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1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365

  罗县令苦笑了一下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件事我会全力配合将军,只是民团训练不如正规军,希望将军不要让他们独挡一面。”
  “这个我明白,我会把他们编排在士兵之中,但时间紧迫,还请罗县令即刻去办理此事。”
  罗县令刚站起来,忽然见一名士兵飞奔而来,急声禀报道:“将军,北城外敌营出现异动!”
  李横秋一惊,难道敌军想夜战不成?
  北城之外已经不是异动那么简单,隐隐的喊杀声震天,在漆黑的夜中只见吐蕃北大营四处火起,火光中人影曈曈,刀光槊影在火光地闪动。
  城墙之上挤满了从睡梦中惊醒的士兵,他们惊讶地望着纷乱的吐蕃大营,忽然有人大喊一声,“一定是都督来了!”
  城墙顿时欢呼声大作,就连罗县令与李横秋也忍不住跟着欢呼起来,虽然张焕带的人不会太多,但他的到来对稳定军心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激动中的李横秋连声下达命令,“快把堵大门的巨石搬开。”
  罗县令却急止住了他,“将军且慢,防止是吐蕃人使计。”
  李横秋摇摇头笑道:“罗县令有所不知,都督就在流沙河一带,从时间上算,他应该就是这时候过来,敌军大乱,这必然是都督偷袭敌营得手。”
  他一挥手笑道:“移开巨石,迎接都督进城!”
  “住手!”罗县令大喊一声,他上前一步向李横秋深深行了一礼,苦劝他道:“都督把会西堡交给将军,就是相信将军能谨慎从事。虽然敌军大乱,但我们并没有亲见都督上前,将军何不稍待片刻,等都督到了城下,再开门也不迟。”
  李横秋将信将疑地看了他一眼,会西堡地城门只有一座,事先已经用千块大石堵死。无论搬开还是重垒都要花上一两个时辰,虽然他希望能早一点做好迎入张焕地准备。但最后他还是听从了罗县令的建议。
  约一个时辰后,吐蕃残军开始向东面撤离,随即一支约三千人的轻骑兵上前叫门,他们拿着火把,昏暗的夜色中只隐隐看见大唐的龙旗,以及大唐骑兵地盔甲。
  “李将军。我们是会郡驻军,韦大帅命我们来支援会西堡。”随即一封信射入城,里面确实是韦谔的派兵令,盖着鲜红地陇右节度使大印。
  不是都督,而是会郡的援军,李横秋有些犹豫了,他把信递给罗县令,罗县令仔细地看了一遍。他低头沉思片刻,道:“将军,我以为韦谔若真想救河西,他不应该派三千人来会西堡,而是派五万人从金城郡渡河,直接取河湟。现在这样冒然而来,无济于事不说,还事先打草惊蛇。”
  “那依你地意思,他们是在诈城?”
  罗县令缓缓地点了点头,“若真是援军到来,南面怎么会没有动静?”
  ……
  距城门五百步外,马重英一脸奸诈的冷笑,既然求援的烽火已经点燃,那他就将计就计,扮做援军来赚开城门。他挑了几百名汉人士兵充作唐军叫门。而他自己却亲率领二千精锐,准备随时突击。
  马重英一向以出奇兵见长。他白天见会西堡守将迟迟不点烽火,最后虽然是点了,但也是极为凶险,他由此推断此唐军主将难断大事,便决定施计谋取会西堡。
  虽然城上传话,请他们稍候,但等了半个时辰,有士兵来报,城内并没有听到什么动静,更没有搬运巨石的声音,马重英不由眉头一皱,他隐隐感觉到自己已经计败,忽然,城头发出一阵阵破空之声,随即头顶上传来异响。
