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2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0/365

  辛朗见都督表情严肃,心中不由有些忐忑,在张焕对面坐了下来,张焕沉吟一下便道:“安西不比河西。这里路途遥远,粮食运送损耗太大,所以至汉以来都是采取就地屯田的办法,而且为了让士兵们安心服役,我大唐又实行军户制,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移民。所以我也打算在安西实行军户制,前期暂时以西凉军戍守,以后将鼓励中原无地农民来安西戍边,鼓励他们从军,可给与他们家属以优厚的土地,且免于赋税,而且对士兵们我还准备实行固定假期制,比如一个月有三到五天假期,让他们有时间与家人团聚……”
  张焕娓娓而谈,辛朗也渐渐明白了都督地用意。他是想让自己长驻安西。果然,张焕话题一转。便笑着问他道:“如果我命你为北庭都兵马使,统管北庭军政,你可能胜任?”
  辛朗立即站起来,躬身应道:“属下绝不辜负都督的期望!”
  张焕点了点头,对他地态度表示满意,他又继续道:“这次回纥内乱,我估计几年内它都无力西扩,而葛逻禄人和沙陀人元气大伤,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我希望你不要保守,更不要局限于从前北庭的地域,站稳脚跟后,立即向西向北扩张,以建立守捉城堡的方式实际控制土地,尤其要防止白服突厥人的崛起,必要时不妨给我下狠手屠戮,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属下明白!”
  张焕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王思雨将镇守安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你们二人地拼比,你比他读的书多,也比他年长,我希望你不要输给他。”
  辛朗默默点了点头,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下午,张焕亲率六万主力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追击而去,放眼远眺,是湛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草原,北方隐隐可以看见天山山脉皑皑的雪峰,融雪形成了一条条河流穿过草原,向南流入宽阔的赤河,正是这些河流的灌溉,使得龟兹以西直到拔换城的数百里广阔地带,成为了安西最富饶、最肥沃地土地。
  给张焕介绍沿途情况的是老将鲁阳,他在安西驻守了近四十年,这里的一草一亩、一山一河他无不烂熟于胸。
  “安西与北庭不同,图伦碛几乎占了绝大部分土地,只有在沙漠边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这里一片绿洲几乎就是一个小国,他们势力分散,难以形成象葛逻禄人、突骑施人那样庞大的势力,所以他情愿依附于大唐,也欢迎大唐的驻军和军户,所以百余年来,大唐在安西地矛盾几乎都是和吐蕃的争夺,从没有和本地土人争夺什么控制权,所以将来都督治理安西,属下建议也采取我大唐一贯的策略,以四个军镇为核心,在各绿洲、各关隘分布守捉使,建立军户制度,与当地人的政权分开、各施其职,这样方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张焕不住的点头,应该说鲁阳的想法和他不谋而合,对于北庭他主张实施扩张和同化的战略,延续并扩大中原的州郡制度,并大量移民,以达到实际占领的目的;而对安西,他也主张扶持当地地亲唐王室,由他们世袭来管理地方政务,并将其嫡王子送往长安学习,这样,王思雨便可以将精力放在进军葱岭以西地军事准备上。
  “我会好好考虑鲁将军的建议。”张焕笑了笑又问道:“既然鲁将军在安西已近四十年,想必也应该很清楚安西各国情况,在你看来,安西各国中最为亲唐地是哪一国?”
  鲁阳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疏勒,太宗年间,正是疏勒国不顾突厥人的威胁,三次上书朝廷,请求归附,才使得太宗皇帝毅然决定出兵安西和北庭,最终建立了大唐在西域的统治,而臣等在与朝廷断绝联系后,被吐蕃所逼,几乎无容身之地,也是疏勒国王裴冷冷顶住了吐蕃的压力,将我等收容在疏勒,这次吐蕃军从吐火罗北上,又是裴冷冷安排马车、粮食,并亲自派兵护送我们去于阗。”
  “等等!”张焕忽然打断了他的话,他诧异地问道:“你是说疏勒国王还有自己的军队?”
  “当然有!”鲁阳见他一脸惊讶,他连忙解释道:“可能都督还不知道,从前这些西域小国都有自己的军队,数千人到上万人不等,平日维护地方秩序,若打仗时他们则为唐军附庸军,随军同行,否则安西节度使下仅两万余人,还要分驻各地守捉,怎么和吐蕃人打仗?”
  “原来如此!”张焕缓缓点头,这个细节却是他所不知道,如果疏勒本身有军队,又是亲唐,那么为什么不能将安西四镇的统治中心由龟兹移到疏勒,这样,将更有利于唐军向西发展。
  想到这,张焕便立即问道:“那疏勒国现在还有多少军队?还有,那里最大程度能容纳多少唐军驻扎?”
