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2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1/365

  沉思了片刻。王思雨当即写了一封短信,吩咐士兵道:“立即将此信发给贺娄将军!”
  永安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十万西凉精兵忽然杀向回纥、契丹联军的大营,于此同时,在北方战线的贺娄无忌大军也配合王思雨大军,二十余唐军向拓跋千里部发起了最后的攻势。
  ……
  长安,对付的楚家方略还在讨论之中,崔寓建议派使前往淮南与楚家谈判,而裴佑则主张对楚家给予一定的让步,朝廷以书面承诺保证楚家当前地利益。但不管是崔寓还是裴佑。或者是其他高官,大家的原则都一致的。不能将江淮一带引入战争,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楚家危机。
  在三天的会议最后,一直保持着沉默的张焕终于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一大早,楚潍便离开自己的府第去大明宫朝房,楚潍就是当年崔宁地狂热追求者,但其父楚行水不愿成为崔家之犬,便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时隔八年,他早已娶了大唐另一名门太府寺卿房宗偃的女儿为妻,生有一子一女,皆在广陵本宗上楚家私塾,和绝大部分官员一样,楚潍的妻子留在老家照顾子女,而在长安则是两房小妾负责照顾他的起居,楚家在长安的府宅位于西市附近的光德坊,离大明宫较远,故楚家早早便要出门,他上了马车,在十几名侍卫地环卫下,迅速向大明宫方向驰去。
  楚潍当年中状元入职后,一步步升迁,现任少府监少监一职,掌管天下的铸钱大权,不过这几天他心里也颇为烦恼,楚家虽然没有与朝廷公然对抗,但其父却拒不回朝,而且以须疏通河道为由扣下了盐铁监的六百万贯税钱,这无疑是将楚家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父亲倒是为了楚家的利益果断而强硬,但他楚潍怎么办,他还在长安,在人家的眼皮子底下,若要逃跑且不说能不能跑掉,就算能跑掉,那他这八年来苦苦熬来少监还能保得住吗?为此,楚潍食无味、寝难眠,不知朝廷会怎样处置他。
  马车在坊街里疾速奔驰,天色已麻麻亮,大街上已有不少行迹匆匆的起早人,还有一些挑着骆驼担卖早饭的小贩,街上伴随着他们一声声的吆喝:‘豆腐脑要勿?’
  “鸡蛋面、肉末面,好吃又便宜!”
  街景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宁静而祥和的早晨,但楚潍此时已经开始紧张起来,后面有两匹马一直在跟随着他们,他快对方快,他慢对方也慢,显然就是针对他而来,这可是从未有过之事,楚潍紧张地注视着后面地两匹马,不停催促马车快行,已经到了坊门,清晨时分,这里挤满了买菜卖菜之人,忽然,马车嘎然停下。
  “为何停下来!”楚潍扭头怒斥车夫,可在他扭头地瞬间。楚潍地脸刷地变得惨白,他从车厢门地缝隙里看见前方站满了军队,剑拔弩张、杀气腾腾,黑压压地足有数百人之多,最害怕的事情终于来了。
  “你们为何拦我马车?”楚潍鼓足勇气问道。
  没有人回答。
  ……
  “本官是少府监少监,尔等不可无礼!”
  还是没有人回答,数百名士兵冷冷地盯着他。似乎在看一个阶下之囚。
  这时,从队伍里走出一名校尉。向楚潍拱拱手道:“奉我家都督之命,请楚少监跟我们走一趟。”
  楚潍哼了一声,冷然道:“如果我不跟你们走呢?”
