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365

  说完,裴佑不再理会裴伽,大步向府外走去。
  相州紧邻黄河,安阳县离黄河约两百余里,境内支流颇多,其中洹水横贯其境,洹水两岸分布着大量良田,裴家在洹水南岸就有两个大庄园,约四千顷上田,最近的一个庄园离安阳县十里,不到半个时辰,裴佑便率领三十几名族人抵达了庄园。
  庄园修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之中,此时正当黄昏,绚丽的晚霞照在滚滚麦浪之上,使人仿佛置身于金黄色地海洋之中,壮丽无比,裴佑心情复杂地望着这片丰腴的土地,他知道过不了多久,这片土地便不再属于裴家,裴佑忽然慢慢跪了下来,用额头去触摸这块滋养了几代裴家人的土地,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眷念这些麦田,或许是将要失去的缘故,他竟有一种难以言述的离别的惆怅,不知不觉,裴佑的眼角湿润了。
  这时,管理庄园的裴家子弟和几名执事听说家主到来,皆飞奔前来见礼,裴佑看了他们一眼,便阴沉着脸问道:“最近可有官府中人来过问庄园?”
  管理庄园的裴家子弟叹口气道:“回禀家主,在十天前就有军队来丈量土地,他们要求我们配合,我们不睬,可是那些该死的佃户听说土地会分给他们,纷纷帮助军队指认,我们裴家地土地已经完全被军方控制了,说是收割完麦子后就要全部收走,哎!”
  一名执事又跑到麦田边拔出一根木桩,递给了裴佑,“家主,您看看这个。”
  裴佑接过这根约两尺长地木桩,只见上面用红字写着:‘土地田亩监封’,用的是朝廷地名头,裴佑默默地望着这根夺走裴家土地的红桩,他心中忽然对张焕生出了一种深深的仇恨,他喃喃自语道:“张焕,你这次做得太过分了!”
卷一
葛逻禄人南迁引发的危机
第五十六章
危险边缘
  长安的气氛这几天十分平静,皇上暂时离开了京城,而文武百官在监国太子和相国们的率领下悉数到城外收麦去了,各衙门外冷冷清清,通往大明宫和皇城的路上也难得见到有护卫的马车,整个朝廷的政务似乎一下子停顿下来。
  与朝廷内的冷清相反,裴佑的府前却停了好几辆马车,这些马车都有共有的特点,装饰简单、造型笨重,和最普通人家的马车没什么区别,但护卫这些马车的侍卫却个个精明强悍,就仿佛精锐的骑兵一样,简陋的马车和精悍的侍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若要说明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马车的主人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裴佑的一间密室里端坐着六个身份高贵的人,裴佑、楚行水、崔贤、张破天、房宗偃、长孙南方,这六个人影响力足以左右大唐重大决策的方向,楚行水,大唐仅存的几个元老之一,大唐皇帝的嫡亲舅父,官任太尉,在前年郭子仪去世后,他就是大唐职位最高的官员,处于半退仕状态,当年张焕率军南下扬州,和楚家达成了保留一万顷土地的协议,而现在楚家的土地也一样保不住了,二十天前,位于常州的土地田亩监总部亲自派人调查楚家的土地情况,按标准,楚家只能保留七百顷土地,其余九千三百顷土地皆要归公,尽管这几年楚家开始逐渐向海外贸易发展,但传统的土地情节依然根深蒂固。由于核心利益被侵犯,这位张焕唯一血缘亲人在惊怒之下,成为了土地实名制最强烈地反对者。
  崔贤是这几人中年纪最轻的,但他却代表大唐曾经最强盛的世家崔家的利益,他是崔家的家主,是崔圆唯一的儿子,因他父亲的缘故。他在朝廷中有着广泛地人脉,他的妹妹是大唐元妃。他是不折不扣地皇上大舅子,但他和这个皇帝妹夫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最早可以追溯于张焕初到长安之时,而最晚则是崔曜的婚事,就是在张焕的鼓动下,崔曜娶了一个胡人女子,令他家族蒙羞。这是崔贤和张焕的个人恩怨,而几乎和裴家、楚家同一天,贝州、齐州、济州三州的土地田亩司分别查封崔家的一万三千顷土地,按照标准,崔家只能拥有一千一百顷土地,其余均要收回,这无疑是崔家彻底败落地起点,在家族的强烈抵触下。崔贤主动找到了裴佑,提议召开这次大世家的紧急磋商业协会议,不过崔寓却出人意料地支持土地实名制,但迫于家族的压力,他沉默了。
  和其他人相反,张破天则是因为土地实名制而彻底绝望了。张家不可能再得到从前的土地,在家族财富荡尽的情况下,张家再无恢复从前世家的可能,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张破天对张焕竟生出一种极其刻骨的仇恨之心,他想起了自己当年被张焕所杀地儿子,以至于他退仕后竟拒绝了张焕所封的汾国公的爵位,张破天对朝廷的影响力不仅是他做相国这几年积累的人脉,还有一些张家留下的影响,比如现任吏部尚书元载就是张家地女婿。还有刑部侍郎宋廉玉、太常卿韩延年等等都是张家的门生。所有当裴佑的召集令传到张府,张破天第一个响应了号召。
