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365

  裴莹一怔,便笑着摇了摇头道:“你是几日学会做灯笼地,我怎么不知?”
  崔宁这才发现裴莹在自己身后,她一边添燕子的羽毛,一边笑道:“这是我乳娘教我的,好多年没做,都忘了,这两天又慢慢回忆起来,便偷了一盏灯笼回来重做。”
  说到这,崔宁瞥了她一眼,抿嘴笑道:“你该不会也断我一手,送官府治罪吧!”
  “你这个死丫头,在取笑我呢!”裴莹轻轻在她头上敲了一下,便也坐下来,饶有兴致地看她做灯笼。
  崔宁画了外形,又小心翼翼地将一根短蜡烛放进去,固定在中间,再用一根绳拴好,另一头挑在一只细木棒上,她站起来,挑着灯笼得意洋洋地走了几步,笑道:“大功告成,裴丫头,你看如何?”
  裴莹听她叫自己裴丫头,她忽然想起了少女时候的情形,那是她们亲密无间,都彼此称对方丫头,裴莹的心中充满了温馨,她微微笑道:“我想起来了,有一次上元夜我们去看灯时,你把我的灯笼弄坏了,说要赔我一盏新的,可至今也没见你赔我,在哪里呢?”
  “你想要我这盏灯笼就明说,还把老账翻出来。”崔宁白了她一眼,“这盏灯笼本来是要送你儿子玩地,试你一试,本性就出来了。”
  “哦!我倒不知道我儿子能拿得动这么重的家伙。”裴莹亦笑着打趣她道:“若我不说,恐怕这盏灯笼就会留给某个人吧!显示你的心灵手巧,嗯!宁儿,将来我们去讨饭时,你就做灯笼我来卖,咱们夫妻开个灯笼店。”
  “你这死丫头,看我拧你的嘴!”崔宁将灯笼望桌案上一放,便跑去追裴莹,裴莹早笑着跑到了院子里,明月和明珠见主母要跑出来,急忙拦住了她,“主母,你的身子不能受风寒。”
  裴莹这才想起,崔宁是有病在身。她连忙拍拍额头快步走进来,“险些忘了,你要静养。”
  这时,崔宁跑了几步,头确实已经发晕,她连忙坐下来,等眩晕感慢慢消失。裴莹扶她躺下,又给她盖上被子。半开玩笑半当真地笑道:“你可千万不能出什么事,要不然去病回来,我可无法交代。”
  崔宁忽然想起了爱郎,也不知他今天能否赶回来?犹豫了一下,崔宁终于忍不住低声问道:“他今天能赶回来吗?”
  裴莹摇了摇头,“下午有个亲兵回来送信,他说党项人发生内乱。他要赶去处理,估计他现在已经到银川郡了。”
  她见崔宁眼中有些黯然,连忙笑着安慰她道:“我今年特地在长安定做了一只彩凤花灯,要夺灯魁,你先歇一会儿,我去看看儿子,等天黑了,我带你去看咱们府的花灯。”
  说着。她给崔宁掖了掖被角,转身出去了,她刚走到门口,崔宁忽然叫住了她,“裴丫头!”
  裴莹停住脚,回头笑道:“怎么了。崔丫头!”