  那校尉脸色一变,他随即一挥手,数百把钢弩平端,冷森森的弩箭对准了楚潍,只要他再胆敢说一个‘不!’字。他就将万箭穿心。
  楚潍被军队弥漫的杀气震住了,他从士兵们的眼里看到了决断和冷酷,甚至闻到了死亡的气息,良久,他终于无奈地道:“好吧!我跟你们走就是了,望你们以礼相待。”
  他话音刚落,立刻从军队后面驶上一辆黑色马车,马车外壳粗糙。甚至看得见里面地一根根铁栅栏,这分明就是个囚笼,又过来两名军人抓住他的胳膊,一把将他强推上车,‘哐当!’马车外上了锁,马车调头便走。数百名士兵严密地护卫着马车,迅速消失在远方。
  楚潍地十几个侍卫都远远站着,自始至终谁也不敢上前,在坊门两边更是挤满了看热闹的民众,大家指指点点,悄悄地议论着。
  很快,楚尚书的嫡长子、楚家家主继承人、堂堂的四品少府监少监被抓走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长安城,成为酒楼茶馆议论的热门话题,至于他被抓的原因有各种版本,有人说他利用手中权力私自铸钱、贪污了数万贯;也有人翻出老账。说他曾是张焕情敌。现在张焕当权开始算老账了;但真正知道原委地人却不敢吭声,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张焕将如何处置楚家拥兵的问题。
  但随着当天下午又发生了一连串震动朝野的大事:太府寺卿房宗偃三年前伪造账目而被抓、刑部侍郎柳之涣三天未准时上朝被免职、江淮转运使洪亮漕运损耗过多。有贪污嫌疑而被革职查办,三名朝廷重臣几乎同时或被抓被免,他们可都是楚行水的心腹,和楚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此,朝廷与楚家交恶的传闻终于被证实了,而且张焕这一连串的举动也充分表明了他解决楚家问题的强硬态度,无论是谁,在涉及事关原则地问题上,他绝不会有丝毫让步。
  ……
  朝中出了大事,无论是皇城还是大明宫,各官署中的官员都已无半点处理公务的气氛,许多官员都茫然一天地坐在那里,各自想着心事,尤其是太府寺和刑部更是人心惶惶,不知这把‘杀楚’之刀何时劈到自己头上。
  好容易挨到下朝时间,官员们纷纷收拾桌案回府,不少人写了便条,偷偷塞给关系交好的同僚,约好晚上在府中吃饭,毕竟很多话只能私下里商谈。
  和众人一样,礼部侍郎李平也默默收拾了文书,准备回府,走出礼部大门时,远远地有几名高官叫他,“李侍郎,我们要去平康坊小饮几杯,一起去吧!”
  李平拱拱手歉然道:“家父病重,我无心饮酒,下次吧!”
  对方‘哦!’了一声,便不再勉强,几辆马车先后快速离开,李平低声叹了口气,便也坐上自己的马车,吩咐车夫道:“回府吧!”马车启动,在十几名侍卫的护送下向朱雀门方向驰去。
  马车中,李平地心情十分沉重,他拉下了车帘,闭目一言不发,李平就是太后党第一权臣李勉的长子,虽然李勉称病至今没有上朝,但李平却知道父亲并没有死心,从段秀实经常夜里来悄悄拜访便可知道,父亲还在等待机会。
  李平当然也知道父亲是为什么不死心,现在住在太极宫的小皇帝就是二弟的幼子,如果张焕上位。他必然会举起屠刀以斩草除根,从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张焕地手腕,楚家是他的母舅,楚潍是他的嫡亲表弟,楚家自始至终都支持他掌权,而房宗偃也曾劝说其他官员投靠张党,可就是这样。当楚家不肯弃兵时,张焕就毫不犹豫地拿楚家开刀。甚至连谈判的余地都不给,今天下午,他还听到一个小道消息,张焕极可能要杀楚潍以示对楚家的严重警告,消息是从兵部传来,应该是真地,这就是李平心情沉重地原因。
  张焕对自己人都如此冷酷无情。那他们李家事败后又会是什么下场,李平简直不敢想下去了,他既恨父亲地顽固愚蠢、不识时务,又恨崔小芙拖他家下水、安个劳什子皇帝,现在成为了害死他们一家地祸根,怎么办?是劝说父亲主动向张焕投降,还是辞官回乡做一个富家翁,这两条路不管是哪一条都能保住家人地性命。他的儿子和妻女。
  李平一路心乱如麻,这时,马车驶进了安仁坊,进坊不到一里就是李勉的府第,老远,李平便拉开了车帘。果然,在府门的对面停着一辆马车,李平不由心中大恨,这是段秀实的马车,甚至白天就来了,这么明目张胆,他以为别人都是蠢货吗?
  “从后门进府!”李平沉着脸吩咐道,他可不想掺和进父亲和段秀实毫无意义地密谋中,以为楚家出事他们就有机会了吗?