  至于房宗偃和长孙南方。他们都是大唐名门之后,土地实名制一出,也同样侵犯到了他们核心利益,没有了土地,长孙南方养不起马球队,女婿们也要分家了,这是让长孙南方绝对不能忍受之事,为了应对这次土地实名制,长孙南方三十年来第一次停止了马球队的训练,集中全部精力参加到反对土地实名制的计划中来,而房宗偃可能是这几个人中最低调的一个,毕竟他刚刚荣升相国,不过他能来参加这次磋商业协会就可看出他对于土地实名制是多么不满。
  就这样,六个人一条心,他们毫无忌讳地讨论各种能够阻止土地实名制的方案,不过他们已经闭门开了近两个时辰的会议,依然找不到任何阻止这条法令的办法,张焕是不可能更改,只有寄希望于政事堂,但政事堂在两个月前已经以四比三通过了这道法令,可以说是生米煮成熟饭,如果他们是中小地主,或许可以通过贿赂或作弊的办法逃过这一劫,偏偏他们地目标又太大了。
  此刻几个人都已经意识到,这个所谓地土地实名制不过是个光面堂皇的借口,如果真是为解决土地问题,为何一方面规定了三年期限,而另一方面又急不可耐地对世家下手,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先解决完几大世家后,必然会有折中方案出台,以缓和各地地震荡,说白了这还是一种手段,实际上就是张焕要对世家动手了,这一刀下去,大唐的世家望族就真的会烟消云散了,就算他们参与工商来保住财富,但世家建立在农耕文明上的精神和理念都将不复存在。
  讨论了两个时辰,没有任何办法,不!还有一个办法,只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明白,可是谁也不愿先提出来。
  房间里一片寂静,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有人能主动打破这个僵局,一刻钟过去了,众人还是保持沉默。
  “我来说吧!”
  所有人的目光都刷地投向了张破天的身上,张家,是张家率先提出了这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尊张焕为太上皇,拥立太子登位。”张破天异常平静地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是的,所有人都明白,要想保住世家,只有这一个办法,以太子的宅心仁厚,他一定会放弃土地实名制。
  “大家要想到一点,土地实名制的冲击不仅仅是我们世家。宗室、军中元老、重臣、民间望族,关联者何止千万,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支持我们地行动,而且从政事堂两次表决、最后以四比三的微弱通过这项法案就可看出高层分歧严重,况且我们并不是要推翻他,只是希望太子登位,这次他去碎叶会晤大食君主。离长安万里之遥,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如果我们不走出这一步棋,世家将从此不复存在,此乃生死存亡的关头,各位应该很清楚我的意思。”
  张破天说完,向众人扫了一眼,希望大家接着表态,“我支持张阁老的方案。这也是我的方案。”紧接着开口地是崔贤,无论从公从私他都希望张焕下台,裴佑没有开口,但他却举起了手,长孙南方也举手了,接着房宗偃也举手了,这时所有的目光都投在沉吟不语地楚行水身上,他是朝中第一元老。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楚行水的内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矛盾过,这种矛盾是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的矛盾,如果张焕能留三分余地,比如给楚家留五千顷土地,他也绝对会支持张焕的土地实名制,他也知道这是抑制土地兼并的猛药。事实这也并不是什么新办法,这是一种最起码的措施,问题是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统治者敢这样做、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是一个将动摇统治基础地法案,可偏偏张焕敢做了,剥夺大豪强大地主占有的土地,这种魄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仅是这种魄力,楚行水就对自己的外甥钦佩不已,可是他楚行水不能代表自己。他代表的是整个楚家的利益。楚家的核心利益有两个,一个是血统。一个就是土地,现在张焕触犯了这个底线,将楚家的核心利益毫无保留、赤裸裸地剥夺了,这要他楚行水如何抉择,他也相信无论是裴佑还是房宗偃、或者崔贤、张破天,他们都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走出这一步,可是他们都选择了鱼死网破,楚行水不由暗暗长叹一声,‘焕儿,舅父为了楚家的利益,不得不走出这一步了,要怪就怪你做得太绝,不留一点余地。’