  “疏勒国目前仍有六千人的军队,从前最盛时唐军在那里驻扎了一万余人,但据属下估计,疏勒至少能驻扎三万人。”鲁阳仿佛已经明白了张焕的心思,他一抱拳便道:“都督,属下有一个想法,不知都督是否愿听?”
  “你尽管说!”
  “在天山以南的安西都护府境内,有龟兹为中心的北道防线和以于阗为中心的南道防线,他们同时又是丝路干道,而这两道防线的西端就总汇于疏勒,这就使疏勒在我大唐西陲的军事战略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实属举足轻重,属下担心大食人会乘我大唐与吐蕃交战之机,出兵占领疏勒,那时,赤松德赞未必不会和大食人勾结。”
  一句话猛然提醒了张焕,他想起了昨天达摩驮都所说的消息,大食人屯重兵在石汗那,如果他们是担心自己越过葱岭去打碎叶,那他们应该屯兵在北面的俱密才对,屯兵在石汗那,从南面越过了葱岭便是疏勒,难道他们真是想……
  想到这,张焕后背的冷汗已经下来了,如果大食真的出兵疏勒,与吐蕃人合兵一处,那安西的局势极可能就会逆转。
  他立刻毫不犹豫地下令道:“传我的紧急命令,命王思雨部放弃对吐蕃军的拦截,全力向疏勒进军,一定要阻止大食人北上的可能。”
卷八
安西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安西战略(五)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想到一个可能,不希望事情向那个可能发展时,事情偏偏就会落在这个概率上,正如张焕的猜测,吐蕃军的突然撤退正是吐蕃与大食达成了瓜分安西的协议,就在昨日中午,张焕大军抵达龟兹的同一时刻,来自大食的使臣也抵达了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临时行宫。
  大食就象一个永远也吃不饱土地的饿汉,在天宝八年怛罗斯之战后,大食逐渐占领了大唐葱岭以西的广大领土,它的目光随即又投向了吐火罗的广阔的土地,在击败吐蕃人,占据了吐火罗后,大食人再次回首东顾,目光越过了葱岭,窥视着那片盛产丝绸和瓷器的东方土地。
  但是,大唐在怛罗斯之战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战力令大食人记忆深刻,它又象一条惧怕猎枪的恶狼,始终不敢越过葱岭——这座大唐的门槛。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两个月前,唐军在北庭狠狠痛击了大食的走狗葛逻禄人,几乎歼灭了它的全部有生力量,葛逻禄举国恐慌,遂向大食人求救,直到这时,大食人才决定试探性迈出第一步,为此,它需要一个跳板,疏勒就是它看中的第一块跳板,占领了疏勒,也就取得了东进的制高点。
  八月,大食吐火罗总督阿罗斯终于等到了巴格达的命令,哈里发迈赫迪亲自下令,夺取疏勒、阻止唐军西进,这也就意味着大食人的东扩开始迈出了实质性地一步。安西的局势也由此变得微妙起来。
  拔换城(今天的阿克苏),这是一座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城市,它也是西域三十六国姑墨国的都城,城中人口约三千余户,二万四千人,这一个多月来吐蕃大军一直便驻扎这座城中,尤其是吐蕃赞普也在此。更使得城中戒备森严,任何一个人的出入都要严加盘查。
  虽然吐蕃大军已经在十几天前东去。但城中依然和往常一样戒备森严,这是因为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病重而未能随大军前行。
  确切地说,赤松德赞并非是生病,他是在与大食人争夺吐火罗时,被带毒的流矢射中,尽管大食人事后送了解药,但毒性已经入内腑、无药可救。最后等待他地,是慢慢走向死亡。
  此刻,这位开创了吐蕃一代辉煌的赞普已经快走到生命地尽头,他躺在一张胡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褥子,凝视着窗外即将逝去的盛夏,安西的秋天到了。
  季节的变换可以周而复始,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赤松德赞并不害怕,在他看来,那是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他忧虑地是吐蕃,在他身后。吐蕃将走向何方?
  赤松德赞的母亲是大唐金城公主,在他血液里本也流淌着大唐的博大胸襟,但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博大胸襟也就演变成了征战四方的野心,赤松德赞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对外扩张的历史,向东他攻占河湟、河西,进攻大唐的陇右;向南,他与南诏联手进攻剑南巴蜀,掠夺奴隶与财富;向西,他西征天竺、进占吐火罗;向北。他占领安西。虎视北庭,甚至出兵葱岭以西。
  数十年地南征北战。已经耗尽了吐蕃的力量,带甲数十万人辉煌不复存在,一直到他生命快走到尽头时,他才终于幡然醒悟,可此时他能给吐蕃留下什么?
