此的险峻,当初毋丘俭是彼攻破的这座天险?”程咬金打量着远处的丸都城好半天,最后却是长吸了口气道,虽然之前就听说丸都城易守难攻,但是等到亲眼所见时,才发现这座城池比自己想像的还要难打。
  “我在来的路上曾经收集了一些关于丸都城的消息,据说因为丸都城多次被攻破,所以后来高句丽人将丸都山的一些上山道路都给毁掉了,这座山本来就险要,上山的道路也不多,现在只剩下国内城这么一条路,而且还十分的险要,更糟糕的是,丸都山上有水源也有粮食,足够他们支撑到冬天的来临。”李休这时低声解释道。
  “这的确是个坏消息,不过想要打下丸都城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我记得史书曾经记载,两百多年前燕王慕容皇光攻打丸都城时,刚开始也是没有丝毫的进展,后来他一怒之下放火烧山,丸都山上林木茂密,结果一下子引烧了丸都城的房屋,最后高句丽死伤无数,丸都城也毁于那场大火。”这时秦琼也开口道,放火烧山虽然有伤天和,但战场上本来就容不得任何仁慈,更何况这里也不是大唐,他也不用担心误伤百姓。
  “叔宝你再仔细看一看,丸都城附近的林木好像都被砍光了,恐怕你想放火也烧不到对方的城池啊!”不过就在秦琼的话音刚落,程咬金却是指着山顶上的丸都城道。
  听到程咬金的话,李休和秦琼也急忙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最后果然发现丸都城附近的林木都被砍光了,空出一条宽达里许的隔离带,不过因为山上的林木茂密,若是不仔细看的话,一时间还真发现不了,看样子高句丽人也吸取了教训,哪怕是唐军放火,也烧不到丸都城去。
  “这下可糟糕了,如果火攻无效的话,那咱们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从国内城开始攻打了。”秦琼看到丸都城外的隔离带时,也不由得眉头紧皱的开口道。
  “国内城倒是不难打,虽然丸都城可以派出援兵,但以国内城的防御,使用火药应该很容易炸开城门,等到控制了国内城后,再考虑攻打丸都城也不迟。”程咬金这时却是再次开口道,无论使用什么办法,还是打下国内城再说,否则连上山的路都找不到。
  听到程咬金的话,秦琼也是点了点头,不过这时他发现李休却一直沉思不语,这让他也不禁好奇地问道:“驸马,不知你可有什么办法?”
  “办法还谈不上,不过有一个模糊的想法,而且就像程将军说的那样,咱们还是先把国内城打下来再作打算也不迟。”李休这时抬头笑道,虽然丸都城做了很多防御上的准备,但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也未必没有克服的办法,这就要看他们怎么做了。
  看到李休没有细说,秦琼和程咬金也就没有再问,当下他们三人又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国内城的情况,而大营那边也有人升起了热气球,开始居高监下的观察着国内城,很快关于城中的情况也就汇报过来,秦琼与程咬金也开始了研究起攻城的计划。
  与此同时,国内城的城头上,泉盖苏文与儿子泉男建也在打量着唐军的大营,虽然距离上次平壤逃亡只过了月余时间,但是泉盖苏文却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本来坚毅的面孔上也多了几丝皱纹,两鬓更是多了不少的白发,哪怕是逃到国内城,他也一刻不敢放松,这段时间一直布置着防御事宜。
  “父亲,唐军看起来数量不超过三万,咱们在兵力上还占据着一点优势,再借助城防之利,守住这里应该没有问题。”泉男建打量了一会唐军的军营,随后有些兴奋的向泉盖苏文道,之前他们就猜测唐军占据了平壤城,肯定会分兵把守,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唐军的战斗力你还没有领教过吗,哪怕是对方只有一万人,也绝不能小看,这段时间你抓紧时间将国内城的物资往丸都城转移,尽量不要留下任何的东西!”泉盖苏文却是脸色凝重的训斥道。
  “父亲您真的要舍弃国内城?”泉男建听到父亲的话也不由得有些不甘的问道,在来到国内城后,泉盖苏文就做出决定,要舍弃国内城,集中所有兵力守卫丸都城,这让泉男建也十分的不解,毕竟国内城虽然在防御上不如平壤,但也可以借此消耗掉唐军的一部分兵力。
  “国内城几乎无险可守,只靠城墙根本守不了多久,另忘了唐军有火药这个利器,什么样的城墙都挡不住他们,所以分兵把守这里只会消耗我们的力量,还不如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丸都城中,这样我们的胜算才能更大一些!”泉盖苏文却是毫不犹豫的道。
  其实泉盖苏文还有个理由没说,那就是他率领着三万多人从平壤逃到这里,已经是人心惶惶、兵无战心,若是再经历一场败仗,恐怕军中的人心会彻底的散掉,所以还不如直接把国内城舍弃,只凭丸都城的天险赌上一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5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