  他沉思良久,终于心一横,徐徐说道:“他们是父子,父业子承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早晚之事,我们只不过把它提前了。”
  楚行水说到这里,众人悬在空中地心都放了下来,他是支持这个方案的,但楚行水并没有停下来,他继续说道:“我认为这个方案的关键并不是韩滉、元载等相国,关键是要得到军方支持,没有军队的支持,我们办不到这一点。”
  楚行水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众人一下子都沉默了,确实如此,张焕之所以敢天下之大不韪推行土地实名制,就在于他掌控了军队,如果没有军方的支持,张焕一旦杀回来,他们统统都得完蛋。
  这时,张破天再次开口了,“这个问题我早想过,我就是军队出身,我知道军方地从众性,只要生米做成熟饭,只要是他的儿子登位,军队就会默认这个事实,关键就在于是太子登位,而不是另立新皇,所以我们只要有一支军队支持,让太子顺利登位,那后面的事情就会水到渠成,他即使赶回来也无济于事了,这就如当年肃宗皇帝在灵武即位一样。”
  说完,他向楚行水望去,楚行水也带过兵,应该理解他的观点,楚行水勉强点了点头,算是同意张破天的说法,虽然还是有点风险,但张破天说的确实有道理,关键是拥立太子登位,而不是另立新皇,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众人见楚行水点头,皆开始兴奋起来,这时裴佑率先道:“如果真的仅仅只要一支军队,我倒有这个把握。”
  崔贤立刻笑道:“裴二叔请直说,不要给我们猜哑谜。”
  裴佑笑了笑,“你们难道忘了宗正卿李侨吗?”
  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所有人都一下子恍然大悟,李侨在陇右拥有两万顷土地,是大唐最大的地主,土地实名制最大的冲击者应该是他才对,但众人想到地并不是李侨本人,而是李侨地儿子李苏,左羽林大将军。掌握一万五千羽林军,控制着皇城和大明宫,而右羽林大将军李定方护卫张焕到西域去了,若能得到李苏的支持,这件事就成功一大半了。
  裴佑又接着说道:“我与李侨私交极好,李侨那边就由我去说服他。”
  ……
  裴佑地马车在朱雀大街上急速行驶,从二十天前他离开长安回相州。又从相州返回至今,他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他就像一部亢奋的机器,不知疲倦的运转着,但他毕竟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近一个月的操劳使他已经疲惫不堪了,他渴望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好好地睡上几天,可是……
  裴佑叹了一口气。目光移向了车窗外,此时正值天色将晚,宽阔凉爽的朱雀大街上挤满了出来纳凉的百姓,家家户户携妻带子,或悠闲散步,或席地而坐,一群群快乐地孩童追逐嬉闹,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地笑容。这种笑容是国泰民安时才会有的一种舒心,‘大治’已经八年了,大唐无论民富还是国力都全面走向复苏,米价已经连续两年仅二十几文,可就在二十几年前还曾有斗米千钱的悲惨记忆,不少人没有忘记那段历史。裴佑也没有忘记,此刻他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他现在的所做所为,难道就是在毁掉这种繁盛吗?裴佑痛苦地将车帘拉上了,他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之路。
  ……
  李侨担任宗正卿也已近八个年头了,他今年六十五岁,无论精力和体力都大如从前,看来宗正卿是他的归途了,可是李侨这几年却并不高兴,他觉得他地付出和得到不相匹配。在张焕主政陇右的那几年间。他为西凉军捐出了四百多万石粮食和百万贯钱,这几乎是他一半的家产了。可张焕登基后,他的长子李悦出任陇州刺史,次子李苏先出任朔方定远军兵马使、九原兵马使,后调回京升任左羽林军大将军,但李侨却认为这并非是捐助钱粮的缘故,长子李悦早就是陇西郡司马,而次子李苏也是因为积功升职,可能张焕唯一的报答就是他这个宗正寺卿。
  这比起辛云京的两个儿子却实在差得太远,辛杲出任大理寺卿,辛朗为河西节度使,辛云京几年前去世时,还被追封为陇西郡王,可是他辛云京又出过什么力,能和自己比吗?
