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699

  数万名各卫士兵负责维持秩序,从明德门到朱雀门,数万士兵手牵着手,拼命阻拦民众的前涌,哥舒翰骑马行在队伍中间,旁边陪同着陈希烈、杨慎衿等几十名到十里外迎接他的高官。
  他不时笑着向人群挥手致意,志得意满到了极点,这一刻,也到了他人生的一个辉煌顶点。
  这时,队伍渐渐到了朱雀门前,李隆基亲率文武百官及宗室近千人,在这里等候他们的凯旋,队伍远远便停了下来,哥舒翰和数十名将领催马出列,还有百步时,他们翻身下马,一齐奔至李隆基面前,单膝跪下,哥舒翰高声道:“臣哥舒翰,参见吾皇陛下!”
  众将齐声高呼:“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连忙将哥舒翰扶起,欣慰地笑道:“爱卿不愧是朕的肱股之臣,朕等了整整八年,终于等到了石堡城重新回归的一天,爱卿有功于朕,有功于社稷!”
  “为陛下分忧,这是臣的本分,陛下不必高赞。”
  说着,哥舒翰指着众将对李隆基道:“这次夺下石堡城,还是众将用命,他们才立下了大功。”
  “朕明白!”
  李隆基笑着走上前,看了一圈,却没有看见李庆安,不由一楞,回头问哥舒翰道:“李庆安呢?”
  哥舒翰淡淡道:“李将军和微臣一同进关中,但到金城县时他说有事要做,便率本部离队走了,去了哪里,微臣不是很清楚。”
  他一语既出,所有的文武大臣顿时面面相觑,眼中皆露出了震惊之色,这个李庆安竟然敢不随军入城?
  “李庆安大胆!”
  杨钊一声怒喝道:“皇帝陛下亲率满朝文武来欢迎陇右军凯旋,这是何等荣耀,他竟敢胆敢不参加入城式,是在藐视圣上吗?”
  “陛下!”
  李嗣业急忙大声禀报:“李庆安确有要事!”
  李隆基回头瞪了一眼杨钊,慢慢走到李嗣业面前,柔声问道:“他有什么要事?”
  李嗣业眼睛有些红了,他颤抖着声音道:“因为如此盛大的凯旋,使他无法面对战死的将士。”
  良久,李隆基叹了口气,点了点头道:“朕也带过兵,能理解他的心情。”
  他回头对众人大声道:“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有功将士,朕要好好地赏赐你们。”
  他登上了龙辇,对哥舒翰笑道:“哥舒将军,你为朕立下了不世之功,朕特准你与朕共乘一车,以示荣耀!”
  在万众瞩目中,哥舒翰登了上龙辇,朱雀门前顿时掌声如雷,欢呼声响彻大街。
  ……
  在京兆府金城县以东约三十里处有一个小镇,叫西渭桥,由于这里是长安去陇右的必经之路,因此镇子很大,住着上千户人家,俨如一个小县,此刻镇子里十分热闹,陇右凯旋军刚刚经过这里,几乎全镇人都出来欢迎了。
  队伍已离去,但热情还没有消散,大街上依然有三三两两的人聚在一起说话,在路边站着一名年轻的妇人,她牵着一个瘦小的男孩,远远地还在向陇右军方向眺望。
  几名妇人从她身边走过,见她脖子伸得老长,便开玩笑道:“林三娘子,还在等你家林三回家吗?”
  “没有呢!”妇人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这些陇右军个个身材魁梧,我家林三长得又瘦又矮,怎么可能被选上。”
  “娘,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小男孩仰头问道。
  妇人笑了笑,“估计你爹爹回安西了,已经打完仗了,他一定在安西等我们呢,快回家吧!太公该急了。”
  妇人带着小男孩快步向镇西走去,在镇子西面的一片民房里,租住着数十户人家,这数十户人家都是从江都而来,他们便是江都团练营的一部分家属,从江都偕老携幼而来,准备等陇右战役结束后去安西定居。
  妇人带着孩子来到一户屋舍前,门口还挂着红色的灯笼,贴着辟邪的门符,显示着新年刚过,她老远便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门口拄拐张望,她连忙上前怨道:“爹,你出来做什么,外面冷啊!快回屋去。”
  “太公,娘说爹爹去安西了,咱们什么时候走?”
  老人慈爱地摸了摸孙子的头,笑道:“等过两天租了马车,咱们就出发。”
  “阳儿,你扶太公进屋去,娘去做饭。”
  一家人进了院子,将门关上,这时,远处来一队骑马军人,约两百人左右,几辆马车夹杂在马队中,马车上放满了土瓷罐子,每个罐子上贴着一张小纸条。
  他们慢慢走近了,中间还有四名身着戎装的女兵,每个人都一样的又黑又瘦,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几名里正陪同着他们。
  “李将军,这里就是江都人租住的地方了,一共五十二户。”
  这些军人便是李庆安和他的手下了,他们一共幸存了二百八十四人,除了伤势较重的八十人在鄯州养伤外,其余两百零三人都跟李庆安进京了,战后,他们一共收集到了八百四十名将士的尸首,其余尸首都无法找到了,李庆安进京便是要把他们的骨灰亲手交给亲人。
  五百名江都军最后幸存了四十二人,一起跟李庆安进京了,二百名军队的到来引起了江都租户的注意,许多人都跑了出去,远远地围观着,忽然一名老妇人大喊:“十一郎,是你吗?”
  一名士兵从马上滚下,他几乎是连滚带爬奔到老妇人面前跪下,大哭道:“娘!是孩儿,孩儿没有死!”