  东方的奴隶、西方的土地、北方的荣耀都统统破灭了,连忠于吐蕃数十年的大小勃律也翻脸投向大食,现在,安西这最后一块吐蕃人征服地土地也在唐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中,逐渐消亡了。
  一定要给吐蕃留下一扇走向复兴的大门,也就是这个强烈的念头,使得赤松德赞毅然决定与大食人达成了瓜分安西的协议,北面就是以拔换城为界,东面归吐蕃,西面归大食,而南面以于阗镇为界,一样东面属于吐蕃,西面归属大食,这样,吐蕃将与大食联手对付唐军的西进,吐蕃还有四万余军队,而大食出兵五万,两家加起来便有十万大军,正好和唐军匹敌,就在达成协议的当天,赤松德赞立即命令进军龟兹的吐蕃军西撤,撤到拔换城一线,等待与大食军汇合。
  但时间已经过去两天了,不仅自己的大军还没有撤回来,而且应该依约前来的大食人也迟迟没有消息,赤松德赞有一种不详地预感,大食人极可能是想让他先消耗掉唐军地力量,就象他希望回纥人来消耗唐军的力量一样,事情颇为讽刺地走了一个大圆。
  这时,一阵急促地脚步声在外间屋响起,跑到门口时忽然又变得轻手轻脚,仿佛怕打扰他的休养,门‘吱嘎!’一声开了,他的侍卫长快步走了进来,低声禀报道:“赞普,我刚刚接到消息,一支约三千人的唐军骑兵从拔换城以北飞驰而过,向西去了,属下担心赞普安全,建议换一个地方。”
  赤松德赞并没有将自己的安全问题放在心上,他眉头一皱,自言自语道:“三千人,这是要干什么?难道是他们嗅到了什么吗?”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他眼睛一挑,又立刻问道。
  “约一个时辰前。”侍卫长迟疑一下,又一次道:“属下实在担心赞普的安全,我们也只有三千人的护卫,一旦被唐军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赤松德赞已经明白了张焕用意,想必他也意识到了大食人的威胁,派骑兵绕过自己的大军,前往疏勒拦截大食人北上,但三千人是远远不够。后面必然还有更多的骑兵大队。
  想到这,他便微微点头道:“好吧!我们先到大石城避一避。”
  大石城是一座小城,在拔焕城西北约一百余地,一个时辰后,三千吐蕃军便护卫着赤松德赞火速向西北方向而去。
  ……
  赤松德赞猜得没错,刚刚驰过拔换城地三千唐军,正是王思雨派往疏勒的先头部队。每人双马,昼夜向疏勒进军。率领这支先锋的主将是白马河阻击战中,负责包抄吐蕃军后路的都尉将军曹汉臣,他是安西节度使曹令忠之子,曾在疏勒多年,不仅和疏勒王室的关系很好,而且他十分熟悉疏勒那一带的地形。
  而他的副将,便是新任果毅都尉关英。也是赤松德赞地运气好,唐军中午刚刚在拔换城东面的阿悉言城休息了一个多时辰,为了抓紧时间赶路,便没有在拔换城停留,而是从城北五里外呼啸而过,否则他们若知道赤松德赞就在城中,无论如何也会进城活捉吐蕃人地赞普。
  转瞬之间,拔换城便消失在身后地平线的尽头。此时,太阳已经西沉,在唐军的前方,巨大而通红的火球正冉冉西下,太阳仿佛就近在咫尺,几乎占据了大半个天幕的尽头。
  从拔换城到疏勒。比到龟兹稍远,约还有三天的行程,战马有些疲惫了,唐军便换了战马,又略略放慢马速,继续向西行军。
  又向西行了约十几里,天色便已经黑了下来,前方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流水潺潺,曹汉臣一摆手令道:“休息半个时辰!”