  “是石砲!”马重英大喊一声,他掉转马头便向西逃,数十块巨石如冰雹般砸下,骑兵队里一片人仰马翻,战马惊嘶、哀嚎声大作,骑兵们纷纷掉头逃命。
  就在这时,佯逃到东面三里外的士兵忽然发生了骚乱,一支埋伏已久的铁骑忽然杀进敌群,这才是张焕真正地援军到了,张焕早在敌军使计之初便已经到来,但他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埋伏在外等待最佳时机,当城上识破敌军之计还以颜色之时,机会来了,南面之军以为是施计而不会来支援,马重英地骑兵却是一片混乱,自顾不暇。
  四千河西精骑如下山猛虎般冲乱了河湟联军阵脚,他们士气高昂、装备精良,在以步兵为首的河湟联军中肆意杀戮,人头滚滚落地、哭喊声震天,虽然河湟联军拥有大型攻城器,但吐蕃人铁器等战略资源缺乏,使这些附庸军地个人装备普遍不如吐蕃军,他们没有盔甲,只穿着粗布军服,虽然白天他们士气高昂,但那是人数占优的自信。
  在黑暗中,人高马大的唐军士兵个个象一座山一样,他们有最坚固的甲,有最锋利的刀,有最高大的战马,更有高昂地士气和娴熟的拼杀技巧,四千大唐骑兵所向披靡,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河湟联军的阵脚在顷刻之间崩溃,他们已经组织不起抵抗,也不知道有多少援军杀来,胆已寒、心已裂,没命地沿着黄河滩涂向南逃去。
  马重英见敌人援军已到,而自己军队士气低迷,他也无心恋战,便率领残军向南撤回了大营。
  一直到三更,会西堡堵门大石才终于搬移,沉重的大铁门吱吱嘎嘎拉开了,数百名手执火把的士兵出门迎接张焕进城。
  大门处被火光照得如白昼一般,数千骑兵列队进入了会西堡,李横秋快步上前,跪下向张焕请罪,“属下判敌不明,险些失守会西堡,特向都督领罪。”
  张焕下马扶起了他笑道:“你及时点燃的求救烽火,也没有丢失会西堡,何罪之有?”
  李横秋叹了口气,“属下没有意识到今天敌军只是试探性进攻,物资损耗巨大,一百二十架石砲被砸毁或过度使用已损失近半,石块、飞弩、箭矢都已消耗过半。”
  “李将军不必担心,我们已回收了十几万支箭,可以抵挡一阵了。”已经换了一身军装地林平平却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她笑吟吟地看着张焕。
  在闪烁的火光中,张焕却没有认出她,只以为她是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兵,便点点头,重重地拍了拍李横秋的肩膀笑道:“别唉声叹气,你是主将,你若没有了信心,让手下的士兵们怎么有勇气守城?这位弟兄说得不错,箭射不远,可以趁夜收回一部分,我的士兵们带的都是双箭壶,也有二十几万箭,至于石块那更不用担心,我们会西堡就是用石块砌成,把民房拆了就是。”
  张焕的一席话让李横秋心中又是惭愧,又是温暖,他急忙指着林平平道:“都督,今天点烽火多亏了这位奇女子,她还射死了四十余敌军,立了下大功?请都督封赏。”
  “女子?”张焕微微一怔,他又仔细地看了看林平平,忽然认出了她,惊讶道:“你是……平平!你怎么在这里?”
  林平平嘻嘻一笑,“我以为你把我忘了呢?还好!还好!还算记得,我娘、三叔、大哥和嫂子都在会西堡,是爹爹让我们来的。”
  旁边的李横秋见他们居然认识,而且似乎还很熟,他不由诧异地问道:“都督,你们认识?”