  崔宁指了指桌案上地灯笼,“那是赔给你的,以后不准你再翻老账。”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今年地上元夜月色格外皎洁,天刚擦黑,一轮白玉盘似的明月便挂上枝头,但随着夜色的浓厚,月色反而暗淡下去,正月十五上元节的观灯潮再一次点燃了大唐人久盼的热情。一轮圆月下。大唐各地灯火璀璨,人头簇动。
  金城郡地上元灯会和往年一般盛大。五泉大街上各种花灯足有四里多长,各种造型地灯笼一盏接着一盏,引来一阵笑声和拍掌声,更有轮灯、楼灯、树灯等大型花灯吸引了大量地逛灯人驻足,今天金城郡人几乎是全城动员,家家户户出门观灯,五泉大街上人山人海。
  只见亭台楼榭、银装素裹,满城街巷、铺银散玉,远近树木挂琳琅,犹如撑片玉伞,等到冰轮升起桂华满时,只见临街人烟凑集之处,遍搭起千姿百态的灯架,真是玲珑百灯,无奇不有,银烛星球灿烂,照耀如同自昼。
  不仅观灯,今天更是大唐情人节,陇右向来民风粗犷,情感自由、奔放,无数相爱年轻男女在此夜海誓山盟,缘定百年,便是平日足不下楼的贵阁千金,也破例上街观灯走桥,凑个热闹。引得那风流少年,如蚁附膻,岁岁生出不少风流佳话来。
  时交一更,灯潮正盛,满街玩灯男女,花红柳绿,庶民仕女,熙熙攘攘;摊贩商贾,叫卖声喧,或沿街摆上小摊,或挑着骆驼担子叫卖,各种小贩有担元子的、捏糖人的、捏泥人的、卖糖糕的、卖艺地、斗鸡的、斗蟋蟀地等等数不胜数。
  按照金城郡地规矩,每年的花灯节要选出灯魁,去年是辛云京府地百花灯楼夺魁,前年则是刺史府的钟馗捉鬼夺冠,而今年,最引入瞩目地要算是节度使府前的‘彩凤鸣天’了,只见数百盏翡翠流光、姹紫斑斓地花灯中,一只巨大的七彩凤犹如在繁星点点中展翅飞翔,引来观灯人一阵阵惊叹,但惊叹的并不是它身躯高大,也不是它造型逼真,而是彩凤的身体在不断地变幻着绚丽的色彩,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有个多嘴的张府家人告诉观灯之人,关键是里面还有一盏八棱水晶灯,涂有各种颜色,安在转盘上,所以才会不断变幻色彩。
  他似是而非地解释使得彩凤灯更加神秘,就仿佛给这盏灯做了活广告,人们互相转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赶来观灯,里三层外三层,将整个府门前挤得水泄不通。
  但无论怎么拥挤,观灯的人却上不了台阶,数百名士兵将台阶上牢牢护住,只见台阶上停着一顶宽大的轿子,已经停了快一个时辰,十几个士兵护卫在两旁,这顶轿子就仿佛一间活动的屋子。
  轿子里两个丫鬟和裴莹都已经快睡着了,崔宁脸色呈病态的酡红,她半倚在轿子里,透过纱帘呆呆地望着天上的圆月,她在回想着与张焕相识、相知、相恋的一幕幕情景,不知不觉,她仿佛痴了一般。
  天空没有一片云,一轮圆月在这一碧无际的大海里航行,孤独地撒下一地的清辉,无论是在热闹繁盛地陇右,还是在空旷寒冷地河湟,所有的人都沐浴在同一轮明月地照耀之下。
卷五
破乱局
第二百一十八章
河湟明月
  给崔宁看病的孙医师是金城郡世家名医,他的诊所位于城南,这里是金城郡商贸繁盛之地,一大早,孙医师便离开诊所来到明仁药坊问药,明仁药坊是金城郡最大的药坊,天南海北的药材都在这里聚汇,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新罗的人参,安西的雪莲,甚至日本的珍珠,天竺的胡药,这里都样样俱全。
  此刻大堂里正有不少人在买药,见孙医师进来,正在大堂与客人闲聊的掌柜立刻迎了出来,孙医师是这里的老主顾,每年都能给这里带来千贯的生意。
  掌柜原本是个西域胡人,改汉姓为李,李掌柜快步走到门前,拱手笑道:“孙医师怎么要亲自上门,派个徒弟来不就行了吗?”
  “我是来买你那株八百年的新罗山参,还要买一些上好的冬虫夏草,不亲自来怎么行。”
  李掌柜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他讪讪道:“冬虫夏草要多少有多少,可那支山参……”
  他话没说完,孙医师便挥手打断了他,“药总归是用来治病的,你可知道我是在给谁治病吗?”