  马车转了一弯,向后门驶去。
  正如李平所想。段秀实在白天便匆匆来拜访李勉确实是和楚家有关。段秀实原本的计划是上书太后,以皇帝年幼无法主事为由另立成年新皇。以堵住张焕篡位之路,不料张焕竟下手果断,将崔小芙迁到太极宫,并与外界隔绝,使他投书无门,他又找到李伸兄弟,希望他们能出面召集皇室商议立新皇一事,但李伸兄弟却很委婉地告诉他,大唐皇室中恐怕除了他们几个外,其余之人都希望雍王登位,段秀实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幼稚了,他着实消沉了一段时间,就在他准备返回西受降城之极,却忽然传来了楚家和朝廷交恶地消息。
  段秀实立刻意识到,或许这就是一个机会,等不到天黑他便急不可耐地赶来找到李勉。
  和段秀实的心急略有不同,李勉对楚家事件还是抱着谨慎的态度,他并不认为楚家与朝廷交恶,他们就会有什么机会,相反,张焕会通过这件事凝聚群臣的忠诚度,他甚至认为这是张焕登基的一次契机,灭掉楚家,也就是警告天下所有的世家,将不会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他登位,所以,李勉这一次是真的病倒了。
  “成公兄,你总是怀疑张焕的身份,其实从他母亲和当年豫太子地关系来看,我倒认为他真是李氏皇族,这些日子多谢你的支持,不过我已经打算放弃了,成公兄也早日回去吧!在长安呆的时间太长,会引起他的怀疑。”
  李勉说得很吃力,巨大的压力使他的病势颇为沉重,段秀实一阵沉默,半晌他才缓缓道:“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带来地必然就是杀戮,他若登基太后必会被他所杀,作为臣子我当尽自己的一份力,至于成功与否,那是由老天来决定,李兄如果真要放弃,那我也无话可说。”
  说罢,他站起来行一礼道:“段秀实告辞了。”
  他刚走到门口,李勉却笑着叫住了他,“我只是在试探成公兄的决心,请回!”
  段秀实蓦然转身,“李兄难道也是不肯放弃吗?”
  李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事到如今,我能还有选择吗?”
  他慢慢坐起,不急不缓道:“或许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挽回局势。”
  段秀实大喜,连忙问道:“请李兄详说!”
  李勉摆摆手请他坐下,他沉思了片刻后便问道:“成公兄这次回京带来了多少人?”
  “带来八百人护卫。”
  段秀实说到这,他忽然明报白了李勉的意思,犹豫道:“只是这样做的后果,恐怕会天下引发大乱。”
  “对我们没有什么后果,后果都在楚行水的身上。”李勉瞥了他一眼,冷冷道:“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若成公不想参与,我绝不勉强!”
  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李勉决定豁出去了。
卷九
国乱
第三百七十二章
步步连环(中)
  四月初,正是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季节,绿色葱郁、熏风拂面,长安城内的百姓们也不忍恋家,纷纷携妻带子踏街出游,使得长安满城喧嚣、热闹非常,上午时分正是人潮最盛之时,朱雀大街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尤其在明德门附近更是挤满了准备出游的长安民众,一辆辆出门稍晚的马车无序地停放,大家争先恐后,都急欲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忽然,城外传来了一阵沉闷的马蹄声,蹄声十分急促,正在争吵出城的十几辆马车立即安静下来,一名守城士兵跳到车辕上向远方望去,只见约两百步外,数十匹战马正向这边疾奔而来,来势迅猛,激起一路滚滚黄尘,还隐隐听见有人大喊,‘闪开!八百里紧急军情。’
  城门口顿时一阵大乱,马车躲向两边,守门的士兵急将一些散客推靠城墙,转眼间数十匹战马呼啸而来,为首一名军官高举通行令大声道:“河北战报,请容通行。”
  守城的士兵不敢怠慢,纷纷让出一条路,其中一名军士忽然大声问道:“请问河北战况如何?”
  校尉一挥手,让士兵们穿城洞而过,他一勒缰绳,有些得意地对所有人高声宣布道:“河北大捷!陇右军全歼入侵胡虏,斩首七万余人,胡酋已被活捉!”