  张焕没想到能在会西堡遇见师娘和平平,他心中十分欢喜,见李横秋疑问,便笑道:“她便是林军医地女儿,是和我从小一起长大地妹子。”
  李横秋恍然,林德隆不就是张焕的师傅吗?她竟是林德隆地女儿,他心中一阵后怕,自己早上险些把她杀了,他有些忐忑地向林平平望去,但愿她不要告状,平平却仿佛知道他的心思,调皮地向他眨眨眼,李横秋心中一块石头才略略放下,他急忙向张焕拱手施礼,“既然都督来了,属下自当向都督移交指挥权。”
  张焕点了点头,微微笑道:“我刚才已经从战俘口中得知,敌军主将竟是马重英,你当然不是他的对手,就让我来领教一番这位吐蕃名将的手段。”
卷四
经略河陇
第一百八十三章
鏖战会西堡(下)
  清晨,河湟军出乎意料地没有发动进攻,他们退兵到近十里之外扎下大营,大营内,马重英背着手在帅帐里来回走动,他脸色异常阴沉,眼中隐隐闪烁着怒火。
  令他恼火的原因不是昨夜的失利和会西堡援军到来,而是他帅案上的一封信,信是由赞普所写,今天凌晨刚刚送来,信中拒绝了他关于张掖出兵武威,前后夹击张焕的建议,并要求他立刻返回河湟,不要妨碍吐蕃即将与大唐的会盟。
  在信的最后含蓄地告诉他,现在吐蕃已经两线作战,一路在趁回纥内乱之机争夺北庭,而另一路则南征天竺,已经打到恒河北岸,再无力承担三线作战,希望他能保住吐蕃的河湟粮仓,言外之意就是不赞成他向东方用兵。
  马重英也知道吐蕃面临的困境,人口不足,又要兵据万里,其实除了南下天竺、北取北庭外,更由于吐蕃对天竺用兵,大食也加紧了在吐火罗地区的布兵,吐蕃与大食的矛盾也是一触即发,实在不能再对逐渐恢复实力的大唐用兵,所以与大唐会盟确实是明智的政治选择,可是在会盟之前,马重英希望能拿下会西堡这个大唐战略上的制高点。
  马重英能理解吐蕃目前的形势,但他恼火的不是这个,而是这封信其实并不是赞普本人的意思,是他的政敌大相尚悉东赞的建议。
  前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死后,新赞普赤松德赞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吐蕃内政外交便由三尚一论共置,其中论就是指他马重英(马重英吐蕃名论悉诺),由他和三尚中的尚悉东赞共任大相,本来二人相处甚好,在进攻大唐地几次战役中配合默契,但随着赞普的渐渐长大,二人为取得赞普的信任而开始发生矛盾。最后他们在引进天竺密教大师莲花生入吐蕃一事上发生了分歧,从此二人不合。
  由于尚悉东赞得到吐蕃另一大贵族势力那囊氏的支持。逐渐占据了上风,五年前,马重英因反对与大唐会盟一事被尚悉东赞进谗言而罢免了宰相,改任河湟都督。
  马重英知道在这封信的背后隐藏着尚悉东赞的私心,他不想自己让插手到河西,更不想让自己得到驻扎在河西的两万吐蕃军精锐,否则进攻一个小小地武威郡还不至于影响到吐蕃的整体战略布局。
  但赞普地命令他又不能不听。好在赞普并没有限定时日,也就是说自己至少还有三五日的缓冲时间。
  马重英在大帐里的脚步慢慢放缓,他眉头紧锁,开始重新评估夺取会西堡的可行性,按原计划他今天将在南北两面同时大举进攻,将所有兵力全部压上,在气势上完全压倒对方而取得胜利。
  但昨晚唐军援兵的突然到来打乱了他的部署,对方的援军也并不多。只有四五千人,但是战斗力却十分犀利,这就使得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这次会西堡之战。
  他并不知道昨晚来地是什么人,但他知道张焕手下有一支十分精锐的骑兵,从昨晚援军的表现来看,这极可能就是张焕的那支骑兵。也就是说唐军主帅张焕到了。
  马重英是个十分重视情报之人,早在去年冬河陇之变时,他就密切关注大唐局势,他很清楚张焕与韦谔的矛盾,这也是他敢于集中大军压上的原因,韦谔此人色厉胆薄,不足为惧,倒是张焕敢于虎口夺食,转战千里,打下一片基业。这才是他马重英应该引起重视之人。以此人的野心是绝不会满足于小小武威一域。
  马重英站在帐门久久凝视着会西堡,会西堡的守军到今天应该有七八千了。再加上一些民团,已经达到万人,又有如此坚固地城堡依凭,而自己只剩下三万余人,就正常的攻防战而言,这已经没有取胜的可能。
  但马重英却并不想就此退兵,能不能夺下会西堡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他看重的是这将是他与张焕的第一次交手,从这次交手中他可以切实地感受这个潜在对手的行棋风格。
  他沉思片刻,立刻叫来手下大将论萨沙,嘱咐他道:“你率三千步兵,携带三架云梯再绕到北面,给做出大举攻城之势,记住,只是做势,而并非真正进攻,听我地命令行事。”
  论萨沙领军去后,马重英又命另一名大将道:“你率五千羌人骑兵,偃旗息鼓,布成一千人疑兵到东面的密林里,若敌人骑兵出城,给我断其后路。”
  下完两道命令,他仰起白发苍苍的头颅,豪气万丈地大声喝令:“击鼓,准备出击!”