  “我也听说了!”李掌柜点点头,“咱们到里面谈。”
  二人穿过药堂,走进里屋坐下,一名药童给他们上了茶,李掌柜喝了口茶便问道:“听说节度使的二夫人病了,可严重?”
  孙医师笑了笑道:“不过是身子亏了,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关键这种病要看是谁,若是那贫寒妇人所得,医药缺乏、肉粥不继,早晚会送了性命,可人家是堂堂相国千金、节度使夫人,只要好生调养。算不上什么大病,所以你那野山参若不给我。恐怕你这药坊也开不成了。”
  “你这家伙,亏我们十几年的交情,你竟把我卖了。”不过说归说,李掌柜还是命人去取了人参,这时,他见左右无人,便低声道:“我听说银川郡地党项人乱了。这可是真?”
  “我也听说了此事。”孙掌柜点了点头,他也悄声道:“昨日我听节度使府中的管家说,本来张使君是要昨天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就是银川郡那边出了事,所以又转道北去了,由此推测,这极可能是真的。”
  李掌柜不露声色笑道:“这样一来,陇右有得乱了,你我都可以发财了。”
  孙掌柜不喜欢他这副奸商嘴脸。附和地笑了笑,便拿着人参和虫草走了,这药坊的李掌柜见他走远,他立刻站起身走进一间密室,将门窗都关好,取出一卷小纸。在上面飞快地写了几行字,又将它卷好,放进一只细小的竹筒里。
  他随即来到后院,这里养着一笼鸽子,他取出一只鸽子,将竹筒绑在它腿上,将鸽子送了出去,鸽子振翅封飞起,向西、向河湟方向飞去。
  ……
  河湟地区也就是今天兰州至西宁之间的广大土地。因湟水横穿其中而得名。这里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势平坦且水量充足。土地也十分肥沃,虽然这里不能和关中地区地富饶相比,但相对于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这里就如天堂般地富足。
  安史之乱后,吐蕃人夺取了河湟地区,并掳百万唐人在此为奴,替他们耕种粮食,此外这里还生活中许多别的民族,如吐谷浑、羌等等,他们以放牧为生,逐水而居,相对于汉人奴隶,他们身份就高得多,甚至有不少人还拥有汉人奴隶。
  河湟地区最重要的一条山脉便是赤岭,它原是大唐与吐蕃的分界线,群山巍巍、陡峭峻拔,成为阻挡吐蕃北上的天然屏障,唯一一条山谷则被修成了一座坚固的山堡,也就是石堡城,这是一座在中唐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城堡,它地战略意义事关吐蕃与大唐对河湟地区的争夺。
  天宝八载,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以数万人对付几百守城的吐蕃军,死伤籍枕,才终于夺回石堡城,九年,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十二年,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年时,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在一百多年唐吐争锋中,大唐至此时终于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只可惜次年便爆发了安史之乱,河湟唐军尽赴中原开战,使得河湟空虚,吐蕃人趁机大举进兵,攻城掠寨,将唐吐边界推到了黄河一线。
  这天天色已晚,血红的残阳渐渐落在横亘千里的赤岭之后,在离石堡城约十里外的一条河边,十几个人赶着数百匹马正沿着冰冻地河流快速行走。
  这时,一骑马奔上山岗,眺望不远处的定戎城,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汉人,他目光严峻,神情专注,一轮明月从他头顶升起,一种白蒙蒙的淡光弥漫着河谷,在浅蓝色的夜空中,月圆如镜,透出一丝血色,这个一个诡异的月夜。
  这是一支西凉军地斥候队,三个月前和其他五支斥候队一起,被派往河湟地区侦查地形以及吐蕃人布兵,这名汉人叫李国珍,是这支斥候队的校尉队正,平时以汉人奴隶自居,他们在河湟地区已经呆了三个月,以放马为掩护,一路迁徙到了石堡城附近,在这一带已经生活了近一个月,掌握了大量关于石堡城的第一手资料。
  按照约定的时间,他们将在二月中旬前返回陇右,距现在正好还有整整一月。
  这时,一匹马飞奔上了山岗。“校尉,天色已晚,我们找地方歇息吧!”喊话的是一名羌人,身材魁梧,相貌凶恶,名字叫先祝,他祖居河湟。十年前迁到武威郡,加入了西凉军。目前他是这支斥候队地副队正,名义上他就是这群马的主人。
  李国珍回头望他一眼,肃然道:“这里已经靠近吐蕃人战略要地,不要随意泄露身份,当心被探子听了去。”
  “是!”先祝见他表情严肃,立刻领令似地答应一声。
  李国珍四处扫了一眼,指着远处一处山坳道:“我们去那里过夜!”