  由于心中烦闷,这几年李侨沉溺于酒色之中,对朝中事务也越来越漫不经心了,从去年起他索性就做个甩手掌柜,宗正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压在少卿李岚地身上,张焕对他也似乎不闻不问,几次被御史台弹劾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但就是这样,李侨变得更加放荡形骸,他竟纳了一百多名侍妾,成为长安百姓议论的焦点之一。
  但这两个月,李侨却陡然收敛了,土地实名制的推出,他的家族将成为大唐损失最惨重者之一,李侨在延州、庆州、坊州、原州、径州共拥有二万多顷土地,十几个大庄园,可是他不像世家那样族人众多,他一共就四个儿子,他们父子五人的永业田加起来也不过三百多顷,也就是说他几乎所有的土地都要作为无主之地被收走,在土地实名制颁布之初,他还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认为张焕不会做得这么绝,可当他连着三封请求保地地申请如泥牛如海后,他才终于慌了起来,几次求见皇上皆被婉拒,一直到一个月前传来崔、裴几大世家土地被清查的消息,李侨就如同天将塌了一般,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也就在前天,他终于接到了陇右大管家传来的消息,土地田亩监和监察御史开始联手清查他的山林田产,气急攻心,李侨竟病倒了。
  听说裴佑来访,李侨连忙命几名侍妾将他扶坐起来,待裴佑进屋,他气喘吁吁道:“裴太保亲自来访,我却不能出府亲迎,请裴太保恕罪。”
  “王爷这是什么话,我们几十年的交情,难道就这么见外吗?”裴佑坐在他的床榻旁,握住李侨的手痛心道:“这才一个月不见,王爷怎么就衰老至斯?”
  李侨的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裴太保不也一样吗?难道你过得很逍遥么?”
  “唉!”裴佑长叹一声,他摇了摇头道:“王爷之痛不过在于失去,而我却生活在家族的危亡之中,我之所以没有病倒,是因为我仍然在争取最后地一线希望。”
  ‘最后一线希望。’李侨地眼睛突然亮了,他一把抓住裴佑的手,急道:“裴公,此话怎讲?”
  裴佑笑而不言,李侨醒悟,立刻命左右侍妾离去,裴佑见左右再无他人,便低声道:“拥太子为帝,重立土地新法。”
  ‘拥太子为帝!拥太子为帝!’李侨喃喃念了两遍,他眼中闪过一丝惊惧,紧张地说道:“可是皇上手段之狠辣,你不是不知道。”
  “我当然知道。”裴佑一阵咬牙,“如果不这样,又如何来挽救我们地土地和宗族,我裴氏数百年的兴盛,难道就毁在我的手上吗?”
  李侨心中还是有一点犹豫,他低下头久久沉思不语,裴佑明白他是有点害怕,便从怀中取出一册联名副本,递给了他,“你看看吧!一共二十二人,并非你我独自战斗。”
  李侨接过了薄薄的名册,他翻了几页,心中顿时异常震惊,竟已有数十名重臣签名,楚行水、裴佑、崔贤、张破天、房宗偃、李涵、长孙南方、韩延年、郭暧……其中还有几名宗室,如李怀、李偡兄弟等等。
  李侨的手开始微微颤抖起来,他们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抗争,那自己呢?就这样缩头看着吗?衰老的躯体中热血开始沸腾,他终于意识自己也应该是其中一员,这一刻,李侨毅然下定了决心,他猛地抬头注视着裴佑道:“你说吧!我能做点什么?”