  ……
  会西堡,张焕从眺望塔上极目远眺,只能隐隐约约看见的敌军营盘影子,马重英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了,他应该知道在三比一的攻防军力对比上,又有河陇地区首屈一指的坚城固堡,进攻方是极难取得胜利。
  从他昨晚见机不利便立即撤退来看,这位吐蕃名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绝不可能会意气用事,也不会不知道韦谔有趁虚偷袭河湟的可能,那他想干什么?张焕眯起眼慢慢地笑了,难道他马重英是想试探自己不成?如果是这样,他就不怕自己把他反试探了吗?
  他抬头看了看千丈悬崖的乌鞘岭,回头问李横秋道:“会西堡和上面烽火台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地办法?”
  李横秋摇了摇头,“回禀都督,除了烽火,再没有什么联系方法。”
  张焕又把目光投向了罗县令,罗县令沉吟一下便道:“都督是否想扩大烽火台地作用,比如刺探敌军地动向?”
  张焕笑了笑。没有再深谈下去,他话题一转,又问他道:“拆除民房进展如何?”
  罗县令脸上露出了羞惭之色,他低下头道:“已经拆掉了近三百余栋用较大石块砌成地屋子,得到可投掷的巨石一万余块。”
  张焕知道他的心情,便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这是为了杀敌,百姓们会理解你的苦衷。待战事结束后,再替他们修好。”
  “属下也是这样告诉百姓。大家都很支持。”罗县令想到百姓们积极配合,他有些感慨地说道:“等战事结束,我立刻就替大家修好房子。”
  这时,远方忽然传来了隆隆的鼓声,仿佛云端深处地雷鸣,张焕凝视着十里外的敌营,他一挥手冷冷下令道:“命飞猿队出发!”
  在攻占武威后。张焕便让李双鱼选拔出一些身具某种特长地士兵,组成一支约六七百人的特勤营,下面再细分成五六队,比如箭法高明者称为飞鹰队,而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者,称为飞熊队,现在要出动的飞猿队,自然就是身体矫健、翻墙过屋如履平地的士兵。
  令出则行。只见一百余名身着和城墙一般颜色的士兵飞快从城上借绳索滑下,他们每人身背一只大皮囊,飞奔至离城墙六百步之外,他们都戴着厚实的鹿皮手套,飞快地从大皮囊里取出一只只小袋子,将小袋子中的东西均匀撒在草地上。他们边洒边退,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唯恐自己踩上这些东西。
  他们足足洒了四百余步,才洒完皮囊中地东西,返身向城墙跑去,飞越窜过十几道深深的壕沟,迅速攀上了城墙。
  如果我们把镜头放大,探到草根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在草根下静静地躺着一个铁制球形物品。约拇指大小。可怕的是这颗小铁球上竟对称地长着三根半寸长的尖刺,尖刺上闪着蓝汪汪地光芒。
  这原是对付骑兵的铁蒺藜。但经过改良后,也能对付敌军士兵,它的存在会对冲锋士兵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惧,也会有效地阻碍士兵的奔跑速度,这是一种极其残忍地杀敌手段。
  鼓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五里外先是出现一条长长的黑线,随即铺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黑色锦缎,低沉而怪异的号角声不断在队伍中响起。
  队伍行至三里外,河湟联军的阵型开始清晰起来,黑压压的士兵一眼望不见边际,散发出漫天地杀气,每个士兵都是一样装备,手执厚剑与圆盾,有人戴着头盔,而大多数人都直接披散头发,或脸上涂着油彩,显得面目狰狞,近百架云梯和数十辆撞城槌夹杂在其中,缓缓而行,数万人忽地喝出一声震人心魄的口号,仿佛平地起一声惊雷。
  马重英位于中军,他骑在马上,身体随马动而左右摇晃,他眯着眼望着城墙之上的守军,今天的守军要明显多于昨日,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城墙,气势威武,城头上旌旗招展,盔甲和刀弩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不时可以看见一些人影在城垛后跑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