  很快。在一处山坳里燃起了一堆大火,河湟荒野中野狼颇多,要防止野狼对马群的袭击,不仅要燃起篝火,还要一人去高处放哨。
  这一队唐军斥候共有十二人,两名汉人,十名羌人,汉人除李国珍外。还有一名十分年轻的士兵,年仅十七岁,是去年刚刚从军的新兵,叫做刘帅,众人总是打趣叫他‘牛甩’,他坐在李国珍旁边。见他取出一册小本子,用一根木炭认真地画着什么。
  便凑上去道:“校尉是在画这处谷地吗?要不我来画吧!”
  李国珍瞥了他一眼,笑道:“你以为就画画那么简单吗?这条谷地夏天情形如何,你怎么判断呢?”
  “这个……”年轻地斥候无言以对,旁边先祝咧嘴笑道:“你不要听头故弄玄虚,你白天只要注意一下河两边石块地颜色对比,就知道河水会涨到哪里。”
  ‘哦!’他受教似地恍然大悟,半晌,又忍不住好奇地问先祝道:“副头,听说你以前就是河湟人。这里地地形你还不熟吗?为何还要我们来探路?”
  “他祖母地。你是在损我吗?”先祝挠了挠后脑勺笑骂道:“河湟这么大,我哪记得多少?”
  “牛儿想家了吗?”李国珍忽然温和地笑着问他道。
  刘帅点了点头。“昨天是上元节,不知我的父母是否想我?”
  “想个屁!”旁边一个大汉忍不住嘟囔道:“既然当了兵,还象个娘们似的多愁善感,总当自己是孩子,那你何时长得大?”
  刘帅的脸胀得通红,他缩了回去,一声不吭,先祝却抽了那家伙一个头皮,骂道:“不说话憋不死你,起来换岗去。”
  那人无奈只得站了起来,就在这时,李国珍忽然一摆手道:“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众人皆一动不动,凝神细听,只听远处隐隐传来激烈的轰鸣声,“是马群蹄声!”先祝一下子听出来了,这时候的马群,除了军队,不会是别人,他跳起来急着要熄灭火堆,李国珍却一把拉住了他,沉声道:“来不及了,我们是游牧人,别忘了。”
  “头!有数千骑兵正向这边奔来。”在山崖上放哨的弟兄慌慌张张跑回来禀报道。
  “我知道了。”李国珍点点头,取出小本子塞给刘帅道:“你先走,不管我们出什么事,一定要将这个本子送到陇右。”
  刘帅接过本子贴身放好,他向李国珍行了一个军礼,飞身上了一匹马,吆喝着,向东方奔去。
  片刻时间,大队吐蕃兵冲进了山谷,约三千余人,看得出他们只是路过这里,他们老远便看见山谷中有火堆,现在又见对方还有数百匹马,便立刻停下,将这一群人围了起来。
  “你们是做什么地?”一名千夫长上前指问道。
  先祝急忙点头哈腰上前,用吐蕃语回答道:“我们是养马的,新城那边下了大雪,我们躲避于此。”
  这时,吐蕃军闪开了一条路,数十名骑兵簇拥着一名老将军上前,他仪表威严、目光深邃,正是河湟都督马重英。
  他是从逻些而来,前往西平郡,正好路过这里,听对方说是养马人,他狐疑地打量他们几个一下,现在是冬天,牧人很难碰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