  老妇人一把抱住儿子,失声痛哭起来,这时,江都家属才知道,是他们的亲人回来了,消息立刻传开,无数人向这边奔来,他们不敢靠近,纷纷伸长脖子在士兵群中焦急地寻找自己的亲人,一个都没有找到,众人议论纷纷,江都营有五百人,这里面似乎只有几十人,其余人或许都回安西了吧!
  众士兵下了马,里正指了指前面关闭着的院门道:“李将军,这里是林三家。”
  李庆安接过一只陶罐,咬了一下嘴唇,上前敲了敲门,门开了,门内站着一名年轻的妇人,她见外面站着大群军人,顿时愣住了。
  “你们……找谁?”
  “我们是安西军,从陇右而来,你是林三的娘子吗?”
  “我是!”年轻的妇人有些不安起来,她向后看了看,颤抖着声音问道:“我家林三怎么没来,他……他是受伤了吗?”
  这时,院内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三娘,是谁来了?”
  “爹,好像是三郎他们军队的人。”
  一名少年扶着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门口,老人看了看李庆安,又瞧了一眼门口的士兵,他忽然害怕后退一步,问道:“这位军爷,我儿何在?”
  李庆安缓缓地跪了下来,后面所有的士兵都一起跟着他跪下,李庆安将林三骨灰罐高高举过头顶,泪水流满了他脸庞。
  “阿翁,我把你的儿子送回来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皇帝接见
  李庆安本来就有伤在身,一连三天的奔忙虽然疲惫不堪,但对面凄声哭泣的将士家属才是让他心力憔悴,饶是他铁打的汉,也再也顶不住身体的煎熬,终于病倒了,剩下的一些善后事情,他不得不交给了校尉何颖川。
  这天傍晚,安西军一行进入了长安城,明德门内外挤满了进出城的民众,热闹非常,踏青归来的少男少女,在城内买货准备回家的乡人,再加上城门正在修缮,使进出城都变得颇为不畅。
  “这是我们的军牒!”带队的校尉将一纸文书递给了守门的军校。
  竟是从陇右归来的安西军,守门的校尉肃然起敬,连忙挥手道:“大家让一让,让他们先进城。”
  挤在城门口等待进城的民众们听说是陇右归来的将士,纷纷向两边闪开一条路,好奇地打量这群形容枯瘦的士兵,二百名安西将士沉默地走进了城洞,很快,两边的民众窃窃议论起来。
  “难道就是他们吗?”
  “古兄,你在说什么?”
  “你不知道吗?那支拦截吐蕃主力的安西军,几近全军覆没。”
  “你是说李庆安的那支安西军?可是没见到他呀!”
  “一定是的,你看那辆马车,估计他就在马车内。”
  议论声越来越大,这些天,关于陇右之战中,三千安西军拦截吐蕃八万大军的传奇故事传遍了长安,大唐民众这才知道石堡城的胜利竟以三千唐军的全军覆没为代价,无数人为之唏嘘。
  不知是谁带头,城门处忽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大喊:“好样的,你们才是真正的大唐英雄!”
  安西军将士们抱拳施礼,缓缓走入了长安城。
  今天是正月十一,长安城内正忙碌地准备上元节,今年新年恰逢陇右大捷,李隆基在兴奋之余,下旨举国欢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便应兴而盛,成为一个极为隆重的欢庆之节,上元节又叫花灯节,顾名思义就是赏玩花灯,各个坊市都会张灯结彩,大户人家也会挖空心思求新求奇,以求新一年家道继续鼎盛繁荣,但无论是坊市还是豪门,都无法和长安的官灯相比,年年岁岁的花灯节,都是以朱雀大街和春明大街为南北东西轴,将无数的绚烂迷彩铺陈在这两条大街之上,成为满城的焦点。
  在长数十里的两条大街上铺灯,这是个浩繁的工程,因为今天虽才正月十一,但铺灯已经进入高潮,朱雀大街上无数差役和匠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李庆安一行人进城门后便停了下来,等待李庆安的安排。
  李庆安已经虚弱得无法骑马了,他半躺在一辆临时租来的马车里,从车窗里默默望着这座举世无双的大都市,远处那巍峨高耸的宫殿群,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流,长安的繁盛和恢宏使他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一场惨烈悲壮的战役,一次生与死的洗礼,竟使他心境仿佛苍老了十岁。
  “将军,弟兄们不知该往哪里走?”
  说话的是李庆安的新任亲兵队正,名叫江小年,和战死的贺严明一样,也是安西长征健儿的二代子弟,他原是安西斥候营的一名伍长,小伙子年纪只有二十岁,不仅身材魁梧高大,而且十分机灵。
  “去光福坊!”
  光福坊就是李庆安的新宅所在,虽然宅子不大,容纳二百人略显拥挤,但他确实也没地方可去了,他刚说完,马路对面跑来一名中年男子,老远便喊道:“李将军!”
  来人竟是高力士府上的罗管家,他跑上前,欢喜异常道:“我从早上起就在这里等,一直等到现在,终于等到李将军了。”
  “原来是罗管家。”
  李庆安微微一笑道:“罗管家怎么知道我会从明德门进城?”
  “不光明德门,所有的城门老爷都派人去等候了,老爷说李将军可能没有地方安置下属,便命我们一定要把李将军请回府去,我家老爷都安排好了,特地腾空五个大院子,烧好了热水,备好了饭菜,就等李将军带人去住。”
  高力士细致的安排让李庆安有些感动,他点点头笑道:“那好吧!就去高翁的府上。”
  “好咧!大伙儿跟我走吧!”
  罗管家圆满完成高力士交给的任务,他兴高采烈地带着安西军们向翊善坊而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