卷一
葛逻禄人南迁引发的危机
第五十七章
皇后的抉择
  尽管‘新帝计划’在秘密进行中,但它不经意透露出的一些蛛丝马迹还是让有心人意识到了什么,各种谣言开始在长安街坊传播,经过夸大和渲染,最后形成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比如皇上自愿去西域建立新的国度,将大唐留给太子,又比如世家们正在秘密串联,准备重新恢复世家朝政等等,这些荒诞不经的谣言只能在寻常的愚夫蠢妇中传播,而朝廷中人对此嗤之以鼻,可就是这种变了味的谣言却恰恰掩盖了真相,同时它也使得‘新帝计划’的参与者更加小心、更加谨慎,在随后的几天里,谣言便烟消云散了。
  算起来皇上离开长安已经一个月了,新帝党们得到消息,皇上大队人马已经过了阳关,正继续向北庭进发,而参与‘新帝计划’的权贵也已达到了四十四人,再向后拖,消息可能真的就会泄露了,几名核心骨干商量了一夜,最忠心于张焕的相国韩滉昨天出发去华州视察麦收去了,这几天都不在长安,正是最好的时机,他们一致认为,条件已经成熟了。
  中午时分,太子李琪处理了几件朝务后,便匆匆向后宫走去,父亲临走时曾经再三吩咐过他,要他每隔三天向母后问一次安,今天虽然不是问安的日子,但由于明天一早李琪要去视察麦收的情况,故提前来看望母后。
  李琪在一名宦官的引导下来到了母后地寝宫,一名宫女进去禀报了。李琪则站在门口静静地等候母后的召见,不过他的心却很紧张,他还在想上午裴佑给他说的那一番话,虽然裴佑说得很含蓄,但李琪还是听懂了他的意思,竟然是希望他能提前登位,尽管没有说具体时间。但李琪还是一下子联想到了最近听到的谣言,难道谣言是真有其事吗?李琪今年只有十六岁。在突然遭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他有些迷惘了。
  这时,一名宫女走出来向他施一礼道:“殿下,皇后娘娘命你进去。”
  李琪中断思绪,快步走进了母后地寝宫。
  房间内,裴莹正专心致志地绣制一幅山河锦绣图,后宫的生活一般都是枯燥无聊。在战时众人会为将士们缝制鞋袜,生活倒也充实,可和平时期就平淡下来,要么读书写诗、要么刺绣织锦,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地爱好,裴莹的爱好是书法和刺绣,书法是秉承了外公和父亲的爱好,而刺绣则是嫁给张焕后慢慢培养出来的兴趣。
  听到了身后的脚步声。裴莹将针线放下,笑盈盈地转过身来,只见英姿勃勃的儿子正大步向自己走来,她心中异常欣慰,儿子已经能独立处理国家大事了。
  “孩儿参见母后!”李琪向母亲深深地行了一礼。
  “皇儿怎么今天来了,不是说明天才来吗?”裴莹端了几盘点心放在儿子面前。疼爱地笑问道。
  “回禀母后,孩儿明日一早要去田间视察,可能无暇来探望母后,所以孩儿便提前来了,打扰了母后,请母后恕罪!”
  裴莹摇了摇头笑道:“你这傻孩子,你肯来探望娘,娘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怪你呢!来,快坐下。”
  李琪坐在母亲面前。他又想起裴佑说的话。或许母亲能知道一点,可是他又不想用此事打扰母亲。不由有些犹豫不决。
  儿子地细微变化瞒不过裴莹的眼睛,她看出了儿子眼中的忧郁,便关心地问道:“琪儿,发生了什么事?”
  “没什么!只是二外公……算了,孩儿自己能处理。”李琪的眼中闪过一丝慌乱。
  ,裴莹见儿子眼中慌乱,她的心中突然警惕起来,二外公就是裴佑,丈夫不在长安,裴家可别趁机利用琪儿达到什么目的,她立刻对旁边的宫女道:“你们都退下。”
  待几名宫女退下,裴莹立刻严肃地追问道:“你告诉娘实话,裴佑找你做什么?”
  “今天上午二外公来东宫……”李琪自幼惧怕母亲,尽管他十分不情愿,但还是吞吞吐吐地把裴佑给他说的话都和盘托给母亲了,最后道:“孩儿最近听到一些谣言,心中很是担忧。”
  说到这里,李琪忽然闭上了嘴,他发现母亲脸色大变,眼睛里涌出地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深的恐惧,是他十六年来从未见过的眼神,他心里有点紧张起来,难道裴佑要造反吗?
  此刻的裴莹已经被惊呆了,裴家为了保住土地,竟然想废皇上,拥立太子为新帝,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呆呆地望着大殿外,一种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恐惧感弥漫在她全身地每一寸肌肤里,裴家怎么会这样愚蠢,这不仅会将裴家推进万覆不劫的境地,还会让自己和儿子成为他们的陪葬,裴莹实在是太了解丈夫了,他白手起家,最后登上了九五之尊,不知经过了多少斗争和杀戮才得来,连崔圆和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二叔竟会打算推翻他,裴莹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二叔,你怎么能如此愚蠢!’
  她一下子站了起来,对儿子道:“娘要去一趟裴家,你立刻命人把韩相国召回来,这件事一定要和韩相国商量,千万不能听裴佑的话,你记住了吗?”
  李琪点了点头,“孩儿记住了。”
  裴莹也来不及收拾,她立刻下旨准备凤驾,便急匆匆向门外走去,走到门口她又不放心地再一次叮嘱儿子,“你一定要记住,除了听韩相国的话,其他人谁的话都不能听,否则我们母子将死无葬身之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