  唐军没有欢呼声。时间很短。他们紧张而快速地忙碌着,牵马饮水、检查马的状况。再给马喂食,最后才轮到自己,稍微洗一把脸,喝几口水、吃点干粮,休息地时间就该结束了。
  暮色中,河边挤满了牵马饮水的唐军,几队游哨分头到四面去打探情况,这时,关英走到曹汉臣的旁边坐下,笑道:“曹大哥好象非常熟悉这里的地形,总是在大家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条河。”
  曹汉臣也笑道:“那是当然,我小时候便随父亲四处迁徙,就曾经在拔换城呆过两年,几乎天天在外面放牧,这一带我闭着眼睛都能走。”
  他手顺着河向北面指了指又道:“这条河叫做胡芦河,顺着这条河向北走约五里,就是一片大沼泽,夜里行军稍不留神便会陷进去,所以我宁可从这边较宽的地方跋涉过河,可若再往南走,河水则更宽更深,却又过不去了,只能再向南走二十里过桥。”
  “原来如此!”关英由衷地赞道:“跟着曹大哥果然少走很多冤枉路。”
  曹汉臣出身将门世家,而关英在从军前则是一个横行乡里的小地痞,而且在两个月前甚至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斥候小兵,两人地身份可谓天差地别,但曹令臣却感于张三城守军的事迹,对张英也始终一路关照,教会他不少东西,比如行军驻营、谋略阵法等等,使他受益非浅。
  他喝了一口水,又对关英笑道:“你可知我们去疏勒拦截大食人,关键在哪里吗?”
  关英挠了挠头皮,尴尬地笑道:“我也在为此事困惑,我们只有三千人,怎么拦得住数万人的大食人,我怎么也想不通,求曹大哥教我!”
  曹汉臣仰天呵呵一笑,“说起来,你应该比我更懂才对!”
  关英迟疑一下便道:“莫非又是去抢关隘?”
  “果然是聪明人。”曹汉臣一竖拇指赞道:“一猜便中!”
  他轻轻叹了口气,沉吟一下便道:“其实都督命我们火速赶往疏勒,是在赌大食人还没有越过葱岭,大食人从吐火罗到疏勒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盘陀岭的葱岭守捉,而另一条就是当年高仙芝攻打小勃律所走的坦驹岭,我估计大食人没有勇气走那条路,而且也绕了远,他们十有八九是走盘陀岭,我的任务就是要赶在大食军队之前,抢占葱岭守捉地城堡,那里的地势极为险要。扼住城堡,三千人足以对付十万人。”
  “可是如果那里已有吐蕃人驻守怎么办?”关英还是有些担心。
  曹汉臣拍了拍他地肩膀笑道:“你放心吧!前不久达摩驮都大师才从那里过来,没有什么驻军,再说吐蕃人要回国,要么绕个大圈到于阗去、要么走坦驹岭去小勃律,不会再回吐火罗了。”
  就在这时,忽然有几名游哨从北面疾驶而来。他们跳下马,飞跑上前禀报道:“曹将军。我们在上游三里外发现了一支在驻营的队伍,约有一千余人,看他们的装束不象吐蕃人,属下没有见过。”
  曹汉臣一怔,他又急忙问道:“他们是不是穿白色军服,配长刀。”
  这是疏勒军的装束,但游哨却摇摇头道:“不!不是。他们是穿着一身黑色皮甲,手执圆盾、短矛,腰上佩的是弯刀,战马极为雄骏。”
  “大食人!”曹汉臣的脸色刷地变得惨白,若大食的军队出现在拔换城附近,那意味着什么?
  旁边地关英急忙劝道:“曹大哥不要急,对方只有一千人,或许并不是你想地那样。他们是护送使臣之类也说不定。”
  曹汉臣一下子站了起来,沉声令道:“立即上马,准备战斗。”
  一声令下,唐军纷纷上马,检查自己地武器及装备,很快。趁着夜色,唐军兵分两路,关英率一千人过河去包抄敌军后路,而曹汉臣则率二千人绕了一条弧线悄悄向河上游而去。
  ……
  正如关英所猜,这支大食军正是护送使臣而来,但不是吐火罗总督阿罗斯的使者,而是大食哈里发迈赫迪派来特使,大食不仅要和吐蕃联合夺取安西,更打算与吐蕃结成长远地战略同盟,目标就是大唐。
  此时的黑衣大食经过数十年的扩张和治理。正处于强盛之时。他们已经完全消灭白衣大食残部,在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中也取得了主动。因此,迈赫迪在接到吐火罗总督阿罗斯的报告后,异常重视,但在仅仅考虑一天后,他便在给阿罗斯地回信中写道:‘葱岭绝不是阿拉伯与大唐的分界线……’
  他派来的特使叫阿古什,是他的亲弟,时任耶路撒冷总督,他可全权代表大食哈里发来和吐蕃赞普谈判。
  阿古什年纪约三十余岁,身材高挺,长着一张高贵而骄傲的脸庞,现在距离拔换城已不足三十里,他不愿意在黑暗中进城,那样会失去大食人的尊贵,他要在朝霞的沐浴下昂首进入拔换城,但他却忘了,黑夜中也是充满了危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0/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