  他话音刚落,城门口陡然间爆发出一片欢呼之声,不少人甚至无心再游玩。调头向城中跑去,信使继续向前奔驰,他们一边高喊让路,却又同时沿路宣告:“河北大捷!斩首胡虏七万人。”
  河北大捷的消息俨如一阵春风,瞬间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到处都是欢呼地人群,激动万分的长安民众们冲回家。拿起锅盆上街拼命敲打,人们互相转告、相拥而泣。大捷的消息意味着二十几年前的噩梦不会再重演,意味着大唐的最后的和平终于到来。
  欢呼的声音甚至传到了皇城、传到了大明宫,与此同时,几名信使已驰进了大明宫,许多中小官员早已闻讯从朝房里跑出来探听消息,信使一路宣告,他们飞驰到中书省地台阶上。翻身下马,正逢几名重臣从中书省里开完会出来,裴佑见信使们表情激动,便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校尉立刻施礼道:“禀报各位相国,河北大捷,入侵敌军全军覆没。”
  “天佑大唐!天佑子民!”裴佑、崔寓等人顿时激动万分,他们谁都不肯散去,跟着信使又重新进了中书省。
  “都督!河北军报。”牛僧孺一路大喊地跑向中书省内室。他满脸通红地一头冲进了张焕的朝房,大声道:“都督,我们赢了,河北大捷。”
  张焕正坐在朝房里批阅奏折,牛僧孺地失态使他眉头微微一皱,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将笔放下微微一笑道:“我们二十五万军对敌人十万军,个个都是身经百战,若这样还会输掉的话,真的要让人笑话了。”
  事实上,他在前天便得到了河北大捷的飞鸽快报,信使还是慢了一步,不过大战的具体过程他却不知道,他见几名亲兵引着信使站在门外,便道:“让他们把军报呈上来。”
  校尉信使立刻上前,躬身将一卷军报呈上。亲兵接过转给了张焕。但张焕却没有立即打开,而是问校尉道:“王将军是怎打的仗?”
  “回禀都督。王将军在进攻之前便已经发现敌军粮尽,他先是佯攻,引发了敌军反扑,遂退兵不战,待敌军气势竭尽时,王将军立即派两万铁骑军冲击敌军,这时贺娄将军的军队从北面压来,两军夹击,敌军一败涂地,回纥部全部阵亡,生俘契丹两万人,共斩首七万余人,最后侥幸脱逃者不过数百人,我军伤亡四千余人,契丹王耶律德容与回纥主将拓跋千里均已被俘,已往长安押来。”
  张焕点了点头,王思雨果然又有进步了,他这才打开军报大致看了看,军报所写和军士地述说大致相同,而且在军报中夹着王思雨的一封密信,信中告之张焕,他将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便亲率十万安西军借道山东向淮南进发,并同时收编崔家的清河军,接收山东的防务。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刚刚离去的崔寓等人又重新返回,裴佑进房便带一丝埋怨的口气道:“监国一定早知大捷,却瞒着我们,让我白白担忧几日。”
  张焕连忙笑着拱拱手道:“这些日子大家都在关心淮南之事,我也未将河北战事放在心上,故没有及时转告诸位,这件事是我地不对,向诸位赔礼!”
  “监国太客气了。”崔寓接口道:“我听说契丹王耶律德容也被生俘了,不知监国准备怎样发落他?”
  张焕点了点头,“这件事我想听听诸位的意见,大家请坐下!”
  亲兵搬来几个软榻,大家依次落座,所有人都知道,张焕要谈的并不是什么处置契丹王的事情,而是如何处置契丹这个北方民族之事。
  “各位,众所周知,从高宗时起,契丹便不服管教,屡屡掠我汉家子女为奴,则天皇帝时他们甚至还出兵攻城掠寨,给东北各郡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玄宗皇帝时采用和亲的手段,我记得史记天宝四年,玄宗将静乐公主和亲契丹松漠都督李怀节,并给锦缎万匹,可不到一年我大唐公主便被契丹人所残杀,契丹人再次兴兵犯境,这个恩将仇报地民族又在安禄山造反后出数万大军协助叛贼,在我中原屠城无数,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契丹若不早点灭掉,他们迟早会成为我们中原的大敌,我本打算在解决安西后再回头收拾契丹,不料他便自己送上门来,现在他们地五万主力已经悉数歼灭,正是收拾这头恶狼之时,所以我请大家会商。如何处置契丹人。”
  张焕说完便向众人看去,他实际上已经定了性。就是要趁机灭掉契丹,和大家所商量的只是具体的手法罢了,这时,张焕见卢杞欲言又止,便对他笑道:“卢尚书有话请直说。”
  “在下只有一点愚见,说与各位参考。”卢杞站起身向张焕躬身行一礼,又对众人点了点头方道:“我主张参照处置党项人的办法。将契丹人内迁,在河北道以及河东道划出两三个郡安置他们,允许他们自治,但同样也要遵循大唐的律法,并向大唐缴纳赋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1/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